最忆是杭州 : 大运河的风情

木鱼

<h3>“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h3><h3>在这阙《忆江南》中,曾任杭州刺史的白居易,诉说了对杭州秀丽风光的深情赞许和无比眷恋,以及期待重游的殷切心情。“诗魔”白乐天最终有否重游杭州,我没去考证,但可以猜想他对“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杭州,一定会魂牵梦萦,念念不忘。</h3> <h3>我身居瓯越之地,距杭州虽有400多公里之遥,或因公或因私,还是会常常光顾这个省会城市的。白居易所期盼的重游杭州,对于我来说,并非什么难事,可以算得上杭州城的老玩客。</h3> <h3>“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浓妆淡抹总相宜的西湖,堪称天堂的明珠,那三面云山、一水抱城的自然风光,几乎浓缩了江南烟柳画桥、风帘翠幕的美妙风景,使杭州成了世人爱慕的人间天堂。</h3> <h3>这次杭州之旅,并未去拜访相当熟稔的三潭印月、曲院风荷、花港观鱼、柳浪闻莺、平湖秋月等西湖十景,而是另辟蹊径,马不停蹄地去目睹、去感受杭州别样的风采:京杭大运河的亘古悠远,西子湖畔夜色的幽美谧静,茅家埠原生态的天生丽质,九溪烟树翠林间的薄烟淡霭,钱塘新城惊艳妖娆的灯光秀,还有G20峰会会址的高端神秘……</h3> <h3>游览的第一站是京杭大运河(杭州段)。这条春秋末期始行开凿、隋朝形成的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纵贯南北,全长1794公里,是世界上里程最长、规模最大、最为古老的一条人工运河,并且至今仍在沿用。</h3> <h3>当年隋炀帝为了贯通大运河,曾经动用200多万民工去开凿河道,以至民不聊生,怨声载道,此举被列为隋朝走向衰亡的一大原因。然而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京杭大运河为中国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正如唐朝诗人皮日休的赞评:“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龙舟水殿事,共禹论功不较多!”</h3> <h3>京杭大运河凝聚了中国古代人民智慧与劳动的结晶,与万里长城并称为我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2014年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不可多得的怀古游览胜地。</h3> <h3>我们从武林门码头乘坐水上巴士,直达古运河的杭州终点,一路碧水粼粼,画舫悠悠,饱览了运河两岸的曼妙风光。下船后登上了杭城古桥中最高也是最长的拱宸桥。</h3> <h3>这座横跨大运河东西的拱宸桥,始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后来几经兴毁,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得以重建,是京杭大运河最南端的终点标志。其桥名的寓意是: 古代帝王居住的地方称“宸”,“拱”即拱手,两手相合表示敬意。当帝王南巡时,这座高高的拱形石桥,象征对帝王的相迎和敬意。</h3><h3>  </h3> <h3>拱宸桥为三孔石拱桥,巍峨宏伟,古朴沧桑,全长92米,宽6.6米,高16米,桥面呈弧形,两侧以石板作为护栏,桥身用条石错缝砌筑,历经岁月的长期侵蚀,砌体表面严重风化,斑斑驳驳,满身遗留历史的烙印,更加显得古旧沧桑。古桥无言,默默地守望着运河,见证了岁月的流逝,也见证了运河的兴衰。</h3> <h3>登上高陡的古桥桥面,极目远眺,那蜿蜒曲长的河道,波光轻漾的河水,就像一条碧翠飘然的玉带,悠然铺展在一马平川的江南大地上,淡然恬静,悠雅从容;映入眼帘的还有两岸肥沃的田野,鳞次栉比的白墙黛瓦,以及在大运河的滋养下,百姓安居乐业的和谐温馨景象。</h3> <h3>美丽悠久的京杭大运河,堪称“活着的文化遗产”,它犹如一部丰厚渊博的史书,展示着人类上千年的文明史。</h3> <h3>在富饶的运河之畔,建有大运河文化广场和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还辟有历史文化街区,珍藏着古运河昔日繁华与荣耀的记忆,彰显了古运河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h3> <h3>漫游桥西历史文化街区,最能感受杭州运河历史文化的熏陶。这里保存有完整的清末民初民居建筑,以及大量近现代工业遗存。如今通过统筹改建,修旧如旧,那些挂着老铺号的店家,辟为博物馆的旧厂房,充盈着江南风情的房舍院落,铺满青石板的街巷里弄,矗立河埠的旧时码头工人铜雕,古风古韵,古色古香,既渗透着历史的沧桑,又蕴含着时尚的灵感。面对这恰到好处的设计,赏心悦目的场景,怀旧之情怎不油然而生?!</h3> <h3>文化街区设有众多的场馆,有中国伞博物馆、中国扇博物馆、中国刀剪剑博物馆,还有工艺美术博物馆等,布展了许多美观精致的江南工艺品,以及古意盎然的民间生活用品,还有那些栩栩如生的泥塑,再现了旧时运河两岸百姓们的生活场景,以及古运河繁华兴盛的历史记忆,让观者颇有穿越时空之感!</h3> <h3>最令人惊喜的是手工艺活态展示馆,场馆由原杭州第一棉纺厂(前身为1896年创办的通益公纱厂)3号厂房改建而成,保持了原汁原味的民国年间的作坊风格,特色独具。<br></h3> <h3>徜徉其间,可亲眼目睹能工巧匠现场制作伞子、扇子和刀剪,那熟练精湛的传统手艺,充分展现了运河两岸民间传统手艺的艺术瑰丽。在此身临其境的体味,更加深感民间工艺的博大精深以及民间艺人的艰辛和不易。</h3> <h3>  文: 木鱼原创 图: 部分选自网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