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浚县古城

河东人家

<h3><font color="#010101">浚县古称黎阳,历经历史演变,改为今之浚县。浚县是鹤壁市辖县,是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是河南8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郑州市、洛阳市、商丘市、安阳市、南阳市、浚县、濮阳市、开封市)中唯一的县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境内有名胜古迹300多处,大部分位于古城内。</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浚县是一座因水而徙,因运(大运河)而兴的名城。现存历史古迹有:古城墙、城隍庙、文庙、钟鼓楼、云溪桥、端木翰林府、古县衙、黎阳仓、古运河遗址、大伾山风景区及浮丘山风景区、古街巷、古民居等。</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古城西大街被划定为老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区。泥咕咕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云溪桥是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云溪桥又名廉川桥,位于河南浚县古城外的卫河(古永济渠)之上。明武宗正德3年(公元1508年)最初建造了一座木桥,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木桥坍塌,两岸居民依靠船渡过河11年。嘉靖44年(1565年)浚县知县魏廉川重修该桥,改为石桥,次年修好。20世纪50年代进行修整,改为公路桥梁。目前云溪桥仍为进出浚县县城的主要通道之一。2013年3月被国务院评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云溪桥所采用的五孔券顶及桥下三角形分水石的修建手法,不但为当今建桥技术提供了可靠地借鉴之处,同时也为研究我国古代石质桥梁的建造技艺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始建于清光绪年间的遏云楼位于西大街南侧。据当地老人说,这座古戏台以前主要用于敬神、颂神、拜神、许愿、还愿。</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位于西大街南侧的端木翰林府为子贡后裔宅院,是浚县古城内典型的清代民居风格历史建筑。</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端木翰林府分东西两院,东院称为世袭翰林院,院中设有哨楼、地道、银库、账房,后有花园、私塾、书房、碾坊、马房等,主要为端木后裔经商洽谈、娱乐休闲的场所;西院称为世袭翰林府,主要是端木后裔居住生活的场所。</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浚县县衙是浚县历史的见证,也是浚县古城重要文化游览景观之一。古县衙经明清多次修葺扩建,渐成规模,形成中、东、西三条轴线。可惜于20世纪40年代毁于兵乱,仅存仪门及部分碑碣。2014年恢复重建县衙,沿中轴线依次有大门、仪门、戒石坊、正堂、二堂、三堂以及厢房、监狱等。</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县衙院内还有1952年建立的国家粮仓。</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文治阁位于浚县县城中心,通高约20米,上下分楼、台两部分,四面券洞,相对通行,是浚县的标志。始建年代无考。据记载,明万历三十年(公元1615年)移钟于阁上,故又称钟楼,鼓楼。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毁于火。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知县梁通洛重修,改名“文治阁”。1997年对文治阁进行了整体修复。2013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浚县古城墙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是卫河(永济渠)滑县浚县段重要的运河城镇遗存,也是浚县明代古城的标志性建筑。</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现存古城墙沿卫河南起西城门北至西北城角,全长768米。城墙上有垛,有两小门,一曰"观澜门",一曰"允淑门”。“允淑”出自《诗经·小雅·鼓钟》“淑人君子,怀允不忘”,有着公平、善良、美好之意。2013年浚县古城墙被国务院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王氏子馍非常好吃,是当地的特色小吃。</font></h3> 浚县城隍庙、浚县文庙等景点没有来得及去。<br>时在2019年9月13日中秋佳节

浚县

云溪桥

端木

古城

县衙

古城墙

翰林

历史

文治

西大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