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八路军解放军部队序列的来龙去脉(组图)

洪哥警影

<h3><font color="#010101"><b>△油画《井冈山会师》 何孔德 1980年作 (洪哥警影 翻拍珍藏《军博 红色记忆》画册)</b></font></h3> <h3><b>△油画《古田会议》 何孔德 1972年 作(洪哥警影 翻拍珍藏《军博 红色记忆》画册)</b></h3><h3><b></b><br></h3><h3><font color="#ed2308"><b>红军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序列的来龙去脉</b></font></h3><h3><b>原文标题;解放军“山头”“派系”的来龙去脉 </b></h3><h3><b><br></b></h3><h3><b>文章编自: 共识网 佚名 2010-01</b></h3><h3><b>图片翻拍:洪哥警影 制作美篇</b></h3><div><b><br></b></div><h3><b> </b></h3><h3><b>山头是根据地的俗称,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军是由大大小小的山头组成的,这和历史上的农民起义颇有相似之处,其间分化组合,关系非常复杂。下面我把我军各山头的形成情况作一简单介绍,希望能对爱好军史的朋友有所裨益。</b></h3><h3><br><b></b></h3><h3><b>山头的形成分三个时期,红军时期、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b></h3><h3><b></b><br></h3><h3><b><font color="#ed2308">一、红军时期</font></b></h3><h3><b><font color="#ed2308"> </font> </b></h3><h3><b>红军时期是我军的初创时期,大大小小的山头数不胜数,其中,除琼崖红军一直坚持到全国解放以外,其他山头都逐渐合并,最后形成了四大山头: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陕北红军。其中大山头里面又有小山头。</b></h3><h3><b></b><br></h3><h3><b>红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有三大主力军团:1军团、3军团、5军团。</b></h3><h3><b></b><br></h3><h3><b>先说5军团,该军团前身是国民党西北军26路军,1931年在宁都起义参加了红军。后来一、四方面军长征途中会师后,该军团划归张 国焘指挥,后来参加西路军,在甘肃被马家军全部消灭,该山头遂不存在。5军团出的最高级人物是当过副总理的姬鹏飞和副总长李 达上将。</b></h3><h3><b></b><br></h3><h3><b>下面详细说说1、3军团。</b></h3><h3><b></b><br></h3><h3><b>1927年9月9日,毛泽东发动了秋收起义,建立了工农革命军一军一师,起义部队由武汉国民警卫团、安源矿工和萍、浏、澧的农军组成。起义失败后毛泽东率部上了井冈山,又收编了王佐袁文才的地方武装,这是毛泽东的最基本部队。罗荣桓元帅、谭 政大将、宋任穷、张宗逊、陈士榘、陈伯钧、黄 永胜上将都是参加过秋收起义的。</b></h3><h3><b></b><br></h3><h3><b>1928年4月,朱 德、陈 毅、王尔琢率领南昌起义残余部队,发动了湘南暴动后,也来到井冈山。这支部队出了朱 德、陈 毅、林 彪三个元帅和粟 裕、黄克诚一个半大将,还出了6、7个上将。两支部队会合后成立了红4军,下辖3师8团,但只有两个团是主力,即秋收起义部队的31团和南昌起义部队的28团。后来红4军(28团为核心)、红6军(黄公略组建的江西地方部队)、红12军(31团为核心)扩编为红1军团。</b></h3><h3><b></b><br></h3><h3><b>1928年7月,彭德怀发动平江起义,建立红5军,12月来到井冈山与朱毛会师。后来,红5军加上李 灿的红8军(原5军5纵队加上程子华大冶兵暴部队组成)发展为红3军团,再后来,邓小平发动百色起义建立的红7军在张云逸大将带领下也加入了3军团。由于毛、彭在井冈山时就心有芥蒂,影响了1、3两个军团之间也互有不满,3军团出身的王 平上将在回忆录中就谈到过1军团对3军团的歧视。这件事影响很久远,直到59年庐山会议批彭德怀时,林 彪还提出来过要彻底搞清1、3军团关系问题。长征后期,成立陕甘支队,3军团合并于1军团,番号从此取消。后来中央红军又成立了6、7、8、9、10军团,除10军团有方志敏山头的部队外,其他军团都是在上述山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b></h3><h3><b></b><br></h3><h3><b>另外还要说一点,中央本来曾决定将彭德怀的3军团扩编为红三方面军,但为彭德怀拒绝,他觉得部队太少,搭那么大的架子没意义,于是这个番号一直空缺。</b></h3><h3><b></b><br></h3><h3><b>红二方面军:二方面军实际上是到了长征即将结束时才成立的,开始时一直称为红2、6军团。</b></h3><h3><b></b><br></h3><h3><b>红2军团是贺 龙的部队。南昌起义失败后,贺 龙没有象刘伯承、叶剑英那样到苏联留学,而是回到老家湘鄂西拉队伍,建立了红4军,后与洪湖地区周逸群、段德昌、许光达的红6军合并,建立红2军团。这支队伍最多时曾达到三万人,但两任政治领导都起副 作用,影响了部队的发展。先是邓中夏来贯彻立三路线,使部队遭到极大损失;后来的夏 曦 贯彻王 明路线,更是乱 杀一气,怀 疑一切,弄的人人自危,6军出身的领导干部几乎被杀 害 殆尽,一度全军团只剩下三个半党员:贺 龙、夏 曦、关向应和卢冬生,军团也缩编为红3军。</b></h3><h3><b></b><br></h3><h3><b>红6军团原是中央红军系统的,前身是红3军团的红8军和湘鄂赣地方部队红18军。后来为了牵制敌人,减轻中央苏区的压力,先期北上,由任弼时、萧 克、王 震率领,从湘赣地区赶到湘鄂西与2军团会合,一起活动。</b></h3><h3><b></b><br></h3><h3><b>由于任弼时党内地位高,两个军团会,得以解决夏 曦问题,挽救了红2军团的命运。2、6军团与四方面军会师后,按中央指示,2、6军团加上罗炳辉的9军团(当时归属四方面军指挥,改称32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b></h3><h3><b></b><br></h3><h3><b>红四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的前身是黄麻起义、商南起义、六霍起义建立起来的鄂豫皖红军。最早部分是黄麻起义余部组成的第七军,后改称11军31师;商南起义部队为32师;六霍起义部队为33师。创始人吴光浩军长牺牲后,徐向前接任军长。后11军改称红1军,许继慎任军长。后来,1军与蔡申熙的15军(原3军团8军余部发展起来的)合并,改称红4军,旷继勋、徐向前先后任军长;同时,鄂豫皖又建立了一支新部队25军;不久,4军、25军合编为红四方面军,徐向前任总指挥,陈 昌浩任政委。由于张 国焘决策失误,队伍在鄂豫皖呆不住了,转移到了四川,在那里建立了川陕根据地,鼎盛时期有5个军,近10万人。但使它如此强大究竟是谁的功劳,至今没有明确的评价。</b></h3><h3><b></b><br></h3><h3><b>一号人物张 国焘先是叛 变 中共,后遭国民党唾 弃,除了他在回忆录中自我标榜外,谁都恶 心 他,因此很少有人论及他的领导才能。二号人物陈昌浩精明强干,但政治上有张 国焘做主,军事上有徐向前指挥,而他后来指挥西路军时遭到惨败,使他的水平究竟如何让人颇有疑问。前一段网上有一篇文章《红军中最大的冤 案》,就是为陈 昌浩抱 屈,但该文章题目耸人听闻,内容华而不实,作者对党史军史了解不深,写作态度不够严肃。三号人物徐向前是有军事才能的,但他是张 国焘一手提拔起来的,究竟有多少自主权也很难说,连他的夫人被张逮捕杀害他都无法阻拦。</b></h3><h3><b></b><br></h3><h3><b>一、四方面军长征中先联合又分 裂,造成了两军的严重对立。本来四方面军人多势众,但先是张 国焘南下战略失败,随后西路军失败,两个军全部损失,只有李先念率领一小股部队逃出,连总指挥徐向前都是要饭才回到陕北的,这使得张 国焘底气大虚,从此双方攻守 逆 转。许世友等四方面军将领就是在红大上学时因为不满一方面军的歧视,才计划出逃回四川打游击的。</b></h3><h3><b></b><br></h3><h3><b>陕北红军:陕北红军从规模和影响上讲,不能与三大主力红军相提并论,但它在红军的存亡绝续上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说到陕北红军,不能不先提及鄂豫皖红军。当初鄂豫皖红军主力西征四川时,留下了一小股部队红25军,由沈泽民、徐海东、吴焕先率领,在当地打游击,后来的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就是这支部队的。但这支部队在蒋介石的重兵围剿下很难继续立足,于是在沈泽民牺牲后,由中央派来的军长程子华和徐海东等人率领也开始长征,并最先到达陕北。到陕北后,他们发现那里有刘志丹的两块小根据地,于是两支部队合并,建立了红15军团,徐任军团长、程任政委、刘任副军团长。正宗的陕北红军其实是很弱小的,但这支小部队却出了个大人物高 岗,此人曾一度被毛泽东作为接班人培养,地位和刘少奇、周恩来并列。</b></h3><h3><b></b><br></h3><h3><b>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时,从出发时的八万人减少到八千人,1、3军团合并为1军团,于是15军团加入进来,组成了新的红一方面军。当时的15军团兵强马壮,但徐海东坚决服从中央指挥,要钱给钱,要粮给粮,对中央帮助极大。因此毛泽东一直很感激徐海东,称他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尽管他后来因伤病长期休养,没有工作,但55年授衔时仍排为第二大将。</b></h3> <h3><font color="#010101"><b>△油画《平型关大捷》任梦璋、杨为铭 1959年 作 (洪哥警影 翻拍珍藏《军博 红色记忆》画册)</b></font></h3> <p><b>△油画《东渡黄河》局部 300×190cm 高泉 1995作(洪哥警影 翻拍珍藏《军博 红色记忆》画册)</b></p><p><b></b><br></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b>二、抗日战争时期</b></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b> </b></span></p><p><b>抗战时期,原来的四大山头逐渐演变为五大山头。</b></p><p><b>  </b></p><p><b>三大主力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原红一方面军改编为第115师,红二方面军为第120师,红四方面军为第129师。  </b></p><p><b></b><br></p><p><b>115师师长林 彪,副师长聂荣臻,政治部主任罗荣桓。下辖343旅,旅长陈 光,为原1军团部队;344旅,旅长徐海东,为原15军团部队。平型关战役后,林 彪受伤出国,这支部队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由聂荣臻率领,建立了晋察冀军区,成了一个新的山头,即以后著名的华北山头。“华北山头”这个词文革时曾很常用,杨余傅被打倒时开始批华北山头,一直批到九 一三事件之后。晋察冀军区除了聂荣臻从115师带去的基本部队外,后来又加入了两股,一股是原东北军吕正操部建立的冀中军区,另一股是李运昌建立的冀热辽军区。第二部分主要是由罗荣桓、陈 光率领的343旅,东出山东,建立了山东军区。第三部分是344旅部队,后一分为二,一部由杨得志率领建立了冀鲁豫军区,另一部由黄克诚率领建立了苏北军区,皖南事变后该部加入了新四军。</b></p><p><b></b><br></p><p><b>120师师长贺 龙,副师长萧 克,政治部主任关向应。下辖358旅,旅长张宗逊,为原2军团部队;359旅,旅长陈伯钧、副旅长王 震,为原6军团部队。由于贺 龙过于看重统一战线,该师不注重建立根据地,一直发展缓慢,是几支部队中最弱的,该师建立的晋 绥 军区与其他几大根据地相比要小的多。担任120 师副师长是萧 克一生最辉煌的时候,后来就不再得 志了。八路军中另外两位副师长聂荣臻和徐向前后来都是元帅,萧 克却只授了个上将军衔,这主要是因为二、四方面军会师时,萧 克支持张 国焘,毛泽东对他有所不满。王树声尽管在一、四方面军会师时也坚决支持张 国焘,但他本就是四方面军的人,各为其主,也不为过,毛泽东能原谅他,55年仍授他大将军衔。而萧 克是毛在井冈山的老部下,因此不能容忍。</b></p><p><b></b><br></p><p><b>129师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政治部主任张 浩(林 彪堂兄)。恢复政委制后,邓小平接替因病去职的张 浩,担任政委。下辖385旅,旅长王宏坤,为原4军部队;386旅,旅长陈 赓,为原31军部队。该师活动范围主要在晋冀鲁豫地区,以385旅为主建立了太行军区,386旅为主建立了太岳军区,还有陈再道的冀南军区,后来,115师的冀鲁豫军区也划归129师管辖。</b></p><p><b></b><br></p><p><b>原南方八省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新四军既包括原中央红军留下的部队,如陈 毅部、粟 裕部;也包括原红25军留下的部队,如高敬亭部;还有谁也不属的小部队,如闽东的叶 飞 部。尽管它是个军,但级别只能与八路军的师平级。这又形成一个新的山头。不过,中央从八路军派出了大量部队加入新四军,使新四军的成分大为改变,后来,只有粟 裕的一师和谭震林的六师是比较纯的新四军部队,其他几个师都是原来八路军的部队了。还有个特殊情况:李先念的新四军五师,虽然名义上属新四军序列,但它归中央直接领导,其实是个小山头。他的部队既不是由原南方游击队组成,也不是八路军部队南下,而是李先念从延安带一部分干部过去自己发展起来的。到抗战后建立了中原军区,更明确脱离了新四军领导。</b></p> <b>△油画《淮海大捷》作者:络根生 (洪哥警影 2014年11月摄于上海中华艺术宫展厅)</b><br> <h3><font color="#010101"><b>△油画《辽沈战役——攻克锦州》 作者:宋惠民、陈建军、张鸿伟等 2009 作(洪哥警影 2014年11月摄于上海中华艺术宫展厅)</b></font></h3> <div><b>△油画《蒋家王朝的覆灭》陈逸飞、魏景山 1 977年 作(洪哥警影 翻拍珍藏《军博 红色记忆》画册)</b></div><div><b></b><br></div><div><font color="#ed2308"><b>三、解放战争时期</b></font></div><div><font color="#ed2308"><b><br></b></font></div><div><b>解放战争时期,原来的五大山头格局不变,但地域发生了巨大变化。</b></div><div><b></b><br></div><div><b>东北:抗战胜利后,中央原准备派林 彪到山东军区接管老部队,但半路上改派他即刻出关,和国民党抢占东北地盘。</b></div><div><b></b><br></div><div><b>然后,山东军区的老部队(原343旅发展起来的)和新四军3师(原344旅发展起来的)从海路陆路分别进入东北,建立了东北根据地。随后建立了东北军区和东北野战军,但这支部队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红一方面军山头了,高级指挥员里四方面军的干部很多。程子华的冀察热辽部队原属晋察冀军区,但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部队隔断了两处的联系,该部队改隶东野指挥,即后来的13兵团,但该兵团被林 彪视为异类,屡受排挤。</b></div><div><b></b><br></div><div><b>西北:彭德怀在党的“七大”后召开的华北工作会议上挨了一通批判后,不再让他上前线指挥作战了,只担任解放军的参谋长,协助毛、朱。但他不甘寂寞,胡宗南进攻陕北后,再次向中央请缨,鉴于他的指挥才能,毛泽东把贺 龙部队交给了他,(在此以前,贺 龙已只管后勤供应工作了,野战部队由张宗逊负责。)组建了西北野战军。贺 龙只负责晋绥军区和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后改为西北军区。军区和野战军分头管理,各战略区中只有西北地区一家有这种现象。</b></div><div><b></b><br></div><div><b>中原:抗战胜利后,原129师的晋冀豫区加上杨 勇的冀鲁豫军区合并成立了晋冀鲁豫军区。1947年,按照中央战略部署,刘邓大军抢渡黄河,进军大别山,建立了大中原军区(与原李先念的小中原军区相区别),原晋冀鲁豫野战军改称中原野战军。原李先念部改隶刘邓指挥。49年整编后二野有三个兵团,杨 勇5兵团就是原冀鲁豫军区部队,陈 赓的4兵团是原太岳军区部队(386旅),陈锡联的3兵团是原太行军区部队(385旅)。</b></div><div><b></b><br></div><div><b>华北:抗战胜利后,晋察冀和其他战略区一样分为两摊,主力部队组建为野战军,军区管地方部队和后勤供应。刘邓大军南下后,原晋冀鲁豫军区与晋察冀军区合并,建立了华北军区。1949年全军整编时,华北野战军未加入野战军序列,三个兵团直接受中央指挥。这三个兵团只有杨成武的20兵团是晋察冀的老部队,周士第的18兵团是原129师的太岳军区部队,杨得志的19兵团是原冀鲁豫军区部队。后来,18、19兵团都划归一野指挥。</b></div><div><b></b><br></div><div><b>华东:115师的部队进军东北后,原山东军区交给新四军,陈 毅任司令兼新四军军长,原新四军的地盘建立华中军区暨野战军,中央原定由粟 裕任司令,但他很谦虚,坚持由张鼎丞任军区司令,自己任副司令兼野战军司令。当时的华中军区只是战略上受陈 毅指挥。同时,陈 毅对山东军区的原八路军部队指挥也不顺利,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指挥员时有冲突,加上分兵造成的兵力不足,所以,解放战争初期华东战场形势并不乐观。鉴于此,中央决定华中山东合并为华东军区及华东野战军,这才摆脱了被动局面。</b></div><div><b></b><br></div><div><b>三大战役后,地域又发生变化。东北野战军改称四野,一直打到广东,建立了中南军区,辖豫鄂湘粤桂五省,解放后改称广州军区。华东野战军改称三野,华东军区辖苏浙皖闽赣沪六省市,解放后改称南京军区。中原野战军改称二野,解放大西南后,建立了西南军区,辖云贵川藏四省区,解放后改称成都军区。西北野战军改称一野,西北军区包括陕甘宁青新五省区,解放后改称兰州军区。华北野战军整编时已经撤消,华北军区辖京津冀晋蒙五省区市,解放后改称北京军区。东北野战军入关后,东北军区依然存在,辖黑吉辽三省,解放后改称沈阳军区。山东军区建国初期对华东军区呈半独立状态,后志愿军归国后,大部分留在山东军区,于是该军区彻底独立,解放后改称济南军区。</b></div><div><b></b><br></div><div><b>四方面军抗战以后基本上被分散,各部队都有,以后的地域性就不太明显;二方面军人数本来就少,又是由两部分合并而成的,地域性也不明显,西北地区六军团的人略多一些;比较明显的是广州军区、南京军区和北京军区。南京军区是新四军的地盘,北京军区是聂荣臻的地盘,而林 彪 九 一三时想到广州另立中央更说明了问题。</b></div><div><b></b><br></div><div><b>毛泽东对待山头的态度是:承认山头、消灭山头。1973年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就是为了消除山头。但山头的真正消除是八十年代以后的事了。</b></div> <h3><font color="#010101"><b>△油画《珍宝岛对苏自卫反击战》(洪哥警影 翻拍珍藏军事刊物画页) </b></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b>△油画《凯旋日》局部 作者:赵淑欣(洪哥警影 翻拍珍藏军事刊物画页)</b></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b>△油画《碑》 作者:陈坚(洪哥警影 翻拍珍藏军事刊物画页)</b></font></h3> <p><b>△新时期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洪哥警影 翻拍珍藏军事刊物画页)</b></p><p><b><br><font color="#ed2308">弘扬人民军队光荣传统,</font></b></p><p><font color="#ed2308"><b>永葆红色军魂政治本色!</b></fon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