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今天得闲,聊一个和教程无关的话题-闲聊微信。</h3><h3>微信这个东西呀,非常神奇。一下子就占据了智能手机的半壁江山。我的手机,微信一个程序耗电量占65%以上。我曾经调侃微信。“不看微信要人命”。</h3><h3>微信这个社交工具蕴藏着一种文化现象。我们来谈几个话题。</h3><h3>①,谈微信昵称,这个昵称来源于匿名的匿字,“匿称”演变来的。我在微信里的昵称“斯帝文”,是“”世弟翁”的谐音,我在QQ里的昵称“螺丝钉”,是中文简拼“lsd”打出来的第一个中文组合。雷锋同志的名言,愿意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我个人认为还有一点正能量,所以取了这个名字。</h3><h3>不用自己的真实姓名示人,历史上也是有沿革的,就像过去的文人写文章不用本人的真实姓名而用笔名是一样的道理。</h3><h3>鲁迅先生本名周树仁,每月拿着国民政府的银元,却敢于写文章大骂国民政府。如果署名周树人,估计工作早就泡汤了,所以笔名、昵称有一点保护隐私的意思。</h3><h3>我们有个老年朋友,她的微信昵称是她孙女取的,叫“奶奶”,在家里叫奶奶很适合的,她在老年大学也不改,还是自称奶奶就不合适了。</h3><h3>还有个朋友。他本人不懂日文,却打开日文输入法,输几个日文字作昵称,地址上却写个墨尔本。就像港独分子出去搞事情,戴黑眼镜,戴囗罩,怕见阳光,就这样张扬个性吗?不好理解!</h3><h3>有些人在姓氏家族群里,居然用姓作昵称,你见过姓张的叫张张,姓李的叫李李的吗?你叫老张,我们都姓张,你是哪个老张?没文化!</h3><h3>另外取名要注意避开某些谐音,我就见过有个女学生姓麦,她父母竟给她取名叫“麦莹”,这和卖淫一个音,什么水平?</h3><h3>我建议在我们群里,大家把我在本群的昵称改成真实姓名,这不影响您在另外群里的昵称,头像换一个大一点的,主要是方便相互认识增进感情,你说我不会!不会才要学呀!大多数人都改了,证明这是个共识。</h3><h3>②,冒泡,是在微信群里发个声的意思,你看了别人发的帖子合你口味,点个赞,送朵花,是一种礼尚往来,不合你的口味,可以不回,但是你若长期不冒泡,人家就有想法了,不懂微信礼,有个笑话称这种人叫“信无能”。</h3><h3>③,过度微信,有人恰恰相反,频频冒泡,送花要送几十朵,月饼要送二三排,一次连续转贴好几个,我有时反问他,这是什么意思?回答是,不知道呀?我还没看呢!有人曰:“信过度也”。</h3><h3>③,网上投票,我是不认同这种形式的,海南省有个唱歌的小伙子,有一年,全国性比赛,在网上发起投票,海南省组织部门竟然动用工会力量发起投票。这种投票即使赢了,也没有意义。某次海南有个公益活动,请他回来,听说他居然因出场费的原因拒绝了,结果招来一片骂声。</h3><h3>④,发文注意发圈子,增广贤文里有两句格言:</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h3><h3>各种兴趣爱好,是有圈子的,钓鱼的有钓鱼圈,下棋的有棋圈,打牌的有牌圈,书法的、绘画的都有自己的圈子,写诗的也有诗词圈,如果你的诗有人和,就有意思了,如果久没有人和,那就说明你走错圈了,要适当调整频率,新鲜感也有了。</h3><h3>⑤,群聊与私聊,在群里发信息叫群聊,与个人发微信叫私聊,普通的朋友群聊就够了,特别好的朋友,走得近的朋友,邀请成为好友。私密事最好私聊,假如有人中秋节要给我送月饼(笑),你不要在群里张扬说要送我月饼,我不好意思,你也尴尬呀!再说你那些陈谷子烂芝麻的事,在群里长聊也占了人家的资源。例如我有个重要的通知发布,你没完没了的聊,人家往上爬半天楼梯也找不到通知!</h3><h3>⑥,微信有心象。转贴有讲究,一个不太熟的人,在群里发贴子,一段时间后,我基本上对他的人格有个把握,给我留下了心象,有些贴子我必看,必回,有些帖子基本不看,也不回。所以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塑造自己的形象和人格。千万不要做损毁自己名声的傻事。我们提倡社会主义文明价值观。</h3><h3>你对微信文化有何见地,欢迎冒泡。</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