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h5><h5> 金秋送爽,9月18日,长沙国培第三天,我们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小语人有幸和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教育部国培专家吴忠豪导师近距离接触,聆听他对语文课程的独到见解。<br></h5><h5> 吴忠豪,上海师范大学初等教育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上海师范大学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中心副主任。2010国培计划——上海师范大学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首席专家。长三角小学语文教育论坛发起人,对小学语文教学有着深刻的了解,有着执着的追求,始终坚持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深入的融合,逐渐形成了自己完整的教学理论体系。<br> 讲座中,吴忠豪教授深入分析了当前语文教学的现状和困惑,他指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能力是在不断的阅读、思考、实践中习得和提高的。</h5> <h5><br></h5> <h5> “培养阅读兴趣与习惯是语文教学中的头等大事。”吴教授认为受益终身的阅读习惯是小时候养成的,因此,应该让学生读自己喜欢的书,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注重学生之间的交流。</h5> <h5><br></h5> <h5> 吴教授在讲座一开始就坚定地表达他的观点:国民不爱阅读的现状,中小学语文课程难辞其咎。祸端在于“讲课文”这种教学形态,绝大多数老师的语文课主要用于讲课文,但事实上,讲课是一种效率很低的教学形态。</h5> <h5><br></h5> <h5> 于永正老师对语文教育的反思:语文能力不是讲出来的,多读,多背,好读书,读好书。</h5> <h5> 中小学阶段阅读要达到什么水平,四个层面中做到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小学阶段,语言的积累比语文知识与方法学习更重要,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更有效。</h5> <h5><br></h5> <h5> 艾德勒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提出本来小学生的阅读应“讲课文”的教学形态却属于“分析阅读”,远远超过学生的能力范围,因为学生一般要用10年左右的实践才能达到“检视阅读”这个层面所需要的阅读技能,强行拔高到“分析阅读”,效果自然不好。</h5> <h5><br></h5> <h5> 毕淑敏告诉我们,同一个人读同一本书,不同年龄,感受是不同的。</h5> <h5><br></h5> <h5> 李希贵校长告诉我们,学生读书比教师教更有效。</h5> <h5><br></h5> <h5> 语文课应该重阅读、重语言、重实践、重方法,这样语文才姓“语”。</h5> <h5><br></h5> <h5> 语文教学的头等大事是培养阅读兴趣和习惯。温儒敏认为语文教学的核心是阅读与表达,而表达是难点和重点。</h5> <h5><br></h5> <h5> 当下语文课程的设置,不利于国民自小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把握阅读教学的目标,熟练阅读技能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h5> <h5> </h5> <h5> 吴教授在讲座中坚定地表达他的观点:国民不爱阅读的现状,中小学语文课程难辞其咎。</h5> <h5><br></h5> <h5>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其实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我们一定不要把好的东西在不恰当的时间送给孩子。</h5> <h5> 充足的时间是阅读习惯养成的重要保证。</h5> <h5> <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font-size: 17px;">他认为语文老师们首先观念上要有个变化,要意识到语文素养“教不胜教”,要靠大量阅读才能培养,再也不能把阅读定位为“课外阅读”,一定要把课外阅读课程化,把读书作为语文课的主要内容,把读书作为语文课的主要教学方法,把读书作为评价语文课的主要指标,把语文教学目标指向学生读书习惯养成;要特别关心学生是否有阅读兴趣、是否初步掌握阅读方法、有基本的熟练的阅读技能和是否有阅读习惯。</span></h5> <h5></h5><h5> 营造氛围,制定计划,提供资源搭建平台,指导方法,强化评价,才将读书课程建设落到实处。</h5> <h5></h5> <h5> 生动的案例,清晰的讲解,彰显语言积累的重要性。</h5> <h5> 从课文中学习语言,积累有新鲜感的语句,发现课文与学生语言的差异。</h5> <h5> 语文教育价值的三大内容。</h5> <h5> 母语学习最好的学习方法是通过听说读写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h5> <h5 style="text-align: left;"> 作为一名站在全国课改最前沿的专家,吴教授用一个个详实的教学案例,为老师们展示了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注重实践的语文课程形态,给老师们的语文教学提出了宝贵意见。老师们纷纷感慨这场讲座真是一场“及时雨”,解决了很多教学困惑。感动于吴教授对小语的热爱,感动于他对小语的不懈追求。深入浅出的阐述,把我们对小语的认识带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将我们对语文教学的思考引领入一个更本真的境界。</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