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窗黄家卯 友情四十年

泰山

<h3>  当女儿城夜色渐浓,游人摩肩接踵;当土家民俗表演如火如荼;当最后一张集体照定格在阴历八月十六月圆夜的巴人堂……恩施州一中七九届高二(3)班的四十年聚会徐徐落下帷幕。</h3> <h3>  中秋节的次日清早7:50在福星城接王夫汉老师后于8点赶到丹阳夜市与等待的同学们共进早餐。绝大多数同学生活在同城,平时有大事小情见面较多 ,少数同学见面较少,突然见面一下子说不出对方的姓名;极少数同学毕业后40年从未见面,见面不相识,通过同学引荐才回忆起同窗时的印象。久别重逢,使这群平时很少聚在一起的师生们热情打招呼,嘘寒问暖,交谈甚欢,毫无距离感。</h3><h3> 集体合影后,8:45登上等候多时的大巴车,向恩施高中老校区(黄家卯)出发。<br></h3> <h3>  为了这次聚会,我们等待太久。从风华正茂的少年到两鬓斑白、年近迟暮。</h3><h3> 我们是文革后恢复高考的首届应届高中毕业生,由于教学体制的原因,一半时间学工学农,一半时间上课读书。学习压力不大,课外活动丰富多彩,有充分的时间张扬个性,做自己想做的事。高考那年,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取了大专、中专、技校,毕业后在各自的岗位上作出了应有贡献。</h3><h3> 光阴荏苒,四十年悄然逝去,同学天各一方。为追寻四十年前的足迹,回忆同窗两年的快乐时光,感恩老师的教育之恩,在恩施部分同学的倡议下成立了《恩施一中七九届高二(3)班40年聚会筹备组》,由江向东、陈波、李俊、高恩莉、史瑜、胡少芬、周斌等组成,成员作了具体分工,同时建立了《恩施一中高二(3)班同学群》。经筹备组搓商,讨论,由江向东同学于百忙之中拟定了活动方案,主题为“不忘初心黄家卯 同学情缘四十年”,考虑到外地同学方便聚会,阴历八月十五报到,正式活动时间定在阴历八月十六。</h3><h3> 活动的前期工作紧锣密鼓的进行,两条红色的横幅和40顶印有“恩施高中40年79届同学聚会”的鲜红色帽子印制完成;瓜子、花生、酒水、水果采购到位;整个活动议程已安排妥当……万事齐备,只欠东风。同学们热情高涨,报名踊跃,活动进入倒计时,共有30人报名,邀请的恩师由于各种原因只有2位参加。</h3> <h3>清一色</h3> <h3>众星捧月</h3> <h3>师生合影</h3> <p class="ql-block">  大巴满载着久别重逢后的喜悦,经过宽阔的机场路,穿过喧嚣拥挤的人潮,缓缓驶向恩高老校区——黄家卯。</p><p class="ql-block"> 由于恩高发展的需要,几年前恩高已由老校区整体搬迁至龙凤坝新校区,老校区划归恩施职院。</p><p class="ql-block"> 中巴轴距较长,不能由老一中大门直接进入校区,载着同学们的汽车只好由职院大门进入,停车于运动操场的路边。在江向东同学的引领下王夫汉老师和同学们徒步进入老校区,只见高高的铁丝网围成的塑胶运动场已取代了40年前敞开的煤灰铺就的运动场,老师正带领新入校的同学穿着军装进行军训,整齐的步伐和口号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运动场中教官、学员挥汗如雨。</p><p class="ql-block"> 经过操场向里走,40年前印象中的教师宿舍、教学楼等已荡然无存,但仍然可以分辨出原来大致的路径和方位。一行人走到核心部位,宽敞明亮功能齐全的食堂已取代了40年前低矮老旧的建筑,放眼望去四周错落有致的房屋如此陌生,同学们久久伫立在曾经就读的教室原址边,回忆着那个青春萌动的时代,有些莽撞但仍然快乐的时光……</p><p class="ql-block"> “这里是教室下面的梯子”</p><p class="ql-block"> “这里有一棵大的柿子树,我们课间围着柿子树斗蟋蟀”</p><p class="ql-block"> “从那边拐进去是当初的实验室,老师们经常带我们在里面做物理或化学实验”</p><p class="ql-block"> “往上是大操场,每次开大会或重大活动我们就站在操场上聆听校领导和老师们的教诲”</p><p class="ql-block"> “在操场右边梯子下面就是老师的办公室,当年我作业没做好老师还找我谈过话”</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大家七嘴八舌的议论着,发表着自已的言论。回忆着那时男女同学互不往来的无知和一些有趣的故事,感慨万千。四十年沧海桑田,我们也变老了,当初的翩翩少年已一去不复返。</p><p class="ql-block"> 这时不远处走来一耄耋老人,看穿着,观步态,我们情不自禁的异口同声地呼喊着“敖老师,敖老师,敖老师……”一一与化学老师敖锡英亲切握手,热烈拥抱,敖老师除面容略显苍老、憔悴,步履略蹒跚外,穿着仍是记忆中那种齐膝的西装短裤,低调慈祥的笑容写在脸上,经典的脍炙人口的“失去几个电子啊?”,“一个!”声仿佛萦绕在耳畔。但仔细观察老师的眼眶是红的,嘴唇嗫嚅地抖动了几下“同学们好!”。这时王夫汉老师也走了过来,向敖老师握手问好。当两位84岁高龄的耄耋老人站在一起的时候,感觉好像是两座大山屹立在面前,他们的身材不伟岸,甚至略显单薄,但就是他们将自己的青春热血抛洒在恩施的教育事业上,他们桃李满天下,培养了大批国家有用之才。他们是那个时代扎根山区的教育工作者的代表,他们像蜡烛一样默默地燃烧自己,照亮他人;他们又像父亲一样高大,除给我们传授知识,答疑解惑外,还教我们怎么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怎样和同学友好相处,教学相长。他们虽然没参与氢弹原子弹的实验,没有参与卫星研制、发射,也没有像张富清老人深藏功名,但他们在平凡的教学岗位上默默地奉献着,为恩施的教育大业作出了应有贡献,我们不会忘记他们,他们的功绩将载入史册。</p><p class="ql-block"> 在二位老师的引领下,同学们在校园内徜徉。40年前的配电柜装配车间、青虫菌实验厂房、墨水厂、学生河、飘香的桂花树、那口时不时光顾的清冽甘甜的沙井、上下课人工敲的那个传播方圆近10里的铁钟已难觅踪影,还有那个带着像玻璃瓶底一样厚重的准点的敲钟人都被留在记忆的长河中。</p><p class="ql-block"> 我们信步由缰地在校园内徘徊,来到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黄家卯校园大门,大门的整个框架还是当年的模样,边上还是记忆中的两扇铁门,只是锈迹斑斑,中间两扇大门由原来的铁门换成了由一根根不锈钢管焊结而成的不锈钢门。但从门上结了些蜘蛛网、斑驳的磁砖、尘土和锈蚀的铁门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变迁和岁月的无情。</p><p class="ql-block"> 在同学们的提议下,大家在校大门前照了一张集体照。 </p> <h3>驻足观看</h3> <h3>塑胶跑道边军训的新生</h3> <h3>徜徉在校园内</h3> <h3>徜徉在校园内</h3> <h3>徜徉在校园内</h3> <h3>“这就是我们教室原址!”</h3> <h3>在原教室边拍照,怀念</h3> <h3>“敖老师,您好,您还记得我吗?”</h3> <h3>“老敖,又见面了”</h3> <h3>慈祥的老师</h3> <h3>“来张小合影”</h3> <h3>同学情深</h3> <h3>同学情深</h3> <h3>“我们走在校园里,意气风发斗志昂扬!”</h3> <h3>“小红帽飘起来,飘起来,追逐风,追逐云,流动着爱……”</h3> <h3>“小红帽飘起来,飘起来,追逐风,追逐云,流动着爱……”</h3> <h3>校园内偶遇小故友谭俊夫妻和一对可爱的双胞胎小姐妹</h3> <h3>  照完合影,一行人通过侧门进入校园,走过壁报墙边由鹅卵石铺垫的人行道,沿水泥梯拾级而上,返回泊车处,登上大巴,一路欢歌笑语,向新校区驰去。</h3> <h3>出校门时碰到刚从武汉坐飞机赶来会合的阙梅一同学</h3> <h3>车上的表演</h3> <h3>车上的表演</h3> <h3>车上的表演</h3> <h3>车上的表演</h3> <h3>车上的表演</h3> <h3>  恩施高中龙凤新校区于2011年建成,同年老校开始搬迁,2013年整体搬迁完毕。龙凤新校区除面积大,地理位置相对平坦,环境优美,空气新鲜,交通便利外,“龙凤”既龙凤呈祥,象征青年学子腾飞、吉祥,将来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之意!</h3><h3> 车辆驶出恩施职院大门,进入金桂大道,由金山大道进入金龙大道,驶向恩高新校区。作为恩施人,我们见证了恩施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大力改革创新,恩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发展特色产业,发展旅游业,绿色生态发展稳定,“三州战略”深入人心,公路、铁路、水路、机场建设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金桂大道、金山大道、金凤大道、金龙大道纵横交错,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栋栋高楼拔地而起,新建的大楼鳞次栉比……</h3><h3> 突然大巴刹车,定晴一看恩高新校区就在眼前。同学们纷纷弃车,徒步来到新恩高大门。只见在正中央由方形青石通过榫卯结构连接而成的气派的大门,正中间的大门上方镌刻着《恩施一中》四个苍劲醒目的大字,让人感受到了恩施一中厚重的历史和文化底蕴。</h3><h3> 由正门缓步迈向校园,在入校园的尽头处“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烫金凹陷的大字展现在眼前,使人顿觉庄严、肃穆、神圣。</h3><h3> 因为之前已与校领导取得联系,所以我们顺利地进入校园。首先踏入一平整的地板砖铺就的地面,顺着台阶缓步而上,近处有一突起的比人略高的正方形台面,上面不知拟塑造哪位伟人或学者雕像?</h3><h3> 移步向前,远远在一栋印有《恩施一中》标示的教学楼上依稀可见电子屏滚动播放着《热烈欢迎1979届3班毕业40周年回母校聚会》的红色标语,顿时有种被重视的感觉,如同运动员在国际大赛中夺得金牌升国旗奏国歌那样的热血沸腾。同学们心潮激荡,眼里噙着点点泪花,就像多年在外飘泊的游子一朝回到母亲的怀抱。母校没有嫌弃我们,虽然我们没有为母校作出多大的贡献,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伟绩,当我们归来时母校仍伸出宽大无私怀抱迎接我们。为母校的繁荣、强大而骄傲、自豪!<br></h3><h3> 同学们就着台阶,拉上横幅,面露笑容,以坚实的母校为背景,摆起阵形。此时谭斌校长快步走来,亲切致意,同学们拉着校长的手热烈欢迎其加入,快门欢快闪动,记录下这历史性的一刻!</h3><h3> 随即谭校长带领同学们来到早已布置好的会议室就座,红色的帽子摆放整齐,帽沿向外,进入座谈模式。</h3><h3> 首先谭校长致欢迎辞,简单介绍了恩高搬迁至新校址以来学生的学习情况,学校班子成员注重软硬件建设,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自到新校址近6年来考取清华、北大的近百人,重点大学录取率超过60%,在全省的重点高中名次不容小觑。</h3><h3> 之后,江向东同学代表大家致答谢辞,用制作精美的PPT感谢、缅怀老师们的教育之恩。王夫汉老师、敖锡英老师即兴发言,对母校的发展,老师后继有人赞不绝口,对大家在各自的工作上作出的应有贡献和不忘初心,不忘母校,不忘恩师的行为给予肯定。同时希望大家注意锻炼、保养身体。同学间,师生间经常交流,增进友谊,享受幸福生活。</h3><h3> 座谈会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进行。最后陈波、李俊、阙梅一、阙小荣、周斌对此次活动发表了感慨、感想。感叹时光流逝太快,回忆了在校两年的快乐时光,对老师的教育之恩没齿难忘;对母校的发展、壮大引为骄傲和自豪,今后要倍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美好生活,倍加珍惜师生情、同学谊;要继承和发扬光大恩高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积极面对工作、生活中的坎坷。 </h3> <h3>走向恩施高中最高学府</h3> <h3>烫金的校训</h3> <h3>“恩高我们来了”</h3> <h3>欢迎归来的电子屏让我们倍感亲切!</h3> <h3>谭斌校长在王老师和敖老师陪同下与大家亲切合影</h3> <h3>座谈会现场</h3> <h3>座谈会现场</h3> <h3>座谈会现场</h3> <h3>座谈会现场</h3> <h3>座谈会现场</h3> <h3>座谈会现场</h3> <h3>座谈会现场</h3> <h3>座谈会现场</h3> <h3>谭斌校长致欢迎辞</h3> <h3>王夫汉老师精彩发言</h3> <h3>敖锡英老师精彩发言</h3> <h3>阙小荣同学发言</h3> <h3>阙梅一同学发言</h3> <h3>周斌同学发言</h3> <h3>为此次活动忙前忙后的张贤俊老师</h3> <h3>姊妹花</h3> <h3>姊妹花</h3> <h3>母子相会在校园</h3> <h3>  座谈会结束后,谭斌校长将大家送至校门,挥手告别。12:35我们又马不停蹄向芭蕉林博园奔去。但一路上歌声、说笑声不断,每个同学都登台亮相,就连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同学也被“拖”上“舞台”,车厢内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之中。</h3><h3> </h3> <h3>  13:30车停林博园风雨桥边,大家依次下车,四周青山环抱,天空白云蓝天,高耸的的侗族鼓楼巍峨壮观,周围的土家特色房屋错落有致,近处的芭蕉河穿桥而过,园内蝶舞蜂喧,鸟语花香。沉醉在空寂的环境中,大家的热情再次被引燃,风雨桥上、河边、路边花丛中、树下、街边、房前屋后留下了美好瞬间,欢笑声在山谷间久久回荡……</h3><h3> </h3><h3> </h3> <h3>师生走在风雨桥上</h3> <h3>永恒的笑容</h3> <h3>信步</h3> <h3>“瞧,我们姿势怎么样“</h3> <h3>“瞧,我们姿势怎么样“</h3> <h3>“瞧,我们姿势怎么样“</h3> <h3>万花丛中一点绿</h3> <h3>“给我们来一张!”</h3> <h3>“给我们来一张!”</h3> <h3>对望</h3> <h3>挺好</h3> <h3>二凰(哈哈)</h3> <h3>这造型杠杠的</h3> <h3>享受</h3> <h3>步调一致</h3> <h3>群芳谱</h3> <h3>  林博园吃完中饭,来到四楼多功能厅,在围成撮箕形的桌椅上落座。15:00主持人周斌、史瑜闪亮登场,节目正式开始。</h3><h3> 一段开场白后,江向东同学饱含深情地给大家致开幕辞,回忆了那段青涩的青春岁月。在老师的关心教育下我们健康成长,认真学习数理化语外生,互帮互学;足球场、蓝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运动场我们挥汗如雨,锻炼身体;配电盘厂、墨水厂、田地间我们学工学农;放学回家我们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同学间交往密切。同时对老师们的教育之恩没齿难忘……</h3><h3> 接下来独唱《众人划浆开大船》、对唱《为了谁》、口琴伴奏小合唱《乡间的小路》、大合唱《我和我的祖国》,舞蹈《桃花谣》,单人或双人走模特步,还有讲笑话,用肢体语言还原二十年前的同学照等。节目丰富多彩,同学们无拘无束,表演认真,不时搏得阵阵笑声,喝彩声,气氛融洽和谐。最后的压轴戏传统节目"击鼓传花”把气氛推向了高潮,鼓乐声声,红花翻飞, 鼓声戛然而止处就会引来一阵欢乐的笑声。梅源同学性格内向没有准备节目,现场给大家敬了个礼,同学们报以热烈掌声过关。红花停在敖锡英老师手上,老师没任何扭扭捏捏,积极认真与同学们互动,站起来为大家清唱了一曲《黄河大合唱》,字正腔圆,饱含深情,浑厚雄壮,音调很准,没一个词唱错,反映了老一代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和对工作一丝不苟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h3><h3> 17:30在欢快的氛围中文娱活动结束,同学们踏着夕阳的余辉,意尤未尽地向女儿城进发。</h3><h3> </h3> <h3>主持人闪亮登场</h3> <h3>江向东同学致辞</h3> <h3>对唱《为了谁》</h3> <h3>独唱《众人划桨开大船》</h3> <h3>讲笑话</h3> <h3>单人模特步</h3> <h3>双人模特步</h3> <h3>换舞鞋</h3> <h3>独舞《桃花谣》</h3> <h3>独舞《桃花谣》</h3> <h3>现场版《六口茶》</h3> <h3>现场版《六口茶》</h3> <h3>欢迎吴远鹏同学</h3> <h3>优美的独舞</h3> <h3>  四十年的光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瞬,但他已让我们青丝染白,让恩师由青年变古稀、耄耋……</h3> <h3>刚毕业时部分男同学合影</h3> <h3>可亲、可敬、可爱的周文仪老师</h3> <h3>可亲、可敬、可爱的周文仪老师</h3> <h3>可亲、可敬、可爱的周文仪老师</h3> <h3>可亲、可敬、可爱的周文仪老师</h3> <h3>二十年前的我们</h3> <h3>二十年前的我们</h3> <h3>二十年前的我们</h3> <h3>二十年前的我们</h3> <h3>  感谢本次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参与者;感谢谭斌校长的大力支持;感谢恩高校友办主任张贤俊老师;感谢敬业的摄影师陈亚军同学;感谢远道而来,百忙中抽出时间的阙梅一同学、吴延清同学、梅源同学、吴远鹏同学、还有从宣恩赶来的邹卉同学的参与;感谢王夫汉老师、敖锡英老师的参与!希望因各种原因未能参加这次活动的老师、同学,以后合理安排时间,下次会安排更有趣的活动我们一起玩,恩高七九届高二(3)班是你们的家,有空时常回家看看,期待你们的加入。<br></h3><h3> 虽然时空跨越了四十年,但在黄家卯两年高中我们学到的不仅是书本上的知识,而且老师们还教我们处事为人,生活中给予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老师们的诲人不倦的精神深深烙印在心上,对我们今后产生了深远影响……</h3><h3> 我们想念受邀因各种原因未能到场的班主任周文仪老师,汪茂星老师、高仕林老师、陈儒石老师、谭荣老师……</h3><h3> 同时也怀念英年早逝的对工作鞠躬尽瘁,一心扑在学生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积劳成疾的班主任陈乔老师;怀念严厉的像父亲一样的英语刘作焕老师,短短几个月的英语学习全班成绩提高很快,进步斐然,至今讲起您大家还赞不绝口。愿您们在天堂生活的幸福,美满!</h3><h3> 老师们,同学们,下次再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