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今年回国探亲喜得一本王羲之手牍字帖,其收录了三十三通手牍,字迹清晰,原始大小。甚为欢喜。</h3><h3><br></h3><h3>“尺牍”用通俗一点儿的话讲呢就是手札,书信。 古人在纸张未发明以前用竹简,或丝帛作为书写媒体。这就是所谓的“手牍”和“尺素”的由来。古人手札大多以书信的形式出现。经历改朝换代,时间的流逝这些手札只有非常少的一部分能存留下来。那手札的珍贵性毋宁叙说。它的史料价值,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是学者们要终极一生要寻找的答案。今天我们能见到的王羲之的手札就是书法爱好者极为,极为珍贵的墨宝了!</h3><h3><br></h3><h3><br></h3> <h3>这本王羲之手札所收录的字体基本是行楷书体。是以地道的家常书信往来的形式,表达笔者的喜怒哀乐。有礼上往来的,有倾肠苦叙的,有追思祭典的,也有贺喜庆安的,等等等等平民百姓活人之道。翻阅篇篇信笺可以透视到2000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和平常人家的喜怒哀乐。</h3><h3><br></h3><h3><br></h3> <h3>翻开手牍的一刻,我立即被其一丝不苟,精湛入微的书写打动了。细细品味其字里行间,不觉把我的思绪带回到近40年前自己做医生的时候。那时候内科医生记叙病情还是靠手写完成的,包括病人收入院时的大病历和诊断治疗期间的观察记录。病历书写字迹上要求工整,清晰;内容上要完整,有理有据。可当接收病人太多的时候也难免字迹潦草,简略。记得科里的一位住院医就被教授查房时狠狠剋了一次,教授还当着全科医生的面将他的病历撕掉,摔到地上,并说真“难为我们的护士们了,她们怎么会认得你写的字?执行你的医嘱呢?我是属于病历写得好的那波人,侥幸没有受到过这份"待遇"。但还是深深的记得写病历写到手麻腕酸的感觉。我想,现在的医生大概少了这份烦恼了吧?</h3><h3><br></h3><h3>相比于古人的书写态度,精益求精的精神,现代人是不是有点心有缺憾呢?</h3><h3><br></h3> <h3>王羲之的手牍无论字的结体还是通篇章法都是悉心,精道。用笔则临事制宜,从意适便。笔锋一入一收,一转一折,一行一顿,处处彰显笔者的用心,认真,和功底。我感慨也正是这执着,率真的态度才造就了书圣的美名,才有了这些传世经典啊!</h3> <h3>丧乱帖是王羲之手牍中声望极高的一个行草体。书于公元三五六年(永和十二年)。书信表达了他得知祖坟被破坏的消息时的悲愤心情。开篇首行字字重千斤,浓墨重笔把满腔的怒火掷于纸上。接下来是垂心顿足之痛!痛不愈笔,痛阻心血啊! 两个“痛”字把这一层的感情宣泄得淋漓尽致。下面痛极而悲,悲不自已,字体的表现是难以操控的滑笔,草笔。想必此时老人已经泣不成声了!笔者把自己悲愤的心情毫无保留的宣泄在纸上。留下这非绘画却胜于绘画的不朽之作。</h3> <h3>王羲之手牍---丧乱帖(图片来自网络)。</h3> <h3>摹写如此情感浓烈的帖子需要我们理解原帖创作的背景,当然,书法技巧也是非常有挑战性的。下面是我临的几幅王羲之手牍。诚请朋友们指点!</h3> <h3>练过怀素的集字圣教序,冯承素摹本的兰亭集序,再看这本王羲之手札,很难蛰伏长期以来被书家们推崇的“神龙”版兰亭序是最接近原贴的摹本啊!?王羲之的行楷遒劲妍润,沉著流动。或</h3><h3>楷或行,流而不滥,止而不滞。不刻意显露章法风规,微妙之处水到渠成,顺理</h3><h3>成章。唐人孙过庭说:“是以右军之书,末年多妙,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平和,不激不励,而风规自远。”冯的摹本兰亭序却多一些研媚,轻潦和娇癫。我感觉与王的手札相去甚远矣! 据说唐太宗驾崩后兰亭序真迹陪葬于昭陵,然昭陵在五代时温韬所掘,盗出物品的清单中却不见“兰亭序”,亦未见流传于世。<br></h3><h3><br></h3><h3>这本王羲之手札也非常适合习楷体后向行体过度。无疑将对我的习书历程产生巨大的帮助。</h3><h3><br></h3><h3>书法: 北国紫丁</h3><h3>文字: 北国紫丁</h3><h3>谢谢阅读</h3><h3>再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