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古代中国,从有史、物可徵的夏开始,产生了周、秦、汉、唐等几个最为重要和对后世最具影响力的朝代。</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华大学中国礼学研究中心-周代礼乐复原表演</h3><div><br></div><div><b>周,上承夏商,下开秦汉,以“制礼作乐”确立中华礼乐文明的典范,使“礼制”成为嗣后历代王朝政治与文化的基石;秦,统一六国,开创中央集权的帝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其设郡立县、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等,确立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治制度和传统;汉,推尊儒术,有效统治西域,开辟丝绸之路,文化艺术多元而繁荣,不仅国力盛极一时,更在多个方面为后世中国奠定基础;唐,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鼎盛的时代,经济发达、文化昌盛,中外交流空前频繁和深入,与汉代并称“汉唐盛世”,流传至今丰富的文献和精美的文物,足以引发国人无尽的怀想和追慕。<br></b></div><div><b>下面,我们继续欣赏特展的——大国崛起和皇帝临位两个单元。</b><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三单元 大国崛起</b></h1><b>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西周中期,秦人立国,后数次迁都东进,先后拥有9个都城,其中以雍城(今陕西省凤翔县城南)建都时间为最长。<br>本单元以芮国遗珍、雍城秦公大墓和其他地区出土的秦国文物为主,呈现秦人自发展到日益崛起的过程。<br>芮国是西周、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后被秦穆公所灭,梁带村芮国墓地不仅是陕西地区已发现的保存最好的周代墓地,也是近十余年来国内发现的重要商周墓地之一。</b><br> <b>下面我先简单介绍一下陕西梁带村芮国的古墓传奇。<br>梁带村隶属陕西省韩城市昝(zǎn)村镇,位于市区东北7公里黄河西岸的台地上,遗址紧临黄河。千百年来,这里一直是耕读传家的农业社会。因为曾是太史公司马迁的故乡,所以当地历来有重文重学的风气。</b> <b>2004年秋冬之际,梁带村突然出现不少陌生人,在村北的农田里进行钻探,并对其进行爆破。警惕性甚高的村民立即向文物和公安部门进行了汇报。</b> <b>作为文物大省,陕西省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立即派遣以孙秉君为队长的考古队前往查看情况。经过初步的勘察,孙秉君意识到他所面对的是一个无法预料的地下宝藏:梁带村一共发现两周墓葬1200座、车马坑64座,出土文物数万件。其中的7座大型墓葬具有诸侯国国君的等级特征,而且均未被盗。</b> <b>在19号墓中出土的带有铭文的铜鬲,专家们认出了上面的铭文为“芮公作铸鬲子子孙孙永宝用享”。正是它帮助我们确定了梁带村墓地的主人是芮国国君。<br>梁带村古芮国东周早期墓葬群以出土文物之多,等级之高,保存之完好被选入2005年十大考古发现。</b> <p><b>梁带村遗址出土文物中,有数量庞大的玉器与青铜器。遗址出土玉器有两个特点,首先是时间跨度上,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春秋早期,<font color="#ed2308">出土的玉器年代跨度之大令人惊奇,只能揣测墓主人可能是一个大收藏家吧</font>。其次是玉器的改制,在梁带村墓地中出土了很多的前代玉器,它们历经时光的打磨,大多已失去了初始的功能,却被后来的使用者赋予了新的生命。</b></p><p><b><br></b></p><p><b>正如《诗经》所说:言念君子,温其如玉。<br></b></p> <p><b>3-1 盖尊</b><br>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 <br>公元前9世纪~前7世纪<br>通高61.9cm 口径25.6cm 青铜<br>韩城梁带村芮国墓地M27出土 </p><p>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藏<br><b>“盖尊”分酒器,因为带着盖子目前仅此一件。传说,当时商纣王饮酒误国,商朝在覆灭以后,芮国把酒器从13件减到了6件,在尊上面加上一个盖子,上面一把剑,警示后人“饮酒会误国”。</b></p> <b>3-2 圈足匜(yí)</b><br>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 <br>公元前9世纪~前7世纪<br>通高10.3cm 口径8.2cm 青铜<br>韩城梁带村芮国墓地M26出土 <br>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藏 <p><b>3-3 鍑(fù)</b><br>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 <br>公元前9世纪~前7世纪<br>通高6.6cm 口径6.5cm 青铜<br>韩城梁带村芮国墓地M26出土 </p><p>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藏<br><b>鍑:古代的一种大口锅:“以~煮,安炊之,勿令疾沸。”</b></p><p><b>此展品比较袖珍哦。</b></p> <p><b><font color="#333333">3-4 钺(yuè)</font></b><br>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 <br>公元前9世纪~前7世纪<br>高23.7cm 宽13.4cm 青铜<br>韩城梁带村芮国墓地M27出土 </p><p>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藏</p><p><b>钺:古代兵器,青铜或铁制成,形状像板斧而较大。</b><br></p> <p><b>3-5 车衡饰</b><br>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 <br>公元前9世纪~前7世纪<br>长21.6cm/ 29cm/39.6cm 青铜<br>韩城梁带村芮国墓地M28出土 </p><p>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藏</p> <b>3-6 金肩饰</b><br>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 <br>公元前9世纪~前7世纪<br>长13cm 宽11.3cm 金<br>韩城梁带村芮国墓地M27出土 <br>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藏<br><b>芮国桓公墓共出土黄金器48件,这件金肩饰以镂空加阴线手法雕刻,图案左右对称,人和龙的形象融为一体,这种形制的肩饰是首次发现。</b> <p><b>3-7 盾形金饰</b><br>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 <br>公元前9世纪~前7世纪<br>高8.7cm 顶宽5cm 金<br>韩城梁带村芮国墓地M27出土 </p><p>陕西考古研究院藏</p> <b>网上查阅到的金肩饰和盾形金饰出土时在人体的位置</b> <b>3-8 龙纹金环</b><br> <p><b>3-9 龙纹金环</b></p><p>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 <br>公元前9世纪~前7世纪<br>最大宽6.6cm/5.4cm 金<br>韩城梁带村芮国墓地M27出土 </p><p>陕西考古研究院藏<br></p> <p><b>3-10 龙纹方形金饰</b><br>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 <br>公元前9世纪~前7世纪<br>长3.4cm 宽3.15cm 金<br>韩城梁带村芮国墓地M27出土 </p><p>陕西考古研究院藏</p> <p><b>3-11 鹰首金韘(shè)</b><br>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 <br>公元前9世纪~前7世纪<br>长5cm 宽3.5cm 金<br>韩城梁带村芮国墓地M27出土 </p><p>陕西考古研究院藏</p><p><b>韘:古人射箭时戴在手上的扳指。</b></p><p><b>韘最早出现在商代。西周时期的韘,其外形发生了改变,侧面出现了方形的扳突。这样的设计,使得勾弓弦时更为方便。然而这类器型使用时间不长,很快就演变为韘形佩,成为了纯粹的装饰品。其中的镶金玉韘、金韘均是首次发现。</b><br></p> <p><b>3-12 嵌金玉韘组饰</b><br>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 <br>公元前9世纪~前7世纪<br>韩城梁带村芮国墓地M27出土 </p><p>陕西考古研究院藏</p> <p><b>3-13 龙纹玉环</b><br>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 <br>公元前9世纪~前7世纪<br>直径12.7cm 孔径7.4cm 金<br>韩城梁带村芮国墓地M27出土 </p><p>陕西考古研究院藏</p> <p><b>3-14 玉立人</b><br>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 <br>公元前9世纪~前7世纪<br>高5.7cm 宽3.5cm 软玉<br>韩城梁带村芮国墓地26号墓出土 </p><p>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br><b>该玉人出于墓主腰下右侧。玉人头顶龙角形小辫,面部细眉杏眼,三庭五眼比例特殊,可见雕刻的是非常规的人物形象,此玉人制造考究,造型发式奇特,是一件少见的精品。</b></p> <p><b>3-15 神人龙凤纹玉柄形器</b><br>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 <br>公元前9世纪~前7世纪<br>长18cm 宽2.5cm 软玉<br>韩城梁带村芮国墓地26号墓出土 </p><p>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p> <p><b>3-16 神人龙纹玉饰</b><br>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 <br>公元前9世纪~前7世纪<br>高8.9cm 宽1.4cm 软玉<br>韩城梁带村芮国墓地26号墓出土 </p><p>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p> <b>3-17 玉鸟</b><br>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 <br>公元前9世纪~前7世纪<br>软玉<br>韩城梁带村芮国墓地26号墓出土 <br>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p><b>3-18 鸟形玉饰</b><br>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 <br>公元前9世纪~前7世纪<br>高6.4cm 宽2.4cm 软玉<br>韩城梁带村芮国墓地26号墓出土 </p><p>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p> <b>3-19 玉握饰</b><br>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 <br>公元前9世纪~前7世纪<br>中央玉柱长10.2cm 宽2.5cm 厚1.5cm 软玉 玛瑙<br>韩城梁带村芮国墓地26号墓出土(出土于墓主人右手掌附近)<h3>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h3> <p><b>死者佩戴的玉器和饰物遍及全身,这些玉器组合清楚,位置准确。计有面饰1组,颈饰四组,腕饰三组,握饰两组。仅左手玉握就由189颗玛瑙珠、16颗玉贝、16颗玉蚕、48颗玉龟、8颗玉珠和4颗玻璃珠编排组成,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为复杂和奢华的两周时期玉握。</b></p><p><b>本展览展出的是右手侧的玉握。</b></p> <b>网上查阅到的玉握饰出土时在人体的位置</b> <p><b>3-20 秦公镈(bó)</b><br>春秋早期 <br>高75.1cm 青铜<br>1978年宝鸡市陈仓区太公庙村出土 </p><p>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p><p><b>镈:是一种形制接近于钟的汉族乐器。盛行于东周时代。不像钟口呈弧状,为平口。器身横截面为椭圆形。</b><br><b>国宝级乐器,是秦祖先秦武公祭祀祖先的礼器,其鼓部各有一篇铭文,内容相同。大意是颂扬秦公先祖的功德和自己励精图治、勤于国政的事迹。这对春秋时期秦国的铜器断代有着重要意义。其上有铭文135字,是秦武公祭祀祖先的礼器,铭文中提到了秦襄公、秦文公、秦静公、秦宪公四代世系,着重讲了秦襄公被赏宅受国之事。秦公镈对研究秦代先祖的历史极为重要,也有助于了解春秋早期秦地的青铜铸冶技术及音乐文化。<br>此外作为乐器,秦公镈铸造精良、发音准确,极具观赏价值。</b></p> <p><b>3-21 秦公钟</b><br>春秋早期 <br>高47cm 宽26.4cm 青铜<br>1978年宝鸡市陈仓区太公庙村出土 </p><p>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p> <b>3-22 卷龙纹铎</b><br>春秋早期 <br>高11cm 口径11×8.5cm 青铜<br>凤翔县大辛村征集 凤翔县博物馆藏<br><b>铎:一种中国古乐器,大铃,形如铙、钲而有舌,古代宣布政教法令用的。盛行于中国春秋至汉代。</b> <b>秦国的强大不是一蹴而就的。陕西作为秦族发祥、壮大,走向中原成就霸业的摇篮,这里出土了大量先秦墓地,其中秦景公一号大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掘的规模最大的先秦墓葬。</b> <p><b>3-23 石磬</b><br>春秋<br>约公元前537年<br>长37.5cm 石<br>1986年凤翔县秦公一号大墓出土 </p><p>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藏</p> <b>3-24 蟠蛇纹鼎</b><br>春秋中期 <br>高17.5cm 口径20.8cm 青铜<br>1964年陕西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br> <p><b>3-25 曲尺形铜建筑构件</b><br>春秋中后期 <br>16cm×16.7×57.3cm 青铜<br>1973年凤翔县石家营乡豆腐村出土 </p><p>陕西历史博物馆藏</p> <p><b>3-26 人兽青铜车軎(wèi)</b><br>春秋中期 <br>长16.3cm 青铜<br>宝鸡市陈仓区天王镇寨子村出土 </p><p>宝鸡市陈仓区博物馆藏 <br><b>軎:古代车上的零件,青铜制,形如圆筒,套在车轴的两端。軎上有孔,用以纳辖。亦作“轊”(wèi, 车轴头,即套在车轴末端的金属筒状物)</b></p> <p><b>3-27 金柄铜削</b><br>春秋中期<br>公元前770~公元前476 <br>长29.3cm 青铜和金<br>凤翔县上郭店村出土 </p><p>凤翔县博物馆藏</p> <b>3-28 蟠龙金带钩</b><br>春秋<br>公元前770~公元前476 <br>长5cm 宽2.6cm 金<br>凤翔县上郭店村出土<br>凤翔县博物馆藏<br><b>缕空浇铸而成,是春秋时期秦国黄金制造业高度发展的经典之作,雍城遗址出土。</b> <b>3-29 金兽面</b><br>春秋<br>公元前770~公元前476 <br>长2.5cm 宽1.5cm 金<br>凤翔县马家村出土 陕西考古研究院藏<br> <p><b>3-30 鍑(fù)</b><br>春秋<br>公元前770~公元前476 <br>高22.8cm 口径22.4cm 青铜<br>1979年宝鸡县甘峪公社出土 </p><p>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br><b>鍑:古代的一种大口锅。</b></p> <p><b>3-31 秦式龙纹大玉璧</b><br>春秋<br>公元前770~公元前476 <br>直径26.3cm 软玉<br>凤翔县河南屯遗址出土 </p><p>凤翔县博物馆藏</p> <p><b>3-32 条形玉饰</b><br>春秋<br>公元前537<br>长24.4cm 宽2.4cm 软玉<br>1986年凤翔县秦公一号大墓出土 </p><p>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藏</p> <p><b>3-33 玉雕马头</b><br>春秋<br>约公元前537 <br>高5.3cm 长5.3cm 软玉<br>1986年凤翔县秦公一号大墓出土 </p><p>陕西历史博物馆藏</p> <b>3-34 玉戈</b><br>春秋<br>约公元前537 <br>援长11.8cm 长1.7cm 软玉<br>1986年凤翔县秦公一号大墓出土 <br>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p><b>3-35 凿形玉佩</b><br>春秋<br>约公元前537 <br>长11cm 直径0.5cm 软玉<br>1986年凤翔县秦公一号大墓出土 </p><p>陕西考古研究院藏</p> <b>3-36 工师文罍(léi)</b><br>战国<br>公元前273年<br>高27.5cm 口径13cm 青铜<br>1993年甘肃西和县出土<br>陕西历史博物馆藏<br><b>盘口束颈,圆肩平底。肩部左右装饰一对圆雕走兽,前后圆雕羊首。下腹部接近器底处有四个半环形牛首鋬。口沿外有纤细如丝的十七字刻铭。铭文中显示主持铸造此器者为工官之长,称工师;直接负责制造的工匠称为工;记重量和容积则直书数量。这种行文风格,开汉代记重记容铭文的先河。<br>罍:酒樽,也可用来盛水。古代用来盛酒的器具。</b> <b>3-37 金银镶嵌纹鼎</b><br>战国<br>公元前475~前221 <br>高14cm 口径12.1cm 青铜<br>咸阳戚夫人冢出土 咸阳博物院藏<br> <b>3-38 鸟盖瓠(hù)壶</b><br>战国<br>公元前475~前221 <br>高32.6cm 青铜<br>1976年绥德出土 <br>陕西历史博物馆藏<br><b>瓠壶:一种盛液体的大腹容器。</b> <p><b>3-39 鎏金玉镶嵌银带钩</b><br>战国<br>公元前475~前221 <br>长21cm 银 玉<br>西安末央区尤家庄20号墓出土 </p><p>西安博物院藏</p> <b>3-40 鹰嘴金怪兽</b><br>战国晚期 <br>公元前3世纪<br>长11cm 高11.5cm 金<br>1957年神木县纳林高兔村出土<br>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b>这件黄金制成的奇怪动物,被称为怪兽,因为它是多种动物的集合体:身体似羊、嘴似鹰、角似鹿、蝎形尾。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怪兽的两只抵角是由两两身相连、背相对的16只小鸟组成的,而且蝎形的尾巴也是一只小鸟的样子。因此,这件小小的怪兽身上竟隐藏了十七只小鸟。至于用途,学者们推测可能是匈奴族首领帽上的冠饰。<br>你能看出几只小鸟呢?</b> <p><b>3-41 银虎</b><br>战国晚期 <br>公元前3世纪<br>长14cm 高6.5cm 银<br>1957年神木县纳林高兔村出土 </p><p>陕西历史博物馆藏</p> <b>3-42 银虎</b><br>战国晚期 <br>公元前3世纪<br>长14cm 高6.5cm 银<br>1957年神木县纳林高兔村出土 <br>神木市博物馆藏 <p><b>3-43 雄鹿</b><br>战国晚期 <br>公元前3世纪<br>长10cm 高9.5cm 银<br>1957年神木县纳林高兔村出土 </p><p>神木市博物馆藏</p> <p><b>3-44 银雌鹿</b><br>战国晚期 <br>公元前3世纪<br>1957年神木县纳林高兔村出土 </p><p>神木市博物馆藏</p> <b>3-45 四虎头纹银环</b><br>战国晚期 <br>公元前3世纪<br>长6.8cm 高5.8cm 银<br>1957年神木县纳林高兔村出土 <br>神木市博物馆藏 <b>3-46 铜刺猬</b><br>战国晚期 <br>公元前3世纪<br>长6.3cm 宽4cm 高9.5cm 青铜<br>1957年神木县纳林高兔村出土 <br>神木市博物馆藏 <p><b>3-47 雁足灯陶范</b><br>战国晚期 <br>公元前475~前221 <br>长12.6cm 宽11cm 高14cm 陶<br>1999年西安乐百氏公司工地34号墓出土</p><p>陕西考古研究院藏</p> <p><b>3-48 陶铃(左侧)</b><br>战国中期至秦 <br>公元前4世纪~前207 <br>直径10.8cm 陶<br>西安交通学校工地15号墓出土 </p><p>陕西考古研究院藏</p><p><b>3-49 陶铃(右侧)</b><br>战国中期至秦 <br>公元前4世纪~前207<br>直径8.3cm 陶<br>咸阳市窑店出土 咸阳博物院藏<br></p> <p></p><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四单元 皇帝临位</b></h1>公元前246年,秦王嬴政即位;公元前230年~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秦朝,并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此促进了中国大一统之“天下”观念的形成。<p></p><p>本单元通过秦始皇帝陵和秦咸阳宫等地所出文物,以及反映统一政策的遗珍,展现秦帝国的恢宏与壮阔。</p> <p><b>4-1 青铜龙</b><br>战国 秦 <br>公元前475~前206年<br>长240cm 宽100cm 高40cm 青铜<br>1994年征集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br></p><p><b>这是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被发现时已被文物贩子肢解,差点流散海外。</b></p><p><b>战国秦的遗物,其作用可能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收天下兵器的大型乐器架的底座。</b><br></p> <b>4-2 吕不韦青铜</b>戈<br>战国 秦王政八年<br>公元前254年<br>长21.7cm 青铜<br>铜件厂拣选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br><b>注意,是从铜件厂拣选的,如果回炉融化了,多悬多可惜啊!</b> <p><b>4-3 东郡虎符</b><br>秦 <br>公元前221-前207年<br>长9.6cm 高4.4cm 青铜<br>1953年征集 周至县文管所藏<br></p><p><b>虎背有错金铭文,字体为小篆,左右两半铭文相同:“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东君。”从铭文上看,东郡虎符应该与阳陵虎符一样都是秦始皇时代的用品。但也有人认为东郡虎符是后人伪造的。</b><br></p> <b>在此讲个与虎符有关的小故事:<br>在人人都羡慕文物众多的陕西,作为帝王建都之地,九个大一统王朝,有五个建都西安(咸阳),留下的帝王陵墓共79座,所以无数珍宝在施工农忙中被发现:<br>故事中的主角——秦杜虎符也是这样的被发现的。1967年,西安南郊杜城村小伙杨东峰在平整土地时发现了一块铜疙瘩,本着勤俭节约的原则,杨东峰是想把这块铜疙瘩卖了贴补家用——不过,因为太小而且黑乎乎的成色,即便是收废品的也拒绝了;就这样,铜疙瘩落户在了杨东峰院中的窗台上,不知道什么时候起,铜疙瘩被小孩子发现并当成了玩具,在游戏中丢来丢去!<br>正是因为这样的剧烈的运动,铜疙瘩上千年的氧化物脱落露出了金黄色文字,杨东峰觉得这个东西不简单,周围村子里包括自己村子里也都曾经发现过文物——就这样,杨东峰拿着铜疙瘩来到了碑林博物馆。经过考古专家戴应新的判断,铜疙瘩是一件先秦期间的“虎符”,而且沈家桥在古代是杜国封地,最终起名为秦杜虎符~~~<br>因为献宝有功,杨东峰希望发一套红卫兵穿的军服作为上缴虎符的代价,但博物馆没有军服,在戴应新的操办下,杨东峰获得了一张陕西省博物馆发给的表扬信,以及7元人民币的奖金,在当时这也是半个月的工资了!<br>为了不喧宾夺主,我就不详细介绍秦杜虎符的形状也不发照片了。<br>总之,根据虎符上的“右在君”三字,可以断定这个虎符制作的具体年代在秦惠王称王前,而秦惠文王嬴驷也是秦始皇的高祖,秦惠文王嬴驷——儿子秦昭王嬴稷——孙子秦孝文王嬴柱——重孙秦庄襄王嬴子楚——玄孙秦始皇嬴政!</b> <b>4-4 诏版</b><br>秦 <br>公元前221~前207年<br>长12.2cm 宽6.6cm 青铜<br>1952年捐赠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br><b>这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诏告天下,统一帝国度量衡的诏书,无论在史学还是书法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上面的小篆,就是国家统一标准字体。</b> <b>4-5 两诏权</b><br>秦 <br>公元前221~前207年<br>高9.5cm 径12.9cm 青铜<br>征集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藏<br> <b>现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两诏权,表面刻有秦始皇诏书和秦二世诏书,是秦关于度量衡制度著名的“两诏”显示了秦王朝对统一度量衡制度的高度重视,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b> <b>4-6 鎏金角饰</b><br>秦 <br>公元前221~前207年<br>高8.8cm 宽16.1cm 青铜<br>咸阳窑店镇出土 咸阳博物院藏<br> <b>4-7 武士头像</b><br>秦 <br>公元前221~前207年<br>高10.5cm 宽5.9cm 铜<br>咸阳市东郊出土 咸阳博物院藏<br> <b>4-8 铜簋</b><br>秦 <br>公元前221~前207年<br>高15cm 口径5.9cm 青铜<br>1959年收购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br> <b>4-9 樛(jiū)大盉(hé)</b><br>秦 <br>公元前221~前207年<br>高12.5cm 口径8cm 青铜<br>咸阳窑店镇出土 咸阳博物院藏<br> <b>盉:是中国古代盛酒器,是古人调和酒、水的器具,用水来调和酒味的浓淡。盉的形状较多,一般是圆口,深腹,有盖,前有流,后有鋬(音畔),下有三足或四足,盖和鋬之间有链相连接。</b> <p><b>4-10 修武府温酒炉</b><br>秦 <br>公元前221~前207年<br>耳杯:长15cm 宽12.9cm 青铜<br>炉:长15cm 宽11.5cm 青铜<br>1966年咸阳塔儿坡出土 </p><p>咸阳博物院藏</p> <p><b>4-11 半两钱范</b><br>秦 <br>公元前221~前207年<br>长29.9cm 高10.9cm 青铜<br>西安临潼油王村出土 </p><p>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p> <b>4-12 半两钱两枚</b><br>秦 <br>公元前221~前207年<br>最大径3.5cm 青铜<br>秦始皇帝陵鱼池遗址出土 <br>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藏 <p><b>4-13 青铜剑</b><br>秦 <br>公元前221~前207年<br>长91.5cm 青铜<br>秦始皇帝陵兵马俑一号坑出土 </p><p>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藏</p> <p><b>4-14 将军俑</b><br>秦 <br>公元前221~前207年<br>高196cm 陶<br>秦始皇帝陵兵马俑一号坑出土 </p><p>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藏</p> <p><b>4-15 铠甲军吏俑</b><br>秦<br>公元前221~前207年<br>高190cm陶<br></p><p>秦始皇帝陵兵马俑一号坑出土 <br>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藏<br></p> <p><br></p> <b>4-16 铠甲武士俑</b><br>秦<br>公元前221~前207年<br>高188cm 陶<br>秦始皇帝陵兵马俑一号坑出土 <br>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藏<br> <p><br></p> <p><b>4-17 跪射俑</b><br>秦<br>公元前221~前207年<br>高121cm 陶<br>秦始皇帝陵兵马俑二号坑出土 </p><p>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藏<br></p><p><b>小插曲:参观时遇见一位三十多岁的男子,他不是坐着就是围着这尊俑上上下下仔细端详。问及原因,他告诉我说,他已经多次来这里参观了,无论怎么看,他都觉得这不应该是跪射的姿势。听他一说,我也顺着他手指方向细看,俑的这个姿势,确实不像手持长弓,到好像是手持带把的兵器,蓄势待发。但右手大拇指向上弯曲,又不像是握物的手势......</b></p><p><b>你们怎么看呢?</b></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给兵马俑梳头</b></h3> <p><b>4-18 跽(jì)坐俑</b><br>秦<br>公元前221~前207年<br>高64cm 陶<br>1976年陕西临潼县秦始皇陵东侧马厩坑出土 </p><p>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藏<br><b>该俑双膝着地,臀压足掌,双手半握拳放于腿前,作跽坐姿。面部表情拘谨,表现了一个宫廷养马人温顺恭敬、细心认真的性格<br>跽:长跪,挺直上身两膝着地。</b></p> <b>4-19 二号铜车马</b><br>复制品<br> <b>到东周时期,半瓦当颇为流行,从当时诸侯国的宫殿遗址中都可以找到半瓦当的踪迹,其中以齐国的临淄和燕国的下都所出土的最有特色,前者的纹饰多居中置一大树,两侧饰以对称的动物图案,后者主要是兽面纹。进入秦汉时期,半瓦当逐渐被全圆形的瓦当取代。秦瓦当的纹样中,常见的是风格独特的葵纹,细部富于变化,此外也有凤鸟、鹿等图案,构图粗犷生动。这些瓦当的直径一般在14~15厘米左右。然而在秦始皇陵园中以及辽东一带的大型秦宫遗址,曾出土这种形制特殊,直径硕大(甚至达60厘米)的大瓦当。</b> <p><b>4-20 夔(kuí)纹大瓦当</b><br>秦 <br>公元前221~前207年<br>高48cm 径61cm 陶<br>1977年秦始皇帝陵出土 </p><p>陕西历史博物馆藏<br><b>夔纹大瓦当是秦始皇皇家宫殿特用的建筑构件,传达了秦国雄强宏大的审美观,同时对认识整个陵园的规模有了更直观的物证。<br>夔:古代传说中一种形状像龙而只有一足的动物,是传说中的独角兽,声若巨雷,给人以威震四方。<br>在秦始皇陵封土之北,当时曾修建了一座面积约4500平方米的大型宫殿,是专门供秦始皇灵魂饮食起居的寝殿。这座寝殿上覆盖着巨型瓦,高大宏伟,富丽堂皇。 在宫殿遗址的地下,出土了一件直径61厘米,高48厘米的夔纹大半圆形瓦当,瓦当面图案由两条造型奇异的夔纹组成,两夔左右对称,姿态矫健,气韻生动,具有很高的装饰艺术价值。文物考古界誉之为瓦当王。</b></p> <b>4-20 大瓦当</b><br>秦 <br>公元前221~前207年<br>51.5×38.5×46cm 陶<br>1993年兴平黄山宫遗址出土 <br>陕西考古研究院藏<br> <b>4-22 龙虎蛙纹瓦当</b><br>秦 <br>公元前221~前207年<br>直径15.3cm 陶<br>西安博物院藏<br> <h3><b>4-23 鹿龟雁纹瓦当</b><br>秦 <br>公元前221~前207年<br>直径17.4cm 陶<br>咸阳宫遗址一号殿出土 </h3><h3>咸阳博物院藏</h3> <p><b>4-24 地砖</b><br>秦 <br>公元前221~前207年<br>31.4×31.4cm 陶<br>2005年咸阳宫遗址出土</p><p>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p> <p><br></p> <p><b>4-25 《峄山刻石》拓片</b></p><p>原石刻于公元前219年<br>现存宋淳化四年(993)摹刻石 <br>高218cm 宽84cm 纸<br>西安碑林博物馆藏<br><b>相传为秦相李斯所书。在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他主持以秦国通行的文字小篆作为全国统一文字。《峄山刻石》历代翻刻本较多,推西安碑林所藏长安本年代最早。是研究中国文字史、书法史的珍贵资料。</b></p><p><b><br></b></p><p><b>接下来,我们将走进中国历史上黄金时代之一的汉代,通过历史上的多元融汇,逐步成就了造诣精深的唐代艺术 。</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