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子欲孝趁亲还在</h3><div> /童年往事(节选)</div><div> 虎 哥</div><div> 5月的母亲节刚过去不久,又迎来了6月的父亲节,虽然是洋为中用的节日,但都表达了人类最真挚的情感——感恩父母。中国有句老话:百善孝为先,但对分别已离我而去近30年和40年的父母来说,子欲孝而亲不在。父母的含辛茹苦,不思量,自难忘,唯有泪千行。在这感恩的日子里,以此文表达对父母的怀念。</div>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1959年至1962年,尽管贫困、饥饿,甚至死亡无情地肆虐着中国的千家万户,但并没有阻挡住中国百姓繁衍生息,人类强大的生命之花依然盛开在贫瘠的神州大地。1962年6月的一天,一个男孩,诞生在川南自贡市的一个普通人家,他的前面,已有三个姐姐。男孩后来听姑姑讲,出生那天清晨,父亲正在家里往水缸里舀水,从医院回来的姑姑气喘吁吁地告诉父亲“大嫂刚生了,是个儿子。”父亲一听,把手中的水瓢一扔,拔腿就往医院跑。</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俗话说: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就这样,男孩在父母的关爱和姐姐们的呵护中开始了慢慢人生路。男孩听外婆讲,他从小性格倔强,二三岁时,家里给他喂饭,稍不如意,就耍横,不是双手想把饭碗搬断,就是一屁股坐在饭碗上,不吃了。父亲说:小四娃头顶中间是双旋,因为出生时经历了两个时辰,有双旋的人脾气横。父亲爱幺儿是显而易见的,给男孩和妹妹留下了童年珍贵影像的邻居黄二哥现在都时常对男孩讲:你小时候穿着一个遮挡前面的“打裹裙”(小围布),光着小屁股,不好好吃饭,父亲就端着饭碗追着要喂你,嘴里叫道:“四娃四娃,你这个狗东西”——话语里满满都是爱。</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男孩出生不久,母亲为了养家糊口,还在哺乳期就去上班了,每天喂奶时,都是刚好大他七岁的二姐用布兜背着他,走四五十分钟,到母亲上班的地方。一次,一过路人见一小女孩背上布兜里的婴儿倦成一团,都快掉下来了,帮着解开重新包裹时,才发现婴儿脸已发紫,被捂得几乎断气了。多亏好心路人,救他一条小命。本来,二姐七岁就该上小学,姑姑带她去报名时,老师考问她:你最热爱谁?二姐答道:我最爱我幺弟。结果,面试不过关,应该说最爱Mao 主席,二姐因此晚了一年,八岁才上小学。当然,这些故事也都是男孩后来听姑姑和大人们讲的。 </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自贡市按地貌看,也是一座山城,许多建筑依山而建,男孩家居住的小区,是50年代在市区的小山坡上依势而建的一幢幢梯型小平房,清一色的青砖赤色硫璃瓦,房子座北朝南,据说是当时的政府机关宿舍。每幢住有4一5户人家,每家平均4一5个子女,基本上都是50后和60后。男孩家位于中间一幢的最西端,房前有桉树,桑树,槐树,后来父亲还在门前小院坝里种了一株女贞树。邻里关系极和睦,吃饭时,小孩们会端着饭碗东家串串西家走走,哪家有红白喜事,邻里都会积极帮忙,那时基本上都是在家宴请宾客,父亲经常应邀帮邻里采购,一大清早去乡镇买鸡鸭鱼等请客用的食材,在他幼小心里,就感觉父亲特别乐意助人,从不计回报,且心算能力极强,只要说出价格和斤两,立马就能报出总价多少,这是作儿女的极为佩服的地方。文革中,父亲作为商业系统革委会工作人员,一次到内江开会,把4一5岁的儿子带去了,那是人生第一次坐火车,给他印象最深的就是早上大人围桌吃早饭,先全体起立,向墙上的领袖像弯腰敬礼后,才坐下吃饭,还有就是觉得圆圆的馒头特别大,特别好吃。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男孩五六岁时,居住的小区山顶上的空地开始修楼房了,他与邻居伙伴常到工地沙堆上玩,一次遭到守工地的人家的一个大男孩驱赶,头被扔过来的鹅卵石砸中,流了血。回到家,嘴上叼着尺把长的旱烟烟杆,正悠然自在吞云吐雾的父亲见状,问明原由,说了句:“ 走,带我去”。找到那小子,父亲用手中的烟杆在他头上不轻不重的一敲,说道“:哪个让你欺负人的”——舔犊之情溢于言行。</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在文化生活匮乏的年代,小孩子们的娱乐活动多半是男孩抽陀螺,打弹弓,玩玻璃球,滚铁环,女孩跳橡皮筋,掷沙包,修房子。大哥哥们玩得最刺激的就是划甘蔗,几个人一起,每人凑几毛钱,买来一梱甘蔗,分出先后次序,然后依次用月牙型的甘蔗刀点住一根直立的甘蔗顶端,个子矮的还会站在石块或凳子上,找准平衡点后,抬起刀在空中潇洒地划一二个圆圈,再从甘蔗顶部从上至下划下去,从哪里划开,划开以上部分就归你,高手会从顶划到底,一根甘蔗瞬间一分为二,这根甘蔗就全部归你了。一次,男孩上幼儿园后回家,在路旁见一群人正在玩划甘蔗游戏,便凑到跟前,划甘蔗的少年刀在空中划圈时,刀尖嗖的一下戳到男孩的双眼之间的鼻梁上,鲜血立马就湧了出来,男孩捂着伤口,哇哇哭喊着被邻居丁大哥领着往家跑,母亲急忙带他到医院做了处理,万幸的是,只受了皮肉之苦,否则,稍偏一点,终身将一目了然,至今眼角旁还依稀可见好奇凑热闹留下的这一纪念。</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那时的孩子,就是在摸爬滚打血雨腥风中成长的。记得有一次,不知谁搞到一些刚砍下的高粱杆,男孩与几个小伙伴兴高采烈地围在一起吃起来,他咬着杆皮使劲一撕,哗的一下,右手大拇指被杆皮划出一道深深的长口子,殷红的血止不住直流,赶紧用自来水冲冲手,使劲压住伤口,就这样,既没告诉家里,也没做其它处理,留下了一条永不消失的伤痕。一位大三岁的邻居哥哥,带着他和同龄发小,练习扔手榴弹,先练右手,完了接着练左手,男孩抓住小学生体育课用的那种手榴弹,卯足劲,奋力向前一掷。其实,6—7岁小孩,手上没多大劲,何况是不习惯的左手,更没想到发小站到了他右前方3—4米处,只听哐的一声闷响,手榴弹砸到了发小的前额上,瞬间就血流满面。邻居哥哥吓得目瞪口呆,他也呆若木鸡地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发小也不知疼痛傻傻地站着。家长闻讯奔来,父亲见他发呆的神情,急得拽着他直叫他名字,发小父亲冲着自己儿子给了一耳光,吼道:“ 哪个喊你出来的?”要知道,这位同龄发小前面有六个姐姐,见到这个宝贝儿子血流满面,作父亲的肯定心疼得要命,而疼爱到极致就是恨不得他一直守在家里没出来就没这悲剧。</span></p> <h3><font color="#010101"> 想想真要感谢那个年代人与人之间,家与家之间纯真、和睦、友善的关系,发生了这样一些流血事件,没有彼此不依不绕,追究责任,指责索赔,而是把小孩带回家了事,男孩想起发小家人的大度和宽容,就倍受感动。自此以后,与发小鲜血凝成的友谊也延续至今,发小前额那块现在还可见的小伤疤,也是他们童年时光顽皮、任性,不知天高地厚的最好见证。 <br></font></h3>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小学放暑假,男孩与几个要好的发小组成了一个所谓的学习小组,晚饭后,大家陆续集中于男孩家的小院里,开始还算认真地一起看书学习。后来,男孩父亲的一位朋友,是个石匠,中等个,留着花白平头,略显朦胧的双眼透着深沉,夏天晚饭后也常到他家小院坝来与父亲喝茶聊天。一次与父亲聊起了《水浒传》,几个发小被故事所吸引,围了上去。人一多,说书人来劲了,开始神采奕奕地按章回给他们讲起了水泊梁山108位好汉。真佩服说书人的惊人记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迭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峰回路转的江湖对决,从他有条不紊的讲述中,娓娓道来,时而高亢激昂,时而舒缓平铺的语调,让男孩和小伙伴们听得如醉如痴。 于是,炎热的夏季傍晚,就变得那么令人神往,每当夜幕降临,在盛夏的晚风里,当天空繁星闪烁,淡淡的茉莉花茶香,在男孩家院坝的女贞树下,开始袅袅弥漫之际,梁山好汉该出手时就出手的豪杰情怀,就萦绕在他们小小的心田了。 </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平日清贫的日子造就了小孩最盼着过年,因为不管经济状况怎样,腊月一到,每家每户门前晾挂的香肠,烟薰过的腊肉,黄灿灿的酱肉,预示着要过年了,又可以吃到平时无法享受到的美味佳肴。左邻右舍年前几天开始炒花生、胡豆、红薯干,沙沙作响的翻炒声和干货散发的香味弥漫在空中,大人们辛劳一年,苦逼的脸上也泛起了笑容,小孩们更是欢蹦乱跳,嘴里象哼儿歌似的念到:″红萝卜,蜜蜜甜,看到看到要过年”,小口袋里不是揣着花生,就是装着糖果,走东家串西家,彼此互通有无。重头戏年饭通常在下午5点左右拉开序幕,一大家人热热闹闹围座在八仙桌旁,父母亲手做的凉菜、蒸菜、炖菜、炒菜陆续热气腾腾摆满了一大桌,每当男孩迫不及待地准备大快朵颐时,父亲总会制止道:“着什么急,年饭要慢慢吃,吃一年。”是啊,在父母心里,多么想让这难得的幸福时光伴随一家人一年,甚至一生。 </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母亲每年春节都给男孩和妹妹缝制了新衣裤,鞋也是母亲平时一针一线纳出来的。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大姐下乡后调回工厂当了工人,春节前托同事从上海给他买回了一双黑色的小皮鞋,鞋面中央有一条窄窄的竖条装饰线,穿在脚上感觉很是洋盘,这是此生第一双皮鞋,同龄小伙伴们羡慕不已,有人回家恳求父母也要给自己买一双这样的皮鞋,但未如愿。七十年代的青少年,若拥有一双上海产的脚踝处有拉弓射剑LOGO的白色回力篮球鞋,一件绿色军大色,那在同龄人的眼中,便是人生的高光时刻(就像其外甥现今穿上舅舅那件正宗军大衣得瑟一样),男孩的父母为满足其这些虚荣要求,节衣缩食,让其少年时代拥有了这身行头,即使回力球鞋无小码也硬是买了大了一个码的鞋穿上。现在人生过半,聊起此事,小伙伴言语里仍是满满的羡慕嫉妒恨。</span></p> <p> 男孩的母亲,患有风湿性心脏病,身体一直不好,因在国营餐饮行业工作,一年的冬季,每天要晚上九点左右餐馆打烊了才下班回家,此时十岁出头的男孩便主动于晚上八点半左右到母亲的工作地去接她。疼爱儿子的母亲,知道他爱吃肉馅汤圆,在回家途中,便会带他去一个小吃店,为他买上四个热气腾腾的肉汤圆。这种汤圆,馅是五花肉煮成半熟,切成小粒状与芽菜一起翻炒而成,一碗四个圆滚滚的汤圆,和着撒了葱花的汤水,热气扑面,香气袭人,吃在嘴里,油腻清香,实在满足。这样的冬季夜晚,让男孩心里充满了快乐和期待!</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男孩父亲中等身材,身型匀称,发际很高,脸型清瘦,双眼略凹,鼻梁高挺,经常在理发店把头发往后吹得一丝不乱,给人很干练很精神的感觉。虽然只是小学毕业,文化程度不高,但爱长期订阅《参考消息》,性格直率,喜欢讲仁义礼数,口头禅是“歪戴帽子斜穿衣,长大了不是个好东西”。母亲个小,面容慈祥,性情温和,人缘极好,没上过什么学,但很有主见,也非常善解人意。一次,几个小学同学在他家里捉迷藏,一个发小不小心,把家里唯一的一个装有玉米粒的祖传青花瓷坛子碰到地上摔碎了,母亲也只是责备一句:“你们几个合适点嘛”,如此而已。男孩记忆中唯一的一次挨母亲打是在4岁左右,大他6-7岁的邻居大哥,一个夏季星期天早上,偷偷带他和同龄发小,步行近1小时,到这个邻居大哥的一个亲戚家玩到傍晚才回来,家人着急地找了他们一整天。为此,母亲用毛线签狠狠打了他一顿。挨打完后他又跑出家门找发小玩,发现该发小更惨,被他母亲扒光了衣裤揍了一顿不说,还被光溜溜赶在了屋外,不准进去。</span></p> <p> 男孩母亲心灵手巧,五个子女的穿戴几乎都是她亲手一针一线缝制的,由于操劳过度,40出头就显出了与实际年龄不相称的老态。母亲对子女的爱实实在在体现在行动上,因为在饮食行业工作,不休息星期日,而是休息礼拜四,每逢母亲休息在家,总会想法为子女做点好吃的,不是蒸个扣肉,就是做个红烧肉,或者做些包子花卷。所以特别盼望母亲的休息日。家里的大事小事,也基本上是母亲拍板定夺。男孩想养一只小狗,央求母亲用二斤半粮票与菜农换了一只雪白的土狗——这让他在小伙伴们面前很是得意了一阵子。其实,母亲打心眼里就是希望靠自己的勤劳让儿女们过得尽量快乐,用自己的双手让子女有干净衣服穿,吃得饱饭,能健康成长就心满意足了,她也从没耽心过怕儿子不学好,或出去若事生非,至少没表现出这样的担忧。一次男孩与小学同学看夜场电影,散场后就住到同学家里,第二天早上才回家,一推门,发现门没有上门闩,原来是母亲故意没闩,以为他晚上会回来。母亲只问了一句“晚上怎么没回来?”,他说“住同学家里了”,母亲没再说什么。父亲倒是偶尔要教训道:“人看从小,马看蹄爪,你成龙就上天,成蛇就钻草”。</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好在上苍有眼,让这个作儿子的虽然没成龙飞天,但也没辜负父母的爱子之心,上学后始终做到了身体好,学习好,不给父母添烦恼,“三好学生”的奖状,在家贴满了一面墙,这让平凡的父母,在左邻右舍里,脸上很有些光彩。其实,童年时期,男孩及发小们能在物质和文化生活都贫乏的环境里健康快乐地成长,多亏了学校老师的敦敦教诲,多亏了父母豁达乐观的秉性,勤劳善良的品格,勤俭持家的品德,不求回报的奉献,让他们在宽松自在的环境里,度过了丰富快乐的童年时光。</span></p><p><br></p> <p> 记得父亲曾经喜欢说的一句话:“当家才知盐米贵,养子才报父母恩”。是的,当我们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家,有了自己的孩子后,才真正体会到了这句话隐含的内涵——只有在养育自己孩子的过程中,才深切体会到做父母的种种艰辛和不易,才更会想到去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父亲节(或母亲节),就给了一个张扬我们感恩孝敬父母的情怀的最好契机。子欲孝,要趁亲还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