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红场、克里姆林宫

木土兴国

<h3>红场位于俄罗斯的莫斯科市区,原名是托尔格,意为集市。1662年改为红场,红场在古俄语里“红色”一词还有“美丽”、“主要”的意思,红场即美丽的广场。其知名度可以与天安门广场相媲美,面积9.1万平方米,红场西侧是克里姆林宫,北面为国立历史博物馆,东侧为百货大楼,南部为瓦西里布拉仁教堂。临莫斯科河。列宁陵墓位于靠宫墙一面的中部。墓上为检阅台,两旁为观礼台。</h3> <h3>它的前身是15 世纪末伊凡三世在城东开拓的“城外工商区”。1517年,广场发生大火灾,广场曾被称为“火灾广场”。1662年改称“红场”,意为“美丽的广场”,面积9.1万平方米,位于莫斯科市中心,是国家举行各种大型庆典及阅兵活动的中心地点,是世界上著名的广场之一。</h3> <h3>红场的大规模扩建是在1812年以后。那时,拿破仑的军队纵火焚烧了莫斯科,莫斯科人民重建家园时,拓宽了红场。到20世纪20年代,红场又与邻近的瓦西列夫斯基广场合二为一,形成现在的规模。红场南北长695米,东西宽130米,总面积9.1万多平方米。</h3> <h3>克里姆林宫为红场最主要建筑,也是全世界建筑中最美丽的作品之一。它由俄著名建筑师巴尔马和波斯尼设计,不同于欧洲古代的哥特式与罗马式,而与东方清真寺风格颇为相似。克里姆林宫也吸收了西方建筑的精粹,它的几幢主要建筑都是由意大利设计师设计的,所以,克里姆林宫建筑艺术上博采众长又独具特色,获得普遍赞誉。</h3> <h3>克里姆林宫是一组建筑群,位于莫斯科心脏地带,是俄罗斯联邦的象征、总统府所在地。</h3><h3><br></h3><h3>克里姆林宫的“克里姆林”在俄语中意为“内城”。蒙古语中,是“堡垒”的含义。位于俄罗斯首都最中心的博罗维茨基山岗上,南临莫斯科河,西北接亚历山大罗夫斯基花园,东北与红场相连,呈三角形。保持至今的围墙长2235米,厚6米,高14米,围墙上有塔楼18座,参差错落地分布在三角形宫墙上,其中最壮观、最著名的要属带有鸣钟的救世主塔楼。5座最大的城门塔楼和箭楼装上了红宝石五角星,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克里姆林宫红星。克里姆林宫享有“世界第八奇景”的美誉。(此图来自网络)</h3> <h3>克里姆林宫南临莫斯科河,西北接亚历山大罗夫斯基花园,东南与红场相连,呈三角形,周长2000多米。20多座塔楼、参差错落地分布在三角形宫墙边,宫墙上有5座城门塔楼和箭楼,远看似一座雄伟森严的堡垒。</h3> <h3>宫殿的核心部分是宫墙之内的一系列宫殿,建筑气宇轩昂,体现出历代俄罗斯人的聪明才智。另有政府大厦和各种博物馆。最具特色的是一组有洋葱头顶的高塔,它们是在红砖墙面用白色石头装饰的,再配上各种颜色外表,如金色、绿色以及杂有黄色和红色等。</h3> <h3>圣瓦西里升天教堂是俄罗斯最富盛名的教堂,以九个形态和颜色各异的洋葱头教堂顶闻名于世,堪称克里姆林宫和红场一带的地标建筑。精美绝伦的东正教教堂建筑艺术在这里呈现得淋漓尽致,现在这里已经成为国家历史博物馆的一部分,内部有很多东欧民族16世纪前后的壁画值得鉴赏。</h3> <h3>圣瓦西里大教堂(华西里·伯拉仁内教堂)位于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市中心的红场南端,紧傍克里姆林宫。由俄罗斯建筑师巴尔马和波斯特尼克根据沙皇和伊凡大公的命令主持修建,于1560年建成。教堂的名字根据当时伊凡大帝非常信赖的一位修道士瓦西里的名字而取。中央的塔高65米,共有九个金色洋葱头状的教堂顶。这九个教堂顶不是一开始就有,而是后来分别加上去的。</h3> <h3>圣瓦西里大教堂于1553-1554年为纪念伊凡四世战胜喀山汗国而建(由7个木制小教堂组成),并于公元1555年—公元1561年奉命改建为9个石制教堂,造型别致,多奇异雕刻,主台柱高57米,为当时莫斯科最高建筑。</h3> <h3>16世纪时,教堂地下室曾经被用作国库。传说有两个贵族知道后,决定于1595年抢劫这里的财宝。他们密谋在城市周围放火,以调开警卫。但不幸的是他们的阴谋失败了,两人最终被处死。</h3> <h3>1912年,教堂因其破旧不堪而被俄罗斯文物保护协会视为危旧房。十月革命后,政府开始修复工作。1918年始修复大圆顶和西塔大门,20年代末30年代初陆续修缮其他部分;沿保留下来的白色石基座复原了门前台阶;内部在30年代中期被修复,1956~1965 年间中心教堂的壁画由艺术家仿16世纪原貌重新画过。</h3> <h3>1967~2012年,教堂圆顶表面的铁板由政府出资改为铜板,同时顶部十字架和镂花檐板重新镀金。这项工程繁复浩大,仅为覆盖几个圆顶就耗费一毫米厚的铜板约30吨。1980年正门和外部回廊得以复原。瓦西里升天教堂历史上仅有很少时间使用过,现为俄罗斯国立历史博物馆分馆,作为建筑文物供人参观。</h3> <h3>圣瓦西里大教堂为俄罗斯东正教堂,显示了16世纪俄罗斯民间建筑艺术风格。</h3><h3>八个塔楼的正门均朝向中心教堂内的回廊,因此从任何一个门进去都可遍览教堂内全貌。教堂外面四周全部有走廊和楼梯环绕。</h3> <h3>教堂外部:整个教堂由九座塔楼巧妙地组合为一体,在高高的底座上耸立着八个色彩艳丽,形体下满的塔楼,簇拥着中心塔。</h3><h3>中心塔从地基到顶尖高47.5米,鼓形圆顶金光灿灿;棱形柱体塔身上层刻有深龛,下层是一圈高高的长圆形的窗子。其余八个塔的排列是:外圈东西南北方向各一个较大的塔楼,均为八角棱形柱体。</h3><h3>鼓形圆顶:在此四个塔楼之间的斜对角线上是四个小塔楼,八个塔楼的正门均朝向中心教堂内的回廊,教堂外面四周全部有走廊和楼梯环绕。</h3> <h3>瓦西里升天大教堂有9个造型各异、五颜六色的“洋葱头”美仑美奂,充满了勃勃生机!</h3> <h3>虽然这九座塔彼此的式样色彩均不相同,但却十分和谐。更难得的是,它与克里姆林宫的大小宫殿、教堂搭配出一种特别的情调,为整个克里姆林宫增色不少。</h3> <h3>由于距离所限(太近),24mm普通广角镜头已不能摄入教堂全景。(最好用16mm超广角镜头)</h3> <h3>朱可夫元帅雕像位于莫斯科红场,整个用青铜打造。这座雕像虽然是1995年塑的,但是它却是一座20世纪的丰碑。朱可夫全名:格奥尔吉·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1896年12月1日-1974年6月18日)是苏联著名军事家,战略家,苏联元帅。1943年1月18日,朱可夫被授予苏联元帅军衔,是苏德战争中继斯大林后第二位获此殊荣的苏军统帅,因其在苏德战争中的卓越功勋,被公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优秀的将领之一,也因此成为仅有的四次荣膺苏联英雄荣誉称号的两人之一。</h3> <h3>他不但为打败德国法西斯的侵略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其指挥艺术也为苏联军事学术的发展起到巨大推进作用。他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功卓著的“传奇元帅”。他在苏联卫国战争中的杰出贡献,使他成为与苏沃洛夫、米哈伊尔·库图佐夫相提并论的俄罗斯民族英雄,永载史册。</h3> <h3>红场入口安检处</h3> <h3>前来观光的游客络绎不绝</h3> <h3>米宁和波扎尔斯基雕像  这座雕像是1812年由伊凡·马尔特斯设计建造的。雕像是用青铜制成的,一个人站着用右手指向远方,另一人坐着仰望天空。</h3> <h3>1612年米宁和波扎尔斯基率领军队打败了入侵的波兰军队,解放了莫斯科,为了纪念他们在瓦西里大教堂前建造了他们的雕像。米宁原本是一名商人,波扎尔斯基是当时的贵族,他们一起组织义勇军把波兰军队驱逐了俄国。当时的俄国沙皇其实没有什么实权,于是他们就挺身而出拯救了莫斯科。</h3> <h3>红场无名烈士墓。莫斯科的无名烈士墓,位于红场西北侧克里姆林宫红墙外的亚历山大花园里。它建成于1962年伟大卫国战争胜利纪念日前夕。正面朝北、东西走向的深红色大理石陵墓上,稍靠西侧陈设着钢盔和军旗的青铜雕塑,造型简洁明快,蕴意肃穆深长。墓前有一个凸型五星状的火炬,五星中央喷出的火焰,从建成时一直燃烧到现在,从未熄灭,它象征着烈士的精神永远光照人间。</h3> <h3>无名烈士墓花岗岩平台上刻着这样的字句:“你的名字无人知晓,你的功勋永垂不朽”。无名烈士墓的右边沿着克里姆林宫墙立着一排石碑,下面存放着装有从列宁格勒、基辅、明斯克、斯大林格勒、塞瓦斯托波尔、敖德萨、刻赤、新罗西斯克、摩尔曼斯克、布列斯特要塞、图拉及斯摩棱斯克等各城市收集来的泥土。每块石碑上都刻着城市的名字和模压的金星勋章图案。</h3><h3>在烈士墓平台上是平放在战旗上的士兵头盔和桂枝。这一构图是1975年苏联庆祝卫国战胜利30周年时确定的。</h3> <h3>守卫红场无名烈士墓的年轻卫兵英姿勃勃</h3> <h3>从早晨8点至晚上8点,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卫戍部队总统团的军人们在红场无名烈士墓长明火旁站岗值班。每隔一个小时换一次岗。换岗仪式成为红场一道亮丽的风景。</h3> <h3>列宁墓位于红场西侧中央的红墙下,由石头建成,外面镶嵌贵重的大理石、黑色、灰色的拉长石、深红色的花岗岩和云斑石,显得色调肃穆录、凝重。列宁墓曾先后建过三次,前两次均为木制结构,1930年改用石砌。陵墓四四方方,一半埋在地下,一半露出地面。墓前刻有"列宁"字样的碑石净重60吨。由于时间关系,列宁墓没有去,这是网络照片。</h3> <h3>红场墓园</h3><h3>克里姆林宫围墙墓园(俄语:Некрополь у Кремлёвской стены) 是位置于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墙垣部分,它包围着克里姆林宫周边并可以在墙上俯瞰知名景观红场。前苏联政府将几位国内和国际知名共产党领袖安葬在此供人缅怀景仰。(此图来自网络)</h3> <h3>克里姆林宫的建筑形式融合了拜占廷、俄罗斯、巴罗克、希腊和罗马等不同的建筑风格。</h3> <h3>一个俄罗斯谚语这样形容雄伟庄严的克里姆林宫:“莫斯科大地上,唯见克里姆林宫高耸,克里姆林宫上,唯见遥遥苍穹。”克里姆林宫是俄罗斯世俗和宗教的文化遗产,它既是政治中心,又是公元14~17世纪俄罗斯东正教的活动中心。这里过去是统治俄罗斯帝国的多代君王的皇宫,十月革命后是苏联最高权力机关和政府的所在地,今天又是俄罗斯的总统府(议会和政府现已迁出克里姆林宫)。可以说,从公元13世纪起,克里姆林宫就与俄罗斯的所有重大政治事件有关,它见证了俄罗斯从一个莫斯科大公国发展至今日横跨欧亚大陆的强大国家的全部历史。</h3> <h3>一位俄罗斯美女在玩自拍</h3> <h3>克里姆林宫钟楼雄姿</h3> <h3>钟楼上的巨型罗马大钟正指向11.30.</h3> <h3>俄罗斯女孩在红场上留影</h3> <h3>中央教堂广场上建有圣母升天教堂、天使教堂、报喜教堂、伊凡大帝钟楼和多棱宫等。</h3> <h3>圣母升天大教堂位于克里姆林宫中心,曾经是俄罗斯的国教大教堂,历代沙皇都在这里举行加冕礼。最初由伊凡·卡利塔大公建造的圣母升天大教堂在1474年的地震中倒掉后,1479年又由意大利著名的设计师费奥活凡特设计重建。它以当时弗拉基米尔的圣母升天大教堂为模本建设而成。</h3> <h3>圣母升天大教堂(俄语:Успенский Собор,Uspensky sobor)是一座东正教教堂,位于俄罗斯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内大教堂广场的北侧,一条窄巷将其与北面的牧首宫及十二使徒教堂分隔开。西南面是伊凡大帝钟楼。在教堂的西南,也有一个狭窄的通道,隔开了多棱宫。大教堂被视为莫斯科大公国的母堂。其目前的教堂,是在1475年至1479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委托意大利建筑师菲奥拉万蒂所建。从1547年到1896年,俄国历代君主加冕仪式在此隆重举行。此外,俄罗斯正教会大部分牧首和莫斯科都主教都安葬于此。</h3> <h3>圣母升天大教堂是莫斯科必去景点之一。大教堂的墙壁和屋顶上有很多圣像画和彩色浮雕壁画,据说这里的圣像图共画有1000个左右的圣人。12世纪的《圣格奥尔基》像、13~14世纪的《圣三位一体》像还有著名的《弗拉基米尔圣母》都保存在这里。</h3> <h3>历代莫斯科大主教,还有后来历代俄罗斯东正教总主教,都安息在这座教堂里,沿墙排列着他们的坟墓。在俄罗斯政治生活中这座教堂也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俄罗斯各地诸侯向莫斯科大公宣誓效忠的地方,在“伊凡雷帝”给自己加上“沙皇”头衔以后,又成了沙皇加冕的教堂,靠南边还保存着于1551年建造的装饰有精美木雕的伊凡四世宝座。教堂内的银制吊灯据说是为了庆祝夺回被拿破仑军队掠夺走的300公斤黄金和5吨白银而建的。</h3> <h3>1479年,位于克里姆林宫中央的乌斯宾斯基大教堂竣工,金色的圆顶、高耸的塔尖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乌斯宾斯基大教堂此后一直作为俄罗斯国家教堂,所有俄罗斯沙皇加冕仪式都选择在这里举行。</h3> <h3>天使报喜教堂,稍晚于圣母升天大教堂建成,造型美观,顶端有9个金色圆顶,又名布拉戈维先斯基,靠近莫斯科河畔。规模不大,却最具魅力,是皇宫家用礼拜堂,也是皇族子孙的洗礼与结婚的地方,它原本是只有三个穹顶,到16世纪60年代,由意大利的工匠添加了四座带穹顶的礼拜堂,还造成了两个假穹顶,这样就成为一座有九个穹顶,显得格外辉煌壮观的大教堂。里面保留着俄罗斯最古老的圣像壁画。</h3> <h3>1990年,克里姆林宫与红场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h3> <h3>十二使徒教堂(Church of the 12 Apostles)是克里姆林宫在十七世纪最重要的增建工程,由尼康总主教所委托兴建,是克里姆林宫总主教官邸的一部分。兴建这座大教堂的目的是献给使徒腓力。教堂建于1656年,以砖石打造,其设计和细部的装饰源于佛拉基米尔十二世纪的石灰石教堂。尼康有意打造一座典范,代表回归教堂设计在象征上的正确形式。</h3> <h3>大天使大教堂(Archangel Cathedral)大公伊凡三世委托兴建的克里姆林宫大教堂群中最后的建筑,是阿雷维布欧·诺维(Alevisio Novi)在1505至1508年兴建的。</h3> <h3>这栋建筑物不但展现出克里姆林宫“意大利时期”最丰富的意大利特色,同时也代表著回归俄罗斯大型十字教堂的传统形式。一系列的飞檐、拱和壁柱,把外部的墙壁一一区隔,“海扇”的主题更避使墙显得十分突出。</h3> <h3>大天使教堂(Архангельский Собор)是为了祭祀军队的守护人天使长米迦勒而修建的。该莫斯科旅游景点是在原来一座14世纪老教堂的位置上由意大利建筑师诺维在1505~1508年间建造的,既保持了俄罗斯五穹顶教堂建筑的传统风格,又在外观上表现了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建筑的特点。</h3> <h3>大天使教堂是游人值得一看的地方,因为和中国皇帝每人都建有规模相当大的陵墓不同,历代莫斯科大公与俄罗斯沙皇都没建陵墓,死后都拥挤地安息在教堂里。天使长教堂总共有48口铜棺,里面安卧着52位大公及沙皇,其中包括1328~1341年的莫斯科大公,为俄罗斯统一奠定基础的“钱袋子伊凡”即伊凡一世,还有1380年领导俄罗斯军队在顿河上游库里科沃打败蒙古“金帐汗国”的“顿河的德米特里”,第一个拒绝向蒙古人称臣纳贡的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第一个使用“沙皇”称号的伊凡四世(因办事雷厉风行而又严厉苛刻,因而号称雷帝)和他的三个儿子,以及罗曼诺夫王朝第一位沙皇米哈伊尔(1596~1645年)。1703年彼得大帝把首都迁往圣彼得堡以后,沙皇的遗体又被安放在圣彼得堡与圣保罗大教堂里。不过1727~1730年在位的彼得二世例外,所以游人可以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这座教堂里见到他的棺椁。大公和沙皇的遗体原来都安放在白色石棺里,到20世纪初石棺用专门的青铜材料包覆起来,所以游人现在看到的是一口口“铜棺材”。</h3> <h3>伊凡大帝钟楼</h3><h3>位于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它的右侧放置的大钟,曾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重的钟,人称“钟王”,铸于18世纪30年代,重量超过203吨。钟楼全高81米,站在此塔,方圆25~30公里以内的城市和郊区尽收眼底。</h3> <h3>曾经,它在伊凡大帝,也就是伊凡四世时,在当时,它是权力的象征,也是莫斯科最高建筑。钟楼的主体建造于1505至1508年,它是由意大利的建筑家弗里亚茨因设计建造的。1505~1508年由意大利的建筑家弗里亚茨因设计建造了伊凡大帝钟楼的主体,1532~1543年彼得罗夫·马里在钟楼的主体上又加上了八角形的钟楼。拿破仑带领法国军队攻入克里姆林宫,曾在此栓过战马,其后,他撤退的时候曾在此埋过炸药想摧毁钟楼,但炸弹并没有全部爆炸,留下了18个钟,伊凡大帝钟楼神奇般地保留下来了。1992年又重新修复完成,恢复了教堂的功能。钟楼高81米,观光的人是不允许上去的。</h3> <h3>钟楼内有二十二个大钟、三十多个小钟,高达八十米,非常壮观,每当敲响古钟时,很远很远的地方都能听到。据说在夜晚,站在伊凡大帝钟楼脚下,会有彩色的光晕从里面发出来,非常美丽。</h3> <h3>拉近镜头可以看到钟楼内的巨型座钟</h3> <h3>莫斯科炮王,1586年由安德烈·乔赫夫设计建造的大炮,炮重40吨,炮口直径0.92米。当时堪称是世界直径最大的大炮。一开始是放置在莫斯科红场上的,后来又被放到通往克里姆林宫内的斯巴斯克塔的路上。炮前堆着四个炮弹,每个重1吨,炮架上有精美的浮雕,有沙皇费奥多尔的像。由于太重太大,从未使用过。</h3> <h3>钟王建造于1733年-1735年。俄罗斯首都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有一座高大的建筑--伊凡大帝钟楼。它的右侧放置着世界上最重的钟"沙皇钟",人称钟王。它是俄罗斯铸造艺术的杰作,也是克里姆林宫中的一件无价之宝。这座用铜锡合金浇铸而成的大钟高6.14米,钟口最大直径为7米,钟壁最厚部分为0.67米,整个大钟重220多吨。大钟的顶端有一个十字架,外壁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和花纹。有一面铸有当时俄国安娜·伊凡诺芙娜女皇的浮雕像,旁边有几行赞颂圣母和女皇陛下的铭文,有的图案是虔诚的信徒和美丽的天使簇拥着沙皇;有的图案是象征着俄国威严和勇猛的国旗,这些雕刻历经风雨沧桑,仍然清晰醒目,栩栩如生。</h3><h3><br></h3> <h3>钟王铸造于18世纪上半期,铸钟匠为伊·费·马托林和米·伊·马托林父子,历时两年营造完工。当时准备把它放在伊凡大帝钟楼上,以使每天为沙皇报时奏鸣。不料,大钟刚浇铸在模子里的时候,一场大火把造钟工场化为灰烬,人们在扑灭大火时,曾将水泼在炽热的钟上,结果一块重11吨的大铜片从钟身脱落,大钟在烈焰中破裂,被埋在废墟之中达99年之久,1836年沙皇尼古拉命令把它挖出来,运到克里姆林宫。因为大钟有一道裂缝,便成了哑巴,人们从来也没有听到过它的声音,只能观赏它的精湛高超的造型,现钟王陈列在伊凡大帝钟楼附近。</h3> <h3>拍摄于2019.8.27.莫斯科</h3> <h3>大克里姆林宫是克里姆林宫中的主要建筑之一。克里姆林宫墙内,朝向莫斯科河有三列高窗的漂亮建筑物就是大克里姆林宫,1839~1849年在旧宫原址上建造,由古老的安德烈夫斯基大厅和阿列克山德洛夫斯基大厅联结而成。大克里姆林宫外观为仿古典俄罗斯式,厅室全部建筑式样多样,配合协调,装潢华丽。宫殿的正中是饰有各种花纹图案的阁楼,上有高出主建筑物的紫铜圆顶,达13 米,并立有旗杆,节假日则升国旗。大克里姆林宫内部呈长方形,楼上有露台环绕的总面积达2万平方米的700个厅室。从前,第一层除了处理政务的处所以外,全是沙皇私人宫室,白色宽阔的楼梯通往二层各厅,这里有格奥尔基耶夫大厅、弗拉基米尔大厅和叶卡捷琳娜大厅,从前还有安德烈耶夫大厅,曾是沙皇接见使臣的地方。(此图来自网络)</h3> <h3>莫斯科克里姆林宫是俄罗斯国家的象征,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筑群之一,是历史瑰宝、文化和艺术古迹的宝库。(此图来自网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