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对于老师而言,我是一名家长;对于孩子而言,我是父亲;对于工作的同事而言,我是一名领导或下属;对于一个陌生人而言,我是另一个陌生人。</h3><h3> 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参照标准,我的角色也在不停地转换,但我还是我。犹如镜子中的自己,虽然那不是我,但我还是每天依照镜子中的自己来整理衣冠。犹如,我们依旧依照他人眼中的自己来修正自己。哪怕再虚无缥缈,但我们执着的习气还是认为那就是自己。</h3> <h3> 以前看到一句诗词总觉得很美,但现在知道美的只是文字,是作者的心境,并不一定是事物的本身。如果你不能感同身受,你就没法进入那种境界去体验。</h3><h3> 作为家长,我已经历了四个阶段:幼儿园孩子的家长、小学生家长、初中生家长、高中生家长,现在正在经历着大学生家长阶段。</h3><h3> 回头看看,前两个是称职的,初中生的家长基本称职,高中生家长是不称职的。之所以说前两个阶段称职,是因为陪护的比较多,参与了孩子那个阶段的日子,学习也好,过节也好,游戏也好,打针也好,自己都分享着了一个孩子的成长。</h3> <h3> 那时的自己在孩子眼里无所不能。到了初中就有点困难了,首先问的问题解决起来就有点难度了,其次,交流也出现问题,孩子听的歌没听过,聊的事情不知道。到了高中就更严重了,二十多年前的数理化知识基本还给老师了,基本一问三不知。于是,孩子顶嘴的时候也变多了,觉得你还没我懂得多,这时作为家长,我基本就收缩战线到厨房和超市了。平常讨好般地请孩子陪自己看看电影,吃个肯德基,活络一下感情,空闲时间想想真的有种失败感。</h3><h3> 当然这与自己的阅历、年龄有关,年轻的自己有精力去陪孩子做这做那,年纪大了单位的事情多了就没精力关注孩子了,工作一天回家啥都不想干,更别说与孩子交流了。主观上的放弃加上客观上的制约,也就造成后面的代沟。</h3> <h3> 现在想想,自己在孩子生命历程中有时是缺位的。有时会想,如果再有一个孩子,我会有多爱她呢?是否会修正现在所犯得错误?是否会努力地做一个孩子的好父亲,做一个孩子生命里的好朋友?我不知道孩子现在会怎么想,但孩子上了大学后,回到安安静静的家里,忽然有种不知所措的感觉。</h3><h3> 虽说这是每个家长必经的阶段,但内心还是有点抵触,还是喜欢孩子回家来给我找点事,和自己斗斗嘴,聊聊天,谈谈她的人生看法与观点。这都是小事,但积少成多就成为了一个温暖家庭的基石。</h3> <h3> 随着年龄的增长,脑海中留下的基本都是琐碎的小事,在我们安静下来的时候点亮了一寸空间。</h3><h3> 难怪有人说,靠回忆就可以度过余生,这该有多么强大的心灵和多么惊人的记忆力啊!我的记忆力不好,老是记不住别人的名字,当然这是一种借口,遇见特别的人,我也会忘都忘不掉。</h3> <h3> 只是,只是,人这一辈子值得记忆的人还是太少。虽说,你所遇见的人都是你生命中应该出现的人,但熙熙攘攘的大街小巷中,哪一个才是自己喜欢的或投缘的人呢?谁也不知道,就像翻一张牌,谁知道哪一张是自己所需的?</h3><h3> 有一种期待,就有一百种结果。不管是单选还是多选,每一个偶遇的路人都可能造成系统的紊乱,谁知道这灿烂星空的背后是谁主宰的游戏?</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