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 style="text-align: left;"><b style="font-size: 20px;">[诗歌知识讲座]</b></div><b> 诗——贵在含蓄<br> 主讲人/周静伟</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br> 一、什么是诗的含蓄<br>我们先读一首小诗:<br>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br>我却用它寻找光明<br> ——顾城:《一代人》<br>诗人写的、读者读出的难道仅仅是“黑夜”、“眼睛”吗?读者读后思考的那些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即含蓄。<br>所谓含蓄即用尽量少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意象)来表现极其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情感,给该者最大限度留下思考、品味和再创作的空间,从而得到审美愉悦。“凡诗恶浅陋而贵含蓄,浅露则陋,含蓄则令人再三吟唱而有余味,”(《历代诗话》)。</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含蓄的作用<br>袁枚有言,“诗无言外之意,便同嚼蜡”,“我们都是宝清人,无私奉献讲精神”,能让你思考、品味,带来审美愉悦吗?含蓄作用如下:<br> (一)简洁精练<br>诗,是精练的艺术,铺张浪费、拖泥带水、冗长繁赘乃诗之“癌症”。请欣赏下面三首小诗:<br>从你,我看到了那在入海处逐渐宏伟地扩大并展开的海口。<br> ——[美]惠特曼《致老人》<br>你吃的是什么,大地,你为什么这么渴?<br>你为什么要喝这样多的眼泪,这样多的鲜血?<br> ——[匈]裴多菲《你吃的是什么,大地……》<br> 网<br> ——北岛:《社会》<br>诗,“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尤其最后一首诗仅一个字,其蓄含的情义全凭读者去思考、品味。</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含滋蓄味<br>如同糖有甜味,盐有咸味一样,诗也要有诗味。所谓诗味即读者欣赏、品悟后带来的诗歌独有的美感。“下火海,上刀山,继续革命永向前”,这样的所谓“诗”(顺口溜)有诗味吗?可我们欣赏这样的诗句:<br>八月。平平仄仄的桂花香<br>让失去音准的乡愁,更加按捺不住<br> ——王才干:《今夜》<br>诗味扑面而来。再欣赏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br>君问归期未有期,<br>巴山夜雨涨秋池。<br>何当共剪西窗烛,<br>却话巴山夜雨时。<br>全诗无一句羁旅行役之清苦孤寂,但短短四句二十八言,却足以启发思考、联想:情思、渴望、爱恋、挂牵,等等。</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含蓄的手法<br>(一)通篇命意含蓄法<br>即通篇用暗示、影射、借喻(比喻的一种)、对比、烘托和虚实显隐等艺术手段,通过具体的形象(意象),启发性地暗示出诗的背后隐藏的思想内容。其具体手法即“象征”。<br>象征即把看不见、摸不到的抽象概念,寄托于具体的物象以表现出来。也即用可感性强的富于多重意义的外在形象,暗示出生活的一种哲理或诗人对社会、人生某种独到的感悟与思考。这种手法是最常见的,例如海子的成名作《亚洲铜》:<br>亚洲铜,亚洲铜<br>祖父死在这里,父亲死在这里,我也将死在这里<br>你是唯一的一块能埋人的地方<br>其实,我们也可将“亚洲铜”理解成借喻——象征着中国农民世世代代辛苦耕耘的黄土地,诗人对苦难农民的悲悯情怀隐含其中。</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含蓄的手法<br>(一)通篇命意含蓄法<br>即通篇用暗示、影射、借喻(比喻的一种)、对比、烘托和虚实显隐等艺术手段,通过具体的形象(意象),启发性地暗示出诗的背后隐藏的思想内容。其具体手法即“象征”。<br>象征即把看不见、摸不到的抽象概念,寄托于具体的物象以表现出来。也即用可感性强的富于多重意义的外在形象,暗示出生活的一种哲理或诗人对社会、人生某种独到的感悟与思考。这种手法是最常见的,例如海子的成名作《亚洲铜》:<br>亚洲铜,亚洲铜<br>祖父死在这里,父亲死在这里,我也将死在这里<br>你是唯一的一块能埋人的地方<br>其实,我们也可将“亚洲铜”理解成借喻——象征着中国农民世世代代辛苦耕耘的黄土地,诗人对苦难农民的悲悯情怀隐含其中。</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虚实含蓄法<br>即作者不实写,仅仅在虚处着手,让读者从虚的意象腾飞想象,去感受和捕捉诗中含隐的实的事物,即司空图所谓“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例如卞之琳的《断章》:<br>你站在桥上看风景,<br>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br>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br>你装饰了别人的梦。<br>有人读出了美人之美,有人读出了事物互相联系的哲理,总之用的是虚实含蓄法。此法在古典诗歌中常见,如汉乐府中的《陌上桑》写少女罗敷的美丽,作者并未从实处一板一眼写她鬓如刀裁、眉如弯月等等,而是从虚处着笔,从侧面烘托渲染:<br>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br>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br>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br>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br>古代学者陈祚明对此评道:“写罗敷全须写容貌,今止言服装之盛耳,偏无一言及其容貌;特于看罗敷者尽情描写,所谓虚处著笔,诚妙乎也。”</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跳跃含蓄法<br>即利用影视艺术的蒙太奇镜头,不按A、B、C、D……的逻辑程序,而是从A一下跃过B、C而跳到D、E……中间的空白留给读者去思考、品悟。此类技巧在现代诗屡见不鲜。如老诗人臧克家的《三代》:<br>孩子<br>在土里洗澡<br>爸爸<br>在土里流汗<br>爷爷<br>在土里葬埋<br>急剧跳跃的诗句如此简洁,没有细节描写,没有渲染烘托,写出了农民之苦难。</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四)烘托含蓄法<br>即用截然相反的两种感情相互烘托、反衬,形成对比,从而使诗的情绪更加凝聚、强烈,诗的思想更加含隐、深沉。例如臧克家的《黄金》:<br>提防着黑夜,<br>农民在亮光光的场上<br>做着黄金梦,<br>梦醒了,<br>他又把粒粒黄金<br>去送给了别人<br>洗练的语言再现了农民的悲惨命运。</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五)旁侧含蓄法<br>即所谓的“旁敲侧击”。例如这首著名的唐诗:<br>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br>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br> ——金昌绪《春怨》<br>唐诗中,描写少妇思念征夫的诗很多,但这首《春怨》却含蓄有味。为什么呢?它妙就妙在不正面进攻,而采取“旁敲侧击”。现代诗采取此技法的更多见,如臧克家的《捉》:<br>暴烈的拳头<br>砸在门板上,<br>星星震得<br>要坠落,<br>……<br>又听见<br>到处搜索,<br>接着是<br>绳索响……<br>作者虽未直说,但一连串的声音形象地勾勒了一幅令人恐怖的“夜半抓人图”。</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六)结句含蓄法<br>即在全诗层层铺垫后,结尾一句突兀升华,或意蕴深远,或画龙点睛,从而境界尽出。如:<br>他有钱,他心软<br>听见穷人哭声就心酸——<br>随伸手,入衣袋<br>慢慢掏出……手帕来<br> ——莱尼斯:《慈善家》<br>今夜,我看见了思念的去向<br>它敲响了一家大门<br>却无从应答<br>房子的主人已逝多年<br>——戴全心《我看清了思念的去向》<br>妙在结句。</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四、忽视含蓄手法的几种弊病<br> (一)直露<br>浅白直露,一览无余,不给读者留下思考、品味和再创作的空间。这类诗在极“左”时代独霸诗坛,至今仍以“老干体”面貌出现。例如:<br>地质战士英雄汉,<br>一身都是胆。<br>科学高峰敢去占,<br>世界尖端敢去攀!<br>困难面前有我们,<br>我们面前无困难。<br>要问力量哪里来?<br>为了实现中国梦,<br>咱豁出命去干!<br>这首诗歌颂地质工作者,应当说立意不错。但作者把要抒的情,表的义赤裸裸、干巴巴地罗列一起,既不暗示什么,也不隐含什么,从而窒息了读者的想象力,也无任何审美愉悦,因而是失败的。</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平泛<br>面面俱到,泛泛而谈,臃肿繁缛,缺乏精练。<br>如有一首知青题材的诗,作者见啥写啥,冗繁铺陈。蓝天白云,当年的营房,高大的白杨,开发的土地……虽有形象,但读了平白如水,并不感人。为什么?太平泛了。原诗太长,限于篇幅,恕不赘述。</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含混<br>含混与含蓄虽一字之差,却天壤之别。前者糢糊,后者隐含。例如:<br>一刀砍在手背上,<br>又一刀砍脱了二拇指,<br>像杀了一条猪流了一板血,<br>人疼得连嘴皮都咬破了。<br>……<br>含混,抒发什么情感,表达什么意义?</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四)晦涩</b><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诗应当像谜面一样,让人思考谜底,当然,有的诗“谜底”不止一个,也即诗歌的多义性。现代诗很难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总结段落大意、主题思想,有的诗根本就无“标准答案”,“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例如:<br>生锈的目光,远离了<br>铁皮船的梦<br>黄河,向天空交出自己的内心<br>看,仅仅是一眼<br>看,刹那的一眼<br>里面都是些世沙<br> ——公子小白《沉世沙》<br>诗的张力尽张显在n个解读中,这即是含蓄的艺术魅力。<br>而晦涩则是缺少内在的艺术指向,成为无底的哑谜。例如:<br>你是我的亲朋,<br>天天和我冲锋。<br>只要你一跺脚<br>地球就陷个窟窿。<br> ——《亲朋》<br>“你”意味什么?据作者解释才知是指钻头。但真的让人难以琢磨。<br>含蓄是诗歌特有的艺术特色,但真正的高手诗人不会单一地使用一种手法,他会调动一切艺术手段,无声胜有声,以小见大,让诗“意不浅露,语不穷尽,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br> 2019.9.16</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韩建国编辑)</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谢谢欣赏 下期再会</font></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