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倒青岛(12)----红房子的前世今生

青青白桦

<h3>青岛,建城仅仅100多年的历史,却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我国唯一年轻的历史文化名城,其中重要一个方面是众多的德占日占时期的一批优秀的老建筑承载着历史文化。它们或宁静或活泼,掩映在绿树之中,构成了青岛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独特城市特色,到青岛旅行,一定要看看这里的“红房子”。</h3> <h3>青岛圣弥爱尔大教堂位于肥城路、浙江路口。是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世纪30年代建成。青岛地区最大的哥特式建筑,亦是中国惟一的祝圣教堂。本名圣弥爱尔大教堂,本地人习惯称之为“天主教堂”。 教堂平面呈拉丁十字形,通体以黄色花岗岩加钢筋混凝土砌造,入口处为青岛花岗岩。其表面雕以质朴精美纹饰,屋顶以舌头红瓦覆盖,使整座建筑于气势恢宏中更显古朴典雅。教堂四周窗户呈半圆拱形,正面大门上方为一巨大玫瑰窗,中央高30米处设有平台。56米高的两座钟塔对称地分列于平台两侧,高4.5米的两个巨大的十字架耸立于锥形塔尖之上。西侧钟塔内上端悬有一只铜制巨钟,东侧钟塔内悬着的三只铜 钟规格则要小些,逢星期天教堂弥撒之前,四只铜钟便会同时敲响,奏出1351的悦耳和弦,声传数里之外。 教堂大厅面积1896平方米,高18米,可容千人。</h3> <h3>胶州旅馆旧址始建于1897年,总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楼高两层,斜坡红瓦顶,清水红砖墙垒砌而成。旅馆的正门在中山路、湖南路南麓交叉口的拐角上,入口处有三层塔楼。塔尖一度被拆除,现在已经复建了。 临街建有3米高的红砖拱券式大窗,造型以德国古典复兴样式为主,又融合了折中主义风格,形成了华丽的立面形象。建筑临街的屋檐上部采用四分扁圆拱券洞口,红砖作线脚装饰。</h3> <h3>没有查到出处的一处老别墅</h3> <h3>青岛中山路劈柴院——草根文化的老街坊  中山路北端的劈柴院是青岛民俗商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占地一万多平方米,是一个完整的街坊。20世纪初,青岛成为贸易自由港,青岛的民族资本进入发展时期,也催生了青岛独有的一种本土商住建筑形式——里院。里院建筑楼高二至三层,围合成内院天井,院落可放置货物,楼上住人,楼下是客栈,亦商亦居,聚集了民族商号,弥漫着吃喝杂耍的市井风情。2009年,劈柴院街坊作为青岛历史城区保护更新改造的试点,重新开街。劈柴院保护性改造项目,疏散安置居民400余户,建筑整修保持了原空间布局,产业特色赋予了历史文化内涵和平民感情,产业结构上有机搭配,再现了地域文化特色。</h3> <h3>水兵俱乐部旧址——光影·1907  德国水兵俱乐部旧址位于青岛中山路南段,该建筑1901年开工,1902年5月10日建成启用。这座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共有三层,总面积为4607平方米,是青岛早期德国建筑的代表作之一。经过中国电影家协会和中国电影博物馆召集的专家团研究论证,最终认定青岛水兵俱乐部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商业电影院。  1990年,政府有关部门对水兵俱乐部的屋顶防雨毡、门窗等进行了简单维护。2014年,在文物部门的支持下,有关单位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开始了对水兵俱乐部全面保护性修缮。历经两年时间的精心施工,这座优秀历史建筑风貌焕发了青春。2016年,青岛城发集团遵循“原建筑、原设施、原功能”原则,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把建筑文化、电影艺术等元素融为一体,开办成电影文化综合体——1907光影俱乐部。</h3> <h3>青岛福音堂又名基督教堂、德国礼拜堂、总督教堂, 位于江苏路15号。福音堂建于1908年4月--1910年10月。福音堂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这座单钟楼式的教堂建在一座小山包上,位于数条道路的交汇处,建筑与地形巧妙结合,由钟楼和礼堂两部分组成。其厚重的花岗岩墙基,高耸的绿色尖顶彰显着凝重、粗犷的气质。外墙的花岗岩保持开采时的自然形态,没有一丝加工的痕迹,檐口也仅仅是粗糙的隆起,墙面用原色抹粗灰泥,房顶是阴阳瓦交错铺盖,显得简朴而庄重。</h3> <h3>德国监狱旧址博物馆始建于1900年,是中国监狱近代史上是唯一的以古堡式建筑为主体的,极具特色的建筑群。 德国监狱旧址博物馆旧称“欧人监狱”,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最早的殖民监狱。</h3><h3><br></h3><h3>  主要建筑有德国古堡式建筑(“仁”字号监房)、伙房、浴室、马房、“义”字监房;水井、瞭望台、监狱工厂等。如此完整的一座监狱得以保留,在中国监狱近代史上是唯一的,在世界上也不多见。</h3> <h3>花石楼坐落于八大关景点南端一处伸入海中的岬角,三面临海,地势突兀。融合西方多种建筑艺术风格的欧洲古堡式建筑,将多国风格的特色兼收并蓄。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一大批俄国人来到青岛定居,这些俄国人中有的颇为富有。1932年,据说一位名叫格拉西莫夫的白俄在临海呷角上修建了这座海滨别墅。相传解放前,蒋介石曾居于此。</h3> <h3>公主楼是一栋极具北欧风格的西式小楼,周身为天蓝色,屋顶为红色大坡度教堂塔楼式屋檐,就像是童话故事中描述的模样。据说此楼是当时驻青岛丹麦总领事为丹麦公主建筑的别墅,准备丹麦公主来青岛避暑时居住,实际上丹麦公主并没有来过,但“公主楼”的名字却传开了。</h3> <h3>蝴蝶楼是一座折衷主义别墅,由中俄两国建筑师共同设计,建于1934年。1935年因洪深编剧、胡蝶主演的电影《劫后桃花》在此拍摄而名声大噪。粉色的房子埋在绿荫之中,煞是好看!</h3> <h3>青岛取引所为日本官办,由日本建筑师三井幸次郎设计,始建于1920年,历时5年建成。耗资银元484000余,金票116000余。建筑面积18253平方米,是青岛第一个证券交易所,也是当时亚洲体量最大的证券交易场所。</h3> <h3>德国民政长住宅位于江苏路12号,德式建筑,建于1908年,原来住的是胶澳总督的助理,老百姓称之为“二提督楼“,后作为青岛保安总队队长的私人住宅,解放后曾长期作为青岛市人民检察院办公楼。现在为青岛市交通稽查支队办公地 。</h3> <h3>迎宾馆坐落于信号山南麓,是一座具有欧洲皇家风范的德国古堡式建筑,1905年10月—1907年10月建造。虽然总督楼落成很快,不过第一任总督托尔帕尔在里面却没住过几天。因为该建筑营造费用过大,达到了近100万马克。他因此被议会弹劾下台。一百多年的历史建筑保存至今也很难得,据说在德国这样的建筑都已经不多了。迎宾馆外面像个古堡,内部其实是木质结构的,很有年代感,这也符合它几次易主的沧桑变化</h3> <h3>安娜别墅——青岛书房  </h3><h3>“安娜”别墅旧址位于市南区浙江路26号,始建于1901年。由德国第一代移民罗伯特·卡普勒(Robert Kappler sen)为纪念其母亲安娜·玛丽亚而建造。整栋建筑由花岗岩砌基,四面坡屋顶,覆红色卷筒瓦,上开筒形老虎窗,南立面以大理石方柱支撑起跳台,环以瓶式护栏,由檐口向阁楼升起一面集结着多重影像符号的山花,是典型的巴洛克式建筑。2016年初,按照青岛市青岛湾老城区改造工程指挥部统一部署,青岛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招商引入了青岛书房项目,采取创新模式延续安娜别墅历史风貌,打造全新的图书销售、文献收藏、阅读分享、主题沙龙、公共展览、休闲茶座、文创设计、旅游推广、德式餐饮为一体的体验性、开放性城市公共阅读空间。</h3> <h3>胶澳德意志帝国邮局旧址——国家级科普基地  </h3><h3>胶澳德意志帝国邮局始建于1901年,由德国汉堡FH施密特公司建造,为德式古典哥特式建筑风格,是青岛优秀历史建筑,也是青岛著名近代工业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2009年重修,在建设格局上完全恢复了当年的历史原貌,在使用功能上进行了升级改造,以邮电博物馆的形式于2010年重新对外开放。馆内以千余件实物及照片记录了青岛百年的邮电通信发展史,透视出青岛独特而深厚的历史文脉。该馆运营定位半公益性质,是一座综合性的参观购物休闲场所,并定期免费向青岛市中小学生开放。为优秀老建筑的综合利用提供了有益的探索。</h3> <h3>德国第二海军营部大楼旧址<br></h3><h3>地址</h3><h3>山东省青岛市沂水路9号</h3><h3>建成时间</h3><h3>1899年</h3><h3>建筑面积</h3><h3>1515平方米</h3><h3>建筑结构</h3><h3>营部大楼与总督早期私邸同期建造,属青岛年代最久的建筑之一。设计图上将其称为11号官邸,建筑风格为德国文艺复兴式,砖石木结构。平面呈不规则形,方块形花岗岩砌基,褐黄色沾灰墙,层间嵌条石,多折坡屋面。主立面南向,中部凸出墙面,隅石勒墙角,顶部拱起三角山墙。楼房正中是宽敞的楼梯厅堂。书房、交谊室和客厅设在一楼南侧,西面是餐厅。旁边靠北是厨房和餐具室。主入口设在东面,其后的塔形附属建筑内是供仆人使用的楼梯。二楼有三间卧室、一间宽大的衣帽间及更衣室和浴室各一间</h3> <h3>康有为故居位于青岛市南区汇泉湾畔,福山支路5号。为德式三层楼房,始建于1899年,原系德国驻青岛总督府要员官邸。1923年康有为先生购买此房作为寓所,直到1927年3月病逝于此。</h3> <h3>圣大保罗教堂</h3><h3>1938年—1940年,教堂由美国信义会在原德国俱乐部旧址建造,俄国建筑师尤力甫设计,清水红砖外墙,建筑面积1482平方米,内部可容纳300余人做礼拜,拥有方形钟楼,沿内部60级台阶可达钟楼。建筑式样为罗马式,敦厚、雄壮。钟楼高24米,成为附近多条道路的对景。</h3> <h3>被蔡元培先生誉为“吾国第一”的青岛水族馆于1931年2月28日奠基动工,1932年2月建成,同年5月8日举行了开馆典礼,9日起正式对外开放。</h3><h3><br></h3><h3>青岛水族馆是我国第一座中国人设计建设的水族馆,是中国现代水族馆和海洋科学研究事业的摇篮</h3> <h3>海滨旅馆旧址——历史建筑保护的样板  </h3><h3>海滨旅馆(又称沙滩旅馆),全称“海因里希亲王沙滩旅馆”,位于青岛市南海路23号,1903年由德国商人和银行家合资的青岛饭店股份协会建设,是当时东亚地区首屈一指的高端酒店。1912年,孙中山在青岛停留时曾入住海滨旅馆。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城建集团刚接手海滨旅馆时,因为年久失修,该建筑已成危楼。该集团按照青岛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修旧如旧的修缮要求,在缜密的专家论证基础上制定了周密的文物修缮方案,并分别于2002年和2012年先后两次进行保护性修缮施工,使沉淀了一个世纪的老建筑重新焕发光彩,成为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典范。</h3> <h3>德国总督府位于沂水路11号,观海山南坡,系胶澳殖民地统治机构所在地,为总督所用,故名“总督府”。系一座砖石和钢混合结构的建筑,采取19世纪欧洲公共建筑的对称平面,四角和中间稍作突出,整座建筑的俯视图呈“凹”字形。建筑面积为4083平方米,高度为30米,厚达60多厘米的外墙以黄色为基调,局部以花岗岩石料作装饰,石面加工粗朴,正门墙饰以淡绿色、淡灰色花岗岩石,顶部石料雕以美丽的图案,于粗放之 中见精巧。米红色筒瓦、蓝色鱼鳞瓦、绿色牛舌瓦铺设的楼顶,使大楼更加精美别致。</h3> <h3>历史建筑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的浓缩,记载着城市经历的世事沧桑。青岛这些历经百年的优秀建筑,记载了城市历史文化中最生动的部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