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金风送爽的季节,李松蓢学校新学期各学科“新基础教育”视导活动已陆续起航。9月17日下午,我校迎来本学期“新基础教育”第一轮语文视导活动。活动在新建的博雅学术厅进行,华东师范大学李政涛教授、光明区教科研中心语文教研员杨娜老师以及各共生体学校的领导和老师出席活动。我校校领导及全体语文教师参与听课研讨。</h3> <h3> 首先是黄琳老师带来儿童诗欣赏课——在三(6)班执教《听听,秋的声音》。黄老师延续以往的课型,在儿童诗教学方面已驾轻就熟,即便是接手刚组建的新班,也体现出高度的师生默契感,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面广。通过朗读、想象、仿说、仿写等环节的操练,孩子们仿佛走进了秋天辽阔的音乐厅,沉浸在丰富多彩的秋声中,积累了丰富的拟声词等。</h3> <h3> 妙音美文,古来共赏。接着,由汤宝琳老师带来艺术赏析课——执教六(4)班《月光曲》。汤老师这堂课是对麦颖林副主任曾执教的《月光曲》的重建,体现了个人较高的综合素养,课堂教结构用结构的意识强。通过欣赏音乐艺术和朗读文本,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继而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堂与过去学过的课文《伯牙绝弦》关联感强,以旧拓新,升华了感情。</h3> <h3> 在博雅学术厅里,我校“新基础教育”研讨活动的学术氛围越来越浓厚,从雅致的环境布置到周到的服务,可见一斑。</h3> <h3> 在语文学术委员会宁海媚主任的主持下,评课环节拉开序幕。黄琳老师和汤宝琳老师分别做了说课。黄老师指出,这个新组建的班级,接手不到两周,但默契感已超乎预期,孩子们的表现令自己满意。黄老师反思自己的不足,认为两个仿说环节层次感不明显,绘本内容冗长,需要压缩。李政涛教授对黄老师提出了两个问题:1.秋的声音与其他季节的声音不同在哪里?2.朗读秋的声音与朗读其他季节的声音,感情有什么不同?</h3> <h3> 汤老师反思时指出,学生的表现和表达能力超乎平常,但是讨论时间不够充分,教学环节衔接不够流畅,教师的点评语还需丰富。李政涛教授也提出了两个问题:1.这堂艺术赏析课重建体现在哪里?为什么要重建?2.从学法角度来看,学生已有什么赏析方法?艺术赏析课和非艺术赏析课有什么区别?</h3> <h3> 光明区实验学校蒋寅辉副校长对两位老师的课进行精要点评。他指出,黄老师的课堂结构感强,互动感强,支架感强。汤老师的课关联感强,关联了作者、作品和已学的课文。建议用艺术手法赏析语言文字,重点落在文本上。</h3> <h3> 紧接着,李政涛教授进行了专业点评。就黄琳老师的课,李教授谈到了“五结合”:设计与教学相结合,听与四季结合,语言与听觉结合,听与汉语之美结合,课堂与能力提升结合。不足之处,缺乏整体朗读,要做到朗读与四季结合。建议黄老师以秋为载体,教四季,体现四季声音之不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h3><h3> 就汤宝琳老师的课,李教授谈到了“七抓”:抓赏析对象,抓“陶醉”,抓朗读,抓想象,抓方法,抓揣摩,抓表达。注重审美表达。</h3> <h3> 各共生体学校代表也纷纷进行了评课。肯定两位老师注重说写练习,结构意识强,先扶后放,指令清晰,建议黄老师强化文本美、语言美,将诗歌读透,建议汤老师进一步下放评价权,让更多学生进行表达。</h3> <h3> 最后,区教研员杨娜老师对两位老师的课堂进行了总评。杨老师充分肯定了黄琳老师用诗歌导入课文的方式,语文味浓。师生阳光、正向的互动让她深受感染。建议黄老师引导学生将朗读从量上提升到质的突破上,读出诗歌丰富的内涵和意蕴。杨老师强调,要以教材为载体,以课型为抓手,用语文来育人,不能为了课型而课型。儿童诗教学,要让孩子从文本想开来,读出味道。</h3><h3> 杨老师对汤宝琳老师的课也给予了高度评价,肯定汤老师个人素养高,语言干净,指令清晰,善于捕捉资源,悟性强。杨老师建议,在本堂课中,要凸显文字的地位,把握由文到景的顺序,语文语文,要从语言文字入手。在拓展训练方面,听音乐练笔,可以打开视野,不局限于海景音乐。此外,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时,要谨慎用图,以免束缚学生的想象力。</h3> <h3> 听秋之声,赏月之曲。本次“新基础教育”语文视导活动在唯美的意境中圆满结束,我校儿童诗赏析课和艺术赏析课型得到了进一步的实践研讨,为我校语文教学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可循的路径,让在座老师有所思有所获,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学习与突破。</h3><h3><br></h3><h3>撰稿:刘英武</h3><h3>摄影:刘英武</h3><h3>审稿:宁海媚</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