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26日。早起凉爽,我们精神焕发、装扮一新。8:30,两辆载着全体成员的旅游中巴出发了。前两天的行程比较辛苦,以后都是游山玩水。今天我们要翻越东天山,目的地是北面的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br>“我们新疆好地方啊,天山南北好风光“。这首我少年时代就会唱的民歌,曾让我浮想联翩,以后看到图片、纪录片还有好朋友(新疆石河子籍)的描述更是让我向往着有朝一日能实地领略大美新疆的山川风情。<br>车子驶出城市,两旁又是寸草不生、荒芜人烟的戈壁台地。不过此戈壁似乎与昨日彼戈壁不尽相同,遍布的一块块大小不一的黑色石头使无尽的黄色稍有缀饰,但依然显得苍茫荒凉,多希望昨日出戈壁路经村庄的景象:果实累累的枣树、整齐成片的晒房、低矮绵延的棉田再次出现。 <h3><font color="#010101">不久,此起彼伏的山峦呈现在眼前,居然捕捉到了点点绿色,这是山上匍匐的爬爬松,随着山势增高由少到多、由稀到密地生长。</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经过一段怪坡,明明是下坡路,可司机师傅却脚踩油门,不断用力加油,车子也缓慢费力,又分明是在负重爬坡。这是什么原因?科学家老师不在同车,问了百度老师,原来是视觉错误,由于坡道两边的地貌比坡道角度大,会让人产生上坡是下坡的感觉。</font></h3> <h3>荒芜之地被绿色覆盖,绿意越发盎然,景致也截然不同:园堆的爬爬松连成更大的一片,间或不断,直到在山顶和挺拔的苍松交汇。山脚逐渐开阔,豁然贯通,终成莽莽草原,牛羊成群。我在昏昏欲睡中迷瞪着双眼,意识到我们已翻过顶峰,来到巴里坤大草原。</h3> <h3>雨打车窗,山峰、塔松、麦浪在眼前隐隐远去。下得车来,瑟瑟发抖,穿上薄袄,去松涛林海中大口呼吸。(这是汪老师拍的精彩瞬间)</h3> <h3><font color="#010101">跟着科学家去旅行的收获和福利简直意想不到的丰富,汪老师邀请他的考古学家朋友带我们去涉足另一趟密境胜处。在兰州弯子农家乐享用了著名的艾面、新疆铜火锅后,我们来到海子沿考古工地。</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考古挖掘画面都是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看到的,亲临现场是人生第一次,有点激动,跟着西北大学东天山考古队的习通源老师,随着他的介绍穿越远古。</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大块砾石堆筑墙体,石基土墙围成相互连通的房间,石块围砌成灶,陶釜炊煮肉、粮食,陶翁储存青稞,石磨盘加工食物,大量的牛、马、羊骨骼残块,是距今3300年前兼营定居农业和畜牧业的古代人群的居住和生活遗址。</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遗址不远处就是巴里坤湖,它被戏称为“最古老的海景房”。四周广阔牧场水草丰美,远处缠绕着天山的白云神秘飘渺,舒卷自如,原野上长风浩荡,鹰击长空,一墙之隔的哈萨克族现代民居宁静安然,人类几千年来在这个依山伴水、资源丰盛的理想家园上繁衍生息。</font></h3> <h3>群山环抱的巴里坤湖史称“蒲类海”,属高原咸水湖泊,它滋养着周围茂盛的牧草,丛生的芦苇,是许多野生候鸟的乐园。图为习老师的无人机大片。</h3> <h3>我们志愿者团队的老师学识渊博,见多识广,他们当中有植物专家、观鸟达人、科学摄影师,与他们同行受教很多。这是吴老师拍摄的反嘴鹬,非常漂亮,我们初次相识。</h3> <h3>蓝色塑料浮筒铺设的桥面一直延伸到湖中。湖面波光粼粼,倒影着蓝天白云、巍巍群山。我快速小跑,五个不同方向的栈道都去到,试图让各个角度的美景都定格在脑海中。凉风送爽,心旷神怡。</h3> <h3>湖中富含芒硝,风浪翻动湖底硝泥,湖水出现黑色和混浊现象,也制造一种腥臭味,小朋友掩鼻抱怨,但卤虫却嗜爱高盐的环境,因而在湖中大量存在。卤虫含有蛋白质、氨基酸,是对虾的饲料,在分类上属于节肢动物的甲壳纲。</h3> <h3>告别巴里坤湖,下午驱车来到天山半山腰,这里静谧、深远,牧草如茵,美丽如画。</h3> <h3>山梁上规律堆积的石头,带着被岁月打磨的斑驳,诉说远古的秘密。</h3> <h3>暮归的马群,逍遥自在。</h3> <h3>沐浴着斜阳的余晖,我不禁在原野上撒腿狂奔,沿古代先民s型祭祀石道登顶,放空心灵,超凡脱俗。</h3> <h3>天地悠悠,俯仰之间,山河故地,寄托岁月。</h3> <h3>静悄悄的,夜色阑珊的巴里坤迎接远方客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