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11】2019贵州大环游之梵净亚木0901

瓜跑跑

<h3>【域内巡礼2019】贵州大环游系列之八</h3><h3><br></h3><h3>9月1日,早餐后我们到达铜仁市著名的景区——梵净山。</h3> <h3>梵净山(Mount Fanjing):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十大避暑名山,中国著名的弥勒菩萨道场,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网”(MAB)成员,同时也是第42届世界遗产大会认定的世界自然遗产。</h3> <h3>梵净山得名于“梵天净土”,位于贵州省铜仁市的江口、印江、松桃交界处,海拔2493米,系武陵山脉主峰,森林覆盖率为95%,是中国少有的佛教道场和自然保护区,与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齐名中国五大佛教名山。</h3> <h3>梵净山这个山名,具有浓厚的佛教色彩,它是从“梵天净土”点化而来。据史料记载,梵净山原先的正名是“三山谷”,后来不知何时变成了“梵净山”。这大概只有去问当年的佛教高僧们了。</h3> <h3>缆车管理员小美女</h3> <h3>在与湘、渝、鄂三省、市交界的黔东北边陲,在横亘楚蜀大地、绵延数百公里的武陵山脉,有一座充满神秘色彩而又雄奇伟岸的山峰,这就是贵州省铜仁地区的梵净山。几百年来,梵净山的名字一直在黔、湘、川、鄂、桂等南国地域久久流传。虽然朝代有更替,人世有变迁,但梵净山的魅力依然历久不衰。</h3> <h3>这里还是一个富有革命传统的山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贵州高原上的第一块红色根据地,即1934年由贺龙等老一辈革命家创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黔东特区,就屹立在梵净山麓的邻边几县。</h3> <h3>梵净山正式载于史册,始于汉代。《汉书·地理志》称梵净山为“三山谷”;北魏《水经注》沿称“三山谷”。唐代《元和郡县志》改称“辰山”。宋代《太平寰宇记》称“思邛山”,佛教于此时传入梵净山。明初,梵净山已是佛教名山,同有数名并称:“九龙山”、“饭甑山”、“梵净山”、“大佛山”。清代,梵净山称“月镜山”、“卓山”。</h3><h3>我们登上山腰,初见梵净山。</h3> <h3>独立撑云的蘑菇石、依山望母的太子石、状若册籍的万卷书(山岩)等,形神兼备,令人叹绝!</h3> <h3>缆车到达海拔2000米的地方,余下的海拔500米,要自己登了!</h3> <h3>蘑菇石</h3><h3>其名字就如形象一样,上大下小,酷似蘑菇。高约十米,亭亭玉立,看似一触即倾,其实岿然不动(它已经在风霜雨雪中飘摇10亿年以上)。</h3> <h3>峰回水转,汇成了九十九条溪流,顺山势的东西走向,向东汇成了锦江、淞江,直奔沅江入洞庭湖;向西汇成印江河,直奔乌江进长江。</h3> <h3>梵净山是西南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山,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梵净山就属楚国“黔中地”,秦朝属“黔中郡”,汉代属“武陵郡”,以后一直是“武陵蛮”崇拜的神山、圣山。</h3> <h3>这就是老金顶</h3> <h3>引人入胜的是新金顶,在海拔2200余米的崇山峻岭上,突兀而起冒出一尊石柱,高约100米,如巨笋出土,似玉龙啸天,红云环绕,直指苍穹。</h3> <h3>大自然的神工鬼斧,又将山顶一劈为二。两个山顶上分别建有释迦殿、弥勒殿,两殿之间有天桥相连,朝拜的香火烧到了云天之上。</h3> <h3>红云金顶据说道路坍塌,正在维修,反正我们是无缘了!</h3> <h3>一家数口,告别离家。</h3> <h3>夫妻对望</h3> <h3>这面山坡上就是从明初开始建寺,五次毁灭,五次重建。</h3> <h3>在明朝万历以前,梵净山作为“古佛道场”,早已声名远播。在梵净山的滴水岩附近,有一块奉万历皇帝的诏令而专门竖立的石碑。碑文中写道:“此黔中间之胜地有古佛道场,名曰梵净山者则又是天下众名岳之宗也。”明朝万历皇帝之所以要下诏重建梵净山金顶正殿(寺庙),是鉴于曾经兴盛一时的梵净山“古佛道场”,因长年战乱而日趋衰落破败,即碑文所言:“天哀名山之颓,而赐以钦命僧妙玄重建金顶正殿,足为万圣临銮。”碑文中把盛极之时的梵净山“古佛道场”比作“极乐天宫”,记载梵净山佛教自开辟以来,香火旺盛,信奉朝拜的信徒如云流水涌,连王公大人都十分向往。梵净山的声名早已传入了南京、北京,倾动了13个行省的地方长官。</h3><h3>这就是梵净山老金顶之下由明代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北京户部郎中李芝彦撰写的《梵净山重建金顶序》碑文,碑高达2.9米,宽1.5米,共1394个字。碑文详尽描述梵净山的名胜风光,内容十分丰富,是梵净山重要的文物。</h3> <h3>两侧壁立的石壁上,开凿有石梯,并有数十处凹穴和铁索链条,便利于登峰者依附攀登。</h3> <h3>登顶的路</h3> <h3>老金顶上的常住户口</h3> <h3>下山的路</h3> <h3>好像弥勒佛祖</h3> <h3>梵净山是著名的佛教名山。据传明代万历年间李皇后到山上修行,修建庙宇,普塑佛像,建立四大脚庵,开凿五方道路,山上山下寺庙殿堂星罗棋布。敕赐镇山印,号称“古茶店”,古茶殿亦称“承恩殿”,位于梵净老山与金顶间的斜坡上,规模宏大。分为上、下两个殿宇,上殿称上茶殿,下殿称下茶殿。半山有石墙,石墙正中有拱门,门框上嵌一块石刻匾额,匾额上书“圣旨”二字,下书“敕赐承恩殿”5个大字。院墙和殿基均为块块板岩叠造而成。下茶殿的残垣断壁边,耸立着一块巨大石碑,碑高1.72米,宽0.98米,上刻“梵净山茶典碑文”,计1400余字,碑文是清代文人张鸿翔于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撰写,文中描写梵净山的开山由来与几番兴衰历史,生动地描绘了梵净山壮丽的景色及朝觐的空前盛况。</h3> <h3>我们今天天气不好,云遮雾罩,什么也看不见,只能在网上找几张照片,安慰一下自己!</h3> <h3>释迦殿、弥勒殿在金顶上,始建于明朝,左为释迦殿,右为弥勒殿,中为金刀峡,天桥横跨峡上以沟通两殿。庙后各有一巨石,一名晒经台,一名说法台。</h3> <h3>乘坐缆车下来,午餐后到了亚木沟景区。</h3> <h3>亚木沟风景区位于贵州省铜仁市江口县境内的太平河(贵州省著名风景名胜区)岸边,毗邻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十大避暑名山),是梵净山生态文化旅游的重点卫星景点。</h3> <h3>据记载,亚木沟在唐代以前名为“鬼谷”,又叫“隐龙沟”,后因谷中长出一株神树,似石似木,通体碧透,花有异香,能驱邪治病,食其果实,可使多年未育的夫妇得子,引得远近无数土民对其顶礼膜拜,取名为“亚木”,在古土家语里就是“树神”的意思,因而得名“亚木沟”,一直沿用至今。亚木沟自古就被誉为“贵州第一沟”。“贵州第一”源于古籍:唐《蛮志》有“行遍蛮境,未闻有如一也”的说法,而《思州府志》更有“亚木其神,莫可言传;其沟之妙,实甲黔境”的记载。</h3> <h3>亚木沟总长50公里,沟里气候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在17°C左右,空气负离子浓度高,无愧于天然氧吧的美誉,绝对是探险、觅奇、寻幽及休闲养生的绝佳之地,曾有诗人写下“冬暖夏凉神仙府,山清水秀亚木沟”的赞语。</h3> <h3>土家风情园,占地18000平方米,包括图腾广场、民俗博物馆、蜡染体验馆、土王楼、民俗演艺厅、丰年水车、水碾房、红石桥、对歌潭、榨油坊、古法酿酒坊等景点。</h3> <h3>图腾广场内有镇园之宝——土家玉牛,玉牛由一整块岫岩玉精雕而成,长5米,高2.3米,重达12吨,堪称“亚洲第一玉牛”。每年的四月十八,周边各村寨的土家人都会在此齐聚一堂举办牛王会,向玉牛许愿,待愿望达成,必须尽快的还愿。五根图腾柱屹立在玉牛后方,分别为羊、牛、鹰、龙凤和白虎,展现了土家人对自然的原始崇拜。</h3> <h3>木、水、石和谐连缀在一起,在这条狭长曲折的谷里描摹出一幅百里画廊。</h3> <h3>沟中奇石各异,五彩缤纷,似人似物,似鸟似兽,情态各异,栩栩如生;石崖峻秀,层峦叠嶂,鬼斧神工;古藤环绕,有的大如儿臂,有的细如发丝,彼此缠绵,盘虬卧龙。</h3> <h3></h3><h3>沟内开发至3公里处的亚木飞瀑。</h3><h3>亚木飞瀑高20余米,宽30余米,瀑面呈波浪状,一波三叠后跌在前面三丈见方的大岩石上,溅起的水如同莲花盛开一般,形成一幕幕莲花水幔。</h3><h3></h3> <h3>贵州大环游到今天就全部完成了,我们今天晚上就回家啦!</h3><h3>谢谢观赏!</h3><h3>(全系列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