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院六兄弟离京五十年,成长经历半世纪。

理尚往莱Li

<h1><font color="#010101">  1969年夏,我们六人从海淀甘家口中学"初中毕业",未随学校成建制的去东北和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龚欣、周一民、朱宝新、王铭和、郑懋杰和李莱同学以上山下乡知青身份随父母去了建工部河南修武五七干校。2019年九月十三位有共同成长经历的朋友在甘家口大厦普天同庆厅聚攴会,回忆我们的成长之路。远在西安的郑懋杰也专程来京参加聚会。</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五十年代初,京城开始了大规模的建设。西郊百万庄(以前叫百万坟)平地而起了建筑工程部大楼。部大楼由主楼和南、北配楼组成,部大楼的后面(西面)是建工部宿舍大院。部大楼对面(东部)是著名的百万庄居民区。</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这里是我们儿时生活的地方。父母亲们在北配楼北京工业建筑设计院工作。我们同大院一起生机蓬勃,茁壮成长。</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经过百万庄的公交车是捷克的斯柯达,道路两旁的绿化树都还没种植。一切的一切都是百废待兴!.</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资料片是在建的设计院宿舍区(甲一、二楼和乙1~8楼区)。龚欣和朱宝新住甲二楼,王铭和住乙1楼,周一民和李莱住乙2楼,郑懋杰住乙7楼。</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经过几年突飞猛进的建设,宿舍楼、幼儿园、子弟小学、商业合作社及各种生活配套设施理发室和浴池逐步完备。建工部大院规划科学、美丽、合谐。建工部大院的文化由然而生。大院成长的兄弟姐妹们一生受益,终身难忘的初心!</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甲二楼南侧葡萄架、花房。甲一楼北侧是果树园。两楼中间有我们参加砌建的水泥乒乓球台。这些都是留下无尽回忆的活动乐园。在甲、乙楼群中有很多很多童年的故事,有儿时的甜、酸、苦、辣。大院中的楼中房,文化中的景中情……。</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  再经过近十年的规划建设,部大楼前市政设施配套,街道宽阔绿化成荫。大院内果木飘香,部和院两个灯光蓝球场,建筑礼堂影剧连台,夏季广场的露天电影,大院内处处扬溢着欢歌笑语。男孩子滑着旱冰鞋沿着院内道路成串的滑行奔跑,女孩子跳皮筋、投沙包、跳房子。暑假到玉渊潭和什刹海游泳,寒假到紫竹院和什刹海滑冰。成长的记忆陪伴着我们走过童年和少年的美好时光!</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建筑工程部大楼的建筑设计为父辈龚德顺大师。1969年他和我们同去五七干校。龚老当年在连队是食堂釆购员,每天骑自行车,货架上捆竹筐为食堂往返李万公社或焦作市釆买食材。经常风里来雨里行的骑三、四十里路。这张照片是1998年三十年后国庆节与龚家的合影。</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几年突飞猛进的建设,宿舍楼、合作社、幼儿园和子弟小学校及生活配套设施逐步完备,建工部大院初见规模。这是设计院的幼儿园父母在一起生活和工作。我们在一起学习成长。</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这是北京院幼儿园建园第一批小朋友和阿姨老师的合影。</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我们52年底和53年出生的小朋友成了第二批入幼儿园小班的发小。我们经常学唱:阿姨好,好阿姨,阿姨象妈妈,宝宝听您的话……。</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当时家长工作都很忙经常加班加点,经常出差支援全国。只要下班家长没来接,就长托在幼儿园。小朋友从小就服从命令,听指挥。刷牙洗脸,衣食住行很早都能自力。父母辈的言传身教,从小在我们相互关心爱护,友谊深深的埋藏在幼小的心里。</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1959年国庆十周年大庆,建工部北京院幼儿园排练的男孩子水兵舞和骑兵舞,女孩子的蒙古舞及集体大合唱。在北京电视台录完电视节目之后,幼儿园大班在部大楼前老师和阿姨们合影留念。</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在1960年夏,父母都在忙着工作。我们即将离开幼儿园毕业升入小学之前。全园会餐中食养杀的猪肉,导致几十个小朋友食物中毒,在人民医院和儿童医院集体抢救。此事件成为轰动京城的事件!</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  1960年成班进入建筑工程部子弟小学一年级三班成了蹦蹦跳跳的"小豆包"。经过小学期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比较系统按小学教程学习文化课。1965年北京市小学足球赛,建工部子弟小学足球校队获得北京市小学组冠军。1966年小学没有毕业,就投入到文化大革命中……。</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  这是1965年建筑工程部子弟小学老师集体合影。有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吴槐玲老师,教唱歌的张美玉老师,体育老师郭景仪和我们六年级三班的李橘冠老师,还有……。</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  动物园公交总站,无轨电车101、102、103路,公共汽车7、14、15、27路。是我们用学生月票遛车的最爱,四通八达又是始末总站。</font></h1> <h1><font color="#ed2308">  我们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的自然灾害期间。幼儿园受到部机关和设计院各级领导关心,我们集体生活没有受到太多的影响。</font></h1><h1><font color="#ed2308"> 1960年九月一日我们北京院幼儿园大班集体进入建工部机关子弟小学。</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小喇叭开始广播啦,打嘀嗒,打嘀嗒,嗒嘀,嘀嗒……。</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鲜艳的红领巾,美丽地衣裳。跳呀跳呀,跳呀跳呀……。</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我去上学校,天天不迟到。爱学习,爰劳动,长大要为人民立功劳……。广播话匣子,儿歌动画片,我们童年记忆,也是再也回不去的年代!</font></h1> <h1><font color="#ed2308">  1966年小学即将毕业之际,文化大革命中断了我们的学业和梦想。</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1967年元月"复课闹革命"。我们大院小学同学就近分配到海淀区甘家口中学,经过三次寒假,两次良乡、温泉下乡拉练学农,新华印刷厂学工。每天揣着毛主席语录,早请示晚汇报中学时期的我们,1969年夏初中毕业。</font></h1><h1><font color="#b04fbb"> 1969年六月我们六位先后以上山下乡知青身份离开北京。去建工部河南修武五七干校。周一民、朱宝新和李莱到李万公社南张大队二连。龚欣、郑懋杰和王铭和到灵泉陂(当地也叫狗泉陂)七连。不久七连转为基建连,拉着架子车到焦作北山炸石头,运石料运沙子三个月建成五七干校秦屯基地(也称西点)。</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同年八月我们在南张村二连的三个知青调到秦屯干校机耕队,这样我们六位发小和方宏申等知青就集中在西点了。有两位在食堂帮厨的,经常改善我们的生活,而且不知不觉的成了年青的烟民。大家先后都带上了上海、北京、天津牌的时尚手表,晚上无忧的汇在大沙河堤,歌唱奔跑和一行行晃动着红色烟头光……。</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这是五七干校机耕队队长梁清枝带领的干部和知青在1969年"三夏"动员后的集体合影。很快投入了紧张收割小麦,接着就耕地耙地播种大田玉米。</font></h1> <h1><font color="#b04fbb">  机耕队除了五台履带东方红75型拖拉机外,还有三台大轮式拖拉机。二台天津产铁牛55型,一台长春产东方红28型主要是配合连队干部们带拖斗拉砖瓦灰砂石搞基建。</font></h1> <h1><font color="#ed2308">  这是在干校一年后随父母回京探亲,大院内的兄弟发小逛游动物园。</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在干校时,我们都独立承担了东方红75履带拖拉机耕犁耙地,拉播种机,拉联合收割机收麦子。尤其是1970年夏,河南黄河北下了一周的降雨,引起焦作山区发洪水。我们履带拖拉机给各连队送粮食。好景不长1970年国庆节后干校干部快速分配河南、湖南和山西三地。1970年底建立不足两年干校由基建工程兵21支队接管。我们知青全部到原修武一中"干校五七修配厂"待分配。在短短的一个多月里我们先后经历了焦作的"伏击战",新乡的集体吃"松枝包子",修武厂里发的福利洗澡票退钱买烟抽,集体周边外出抓鸡烧汤,原修武一中图书馆"借书"……。</font></h1> <h1><font color="#ff8a00">  1970年底干校干部们都分配了,我们各连的知青都集中在修武一中待分配时,两位同学来干校时到修武一中小住,并在修武县照像馆的合影。</font></h1> <h1><font color="#ed2308">  这是回京办户口,其中四位发小到老莫聚后在北展前的合影。</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1971年2月我们知青先后到建工部第五工程局招待所报到。二天后分配小南门外五局修造厂龚欣、郑懋杰和李莱。五局汽车队周一民和朱宝新。兴平修配厂王铭和及陈家姐弟陈弥尔和陈宪庆。71年春节大家就在三个单位渡过的。成了有三年工龄的学徒工……。</font></h1> <h1><font color="#ff8a00">  西安当时是小八类地区,工资高。在计划经济年代,粗、细粮的比例高。河南是30%:70%,西安15%:85%。西安名吃很多,年青的我们比起兵团和插队的兄弟姐妹们很知足了!</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分配到兴平的发小也来西安串门,加上车队的发小半年都已经考了驾照,独立开解放牌卡车往返在陕西全境。我们也搭车到处玩玩逛逛,一幌就渡过多年……。</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在西安期间发小们经常接待建工部大院的朋友们,陈京生和刘強在新城广场电报大楼前合影。</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就这么来来往往,大家都学徒转正,成了技工,收入多了,二级工工资为43.71元,三级工工资为51.37元。三年学徒期满后可回京探亲。当时从西安到北京特快也要22小时,每年相约回京成为每年探亲的重要内容,回京带花生、核桃和柿子。回陕带洗衣粉、白糖和猪油麻酱等……。</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每次回京都是高高兴兴从北京火车站乘103路无轨到百万庄。逢年过节又乘102路到西四、西单釆购,乘101路到东四人民市场和朝内菜市场办年货……。匆匆忙忙的休完探亲假返回工作单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每年春节或国庆两大年节成为探亲假期。各地兵团和插队从全国返京,发小相聚在大院内都是来去苍促,转眼又经历了十年。照完这张发小集体合影后不久,甲2楼和周边的乙字楼群全部拆除。彻底改变原有的大院格局……。</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随着改革开放和恢复了高考制度,加上七十年代后期返城政策的落实,大家也利用各种渠道回到北京。事过境迁,大院也彻底改变了,成了水泥的森林,居住密度越来越大,环境越来越差。但我们心中的建工部大院还是儿时的想往……。</font></h1> <h1><font color="#ed2308">  2003年五一节,郑懋杰从西安,陈一从郑州相约经焦作回干校故地重游。当天下午照完像就下雨,焦作各个饭店和招待所人满只能找个洗浴中心,简简单单凑合的住了一宿。</font></h1> <h1><font color="#ed2308">  经过30年的变迁,秦屯西点干校的院落依然如故,只是成为川建所屬的家属院。焦作市成为了河南有名的旅游城市。</font></h1> <h1><font color="#ed2308">  在龚欣和懋杰住过的宿舍前合影,墙上还留有"沿着毛主席指引的五七道路奋勇前进!"的标语。</font></h1> <h1><font color="#ed2308">  在返京时途径修武著名的云台山景区大门前合影留念。</font></h1> <h1><font color="#ed2308">  建工部大楼在改革开放中,多次更改机构名称,只是楼在人变……。物存情在,时间流。不知不觉,白了头!</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龚欣高考到北工大学习后,分配回西安秦川厂,去日本勤工二年后,调北京建工学院退体。</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周一民高考陕西公路学院,考北航读研,到英国读博。后在英、美工作,回北航外籍博导,国家建委计算中心至返英。</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朱宝新到五局车队选为省建劳模。回京推荐清华建筑系毕业,进北京市建筑设计院后任室主任、副院长退休。</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王铭和随陕建建首都机场,后中建一局四公司任维修中心主任,离职任中建多公司退休。</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郑懋杰在西安省建修造厂转胡家庙修配厂,出国援建多年后退休。</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李莱从西安调北京七三八厂,成人高考入市委党校脱产二年毕业后,调入北京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后退休。</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font></h1> <h1><font color="#ff8a00">  2003年借五一劳动节休假,我们第一次返豫去回访生活过干校时,在修武一中(原干校五七修配厂)前的合影。</font></h1> <h1><font color="#ff8a00">  再经过了十多年后第二次返回河南修武五七干校时,发小们先后退休了。再次相约故地重游,经过修武一中成为重点中学己经改建在高速路旁的新址。原一中(干校五七修配厂址)改为职业技术学校。</font></h1> <h1><font color="#ff8a00">  在2003年第一次在干校住宿区内,多处多地点留影,最后在我们过去集体吃饭餐厅前的合影留念。</font></h1> <h1><font color="#ff8a00">  在2015年再访李万公社和秦屯五七干校西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焦作市的经济开发区,仅有的原干校遗址只有餐厅还在。我们在此合影留下了唯一的纪念地。</font></h1> <h1><font color="#ff8a00">  懋杰虽然留在西安,应邀来京和发小及在西安同为鉋工的工商大学石通灵老师一起聚餐合影留念。</font></h1> <h1><font color="#ff8a00">  借郑懋杰来京受大家之邀李树红同去承德避暑山庄旅游留影。</font></h1> <h1><font color="#ff8a00">  建工部子弟小学六年级成长的发小,从祖国四面八方的返回北京。在怀柔龚家过人生六十周岁的集体生日。这是我们传统友谊的见证。大家经常相约相聚,多多保重好身体健康,我们永远年轻……。</font></h1> <h1><font color="#ff8a00">  1969年夏离京,我们同去陕西的京城兄弟姐妹们,都经历了不同的人生之路。但我们的心联系在一起,有机会总要坐在一起谈谈聊聊聚聚京城……。</font></h1> <h1><font color="#ff8a00">  2018年再次与小学六年同学们相聚一堂,情绵绵意浓浓。每一次的重逢童心末泯,无论在鹫峰看京城,还是红螺欢歌,或游或玩年年相约,岁岁惦念依旧……。我们中马学平和高坤已离大家而去,同窗学习由生的友谊伴随我们一生!</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发小三人,情意深。龚欣有工程多次去陕,李莱同去西安时,懋杰兄弟尽地主之宜,王铭和也多次在西安常见面、常吃喝。这次五十年聚,三人一拍即合!</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而从幼儿园就发小成长的六兄弟,周一民在英国沒能参加外,只有五兄弟在部办公大楼前合影留念。五十年前离京到修武干校,到西安,再分别,再相聚在此!</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在吃饭前合影留念,五十年前俊男靓女,不知不觉时光转瞬,白了头!</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相聚十三人也在此合影留念!</font></h1> <h1><font color="#ed2308">  青杉少年离京去,转瞬半世聚京城,同走相思相念路,健康幸福永快乐!</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酒逢知己千杯少,兄弟相聚情意多!</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情真意切,相聚京城!</font></h1> <h1><font color="#ed2308">  我们出生成长在建工部大院,有着深深的情感,每个发小的记忆,相伴我们友谊永存!</font></h1> <h1><font color="#ed2308">  每一次相聚,都有离别。把我们最美好的记忆留在心间,兄弟姐妹的友谊长存!</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当我们大院的发小们一次又一次,一年又一年的相聚,大家从五湖四海和四面八方聚在部大楼前合影留念!是念念不忘童年成长年代,不忘初心,这一点一滴的情感伴随我们大家一生,记录经历两代人,我们出生成长的建工部大院……。</font></h1> <h1><br></h1><h1><font color="#ed2308"> 看着老照片回想起过往熟悉的身影。在新拍的照片中又看到同行的白发人。记录历史的瞬间,凝固真实的记忆!</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这就是我们出生和成长的建工部大院,值得纪念父母辈和我们大院子弟们传承的历史……。</fon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