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巫溪古城墙考察记(汤绪泽,1995年)
城墙,古称城垣。昔日金戈铁马时代,县以上行政都邑必营城以资守卫,故城垣又为官署的代称。今巫溪县城所在地,于东汉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建北井县,此后历为县、郡、监、州治所,城垣必备。但其何状,宋元以前史籍缺载。光绪《大宁县志·城垣》引《府志》:明“正德初,砌石城,高一丈二尺,周围三里五分,计六百三十丈。门四:东‘阳和’, 西‘安平’,南‘永靖’,北‘振武’ ”。引《通志》:东西南三门俱傍大宁河,即古巫溪水,由北而来,绕城东而南出峡。是此城垣,兼有“御敌”和“防洪”的双重功能。《县志》又载: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复设县治时(曾于康熙六年裁县并入奉节),“旧城尽圮,仅遗荒基”;乾隆年间,知县周青云请准发款修筑新城,还旧制。但城垣建筑不坚,特别是“北东南三门俱傍大宁河”,首当其冲。历嘉、道、咸、同四朝,屡遭水毁,屡事补茸,至同治年间,已是“愈形崩毁,有并石基而没之者”,河街亦“民房尽毁”,非小补所能完事,唯集资“以俟大举”。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大雨倾盆,水漫入城,一片汪洋,时正编撰《大宁县志》。编者写道:“兴废举坠,因地制宜,固为目前急务,而财用民力两有未逮,不能不留为缓图耳。”
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岁丙申秋,川东数十州县淫雨为灾,大宁更盛,造成奇荒。《渝报》载:丙申秋七、八月间,大宁淫雨四十八天,成熟庄稼尽腐,随后冬春多雾,昏暗不明,谷物歉收,“乃大饥复大疫”,百姓相率逃荒讨饭,“死亡枕藉,炊烟久断”,“相传有易子而食之事”。省、府采取国帑赈恤、官吏筹赈,先后两次给大宁“发放赈银一万四千六百余两,以添办积谷,赈济灾民,全县二万三千余户,赈而食者二万户”。适有江西举人熊登第于光绪二十二年冬受命署理大宁知县事。熊知县面临凶荒年景,目睹县城北、东、南三面城墙,“冲若断岸,去民居尺有咫,岌岌可危”;考察城墙屡建屡毁历史,认为确非“大举”无以根除后患;又以昔苦于“财用民力两有未逮”,致使城垣坍圮“距今数十年无议修者,今则是其时矣”!于是毅然决定:招抚饥民,利用赈银,以工代赈,修筑城墙,修城、赈民一举两得。经呈报府、省,果获批准。
熊知县立即组织城建班子,纠工备材。根据“御敌、防洪”两大功能需要,采纳建工专家建议,将原砖土围墙进行彻底改造,扩建为坚石城墙;对临北、东、南三面城墙,重新勘测城基路线,实行“深挖基脚,条石扣砌,夹墙中实,竹龙护堤”。基脚深挖7至10米,墙厚3米,墙面条石厚度一致,长短“丁”形置石,上下扣榫盖缝,夹墙中筑卵石黄泥;外侧河滩夯筑二至三道堤坎,沿堤坎垒筑“竹龙”(用竹片编成长笼,以“灰石填灌,结如铸,状如龙”)。据老人传说:当时无水泥,砌石墙搭缝,系用煮溶了的糯米汤搅拌石灰泥缝,故亦甚坚固。新城墙从北门龙台山根起,沿河畔绕城至东门、经南门抵龙岗山脚,全长约1800余米,高10至14米,既是城墙,又是河堤。连同“东西南北城楼四座,城门六扇,五福坡头卡一座,动用银一万四千三百余两”。
新城墙改四门之名。东曰“宾作”,义出《尧典》“寅宾出日,平秩东作”语,谓农官要敬事其职,引导农耕春日,不违农时。南曰“阜时”,义取虞舜《南风》之歌“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期望风调雨顺,人民丰衣足食。西曰“宣成”,义出《尧典》“寅饯纳日,平秩西成”语,以西方时应金秋,宣告万物有成。《巫溪县地名录》西曰安平,后改宝城,义出《尚书·旅熬》,所宝惟贤,则迩人安。北曰“拱辰”,义取《论语》“为政以德,譬如北辰而众星拱之”,谓政府施行仁政,就会得到人民的拥护。四门之名,概要表明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密切关系。此县城四门,其西门在今县城解放街商业局宿舍大楼附近,拆除于解放初期;北门,1975年经县革命委员会批准封闭,在城门顶上筑路和建房占用。现在东门、南门尚存,用条石拱成的城门洞完整如初,均在城门洞上端横嵌一块石碑,碑中部镌刻其门之名,碑右端镌刻“光绪丁酉年仲冬长至重建”,左端镌刻“大宁县知县事江右熊登第立”,是新城墙建成于丁酉年冬至之时,即光绪二十三年十一月间。这年,大宁灾民得赈,重建家园。《渝报》称:“大宁岁熟”,“该邑秋收丰稳,斗米卖钱八百,其量比渝大十分之二,而价转视渝为减,灾黎得庆更生,流亡皆可复业,殊足喜也。”则是在光绪丙申、丁酉年,大宁人民战胜了百年不遇的灾荒,又成功修建了业绍千秋、功垂百世的坚石城墙,堪称历史奇迹。
熊知县赈民修城功不可设。大宁人民和夔州知府以其“政声显著,建城有功,应予旌表”上报。经清廷批准,于次年在县城西来关下给熊登第修建了一座“德政坊”(坊被毁于“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坊选一色青石建造。坊分三层,四柱落地,开三门,通大路。其顶端雕有望天狮子,工艺精湛,栩栩如生,望之俨然。首层中部刻“五龙圣牌”一面,内书:“旌表:大宁县七品正堂熊芙菁老大人德政坊。”坊之四柱镌刻对联。其正中一联为夔州刘心源知府所题,联曰:
距郡两城而远,弦歌盈耳,经纬从心,愿使君令闻益彰,国史行添循吏传;下车数月为期,百废俱兴,一尘不染,与贤宰相见恨晚,官箴绰有古人风。
另一联为邑贡生冯治亭代地方各团体所题,联曰:
饥溺仗扶持,有口皆碑,无腹不鼓,是当今名宦,是上古循良,奚止万家歌活佛;岩疆资保障,非霜自肃,得雨皆甘,为天子长城,为众人慈母,允宜百代报馨香。
联文突出表扬了熊知县领导县民战胜特大灾荒和修筑坚固城墙的功绩。因此,朝廷吏部破例准熊登第留任大宁知县,直至光绪三十年(旧例知县三年任满),并在光绪三十二年再次任熊登第作大宁知县。
新城墙坚实牢固,可谓“百年大计,质量第一”。从光绪丙申、丁酉(公元1896年、1897年)至今即将来临的丙子、丁丑年(1996年、1997年),正好为整一百年。百年来,历经大宁河百数次洪水爆发的冲刷、袭击,特别是1930年、1938年、1958年、1979年、1982年、1994年等多次特大洪水,洪峰漫过城墙,淹没广场,甚至木船可驶入城厢小学院内,但水退,城墙巍然屹立,无一处垮塌,似乎年愈久而墙愈固,诚然有如“岩疆资保障”。
城墙倒塌之患一去不复返了。县人见墙体坚实牢固,自民国以来,特别是解放以来,城墙逐步成了县城建筑群之基。从北门而东门、南门,于墙体之上陆续建起了城建局、保险公司、银行宿舍、粮站、贸易货栈、运输社、电影院、机具厂等机关单位及居民住宅大楼,形成一条街道,今名宁河街。随着长江三峡工程兴建,川陕鄂三省边区公路干线连通,巫溪将成为高峡平湖畔之旅游天府,县城将成为三省边贸中心。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县委县府决定改造县城南门湾小区,于“八五”至“九五”计划期间,在南门湾小区分期建成高标准综合市场、广播电视中心大楼、高档次旅游宾馆和大型车站,这些宏伟建筑都将坐落在古城墙或护墙堤坝之上。总面积1.3万平方米、可容600个摊店的4幢综合市场的建设,已在1995年夏季开工。
人们高度赞美巫溪城墙:诞生不凡!质量不凡!奠基不凡!<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