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北宋黄釉哥窑瓷(金丝铁线)</h3> <h3> 哥窑瓷,始于宋代哥窑,南宋为甚。历代有之。早期宋代哥窑瓷以“单线”为主,裂线深而黑,造型仿古铜器,釉多色且肥厚。此时的哥窑瓷有相当部分胎质含铁量较高,单线多为黑色,故有“铁线”之说,这缘于含铁量较高的铁离子渗出经氧化释附于开裂的釉断面所致。但部分窑因胎土含铁不足开片处渗釉的铁离子少且具有的“金丝钱”,此时的金丝线哥窑瓷,多为线细胎显浅黄色居多。关于紫口铁足之说也就是因胎土的含铁较高,露足的胎土因高温而积盛显示铁色,铁足就因此而说之。紫口是因哥窑瓷立烧时釉下垂导致口沿釉薄铁胎显露出现的“紫口”现象,故有紫口一说。</h3> <h3>北京故宫博物院宋代哥窑瓷(铁线)</h3> <h3>宋代瓷土含铁较高的宋代哥窑瓷(铁线明显)</h3> <h3>胎土含铁较高,故有铁胎之称。</h3> <h3> 时至宋中后期,哥窑瓷有了质的飞跃。这一时期哥窑生产的多为“金丝铁线”哥窑瓷。金丝铁线的形成取决于三大要素:一是开片的形成,二是铁线的形成,三是金丝的形成。开片的形成取决于开窑的温差,当哥窑瓷在1000度以上的高温突然在开窑时外在温差极大状态下,由于釉面的收缩导致釉面开片的形成,这种开片的形成,会因时间的长短导致形成开片的逐步完善。铁线的形成只要取决于制作瓷器的胎土,当胎土有足够的含铁量时才能具备铁线的形成,所以宋代制作哥窑瓷时,取的多是浙江老虎山山脚下含铁量极高的三氧化二铁或四氧化三铁瓷土来制作加以煅烧,当在高温下(约1000度高温),铁离子因高温释放在温差极大的釉面开片时吸附在开线的断面经氧化而成黑色(当然有的也有人为的为了加速冷却和铁离子的释附加以化学揣化雾来完成)。金丝的形成,也只要取决于胎土的含铁量,对于含铁量较低的胎土,由于含铁量的有限,吸附于釉开片的断面铁离子少,故而成色浅而显示金黄色,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开片瓷只有金线无铁线的缘故,就是这原因。再说哥窑瓷金丝铁线的形成我们就不难理解。金丝铁线的形成要分二次煅烧来完成~这主要谈的是当铁线烧成之后,要放署相当一段时间,让开片完全完成,再进行第二次煅烧(这时的煅烧温度应在900度左右),因为第一次煅烧的铁线形成,使得胎土含铁的铁离子挥发所剩不多,所以导致釉第二次开片释放铁离子要比第一次煅烧少得多,故而产生较淡的金丝形成。这里提醒的是:尽管金丝线,鳝鱼血,金黄线等的不同,那都是因胎土含铁量的多少所致。</h3><h3><br></h3> <h3>上海博物馆陈列瓷~瓷土含铁较低的哥窑瓷,故铁线偏淡偏黄。</h3> <h3>南宋手工哥窑瓷,因胎土含铁较低,铁线偏黄偏淡,故人称金丝。</h3> <h3>胎土含铁较少,黑色偏淡。</h3> <h3> 关于底款。哥窑瓷也有底款,哥窑瓷的底款多有“汴京官窑”“修内寺”和“大宋官窑”字款等等。这都是为了官家和御用,由官府和朝庭指定窑所烧制的哥窑瓷。在宋中期,煅烧哥窑瓷的进一步发展,这时期有大量的“金丝铁线”哥窑瓷烧成,除了官家和御用款的存在或增加款外,还有如:“大宋哥窑”“郊坛下官窑”“宣政年间开封府督造东京官窑归于天成宋微宋卸贡”等款出现。可谓史无前例。</h3> <h3>北宋黄釉哥窑瓷“汴京官窑”底款。</h3> <h3>“汴京官窑”款附图</h3> <h3>北宋哥窑瓷“郊坛下官窑”款底款。</h3> <h3>“郊坛下官窑”款附图。</h3> <h3>大宋哥窑瓷“大宋哥窑”底款。</h3> <h3>“大宋哥窑”款附图。</h3> <h3>大宋哥窑瓷“大宋官窑”底款。</h3> <h3>“大宋官窑”款附图。</h3> <h3>北宋哥窑瓷“宣政年间……”底款。</h3> <h3>“宣政年间……”款附图。</h3> <h3> 当然,有关南,北宋时期哥窑瓷的底款还很多,在此不一一例举。有识之士可以继续探讨。</h3> <h3> 还有,有关南宋后期哥窑瓷的断烧,也就是元中后期,这时期的哥窑瓷,金丝铁线瓷基本没有生产。明代哥窑瓷的复烧多为仿宋时期的产品,以单线为多而且多为铁线哥窑瓷出现。这可能是这一时期的煅烧技术的不足而难以完成“金丝铁线”煅烧的成功。时至清代,哥窑瓷烧造没有质的突破,还一直停留在明代烧造的水平。至于有在百度上的染色一说,那只是不懂得哥窑瓷的烧造和成因的一种瞎编而已。不肖一顾就是。</h3> <p class="ql-block"> 至于哥窑瓷的窑址,很多说在浙江杭州的老虎山脚下,但至今未能找到,这可能是事实。我个人认为,哥窑址可能早在南宋灭亡时已经被毁,那是因为哥窑瓷多为御造瓷,难以为元代保留,而且又是在宋败退立足之处的供御定点窑,被毁並不奇怪。</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种可能,哥窑瓷的窑址根本就不在杭州老虎山。而在汴京。有“汴京官窑”,“修内寺”和“郊坛下”等款为证。如果事实是这样,那么哥窑瓷的窑瓷会同“柴窑瓷”的窑址一同淹埋在深达二三十米深的开封黄河底部,根本不可能找到。至于现今发现的河南新密月台柴窑瓷窑址只能说明是元佑年时期的由柴窑瓷过度到汝窑瓷之可能,未必就是唐五代柴窑址之本身。</p><p class="ql-block"> 所以,文博有人提出要找到哥窑址方可认可,这是一种多么荒唐的理由,一千多年前的窑址,黄河多次改道,而且窑址是靠近河心不远,距离明清时期的哥窑址可相距百米之遥,何以定位触及挖掘。所以也才有了挖掘的明清时期的窑址的无款哥窑瓷碎片,当着宋代哥窑瓷确认至今,岂不可笑。</p><p class="ql-block"> 现代科技的发达,足可测定瓷器年代的长短,这一点足矣。什么窑址不窑址那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年代的鉴别足以证明当年生产该瓷的存在。这才是识别哥窑瓷之真理。</p><p class="ql-block"> 但愿确切年代的哥窑址能被找到。以正是非!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德为上世纪博物馆 福建省三明市德为上艺术品鉴定评估中心 郑云涛 2020 06 08 改发于2024 10 19</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