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青春的足印

Dream吴文清

<h3>2019年9月13日,我和战友孟祥树,田绍福一起踏上了返回兵团三师二十二团工程二连的旅程。从1969年8月17日我们离开家乡哈尔滨,离开亲人到北大荒屯垦戍边,至今已经50年了。我们不会忘记那段艰难困苦的岁月,不会忘记我们曾经把一生中最宝贵的青春甚至生命留在了那里。那里记载了我们多少往事,美好的,悲惨的……我们要去那片热土上寻觅我们青春的足印。</h3> <h3>这是一条我们当年往返于连队和团部的路。在这条近20公里的路旁,有一段是片片矮树,有一段是片片麦地,还有一段是知青们都知道的“新建点”,那里陆续埋进了由于各种原因死去的战友,每当经过这里,我都会情不自禁的转身看看他们。这条路也曾给我留下过深刻的记忆。我和我的好朋友黑子的孩子小黄,就是在我去团部的路上和它相遇,结果发生了令我终生自责心痛的事。还有,我记得有一天晚饭后,我和北京女青年金静在雪停后从团部步行回连。我们在雪夜里艰难急行,雪地高低不平,我们深一脚浅一脚,后半夜才到连队。至今我还记得一路上金静那惊慌失措的目光,,我也是左顾右盼,惊恐万分,主要是怕遇上狼啊!40几年后,这条路真是完全变样了!有好长一段路两边已是高树成荫,柏油路面畅通无阻,我们三个人下了车,欢快地在路边行走,这就是40多年前我们走过的那条路吗!</h3> <h3>多少年来,我们一直与白桦树有着特殊的情结。在北大荒那高高的白桦林里,我们曾挥洒过多少劳动的汗水,那里有我们的青春在流淌!</h3> <h3>这是乌苏里江边我军边防哨所。我们有幸被允许登上了高高的瞭望塔,放眼对面当年的苏修,俯瞰下面静静流淌着的一望无际的乌苏里江水,想起了当年我们小小年纪就和边防军一起为祖国站岗放哨,心情特别激动兴奋,争相回忆当时的情景。</h3> <h3>又站在了阔别几十年的乌苏里江边了!战友们特别激动!我们拿出了准备好的五星红旗,高高的举起,挥动着!乌苏里江你还记得吗,在中苏边界战事紧张时,我们连续一个月的晚上都抱着枪不脱衣服睡觉,时刻准备与苏军战斗,保卫我们的祖国!</h3> <h3>我们绕道进入连队,边走边辨认着,回忆着……</h3> <h3>对,这就是食堂后的那口井!</h3> <h3>在路上我们遇到了由大爷的外甥。</h3> <h3>我们终于打听到了德高望重的老职工陶兴发-老陶一家的住所!老陶今年92岁,老伴87岁,他们和儿子、儿媳住在一起,其乐融融。</h3> <h3>这是男生宿舍。</h3> <h3>这条笔直的小路一直通向江边。</h3> <h3>这是我们十四个女生住的宿舍,左边第一个门是老职工赵树亮家。</h3> <h3>老窑址已经被铲平,但我们找到了新窑,绍福特兴奋!</h3> <h3>这是我们的连部。</h3> <h3>这是食堂。</h3> <h3>中午在江边我们吃了新鲜江鱼。</h3> <h3>下午我们又回到了江边。那些年我们在这里洗头洗衣服,嬉戏玩闹。从江里舀一盆水,就能看到里面许多小鱼在游,我们就又把小鱼们捧送回江里。那真是“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年代,这些画面我们当年都曾亲眼所见!也是在这条江边,我们从最底层船仓卸煤和水泥,有时会卸一夜,第二天早上大家满脸煤灰或白灰,就跳到江里洗澡。那时候都还是十几岁的孩子,背着重重的煤,或一百斤一袋的水泥,从船仓底背到甲板,再经过颤颤巍巍的跳板,爬到高高的江岸上,一宿都是这样的工作量。可想而知,到了第二天,几乎每个人都浑身瘫软。<br>还是在乌苏里江边,在战备紧张的日子里,不论白天黑夜,不论酷暑严寒,我们都在你的身边站岗放哨,誓要时刻保卫我们伟大的祖国……所有的一切我们怎能忘记呢!我们三个流连在江边,久久不愿离去……</h3> <h3>这里是我连猪号,我和我的爱犬黑子的故事就发生在这儿。这个仓库是我们四个女生住的宿舍,我住上铺。院子里那个小红房是鸡房,以前鸡房前面是一大排猪圈。我在这里生活了一年多,有黑子的陪伴,度过了我最快乐的时光,当然也留下了我永久的痛……</h3> <h3>下面是我团(现在叫农场)的水库,现在已被装饰成一个漂亮的景观。</h3> <h3>让我们欣喜的是,我们还拜访了谢连长的家,看到了当年对青年亲切体贴,工作踏实,性格稳重的谢副连长和活泼持家的连长夫人。我们热烈地畅谈着,因为谢连长身体不好,我们也不敢打扰他太长时间,就匆匆告别了。</h3> <h3>连队一日游圆满结束了。在这一天里,我们的记忆在50年的时间遂道里穿越,寻觅着青春的足印。现在我们要带着浓浓的情意返回了,青春是人生最珍贵最美好的时光,我们把它留给了这遥远的北大荒,献给了祖国边疆的发展建设。但愿乌苏里江不要忘记,历史不要忘记,祖国不要忘记,后人不要忘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