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月圆之夜》

文哥44794706

<p class="ql-block"> 原创作者文哥</p> <p class="ql-block">  中秋月圆时,是阖家团圆一家人坐在一起喝茶吃月饼,团团圆圆的过中秋佳节,然而下乡第一年的中秋节,是令我们这群还没成年的小知青们难以忘怀的。农村那时候是没有节假日慨念的,除了春节,元宵佳节和清明节,剩下的好像都没有过节的习俗。</p><p class="ql-block"> 中秋节眼瞅着就到了,晏店这个地方连一点点过节的氛围都没有,这要是在家乡武汉,人们早就在为过节做准备。家家户户都在买月饼,记得那时候的月饼有两种,一种是广式月饼,一种就是酥皮月饼。也就是武汉这个地方老式月饼,吃的时候打开那层油汪汪的包装纸接着吃,那一层一层的酥油皮里裹着的各种馅料,有冰糖果脯,桂花黑芝麻,五仁冬瓜糖。再好点的有火腿蛋黄馅,那时候物资匮乏,买任何东西都要凭票供应,到了中秋节这一天我们这些孩子都盼望着天早点黑,就惦记着那块酥皮月饼。</p><p class="ql-block"> 然而在农村却看不到一点点过中秋节的气氛,甚至公社的街面上也见不到月饼的影子。清晨我们小组四个人一起到晏店赶集,想到集上买月饼过节,结果是失望而归,那天从集上回来我们都没有出工,我和胡中华二人躺在床上闭目养神思乡。庭胜兄和大均兄二人出去了,也不知道二位兄长忙碌啥去了,中午他们二人回到了知青点,大均兄怀里抱着一条大草鱼。那条鱼大慨有5—6斤重,可把我们高兴坏了。过中秋节虽然没有月饼,可是眼前这条大鱼也为我们增添了节日氛围。</p><p class="ql-block"> 可是不巧的是油罐子里已经没有了一滴油了,好在那条鱼很肥,鱼肚子里的鱼油很厚。就把鱼油给炼出来,煎鱼的时候,庭胜兄突发奇想没有油用干锅煎鱼。庭胜兄从稻场上拿回来几把新鲜稻草,等铁锅烧热后,他把稻草在大铁锅里使劲的蹭,把铁锅蹭得油光铮亮。把那草鱼硬生生的被煎的二面金黄,放上鱼油尖椒满满的一大铁锅香喷喷鱼出锅了。中秋节虽然我们没有吃上月饼,但是在二位兄长的努力下,我们知青小组依然拥有了浓浓的节日气氛,我们的餐桌上居然摆上了香喷喷的鱼,虽然是一锅没有一滴油煎出来的鱼,除了尖椒和盐还有固体酱油,再也没有别的调料,鱼腥味很浓,但是我们仍然吃得是津津有味。</p><p class="ql-block"> 我们进山时恰好是正月十五,到今天中秋节整整的七个月了。这七个月里我们都是在思念之中度过的,尤其是在过节时更是思念家乡心切,还是在清明节的那天正逢是我的16岁生日,我独自一人在山里放牛,绵绵细雨中孤独的我思乡情切,在那个避雨的悬崖峭壁下哭肿了双眼。唉!那时候的我们都还是一群没有成年的孩子。中秋节的晚上我们几个小知青坐在大门口,等候着东方山顶上升起的那轮明月。我们的身边已经聚集了发喜,德金,火祥,木祥,安祥,以及队里的小伙伴们。我们拿出来了短笛,二胡,月琴和口琴,在月光下尽情的吹拉弹唱。红莓花儿开,三套车,远飞的大雁和秋水伊人,小路,喀秋莎等等,大山深处第一次见到了如此热闹的场景。给寂静的大山深处带来了青春活力。整个山谷中回荡着欢乐悦耳动听的音乐。慢慢的知青点门口聚集了很多的父老乡亲,他们都是头一回听到了这么美妙的旋律。</p> <p class="ql-block">  知青点,是一栋很大的土砖黑瓦房,座落在同兴四队的正中心位子。土砖房很大,能够容下全队人在此开会。我们四个人在这里面度过了五年的知青岁月,</p> <p class="ql-block">  我们同兴四队知青小组的大哥熊庭胜兄,他和赖大均兄是我们知青小组的主心骨。</p> <p class="ql-block">赖大均兄是我们知青小组的二哥,</p> <p class="ql-block">下乡前两个月,我与黄学建兄的毕业纪念照。</p> <p class="ql-block">  多才多艺的可可兄弟,他是同兴一队的知青同学,</p> <p class="ql-block">  李群英,同兴二队美女知青,她是个乐观向上快乐的人,不管何时何地都能听到她那银铃般的笑声。</p> <p class="ql-block">同兴大队的吴书记。</p> <p class="ql-block">  勤劳的知青小伙伴可可同学,他在整理秧田。</p> <p class="ql-block">  同兴三队的女知青同学,她们是晏店公社树立的知青模范小组,照片后排两位同学被先后推荐上了大学。她们是梁素芳和姚建华。</p> <p class="ql-block">  照片上的同学是魏德和可可,魏德是我们班的班长,下乡后在大队担任团支部书记和民兵连付连长,是我们这一届知青第一个推荐上学的同学。</p> <p class="ql-block">  大煜哥,夏大煜是我们华工附中老三届的学长,由于他爷爷的历史原因,他下乡后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导致他扎根农村一辈子。成为了名符其实的老知青,我们全部招工后晏店公社的田野上就只剩下了大煜哥的单身只影。</p> <p class="ql-block">  1980年晏店河上架起了钢筋混凝土大桥,大煜哥夫妇在桥上留影。</p> <p class="ql-block">  离开故乡44年后,2019年3月9日我和同学们一起回乡圆梦。德金兄弟热情的迎接我们。</p> <p class="ql-block">  可可,曾亦可是当年的同学中年龄最小的知青,招工到华中科技大学后,凭着顽强的拼搏精神,刻苦学习。现在已经是名校华中科技大学教授。</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张后勤,笔名文哥。1970年毕业于武汉华中工学院附属中学,同年上山下乡到湖北省京山县宋河区晏店公社同兴大队四队插队,1975年9月招工到石油单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