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遇春火烧万家街

温峰著

<h3>  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正月,在起义军北伐的战鼓声中,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市)即皇帝位,定国号为“大明”,建元“洪武”,以应天府为京师,正式建立起汉族政权的明王朝。这一年也称“洪武元年”。</h3><h3> 洪武元年闰七月,明征虏大将军徐达、副将军常遇春率领25万精锐之师,北上伐元。大军沿大运河北上,连下德州、直沽(今天津市)、通州等城,直逼元京城大都。二十八日夜,知京城难保的元顺帝带后妃、太子及部分蒙古王公大臣弃城北逃。八月初二,北伐军进占大都,结束了元朝的统治。自后晋儿皇帝石敬瑭割燕云于契丹后被北方少数民族统治达430年的名都燕京,终于被克复。</h3><h3> 大都克复后,明军按预定计划,进军山西。这年十二月,即洪武元年的冬天,北伐军正、副统帅徐达、常遇春率明军主力自大都南下,连克河北保定、中山、真定,而后道由井陉,西进山西娘子关。这时逃到元上都开平(今内蒙古多伦县附近)的元顺帝命太原守将扩廓帖木儿趁机收复大都。扩廓领兵北出雁门,将由保安(今河北涿鹿附近)取道居庸关以攻大都。行至半途,闻太原危急,急忙回师自保。就在这时,扩廓部将豁鼻马暗降于明军,请为内应。于是在太原城郊驻扎的徐达选精骑悄悄夜袭,傅友德先率十余骑潜入元军大营,举火鸣炮为号,常遇春大军掩至,鼓声动地,元军惊溃。扩廓正在帐中燃烛治军书,仓卒不知所出,赤脚乘马,带十八骑连夜北奔大同。元军豁鼻马以下四万甲士投降,明军遂克太原。</h3><h3> 为了夺取山西全境,徐达分遣诸将多路同时出击。冯胜、汤和领兵自泽州、潞城西进,擒元右丞贾成于猗氏(今临猗县),克平阳(今临汾市)、绛州(今绛县),擒元左丞田保保等。徐达本部连下榆次、平遥、介休,会冯胜、汤和等于平阳。副将军常遇春率大将傅友德、都督府副使顾时等领命北上追击扩廓。不日,攻克忻州城。大军继续北进,驻扎于忻口、原平等地的元军闻风而逃,全部龟缩于崞州城内。明军一路畅通无阻,顺利抵达崞州城下。</h3><h3> 崞州城是一座经过无数次战争洗礼的晋北名城,隋大业十一年隋炀帝北巡时的崞城保卫战、北宋末年崞城军民浴血抗金等著名战役,均发生在这里。由于地处雁门关塞,所以崞城的作用一直重在防御。自西晋永嘉四年(310)筑城以来,县城的防御设施不断完善,特别是元代由县升州后,崞城的城建规模得到进一步升级。据史载,元代崞州城周围4里13步,墙高4丈,池深3丈,筑城门4座,城池坚固,易守难攻。明军兵临城下后,一连几天重兵攻城,始终攻不下来。就在常遇春一筹莫展之际,有部将献计,建议以智取之。常遇春遂下令退兵,将兵营屯扎于崞州城南十余里的万家街。万家街位于今大林乡魏家庄一带,是一座方圆闻名的繁华小镇。宋元时期,街上人烟密集,商铺林立,号称“万庄首街”。相传金代建桥义士游完一家,就曾居住于此。常遇春选择在此屯兵,正是看中这座庞大的居民聚落群,符合自己施计之用。</h3><h3> 一日晚上,常遇春突然命兵士举火焚烧万家街。顿时,千家火起,万民遭殃,整个万家街陷入一片火海之中。正在崞州城门楼上巡戒的元军见明军屯兵处火光冲天,亮如白昼,一时猜不出究竟发生了什么变故。为防不测,元守将急调驻守北门的大半元军驰援南门,集中应对明军可能的突袭。</h3><h3> 就在万家街点火的同时,常遇春派大将傅友德、顾时等领五百精兵潜出,自西而北绕道至崞州北城门下,摸黑用头盔掘土暗挖地道,潜入城后纵火焚街,并乘乱打开北城门。门外潜伏的明军一哄而入,向南城门杀将而来。南门守军得到后街起火、城池告破的消息后,慌忙前去增援。在南门外守候的常遇春见时机已到,即命攻城。受到南北夹击的元兵犹如没头的苍蝇,四处乱窜,再无力进行抵抗。除州守冒烟从西门逃出外,其余守城将士皆被明军捕获。崞州城在一夜之间,被明军收复。</h3><h3> 崞州城虽被收复,但这座在晋北大地上矗立了一千多年的雁门重镇,也在这场兵灾中毁于一旦。城内墙倒屋塌,居民逃亡殆尽。昔日繁华州城,成了一片废墟。洪武二年(1369),崞州被降为县,并以县的规模建制展开重建。洪武八年(1375),崞县城基本建成。新建的县城是在元代古城的旧址旁重建的。为了防止东门外河滩潮湿淫侵城墙,便将新建县城的东墙向西挪移了数百米,原古城西墙成了新城的东墙。直至明景泰元年(1450),崞县城才再现了昔日的雄姿。</h3><h3> 同时被兵火焚毁的万家街,就享受不到崞县城的这种待遇了。一场恣肆的大火过后,这座往昔繁华富庶的万庄首街,最终化成了一缕青烟,彻底消失在崞县的版图上。</h3><h3> 常遇春火烧万家街,是崞县历史上最为惨烈的一场兵灾。六百多年来,这场灾难始终是崞县历史上最难以磨灭的记忆。</h3><h3> </h3><h3><br></h3><h3><br></h3> <p>【作者简介】</p><p> 温峰著,山西原平人。原平市民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主编《东社温氏族谱》《原平百年影像集》《收藏原平》《原平历史人物钩沉》《原平历史事件钩沉》(与杨晋生合作)《原平历代名人墨迹选编》(与张美庭合作)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