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i>上午(九月八日)由当代书画院吴及成先生牵头组织的故宫书法考级教学材料编撰研讨会圆满举行,分工明确,投资人叶总很满意。中午,设宴以示庆贺。酒过三巡,因已和姚文学老师事先有约,一同前往肥东参加马先勇先生《祠堂春秋》新书发行研讨会。<br></i></b><b><i>肥东长临河是我籍贯地,长乐乡李六村是我童年摇篮地,也是我割舍不断的乡愁之地。<br></i></b><b><i>小时候,听大人说,我一周多养母李秀萍把我抱回家,托外祖母和二大,挑着箩筐,一头是米,另一头是我。二大(前年以九十多岁去世)曾回忆,她们从东门水上桥(今屯溪路桥附近)轮船码头乘船到肥东板桥镇码头下船。由于乘船时间长了,外婆见我长时间没有吱声,便说:这伢子到现在没有声音,不要把他闷死的了。二大掀开小被角,看我睡的正香呢,两人哈哈大笑。就是这样,我是被箩筐挑到养母的故乡——李六村。<br></i></b><b><i>从那时她们把我取了个小名——三猪。一直喊到我长大,喊到老人们都走完了就没有人再这样呼叫我了。就是这样,肥东长乐乡李六村才是我真正的故乡。<br></i></b><b><i>大了,每到寒暑假都回李六,和外公外婆一起生活。文革时期,为躲避市区混乱,养母李秀萍又将我送到农村上学。<br></i></b><b><i>那时李六村小学是在旧社会遗留下来的祠堂里上课。用土垒起来的课桌,从家里扛着板凳去上课,身后跟着一大批村子里孩子们,他们也有我的即将的同学,也有高年级的校友,都叽叽喳喳地在我背后议论着,他们好奇看着一个城里孩子和他们一起上学。那时,比我大一两岁的表姐拉着我。就连一些大人们也好奇的指指点点的:这是谁家的伢子,长的这么藕红细白的。<br></i></b><b><i>“这是门朝东的三猪”。<br></i></b><b><i>“城里的侠们长的雪白干净”。<br></i></b><b><i>“门朝东人就是过劲,都是在城里吃粮票”。<br></i></b><b><i>“…………”<br></i></b><b><i>大人们早上干完田里活回来吃饷饭,都是托着大碗,或站、或蹲、或依着门框,一边吃着一边拉着家常。<br></i></b><b><i>那是我的故乡,有处处让着我表兄克栋(早些年就去世了)、表姐克堂,还有那时的玩伴克海弟,还有常在田间头车水唱门歌的瘸腿四爷,还有部队回来的克平三哥………就像电影一样,就像梦一样,时时在脑海里回想。<br></i></b><b><i>小的时候,就是这样在养母的故乡长大。<br></i></b><b><i>养母在世时,她将自己安排在大蜀山墓地为她准备去世后和继养父和葬在一起。<br></i></b><b><i>可就在她离世的前一年,她突然决定她去世后安葬到李六村。因为,那里安放着她的前夫也就是我的养父。养父在我五岁时就去世了,养母含辛茹苦,省吃俭用的把我养大。养父是她初恋的地方,是结发为盟的地方,是放不下思念的地方。<br></i></b><b><i>上山那天,下的毛毛雨,我嘱咐克平三哥,每隔五十米放一挂礼炮,用塑料袋盖着,等母亲灵车到村口桥头时,就一直燃放到她的墓地。<br></i></b><b><i>一路泥泞,一路风雨。<br></i></b><b><i>我默默地说:老人家,您回老家了,叶落归根了。您要的热热闹闹地,您希望办的体面,您看,家里所有的亲戚都来了,村里的人也来了,您老人家安息吧,我每年清明来看您老人家,您老人家养育之恩我终身难忘。<br></i></b><b><i>故乡,难忘的乡愁。</i></b></h1><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