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溪老街——承载厚重徽州历史文化及名人足迹的古朴老街巷!

来生缘

<h3>黄山屯溪老街,算起来我至少去了四五次。几乎每次都是顺路去看一看,歇个脚吃个饭什么的。记得第一次到屯溪老街,那是八零年夏天。当年去黄山只有二个途径。一是坐长途客车从南京到汤口镇。虽说是三百多公里,但当时公路条件比较差,都是石子土路。往往需要九小时甚至是十一二个小时!另一个途径就是坐上海到鹰潭或夏门的火车。也需要七到八个小时到达屯溪,再坐二小时盘山路到达汤口镇。</h3><h3><br></h3> <h3>我记得我们二男一女不到二十岁的小青年,坐上了晚八点的老式绿皮火车,一夜走走停停于临晨5点左右到达屯溪!因为还早,听说有个老街所以我们就走过去想看一看!凭心而论那就是个老街,一字徽派建筑,一遛青石板街,两边近黑的老式门板,镶嵌着像大烟枪一式的门销锁,在晨曦中微微泛着余光!显格外宁静和苍桑!</h3> <h3>街上有零星起早的人!一个收拉圾的拖着板车,一个收集粪便的,当年这街民在八十年代初期还用的是马桶!当年我们不懂什么叫旅游,什么叫旅行,只是看到报纸说刘海潥十上黄山的报道,我们就冲着黄山来了,根本不知道旅行有心情,旅行地有文化!所以我们并没有意识到老街会有什么!</h3> <h3>因为赶早上八点去汤口的班车,所以没深入多远就在街店遂一退去门板时往车站赶,街店已露出各式纸墨 笔砚,奇石刻章!名人字画,木雕石雕砖雕各类工艺品,初到这山城被这文化芬围搞的一惊一乍的。尤其记忆深刻的一家店铺里一付扁额,上面写着:真不二价!老叟无欺!觉得很好,就记住了!岂知四十年后的今天读了徽商的古往今来才知道,这是富可敌国的徽商名人胡雪岩开的胡庆余堂的金字招牌呀!真后悔当年没把它给买下来,据王同学说去年他在老街住了二天,竞又找到四十年前的老板,那扁额还再。我怕 不会是赝品吧?</h3> <h3>这次到屯溪算是时间宽裕些,可以早晚逛逛老街。就近选了一家民宿!不想主人是一民间书画家,房子是当年屯溪市政府领导的号称别墅!虽是独门独户!房型确实是小而 窘境!但主人还是构造的很是文艺的品格!确有几分散漫!也不缺这一次窘迫的优雅之感!不管怎么说来了多趟了!总得把老街的过往给予展说一二吧!</h3> <h3>屯溪老街座落在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中心地段,北面依山,南面傍水,全长1272米,精华部分853米,宽5至8米。包括1条直街、3条横街和18条小巷,由不同年代建成的300余幢徽派建筑构成的整个街巷,呈鱼骨架形分布,西部狭窄、东部较宽。老街的整体建筑具有宋代徽派民居的风格与特征,因而屯溪老街又被称为宋街。</h3> <h3>因屯溪老街坐落在横江、率水和新安江三江汇流之处,所以又被称为流动的"清明上河图",是中国保存最完整、最具有南宋和明清建筑风格的古代街市,也是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屯溪老街与北京国子监街、苏州平江路一同当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h3> <h3>老街源起</h3><h3>屯溪老街屯溪老街,原名屯溪街,由新安江、横江、率水河三江汇流之地的一个水埠码头发展起来的。明弘治《休宁县志》中就已有"屯溪街"的名目记载。清康熙《休宁县志》记载:"屯溪街,县东三十里,镇长四里"。可见当时屯溪老街已经有了相当的规模。</h3> <h3>老街的西端即老大桥在桥头紧连的一段曲尺形街道,原名八家栈,是老街的发祥地,也是屯溪的发祥地。老街的形成和发展,与宋徽宗移都临安(即今日的杭州)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外出的徽商返乡后,模仿宋城的建筑风格在家乡大兴土木,所以,老街被称为"宋城"。</h3> <h3>老街变迁</h3><h3>南北朝陈文帝天嘉三年(562)撤犁阳县入海宁县(即休宁县),屯溪即为休宁县首镇。</h3><h3>元末明初,一位名叫程维宗的徽商在屯溪华山脚下新安江畔兴造了8间客栈,四所47间房,史称"八家栈"。明朝嘉靖二十七年(1548)时,屯溪已是中国著名茶市之一。老翼农药号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设号创办。</h3> <h3>清朝初期,老街发展到"镇长四里";清末,屯溪茶商崛起,"屯溪绿茶"外销兴盛,茶号林立,茶工云集,各类商号相继开放,街道从八家栈逐年抽东延伸,形成老街。清朝末年,屯溪老街已发展为钱庄、典当、银楼、药材、绸布、京广百货、南北货、盐、糖、日杂、瓷器、黄烟、锡箔、纸张、酒楼、饭店等行业比较齐全繁荣的市场了。紫云馆改建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0),同德仁药号开设于清同治二年(1863),程德馨酱园创办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郑景昌南北货号的前身大昌南北货开设于清同治年间。</h3> <h3>民国时期,屯溪老街曾名中山正街,已有"沪杭大商埠会"。安徽省厘税局、盐公堂、商会等商业机构均设在屯溪。统战期间,大批商贾和难民涌入屯溪,三战区司令长官部也在屯溪,于是人口骤增,经济一度繁荣,被称为"小上海"。</h3><h3>新中国成立后改为人民路,1985年定名老街</h3> <h3>老街包括1条直街、3条横街和18条小巷,由不同年代建成的300余幢徽派建筑构成整个街巷。老街两侧有武兴趣巷、珠塘巷、祁红巷、渔池巷、海底巷、李洪巷、劳动巷、新河巷、立新巷、榆林巷、还淳巷、永新巷、风林巷、梧岗巷、德仁巷、地盘巷、枫树巷、青春巷共18条巷弄,它们和上、中、下三条马路把老街和山水相沟通,呈鱼骨式结构形态。</h3> <h3>屯溪老街,依山顺水,就地势自然形成,街道走向略显弯曲。街道狭窄,街上的路面为褐红色麻石板;街道两旁鳞次栉比的店铺叠致有序,全为砖木结构,粉墙黛瓦;窗棂门楣有砖雕木刻,技艺精湛;屋与屋之间是高高的马头墙,构成了徽派建筑群体美。整条街道,蜿蜒伸展,首尾不能相望,街深莫测,是中国古代街衢的典型走向。老街境内宽窄不一的巷弄,纵横交错,构成鱼骨架状,交通十分方便。老街的店铺多为几进,狭窄幽深,但是内有天井采光。</h3> <h3>建筑风格</h3><h3>街景老街建筑保持着传统的徽州古建筑风格,沿街共有280家店铺,大都为二层,属典型的下店上房,前店后坊形制建筑体量有10多万平方米。老街的建筑群继承徽州民居的传统建筑风格,规划布局、建筑形式具有鲜明的徽派建筑特色,建筑体量大小相间,色彩淡雅、古朴。老街的建筑,历史上虽然几经兵火,屡有重建,但是风貌没有改变,仍然保留原来的结构和款式,小青瓦,白粉墙,马头墙,古色古香。</h3> <h3>老街的店面多为单开间,一般两层,少数三层,店铺之间均有马头墙封护相隔,屋面盖小青瓦。底层门面,采用木排门,卸去排门,店堂全部展示,便于营业。老街建筑物全为砖木结构,以梁柱为骨架,外实砌扁砖到顶。在挑檐、挑枋下,通常装有鹅颈轩,既起支撑、牢固作用,又起装饰效果。楼上,临街装木栏与裙板,并安置有各种花窗,十分典雅。老街的建筑平面,有沿街敞开式,也有内天井式,建筑结构有二进二厢,三进三厢,注重进深,所谓"前面通街、后面通河"往往是大店铺的格局。这种入内深邃、连续几进的房屋结构形成了屯溪老街前店后坊、前店后仓、前店后居或楼下店楼上居的经营、生活方式。老街古朴的徽派建筑艺术、优雅的文化氛围、浓郁的商业气息,使人感受到徽州文化的综合效应。起支撑、牢固作用,又起装饰效果。楼上,临街装木栏与裙板,并安置有各种花窗,十分典雅。老街的建筑平面,有沿街敞开式,也有内天井式,建筑结构有二进二厢,三进三厢,注重进深,所谓"前面通街、后面通河"往往是大店铺的格局。这种入内深邃、连续几进的房屋结构形成了屯溪老街前店后坊、前店后仓、前店后居或楼下店楼上居的经营、生活方式。老街古朴的徽派建筑艺术、优雅的文化氛围、浓郁的商业气息,使人感受到徽州文化的综合效应。</h3> <h3>特别是老街两侧店铺门楣上流光溢彩的金字招牌,古色古香,不少出自王朝闻、启功、沈鹏、亚明、唐云、林散之、黄苗子、费新我等书坛魁星之手,还有省内名家和地方书法精英的墨迹。"三百砚斋"拥有吴作人、沈鹏、罗工柳、刘炳森四位大师题写的匾额,可谓匠心独具,体现了徽商讲求仁德的"儒商"经营理念。</h3> <h3>历史文化</h3><h3>屯溪老街夜景徽商造就的屯溪老街是古徽州的商业重镇,地处屯溪西部的黎阳于公元208年便有县级建制。悠久的历史为屯溪留下了包括徽派建筑在内的丰厚文化遗产。作为屯溪市重要发祥地的屯溪老街,是随着徽商的兴起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元末明初,有婺源、歙县商人,为方便土特产和食盐中转,在率水、横江和浙江聚汇的三江口附近,建立栈房,屯聚货物。明代永乐年间,休宁商人程维宗在此基础上再建新的店铺,还在店铺之间建亭阁,供来往行人休息,从此形成了有一定规模的屯溪街市。</h3> <h3>明、清两朝,徽商崛起,屯溪老街凭借地处皖、浙、赣三省交衢,横江、率水汇合直通钱塘江的有利条件,成为徽州水陆运输的交通枢纽,获得迅速发展。老街在明代成为颇有影响的"一邑总市"、清代发展成远近闻名的"茶务都会"。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因战乱大量人口内迁,又发展成皖南的商阜重镇,获得"小上海"的名声。1949年以来,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屯溪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规模迅速扩张,现代建筑鳞次栉比,但屯溪老街得到了很好的保护,深厚的商贸文化薪火相传</h3> <h3>屯溪老街的建筑承袭了徽州特有的建筑风格,规划布局和建筑形式具有鲜明的徽派建筑特色。整条街的建筑色彩淡雅古朴,结构错落参差,石板街路面,小青瓦,再加上白粉马头墙,更增加了街道的层次感。临街的店铺一般为两层,均为砖木结构,以梁柱为骨架,尽管多为不大的单开间,但设计构思奇巧,门楣上的徽派木雕中,戏曲人物栩栩如生,民间故事委婉动人,新安山水秀美灵动。门楹和窗棂或方或圆,或棱或扁,花式丰富,形态各异。伸出楹外的"飞来椅"或"美人靠",既拓展了店堂内有效的空间,方便店家和顾客把玩街景,又平添了店外的外观层次,使店堂显得更加恢弘和华丽。从店铺的内部结构看,有沿街开敞式和内天井式,有"前店后坊,前店后户或前店后仓",有的二进二厢,有的三进三厢,四周的走廊连接成天井,寓含"四水归堂"和"肥水不外流"的敛财之意。店堂一般都较深,前店营业,内厢加工或储存货物,有的则前店后居或下店上居。临街的店面是可以灵便装卸的朱漆木板大排门,早卸晚上。店堂两楹和货架上多以字画点缀,徽商亦儒亦商的高雅情调表现得淋漓尽致。屯溪老街徽州文化的重要载体著名学者叶显恩曾著文称,原徽州所出现的既有独特性,又有典型性,并具有学术价值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即徽州文化。徽州文化既是地域文化,又是中华正统文化传承的典范。屯溪老街集中地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h3> <h3>徽州文化的众多门类在屯溪老街都有很好的表现。街内有屯溪老街古建筑群、中共皖南特委旧址、同德仁药店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代著名思想家、学者、"乾嘉朴学"的代表人物戴震,是屯溪隆阜人,位于屯溪老街立新巷1号的戴震纪念馆,是中国唯一一座陈列和收藏戴震学术贡献、生平事迹和研究成果的纪念馆。整条老街店铺300余家,其中历史悠久的就有60多家,"同德仁""茂槐""老福春""汲古轩""艺林阁""徽宝斋"等老店,都挂有"老字号"牌匾。老街店家主要经营文房四宝和土特产品。这里有徽墨、歙砚、徽漆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品,"祁红""屯绿""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等享誉中外的名茶。</h3> <h3>屯溪老街是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的集中展示窗口,以粉墙黛瓦马头墙和砖雕、石雕、木雕为主要特征的徽派建筑文化,以同德仁药店为代表的新安医学文化,以书画、匾额、楹联为代表的新安书画文化,以老街一楼、老徽馆为代表的徽菜文化,以歙砚徽墨为代表的文房四宝文化,以三味茶馆等为代表的徽州茶文化,以及以馆藏器物和工艺品为代表的民间器物文化,构成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休闲街区。屯溪老街还是蜚声海内外的徽州传统工艺品的加工、制作、展示、销售中心!</h3> <h3>地方特产</h3><h3>黄山毛峰</h3><h3>黄山毛峰屯溪老街的黄山毛峰,茶之极品,乃世界名茶王国中的茶王。也是历史名茶,源远流长,为历代帝王钦点贡品。亦为国际之礼茶。主产区位于黄山风景区及周边地区,干茶外形芽叶肥状匀齐,白毫显露,形似雀舌,色泽金黄隐翠,俗称"象牙色",口感鲜爽醇和,回味甘美。</h3><h3>太平猴魁</h3><h3>太平猴魁亦为历史名茶,属绿茶类。猴魁主产于黄山山麓猴村,猴岗,龙门一带,选料精良,采摘考究。成品色泽苍绿,"二刀一枪"挺直有锋苗,含而不露,芽叶肥壮重实,滋味甜醇,尤耐冲泡。</h3><h3>祁门红茶</h3><h3>祁门红茶是功夫红茶的简称,属红茶类,主产于黄山祁门县一带。"大凡名茶皆产于高山",祁门县境内山清水秀,林木葱郁,茶源丰富。祁门产茶历史悠久,祁门红茶一枝独秀。"祁红"香气鲜醇甘厚,</h3> <h3>屯绿炒青<br></h3><h3>绿茶,该茶条索紧密,匀正壮实,色泽绿润,冲泡后汤色绿明,香气清高,滋味浓厚醇和,是中国绿茶中的名品。"屯绿"属炒青类,屯绿毛茶又称"长炒青"。其做法起源于松罗匹茶的制法,品种有珍眉、贡熙、特针、雨茶、秀眉、绿片等6个花色18个不同级别,此外还可窖制茉莉、珠兰、玉兰、玳玳、桂花、玫瑰等花茶。</h3><h3>黄山石耳</h3><h3>俗称"石衣",属黄山特产。黄山石耳是一种药用山菜,在徽菜中属上等名菜。黄山石耳的形状和木耳相似,每朵直径在10-20公分间,比木耳要大好几倍。正面颜色乌黑,生有细刺茸毛,背面长着一层青苔似的淡绿膜,正中有蒂与寄生的岩石相连。《本草纲目拾遗》中称石耳"作羹饷客,最为珍品。"用石耳煨肉或炖鸡,鲜美可口,素为食客称赞。"民间常用石耳治喉痛,疗效显著。</h3><h3>黄山香菇</h3><h3>香菇属山蔬珍品。属"徽菇"类,徽菇又名"香蕈",曾被评为中国四大名菇(徽菇、赣州菇、汀州菇、北江菇)之首。"屯溪老街"牌香菇,以其肉厚味鲜、营养丰富。"屯溪老街"牌香菇按品质和外观可分为花菇、厚菇(冬菇)和平菇三种,皆是徽菇中的上品。</h3><h3>黄山竹笋</h3><h3>屯溪老街笋衣产于皖南山区、太平湖畔的苏红、黄田等乡镇,它以毛竹笋衣为原料,采用独特的工艺焙制而成。形如扁平、卷曲,色呈淡白或淡黄。内含较高的蛋白质、粗纤维和人体必需的多种元素。其味鲜美可口,是纯天然的绿色食品。</h3> <h3>特色小吃</h3><h3>臭鳜鱼</h3><h3>黄山"臭鳜鱼"又名"腌鲜鳜鱼",所谓"腌鲜",在徽州土话中就是臭的意思。黄山"臭鳜鱼"闻起来臭,吃起来香,既保持了鳜鱼的本味原汁,肉质又醇厚入味,同时骨刺与鱼肉分离,肉成块状。此菜历经200多年的历史,关键在于它的特殊性,在烹制之前腌制后的鳜鱼闻起来"臭",烹制后的鳜鱼吃起来香,这一"臭"一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其成为徽菜的经典之一。</h3> <h3>秀嫂挞馃<br></h3><h3>秀嫂挞馃是徽州(黄山市)著名传统小吃,源自古徽州绩溪县、歙县一带。早在唐代,徽州人远行就会带上挞馃作为干粮,至明清时期,挞馃更是成为徽州人必备的食品。秀嫂挞馃由香椿、萝卜丝、竹笋、梅干菜等仅有的几种传统馅料发展到现在的肉酱、槐花、黑芝麻、豆沙、花生,时令蔬菜等咸甜兼顾,荤素搭配。</h3><h3>2010年,秀嫂挞馃先后被中央电视台,安徽省电视台,黄山电视台及台湾东森电视台拍摄报道。2011年,成功申报为黄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秀嫂挞馃店为指定传承人。2012年,秀嫂挞馃点被安徽省烹饪协会授予"安徽省特色小吃名店"。</h3> <h3>如今的老街当然难如我四十年前踏上的老街!古旧门板几乎不再!穿心锁当然也消失!那份清新宁静自然也不存在的!有的是灯红酒绿!人来人往,色彩斑斓!在当今不管怎样的古镇!都会不顾一切的挂的满眼红光!这热闹退去了原有老街的古色古香!却迎合了国人凑热闹的欲望!</h3> <h3>黄山烧饼<br></h3><h3>黄山烧饼又名"蟹壳黄烧饼",又称火炉饼,是徽州特色小吃。黄山烧饼以上等精面粉、净肥膘肉、梅干菜、芝麻、精盐、菜籽油为原料,手工分别制作皮、馅,经泡面、揉面、搓酥、摘坯、制皮、包馅、收口、擀饼、刷饴、撒麻、烘烤等10余道工序制成,其烘烤系在特制炉中进行,内燃木炭,将饼坯贴于炉的内壁,经烘烤、焖烘、及将炉火退净后焙烤,前后在数小时而成。因经木炭火焙烤后,形如螃蟹背壳,色如蟹黄,故得此名。</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