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 中秋的味道</b></h3><h3><br></h3><h3> 月是故乡明。</h3><h3> 转瞬,又是一年中秋节,中秋节是继春节之后又一个能让家人团聚的日子。年年都有中秋,月月都有十五,只有八月十五,让人们寄予了太多遐想。八月的江海,河涨鱼肥;八月的田野,瓜果飘香;八月的草原,风吹草低。喜悦占据着视野,忧思浸染着夜色。打工在外的游子在这个时候是很难回家的,只能望着月亮思念家乡。所以中秋节也就成了一个与美有关联的节日,对于月亮,我们的老祖宗为我们留下了最美的神话传说,也为我们留下了诸多优美诗词:“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文人墨客饮着桂花酒,品着诗文;山野村夫图的就是欢乐祥和。天上一个月亮,桌上一个月饼,接通了天地人脉。中秋节里有爱情,友谊,亲情;是思念、企盼、团圆的节日。</h3><h3>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自从离开了家乡,住进了楼房,就再也见不到完整的月升月落。我家是面阴的廉租房,每年的八月十五只能对着月光在灶台上献月,每每此时便不由自主想起了故乡的十五。</h3><h3> 在故乡,八月在望,早早便开始盼十五。母亲每逢中秋都会蒸大大圆圆的月饼,事先备好炉火大蒸锅,提前把新酵曲将面发酵好才要开工,首先是使碱,使小了面会发酸,使大了面又成了“黄军”。母亲老家在永昌,在河西一带永昌“馍馍”是最有名的,由于水土关系,永昌武威揉发面是不用使碱,做出的月饼更松软可口。母亲蒸月饼的手法可以用工艺来形容,有整圆的,有花瓣月牙状的,将面擀成纸样薄,月亮一样圆,抹足菜籽油,撒上香豆粉、姜黄、红曲,做够十余层,带花瓣的用木梳压痕,时间允许还要捏些小动物做装饰,最后再披一层面皮外衣,这外衣是用来防止蒸馏水侵蚀又加的一层,这样一个月饼基本就算告成。出锅之后揭去那张面皮外衣,完整的月饼便呈现在眼前,红、绿、黄,三色交相呼应,色香味立刻勾起了人的馋虫,那些面食小动物维妙维肖,更是招人喜爱。马场的家属来自五湖四海,那些南方大妈们不会做这种大月饼,就来请教母亲,母亲常常是边做边讲解,讲得非常耐心,直到她们熟练了做月饼的程序。母亲有几个儿女便要蒸几个月饼,回不来的母亲总会想方设法捎带过去。故乡的中秋正是农忙季节,无论多忙母亲都会见缝插针赶回家蒸月饼。要是哪一个月饼没蒸好,母亲常常会懊恼好一阵子。</h3><h3> </h3><h3> </h3> <h3> 献月也叫祭月,要将完整的月饼献上。在院落里摆下方桌,准备好各种水果,西瓜要切成锯齿犬牙交错状,从中间一分为二,像两朵盛开的荷。小时候这项工程是由父亲来完成的,神圣而又庄严。等月亮升起来签收了这份仪式,三炷香燃尽,算是献完了月,母亲才要把大月饼切成整齐的方块供家人们品尝。家里要来了客人,更是热情款待,无限荣光。家家户户都是如此,院落挨着院落,献着同一个月亮,赏着同一轮圆月。一九八五年盛夏父亲因病离世,从此八月十五便少了欢乐。后来弟弟妹妹求学在外直至各自成家,家里只剩了我和母亲,献月更成了一种遥寄。</h3><h3> 其实,最美的月亮在草原,躺在草地上月亮像玉盘,缓缓移动,始终走不出视线,随时抬眼望,月亮都在天上,清辉泻满大地,可以看见秋收的人们忙碌的身影。马嚼夜草,声音象月的呼吸,让人安祥而又踏实。</h3> <h3> 现在来到了城市,母亲还是喜欢自己亲手蒸月饼,只是电气化炊具让母亲施展不开手脚,月饼越蒸越小了,母亲也听不进儿女的劝,上超市去买月饼,虽然超市的月饼花样繁多,制作越来越精良。有豆沙馅、芝麻桃仁馅……不管如何百味杂陈都显得人浮于事,没了浓浓的人情。况且,超市的月饼只能叫点心,只能用来垫肚,并不能代表节日氛围。霓虹灯也遮闭了月亮的皎洁,游走在城市街头是看不到月宫里还有个嫦娥和玉兔,也看不到夜空的浩瀚和流星的滑落,一些传统美正在悄悄流失。</h3><h3> 在百度搜遍了也没找到家乡月饼的样图,心里不勉有些怅然。有的只是京式、苏式、广式等月饼,虽然精致却显小气,我还是喜欢家乡那种大气的月饼,我知道它的另一个名字叫千层饼,但是在八月十五,它是其它月饼无法替代的,就像我们的思念朴素直白,有的只是纯纯的故乡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