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指出:“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主要问题不是学生智慧欠缺,而是没有适当的教学条件和合理的帮助。”在教学中积极创设各种情境,就是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教学条件和合理的帮助。这是深度语文课堂的有效体现,是带领学生超越表层的知识学习、进入知识内在的逻辑形式和意义领域、使得课堂教学由浅层转向深度的有效策略。崔成林教授和众多优秀老师一起研讨了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3课的课文《圆明园的毁灭》。</h3> <h3> 首先,大家认真阅读了王汝娥老师关于《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设计,针对教学设计大家开始了这一课的研讨。</h3><h3><font color="#ed2308"> 问:</font></h3><h3><font color="#ed2308"> 应该怎么样去入手这篇文章呢?又应该如何修改呢?</font></h3><h3> <font color="#167efb">于丽静老师答:</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关注目标设计、评价设计、任务问题设计和活动设计。建议应该从目标设计入手,好的目标设计应该要可操作、可测评、关注学生成果、关注语用训练。具体内容如下:</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1、目标:如“了解圆明园的过去和被毁灭的经过。”这个目标。“了解”一词,教师心中是否明确怎样才算达标?你怎么知道学生已经了解了,怎么知道有的孩子并没有了解?好测评吗?如果不知道怎么测评,那还如何设计任务与活动?</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建议改为:“学生能说出……的经过”。或能“总结出”等,这样学生可以操作可以行动,就有实际意义了。</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2、评价标准设计:根据这个目标,要考虑评价标准是怎样的。如,是几句话概括说完?还是有详有略?要求完整吗?思考后设计评价指标,以这些标准引导学生的活动。</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3、活动设计:下一步是设计活动。如,读一读,勾画重点关键词句,小组交流(因是高年级,这个任务也可独立完成),然后在班里汇报说出圆明园的过去和被毁灭的过程。</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4、最后再根据评价标准进行评价,可生生评价,成果优化。</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5、刚才目标设计明确了,任务也就明确了。那就是“几句话简要概括……”或“完整简要说出……”或“完整、详略得当说出……”。选择哪种可根据自己具体设计选择。</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所述内容总结一下就是从一个目标出发,先行设计评价,然后任务(问题)设计、活动设计,最后以评价标准进行评价。尽量关注学生的学习产出,达成目地。</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 问:</font></h3><h3><font color="#ed2308">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老课文,融入了统编教材的目标要求以后,又应该怎样去达成目标呢?</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朱丽华老师答:</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是结合查找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利用查找资料的方法,去体会课文的表达感情。</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针对这一课的目标设计可以把“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借助想象、图片及视频朗读背诵描写圆明园的辉煌语段,表达被毁灭后的想法。”这一主目标调整为“能自主查找图片、视频等相关资料体会圆明园的辉煌和毁灭,并能读出感情的变化”这样就包含了2个主目标,一个是语文要素学会查找资料,这一个学会查找资料在本课是否确定为借助恰当的资料?另一个是根据本单元的交流平台中提到的一个关键点,就是朗读,这一课朗读的确定是通过调整语速语调和节奏来表现课文的感情。</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如果目标调整了,那么评价标准也要做恰当的调整。原来的标准“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惋惜——赞叹——愤怒。”还是显得有点粗。如果评朗读,以第一段为例:语调低沉、语速稍慢,能读出沉痛的心情。如果评查找资料,第三段就要查找圆明园以前的图片,视频影像等,来促进对课文内容的理解。</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如果就语文要素把目标调整了,评价具体了,那么再考虑设计活动。活动设计可以提现更聚焦体验,让学生去建构。例如,就查找资料这一点,就可以设计对比活动。先用第三段为例子:先通过文本自主体会,再到加入图片、视频体会,让学生知道查找资料有助于体会课文的情感。这里不仅是建构方法,更是培养对比性思维。然后把方法迁移到后面的段落,让学生自主借助资料包的资料体会。资料包的资料可以多种多样,让学生自己来匹配,什么内容选择什么样的资料,又是一个提升点,即查找适当恰当的资料。</font></h3><h3><font color="#ed2308"> 问:</font></h3><h3><font color="#ed2308"></font><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体会情感变化的目的是什么呢?</span><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低沉的语调是老师的体会还是学生的呢? </span><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如</span><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果学生不具备上网查找资料的条件,这个单</span><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元要素该怎么落实呢?</span></h3><h3><font color="#167efb"> 朱丽华老师回答:</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1、教会学生通过朗读把情感体会表达出来和借助查找资料体会课文的情感是本单元非常重要的语文要素,是学生需要提升的能力点。</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2、低沉的语调肯定是学生体会。这里可以采用学生读了过后交互反馈的策略。先请学生读,再请学生评判,哪一种读得好?在学生的评判过程中,老师提炼出标准。</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3、如果学生不具备查查找资料的条件。可以由老师查找过后形成资料包提供给每一个小组。我思考的是资料包的类型内容各具代表性。让学生自己来匹配,什么样的内容适合对本段的理解,用了这个资料过后有什么好处。</font></h3> <h3> 一次一次的思维碰撞在一起,产生了无数的新的想法,每一位老师也都有着不同的见解,有着不同的收获,正是这种一次又一次的碰撞指导着我们不断前进。</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