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对我来说,牡丹江是一座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说熟悉,因为这是我的出生地,从打记事起, 牡丹江这三个字就已经深刻在了心底;说陌生,是因为离开它的时间已经太早、太久了!</h3> <h3> 下了火车,出车站来到了广场,显然是一座刚刚建好的车站,视觉上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空气中却弥漫着一种熟悉的气息,我感到了。下意识地做了一个深深的呼吸,牵出了心中万千感慨!是啊!当岁月流逝,所有东西都消失殆尽的时候,唯有空中飘荡的气味儿还恋恋不散。然而,回忆却突然出现了!</h3> <h3> 招手叫了辆的士,去爱民街西小五条路。来之前网上查询过,现在这个地方依旧是北方工具厂的家属区,街道名称也始终未变,一如当年!</h3> <h3> 沿路的街道、店铺、树木都是陌生的,不存在物是人非的说法,因为本来就没什么印象了。离开四十七年了,当然物是人非!不过,近些年城市发展中,新建城区的格局,全国不分东西南北,到处都是没有地域特色的似曾相识,这里也没有例外。名称依旧、但街道肯定是变宽了。沿着爱民街,西一条路、西二条路,依次往前行驶,记忆也随着身体,渐渐地被这辆的士拉回到了那段儿久远的从前。。。。。。</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b style="text-align: center;">小时候,觉得世界很大</b></h1><h3> 故地重游,沿路而上,顺阶而登,仿佛只是一瞬间,关于这儿的一切,隐约中开始逐渐清晰,我又回到那段岁月和那些个故事里。在同一个空间,看到了不同时间、不同年龄和心情的自己。。。。。。</h3><h3> 我父母是从天津来到牡丹江市北方工具厂工作的,我就出生在西小五条路的一排厂区职工家属宿舍的平房里。</h3><h3> 牡丹江市,是因为有一条横跨市区的牡丹江水而得名。小时候,爸爸妈妈难得有时间带我们姐妹去江边游玩儿。那时候管江边叫“江沿儿”。每次去江沿儿要走很远的路,带着中饭,玩过之后再走同样长的路返回,每次回到家里,腿都要疼上好几天。但去江沿儿玩一天带给我的欢乐,比腿疼持续的时间要长得多!今夏来这里,我就住在西小五条街附近,徒步走到江边儿,实在是没有觉得有多远,散着步走走也就到了。</h3><h3> 那时候都是看现代京剧样板戏,《智取威虎山》中的英雄杨子荣剿匪故事,就是发生在这里。剧中威虎山、夹皮沟等故事中提到的地方以及杨子荣烈士陵园等,也都坐落在这座城市。但当时的我觉得这些地方就像是在传说中,很远也很难去,想去看看那应该是长大以后的事儿!而现在乘车或自驾也就是一两个小时的车程!</h3> <h3> 厂区里有个供销合作社,就像现在的日杂小卖部。我至今都能回忆起每次去合作社时,里面卖的炸肉丸子的香味儿,印象中妈妈很少买。现在这个合作社早已经不存在了,今夏回去看见市里的东一商场也有卖炸肉丸子的,只是里面所售食品的种类太多,味道太杂了,已经感觉不出那肉丸子还是不是当年的味道了!</h3><h3> 儿时记忆中,牡丹江的麻花是软的,挺大的一根。那时候妈妈下班从合作社带两根大麻花回来,就是件欢天喜地的事情了。在南方生活这么久,每当看到有相似形状的麻花,总是情不自禁地买上一根尝尝,尽管没有一次是我记忆中的那个味道,但是下一次见到了,我还会再买一根,只为怀念!</h3><h3> 都说小孩子就长了个吃心眼,果然小时候的事情,我就记住那些好吃的了!</h3> <h3> 当年的市工人文化宫还在,这是一座由前苏联专家设计,1958年开始建造,1960年投入使用的建筑,2015年被牡丹江市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岁月在墙上剥落,记载着从这里进出出的人们和时光。唯一一次有印象的,是妈妈带我去这里看京剧样板戏《白毛女》,当银幕上燃起了大火时,我还以为舞台上真的着火了,那时候还真是不知道电影是个啥东西。</h3><h3> 我是在北方工具厂子弟学校开始上学的,只上了一年级的一个学期就离开了,还记得妈妈带我去学校为我办转学手续时,班主任老师说:真舍不得这样的好学生啊,所有的考试成绩都是100分,连一次99分都没有过!而那之前我一直都以为考试就是应该100分的!隐约记得班主任是位很漂亮的年轻女老师,姓吕,我八岁离开牡丹江后就再也没有见到过这位吕老师了。岁月过往,愿美人依旧!</h3><h3> 当年的学校还在,被围起来了等着市政改造拆迁。正面楼顶上刻着的“1960”,像是在告诉人们,它已经在这里伫立了将近一个甲子了!</h3> <h3> 儿时记忆最深的还是牡丹江冬天的漫天大雪,还有马路上差不多一个冬天都会有的,一层硬梆梆的积雪。打雪仗、打出溜滑、堆雪人,那应该是我生活在牡丹江那段童年时光中,记忆最深、且永远也抹不掉的欢乐了!</h3><h3> 牡丹江离着苏联很近,那时候跟苏联叫苏修。局势紧张备战备荒时,家家都有一大包点心挂在孩子们够不到的屋顶篮子里。那些点心,后来也都是一点点地给孩子们吃了,然后再不断买新的点心回来补充进去,直到警报解除。</h3> <h3> 那时候,我还不知道什么叫车水马龙和灯红酒绿,也总想看看外面的世界;相信着山的尽头,便是海的转角;也听大人说过: 千条江河终归大海,而大海,是没有边的。但最想知道的还是:牡丹江这个地方到底有多大?牡丹江的水,源自何方又流向何处?还想去爬爬那些知道名字的山。</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从前慢</b></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 记得早先少年时</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家诚诚恳恳</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说一句 是一句</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早上火车站</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长街黑暗无行人</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从前的日色变得慢</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车,马,邮件都慢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生只够爱一个人</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从前的锁也好看</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钥匙精美有样子</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你锁了 人家就懂了</h3><h3> 第一次读木心的这首《从前慢》时,心里马上就有了着落和共鸣,过去的日子又浮现在了眼前。诗中所描述的意境,就是我童年记忆中,人与人之间那种朴素情感和关系的真实写照。</h3><h3> 那时候,工厂的职工家属区有很多排和我家一样的平房,一趟房大概有五个门洞,一个门洞里住两户人家,共用一个走廊。小时候的活动范围,差不多就是两趟平房相隔距离之间的空间了。我家住在这趟房的中间门洞,所以连房头的小马路都很少去。也许是因为爸爸妈妈都要上班,所以编出了很多的危险,让在家的孩子们不要走远。</h3> <h3> 和我家一个门洞的隔壁,住着陈叔和张姨一家四口,有一个儿子,还有个奶奶。我们家是五口之家,有三个女儿。那时候天一黑就不许孩子们出去玩儿了,家长把走廊门从里面栓好,两家的屋门都开着,大人们在屋里做饭,两家小孩儿都在走廊里一边玩儿,一边等着吃晚饭。两家人平日里都是和睦互助,来往单纯透亮,相处如亲人一般。</h3><h3> 张姨家其实是后来搬到我家隔壁的,之前隔壁住的那家大人和我父母一样都是天津人。因为人口多,他们家后来搬走了,住的地方离工厂浴室比较近。我那时应该是太小了,对这段时间的经历没有印象。就记得妈妈每次带我们去澡堂子洗澡时,总会去他们家看看,就像走亲戚一样!他们家孩子管妈妈叫娘,我家孩子也都跟着叫娘,管他家爸爸叫大爷。</h3><h3> 娘家最小的儿子家强跟我年龄一样大,现还在北方工具厂工作,常年派驻在外地。这次知道我夏天要来牡丹江,特地和夫人一起赶回来,陪我游览故地,真心谢谢这份情谊!</h3> <h3> 小蔚家住在我家右边的门洞,这趟房只有我俩一般儿大,所以从记事起就是我俩一起玩儿。八岁的时候又一起上学,在同一个班级。那时我俩几乎天天都黏在一起,头天闹过别扭,晚上睡一觉醒来就全忘了,然后不是我去找她,就是她来找我!</h3><h3> 我八岁那年,父母响应国家三线建设的号召,全家离开了牡丹江到了辽宁凌源的新建厂,那时都称这个新厂叫“新点儿”,张姨家、娘家和小蔚家也都陆续先后搬到了新点儿。记得每年过年时,大年初一吃过早饭,妈妈就会赶着我们去给之前这几家邻居的长辈们拜年。我和小蔚依旧在一个班上学,只是两家不住在一起了。上学时,我在家等着她,她路过我家去喊我,然后我俩还是搭着伴儿一起去上学,直到俩人分开不在一个班级了。后来,我也再没有过像跟小蔚一样好的朋友!</h3> <h3> 还记得住在这趟房最顶头那户的于叔,夏天晚饭后,总是搬出两个板凳在门口。一个板凳上放着杯茶和盛放烟叶的盒子,地上还放着一个那种竹编外套的热水壶,以便随时往茶杯里续水。而他则坐在另一个板凳上,手里摇着大蒲扇给我们讲故事,于叔有时还会给我们变戏法,哄的整趟房的小孩子们都围着他转。</h3><h3> 住在我家后两趟房的大张姨是妈妈的朋友,妈妈有时会带我去她家玩儿,大张姨长得高高大大的,长相我已经没啥印象了。她的老父亲张爷爷是推着大板车卖豆腐的。板车很长,豆腐块也很大,没等靠近板车,就能闻到豆腐的香味儿了。牡丹江的大豆腐可是真的好吃啊!那时豆腐都是凭票供应的,有时张爷爷也会不收我们的豆腐票。</h3><h3> 而现在,同一层楼住了多年的邻居,不知道姓什么,也不知道做什么,形同陌路的都很正常。熟悉的也就是打个招呼,很少来往,不是情长情短的问题,而是就没有交情!</h3><h3> 套用一下木心《从前慢》诗体:</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从前的感情去得慢</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邻里间都很真诚</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不是亲人似亲人</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地理寻源 长白山</b> </h1><h3> 回忆是归宿,那个遥远而熟悉的地方,正是梦的开始之处。</h3><h3> 牡丹江,其实是一句满语演变而来的,“穆丹乌拉”是她原来的名字,意思就是弯曲的江。30年代初,铁路在这里设站,改名为牡丹江站,1938年又设立了牡丹江市。</h3><h3> 牡丹江是松花江笫二大支流,发源于长白山脉主峰北侧吉林敦化的牡丹岭。向北流入黑龙江省,经牡丹江地区境内,在依兰县城附近汇入松花江,全长726公里,流域面积3.7万平方公里。中国最大、世界第二大高山堰塞湖——镜泊湖,就是位于牡丹江市宁安境西南部的牡丹江干流上。镜泊湖不仅有绝佳的自然风光,湖鱼的味道更是非常鲜美,令人回味无穷。</h3> <h3> 牡丹江境内的山系承长白山余脉,如地处牡丹江流域中下游,坐落于威虎山国家森林公园内的小九寨景区,就位于长白山余脉张广财岭东麓。这里也是小说《林海雪原》和京剧《智取威虎山》的发祥地,书中曾经多次提到的夹皮沟就位于去景区的公路旁,今夏都已如愿前往游览。</h3> <h3> 长白山逶迤千里,为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三江之源,中国最古的地理书籍《山海经·大荒北经》有这样的描述: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 从此,长白山就以“不咸山”之名而载入了史册,意思为“有神之山”,是肃慎族的发源之地。由古老的肃慎族一脉相承下来的满族人,更把长白山视为满族的发祥地和满族文化圣山。<br></h3> <h3></h3><h3> 长白山天池是一座休眠火山,火山口积水成湖,海拔2189.1米,是世界上最深的高山湖泊。被16座山峰环绕,天池像一块瑰丽的碧玉镶嵌在雄伟的长白山群峰之中,仅在天豁峰和龙门峰间有一狭道池水溢出,飞泻成长白瀑布,是松花江的正源。由金庸小说改编的武侠剧《雪山飞狐》,雪景拍摄地就是选在长白山天池和长山瀑布。</h3> <h3></h3><h3> 天池上空,流云急雾、变幻莫测,大多时候是云雾飘逸,雪雨蒙蒙的“一片汪洋都不见”。听说第一次去长白山能看到天池的一定是幸运之人!今夏我第一次到来,就看到了云收雾敛,天朗气清,“水光潋滟晴方好”的天池绝妙景观。天公作美,何其有幸!</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寻根 一个民族与王朝的历史传奇</b></h1><h3> 生命中的很多遇见,冥冥中都有其必然联系,遥远的只是时间。让人惊叹的是,我居然在这里,在我的故里牡丹江,和那些遥远历史和传说中的古人们相遇了!</h3><h3> 生长于白山黑水中古老的肃慎族,是一个强悍的民族,其后裔从建立渤海国,到建立金朝吞辽灭宋,明末时期再次进入中原建立清朝,可以说是少数民族当中唯一一个两次入住中原的民族。</h3><p style="text-align: left;"> <b>渤海国</b>(698年—926年) 东亚古代历史上,曾有过这样一个以靺鞨族为主体的政权国家,是肃慎族后裔。这一政权的开创者就是大祚荣,从公元698建国,到公元926年被契丹所灭,并入大辽,传国十五世,历时二百二十九年。最盛时,疆域数千里,不但包括现今东北,而且连俄罗斯库页岛、朝鲜半岛北半部也都包含其中。<br> 二百多年里,渤海国创造了灿烂的渤海文明,成为中华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当时中原人眼中的海东盛国。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现就位于牡丹江市宁安西南的渤海镇。而公元737年继位的渤海国王大钦茂,是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牡丹江市第一位名人。</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 style="text-align: left;"> <b>金朝</b>(1115年-1234年)是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在统一了包括渤海国靺鞨族后裔在内的女真族各部后,建立的统治中国北方和东北地区的封建王朝。清代的《满洲地志》有明确的记载:“金代始祖起于宁古塔。”即牡丹江境内的宁安。从金朝始祖完颜函普到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十余世的北战南征建国称帝,居住在牡丹江两岸的完颜部族是成就这一伟业的核心力量。所以牡丹江是大金帝国女真完颜部的始居地,金源文化的发源地。金朝不仅开创了北京城作为国都的历史,也为我国北疆的确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金庸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的完颜洪烈,就是一位以金朝世子为原型的人物。故事开始时,金国是蒙古的宗主国,蒙古灭金还需要太子拖雷出使和南宋结盟,而金国六王爷完颜洪烈为救国难于危亡,千方百计想要找到武穆遗书,以抵抗蒙古大军的入侵,后来又远赴西域的花剌子模国请求援助,共同抗击蒙古。故事结尾成吉思汗病死,蒙古也没有灭金,蒙古其实是用了成吉思汗和窝阔台两代大汗,才最终消灭金国,金国熬死了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啊,虽败尤荣了,而南宋,不过金国的手下败将而已。</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小说的主题是灭金,所以金庸是站在中原立场,将金朝做为外夷写这部作品的。其实当时的金、蒙、宋之间只能说是民族政权并立,没有什么藩属关系。成王败寇,没有对错,只有输赢!</div></h3><h3></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h3><div style="text-align: left;"> <b>东夏国</b>(1215年—1233年) 蒲鲜万奴是金朝末年大将,女真族,原任金辽东宣抚使。金宣宗贞佑三年(公元1215年)金朝衰亡之际,为求女真的复兴,脱而自立,国号初名大真,后为东夏。政权存续了十余年,领有吉林、黑龙江两省大部,曾与蒙古汗国共享高丽的纳供,称雄于辽东地区。公元1233年,蒙古大军取道高丽,北进东夏境内,东夏国灭亡。</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南派三叔的网络小说《盗墓笔记》中所描述的神秘的东夏国和万奴王,正是以这段历史和人物为原型的。</div><h3></h3> <h3> <b>清朝</b>(1616年—1912年)于关外“白山黑水”之间的崛起强盛,是一部惊天动地的创业史。从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算起,到1912年宣统帝下诏退位为止,共296年的历史。<br> 1616年,定居在牡丹江海林一带的建州女真部落首领努尔哈赤,起兵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脱离了明朝的统治,只用了一代人的时间。1636年,努尔哈赤的第八个儿子皇太极在沈阳改国号为大清,且将女真改为满。之后再到1645年入关问鼎、底定中原,也只用了一代人的时间。也就是说,清朝以区区十几万人的少数民族,是在仅仅两代人的时间里兴起并君临中原的。而从清朝入关、顺治皇帝迁入紫禁城到清朝灭亡,一共延续了二百六十七年,共传世十帝。</h3><h3></h3> <h3>长白山卫星图</h3> <h3>长白山卫星图</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原始源头元气 神奇神圣神秘</b></h1><h3><b><br></b></h3><h3> <b>关于长白山风水中的龙脉</b> 上面提到《山海经》将长白山称为“有神之山”。古代的少数民族肃慎族、女真族到近代的满族,一直视长白山为不可侵犯的圣地和宗源龙脉之处。</h3><h3> 清代的几位皇帝康熙、乾隆、嘉庆都亲自来东北祭礼其祖先的发祥地,还写了大量的咏赞和祭告长白山的诗文。</h3><h3> 风水学上,长白山有天池,既有山又有水是潜龙的标志。而长白山所在是世界最大潜龙龙脉之首,是出海龙,整个龙脉的长度恐怕无法预测,在陆上的部分只是冰山一角。</h3><h3> 传说明朝朱元璋当上皇帝后,一天他梦到有真龙天子出世,要夺取了他朱家人的天下。随即他召来刘伯温,让他遍访全国各地,寻找龙脉,并一一斩掉。据说天下有一百条龙脉,刘伯温就斩掉了九十九条,剩下一条在长白山。还有一种说法是,长白山的龙脉特殊,龙眼在一颗长衫树下,刘伯温没有发现。而恰恰遗漏掉的长白山,崛起了爱新觉罗家族,灭掉明朝,成就了大清两百多年的大业。清朝为了保护好大清发迹之龙脉,顺治帝入京伊始就封禁了长白山,禁止异族踏入半步,达两百余年。</h3><h3> 直到咸丰年间,因为闯关东的热潮,越来越多人要求开放长白山,再加上当时的内忧外患,逼得咸丰不得不解禁长白山。在咸丰开放长白山五十多年之后,大清国就亡了。其实,清朝从1840年鸦片战争起,差不多是依靠惯性统治到1911年的,居然还维持了72年。现在看来不得不承认是个奇迹。不知道是龙脉真的有保卫王朝安宁的神奇,还是这一切只是巧合?</h3> <h3><b> 关于长白山上的神树 </b> 《晋书》说“(肃慎)有树名雒常,若中国有圣帝代立,则其木生皮可衣。”意思就是:长白山有神树,名字叫作雒常。这棵树和皇朝交替息息相关,可以预知帝王之势。</h3><h3></h3><h3> 《山海经》等史料中也都有十分清晰的记载描述,肃慎从遥远的舜、禹时代,到商周时代,一直都来“朝贡”一种肃慎族特有的物产“楛矢石砮”。</h3><h3> 长白山物产丰富,部落人又非常勇猛,在那个时代不缺吃喝,也没有战乱的威胁,尤其是舜、禹那个时代,距离如此之远,千里迢迢的来中原所为何事?仅仅是朝贡楛矢石砮吗?</h3><h3> 网络小说《盗墓笔记》就讲述了一个与长白山有关,关于长生秘密的故事!而小说中的灵魂人物张起灵及其历代家族所守护的秘密,似乎正是与此事有着密切的关系!</h3> <h3> <b>关于长白山的宝藏</b> 经济上,作为统治者当然要居安思危。顺治不仅封禁了长白山,连大半个东北都被保护了起来,东北土地肥沃,自然资源很是丰富,像长白山的人参是很值钱的,万一中原呆不下去了,就撤回东北呗。如果大清国运昌盛的话,东北就是清皇室的小金库。</h3><h3> 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东北的黑土地了,黑土地是地球上最珍贵的土壤资源,地球上一共有四块黑土地,其中一块就在我国东北地区。有地质专家指出,每形成一公分厚黑土需时200年至400年,而北大荒的黑土厚度则达到了1米,以至于可以“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 这片被黑龙江、嫩江和松花江包围的土地,在200多年时间里,与长白山一起被满族人视作“龙兴之地”而禁止开垦。</h3><h3> 金庸的小说《鹿鼎记》中还有过这样的描述,无论是天地会还是神龙教都在抢夺《四十二章经》,这《四十二章经》里面隐藏着清朝的龙脉地图,清军入关前把巨额财宝都藏在了龙脉里面。具体清军是否藏了宝藏我们不得而知,毕竟《鹿鼎记》只是一部小说。</h3> <h3> 事实上,从肃慎族的“楛矢石砮”,再到女真族的龙兴之地,长白山用它那蕴藏在心底的热情激发能量,以火山喷发的印记,书写下民族与王朝的历史传奇。长白山的灵性融汇在山石草木之间,鸟兽虫鱼之中。正是那大自然的最原始力量,才是令人类心存敬畏和神往之所在!</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结束语</b></h1><h3></h3><h3> 文章写到这里是该结束的时候了,意犹未尽。本来只是想抒发一下怀念故土的思乡情感,却不料被一幅历经千年沧桑、几经荣辱兴衰的民族历史长卷,震撼出了一段家国情怀!真是荡气回肠!江水东逝,浪花淘尽千古英雄!</h3><h3> 我在这里写的不是历史,只是在探寻儿时那些未知和向往过程中的所见所闻,以及相互之间的关联。 “历史是什么: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 法国的雨果如是说!</h3><h3> 回忆是美丽,与童年无关,与岁月无关、与风雨无关、甚至与回忆中的人和事物无关,仅与怀念故土的心,息息相连。</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