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画魂》</p><p> 我没有想到我生命夕阳的余晖成了一只画笔,绘画融入了我的灵魂。</p><p> 2017年6月的一天,68岁的我,当我拿起了一支铅笔,开始在白纸上写生,一颗心就被素描这个概念深深地抓住不放了,我的生活从此就成了素描......</p><p> 小时候喜欢画画,在省共青团委员会当副书记的妈妈就领着我去商店买了全套的画具,我画古代的仕女,画外国的公主;到了春节,我不像别的小朋友去买贺年片,我自己画,画一个宫灯或者松鹤、花架盆花,用篆笔字或者隶书体写上“恭贺新禧”,打眼穿上红绳,送给老师和同学,感到很自豪。有一位老同学告诉我,她现在还有保留我做的贺年片和书签,蓝心难得!中学初中高中,学校的黑板报都是我来写我来画。</p><p> 其实,绘画始终都潜伏在我的DNA里,文革上山下乡我去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1970年的某个月,浙江美院去我们连队招生,我画了三张画交了上去,没成想竟然被录取了。那个年月,能上大学可是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朝思暮想的愿望,但是就在我欣喜准备去上学的时候,连长同我说,连里有一个浙江杭州知青也被录取了,他是个孤儿,家里只有一个老奶奶没有人照顾,希望我把名额让给他,我当时是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又是副连长,助人为乐、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我没有犹豫就把名额让出去了。如果我那时候进入浙江美院学习,我的人生将会改写,我的个人经历将会是另一番景象,也许我会成为知名画家。嗨,命运使然吧。</p><p> 两年前,我在发小群里和大家调侃,从小 一起长大的连连甩给我一句话,一下子刺激了我,三笔两笔就给他画了个漫画人头像,没想到在这个百人群里炸营了,大家都拍手叫好,都说像极了!惟妙惟肖!连他夫人力力都不得不佩服,哭笑不得的说没错,就是他!佳临姐姐当下就把这幅漫画转给她的一位资深画家看了,那位画家说: 凭着感觉三两笔就能画像这很有绘画天赋,她可以不用从学习基础绘画开始,就凭感觉画画就可以。当佳临姐姐私底下告诉我后,我的心里就有了一种萌动,我记住了这位画家说的话。那张漫画可以说是我学习素描最原始的灵感。</p><p> 我没有学过素描,可以说是零基础,也不懂素描的基础理论,我只是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偶然走进学校课外美术班的教室听了一会儿,记住了“黑白灰”三个字,这三个字在我的脑海里扎根了一辈子。2017年6月的一天,我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一则信息,免费教授素描,培训班招收70名学员,年龄不限,我报了名,开课那天只发布了一个链接,画两颗樱桃,有教程,我问老师用什么型号的铅笔画,没有人回答,后来的十几节课也都没有老师指导,只是发布链接,我照葫芦画瓢地画,樱桃、奔跑的小豹子、毛毛草......,作业也没有老师点评,不过看上去班级里其他学员作业画的还都不如我,大家互相评论,我受到了众多的表扬。呵呵,也不错哦!不过,画着画着我就不甘心了,我想画人物,我最喜欢画人物!因为人物能表现人类世界。岂不知人物是绘画里最难画的,那可不是照葫芦画瓢那么简单,要表现人物的心理、性格、思想甚至是生命和灵魂,我翻看了许多世界上著名的素描画家的作品,又观察了许多世界级摄影大师的获奖作品,我细心揣摩,几乎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我着了魔。画谁呢?自然要画自己熟悉的人,那样入门提高会比较快。我的微信发小群里都是我从小就熟知的伙伴,我选中了“老肥”。老肥的笑容很有特点,大嘴咧着,憨厚里透着一丝丝坏,小时候的大眼睛如今老了眼角耷拉着大眼皮。我们发小群成员基本都是抗战时期老革命的后代,父一辈子一辈,从小就在省委校外活动站里混熟了,老肥的一生坎坷沉浮颇有一番传奇色彩,铸就了他特殊的品性,我悄悄从他在群里发的照片里选了一张,我没有素描纸,也没有正规的画具,我上课就一直用打字纸画画,就用打字纸画起来,根本没有素描章法,笔调也不对,线条乱七八糟,但是我就是抓住他的特征,就是要把他的神态表现出来。只用了一上午的时间,我就画好了,初生牛犊不怕虎,我公然发表在我的朋友圈里。第一个发现的是我的发小朋友继新,她说:这人咋那么像老肥呢?我笑了,哈哈,那就对了!就是他!看来是画出来老肥的摸样了,我又发在了发小群里,引起一阵骚动,大家一致公认:“老肥”、就是“老肥”,太神奇、神似!首战告捷,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鼓励,我信心满满。紧接着,发小们争先恐后地报名要我画像,我说别急别急,排好队,一个一个来。我在淘宝买齐了所需要的素描工具纸张,开始了我的正式的素描人物肖像之路。</p><p> 排在第一的是邱坦坦,我俩的母亲曾经同在一个部门当领导,我们是互相看着长大的,坦坦为人正直善良,性情稳重深沉,多才多艺,他给了我好几张照片要我选,我画好以后,他夫人,也是我从小的好伙伴,杨长虹说“唉呀妈呀,越看越像咋这么像腻!”群里一致赞赏认可,大家对我的有力支持,给了我莫大的勇气,我就接二连三地画起来。张勇,小名宝子,小宝,当过兵,北大中文系毕业,不爱动笔,喜好喝酒,不过偶尔露峥嵘,颇能品出其中的文学素养。我给他画了两张画像,一张是酒后状态,一张是他顽皮的样子,大家都说很像,他自己说画丑了,遭大家一顿抢白,可不是嘛,宝子是家里最丑的孩子,他妹妹可是个美人坯子,在《红楼梦》里扮演尤二姐,漂亮可人。他说小时候他爸爸妈妈曾经拿着他的照片左端详右端详,说“这孩子像谁呀?咋这么丑呢!”呵呵,不过这个丑小子可有艳福,娶了个美人做老婆,源于小宝人品诚实厚道,对人充满爱心,勇于奉献,反而感到他很可爱!后来,陈猛,小名阿猛,省报社的资深记者在他写的美篇作品里用了我给老肥和小宝的画像。我画我熟悉的人,我了解他们,我尽最大努力去表现他们的特质。</p><p> 我没有模特可以供我画像,我只能画照片。对于画照片,画界多有争论,我不以为然。我画照片不是单纯模仿,也不是复制,也不是翻拍,我是以照片为实物写生。何为写生?就是要写出生命,写出活力,写出真实。我画照片,就是让我的画里住着他(她)的灵魂。近来法国一位资深画家就是专门画照片,他称其为“照片写实主义”。我没有走正规画院里授课的套路,我直接就上笔凭我的感觉画人物肖像,最喜欢画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最先画好眼睛,再以眼睛为中心画其他部位。至于光源找明暗,我就记住了黑白灰,这是我小时候的烙印。68岁的女人开始学画素描,好多人以为我是在玩儿,谈不上会成功,一位资深画家说这个年龄想画成功那就别想了,我还偏就不信!我凭我一生的经验和感悟:任何事情任何追求只要努力刻苦实践,就一定能成功!就算是玩儿,在我这,也得玩儿出个高层次高品味。68岁的我所剩时间不多了,生命有限,但是我坚信一个人的追求无论在生命的哪一天都可以作为开始,理想的实现可大可小可多可少,也不必给自己的生命平添太大的压力。年龄大不怕,我可以压缩时间,我可以高起点、加速度,可以飞跃!除了画我熟悉的发小、同学、同事、朋友,我开始画世界著名摄影师的获奖作品,一开始看哪幅作品都很难,想选简单的画,可是转念一想,你的高起点呢?攻下了难点起步才会高,我便选择了高难的作品。很多名画家都是把一幅名作一点一点抠出来的,没有那种死磕的精神和毅力,是画不出来的。我耐下心来一笔一笔一个部位一个部位地画,真的就抠出来了。朋友吃惊地问我:“你是怎么画出来的?竟然这么短的时间画这么好?” 画画能造就一个人的品质,磨炼一个人的耐力毅力,能让人静下心来,只有宁静才能致远。如果画画单纯追求一幅画的效果那就太单薄了,如果同时追求培养自己的素养,活到老学到老,艺术的功力深厚做人的功力也深厚,那才有深厚的人生价值,到了生命的尽头人能够“厚葬”,铺垫一生的底蕴,就比别人活得更精彩!那才是我追求的“成功”。</p><p> 每当我发表一幅作品,都会得到大家的赞许和认可,这是对我最大的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我十分感谢我的朋友们。每当我发表一幅新作品,大家说这一幅画的最好,我心里很满足,这就是我要的效果,同时我下决心做到:下一幅画一定要超过前面所有的作品,只有这样我才能加快前进的步伐,加速度飞跃。我心里对自己说“记住,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有朋友告诫我:你可别骄傲啊,艺无止境。我感激她,我这才哪到哪呀,还没有骄傲的资本呢。我闷住劲儿,继续努力。每一幅作品都精雕细刻,高标准严要求,一丝一毫不懈怠。画画的同时,我没有放弃学习基本功,在画画的过程中我体会到,绘画基础不扎实就算你天赋再高甚至能飞起来,还是会摔下来。有时候我的作品毛病百出,经专业画家指点自己才发现。我感谢我赶上了互联网高科技时代,网上有许多免费的素描基础课,我有时间就进去学习,不管是素描、油画、水彩、彩铅......我都去学,触类旁通,都可以借鉴,我刻苦学习,勤于练习,不间断的出作品,画技逐渐地得到了提高,作品功力越来越深。</p><p> 新时代的绘画应该不默守陈规勇于创新,我想没准以后我就创出我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p><p> 画画,也是我晚年生活中的一种独特的享受,当我听着音乐徜徉在铅和纸的空间里,我的心情飞翔着愉悦,那种舒适是旁人无法体验到的,孤独的幸福却远离寂寞,心脏和脑的器官肯定是会分泌对健康有益的多巴胺和快乐的激素,整个酮体沉浸在素描的海洋里。当我的作品发表以后每每得到人们的称赞和分享,我的幸福感成就感都加倍的重叠在我的生命里,成功的喜悦带给我的是更多的力量和欲望,我只能向前绝不后退,我越加喜欢自我挑战,艺无止境!我越加深刻地体会到只有在我的作品里赋予人物的思想和感情,赋予生命,才是创作的最高境界。</p><p> 素描是绘画的基础,任何一个门类都离不开有一个好的素描基础,那些高大上的素描作品我反复观察,细心推敲,我不喜欢临摹,我觉得临摹的再像也不是自己的,那是人家的。我画照片属于写生属于再创作,不在乎哪里少几笔哪里多几笔,画出人物的活力生命力,让她(他)的特征优点更鲜明更突出,所以被我画的每一个人都非常喜欢非常满意,他们说:你把我画活了!画的更好了更真实了更理想了!有的人的照片不如他本人,或者比他(她)年轻的时候难看多了,我都稍加矫正,既美化又不失真实。有时候,给的几张照片都不理想,我就汲取每一张照片里的优点,综合加以重新塑造。画好以后我都虚心的征求大家的意见,合理的地方我就加以修改,一直到满意为止,所以很受大家的欢迎和赞赏。是呀,谁都希望自己的形象更完美更理想。就这样,一路画下来,两年多的时间,我画了近百幅肖像画,大家都夸我:“画谁像谁,神笔,神似,神来之笔”。艺无止境,追求永远也没有止境,那山还比这山高,永远也攀登不完,我想在有生之年不断攀登,奋勇前行。</p><p> 素描作为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一直以来深受大家的喜爱,学习素描,一定要掌握科学的方法,并保持高强度的练习,才能用一种颜色,表现出世界的多姿多彩。只要按照步骤,加强练习,更重要的是耐下性子,就能画出非常惊艳的作品!美术是表现事物的一种手段。美术的基础是造型,艺术造型是人按照自然方式进行的复杂劳动,是一项需要长期训练才能形成的特殊技能。艺术造型不只是塑造孤立静止的物体形态,更重要的是表现物体中各种形式的有机关系。掌握艺术造型的方法,需要恢复人的自然思维方式和操作方式,需要研究自然物体的形式特点和认识它的变化规律及条件。素描是解决这些造型问题的最佳途径,这在艺术造型的实践中得到了完全证明,因此,素描被称为"造型艺术的基础"。我画发小,画同学、画同事,画朋友,画我喜爱的人,画世界摄影名作,画中国社会最底层人......我画人生、画命运、画人性、画真善美......我倾注我的爱心去画他(她)们,我倾心于我的每一幅作品,那是我的生命的延续,是我晚年生活的魂灵。</p><p> 我将探寻过的心灵,经由绘画的过程移转出来,并以个人的绘画语言,叙述出属于他人的独特的生命力。我在画画的过程中不断地修为我的人格和心灵,我在我的作品中深刻地表现他人还有我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生命和灵魂,所以我给我的画集命名为《画魂》......</p> <p>我喜爱的人</p> <h3>71岁的吴仪是眼下中国权位最高的女性,但她仍愿意自称“小女子”。在外界眼里,“小女子”吴仪却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女强人。这几年,吴仪多次被冠以“铁娘子”、“时代女性”、“拼命三郎”等与她柔弱外表不协调的称号,美国的《福布斯》杂志连续三年把她列在“世界100位最有影响力女性”的前三甲——这样的“小女子”恐怕只有吴仪自己才叫得起。 她至今依然独身,能取得今天的成就,照她自己的话说:“小女子是从男人堆里干出来的。”确实,没有家庭背景的吴仪硬是从石油化工这个几乎由男性垄断的行业干出来的。 她的谈判风格“铁”性十足,连她的谈判对手、美国贸易代表、被称为国际贸易谈判圈中“铁女人”的卡拉·希尔斯也称赞吴仪“既是国家利益坚定的维护者,又是坚韧的谈判者。” 开朗的吴仪常说自己是一个快乐的单身贵族。她爱好广泛,年轻时曾是北京高校女子垒球队的队员。她也喜欢网球、高尔夫球,还在北京的几次钓鱼大赛中拿了冠军。<br></h3> <h3>奥黛丽·赫本(Audrey Hepburn),1929年5月4日出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英国电影和舞台剧女演员。 </h3><h3><br></h3><h3>1948年,赫本在一部时长仅39分钟的荷兰风光纪录片《荷兰七课》中出镜,开始电影生涯。1954年,她在影片《罗马假日》中第一次出演女主角,并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同年,她因在舞台剧《美人鱼》中的表演,获得托尼奖的最佳女主角。1955年,她凭借电影《龙凤配》再度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的提名。1961年,她主演了电影《蒂凡尼的早餐》。1964年,她主演了歌舞片《窈窕淑女》。1989年,息影多年的奥黛丽客串出演最后一部电影《直到永远》。 </h3><h3><br></h3><h3>晚年时,奥黛丽·赫本投身慈善事业,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的代表人物,为第三世界妇女与孩童争取权益。1992年被授予美国“总统自由勋章”,1993年获奥斯卡人道主义奖 。1993年1月20日,奥黛丽·赫本因阑尾癌病逝,享年63岁。 </h3><h3><br></h3><h3>赫本一生中共获得五次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1999年,她被美国电影学会评为“百年来最伟大的女演员”第三位。2002年5月,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其纽约总部为一尊7英尺高的青铜雕像揭幕,雕像名字为奥黛丽精神(The Spirit of Audrey),以表彰赫本为联合国所做的贡献。</h3> <h3>法国一代男神,著名影星,阿兰 德龙。他出生于1935年,一生拍过一百多部电影,获奖无数。给中国民众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他扮演的“佐罗”。他曾有过两次婚姻,有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晚年他独自一人与狗为伴,是法国著名的宠狗班主,收养狗狗无数,并建有一座颇有规模的狗狗墓园和一座礼拜堂。他打算死后葬在狗墓园中心。阿兰 德龙拥有一双碧蓝色的眼睛,浓眉大眼,英俊到令人一见误终生,被誉为“所有女人心中的梦中情人”。很多人评价他“错就错在他太过于漂亮了,根本就抵挡不住外界的干扰和诱惑”。</h3> <p>这幅肖像画受到了大家的盛赞,都说把邓丽君“画活了,传神之作”,说“人物充满了灵性,逼真,属于精品”,是我有史以来最棒的画作。一位画家朋友评价这幅画“完美无缺”。兴奋之余,我在想: 下一步,我该如何超越自我呢?艺无止境,继续努力吧!</p> <h3>山口百惠,1959年1月17日生于日本东京都涩谷区惠比寿,日本影视演员、歌手。 山口百惠1972年12月,山口百惠在第五届“明星诞生”歌唱比赛中,以《回转木马》一曲获得第二名,崭露头角,正式出道。 1973年,参加“明星诞生”节目并获得季军。1974年,主演的第一部电影《伊豆的舞女》上映,这是她第一次和三浦友和共同演出。1975年,举办了第一次个人演唱会并第一次入选“红白歌曲大赛”并且拍摄了电影《潮骚》、《初恋时代》和《绝唱》及第一部电视剧《血疑》。1976年,获得了“日本唱片大赏”歌赏奖并拍摄了电视剧《命运》和《赤的冲击》。 1977年,获得“日本歌谣大赏”银赏及”日本唱片大赏“歌唱赏并拍摄了电影《污泥中的纯情》和《雾之旗》及电视剧《血的锁链》等。1979年,入选“红白歌唱大赛”并获“日本唱片大赏”及“日本歌谣大赏”优秀歌唱赏,并宣布与三浦友和恋爱。1980年,拍摄了“引退纪念映画”《古都》。</h3> <h3>伊朗8岁女童Mahdis 2017年被封“全球最美女童”,美到爸爸辞职当保镖。Mahdis是当地超受欢迎的小童星,因为长得漂亮,性格又好,颇受瞩目,她走在路上会有人过来给她送花,她的名气不仅俘虏了伊朗民众的心,也吸引了世界上的人,被很多媒体封为“全球最美女童”。她的父母不希望女儿过度被人关注,希望她像其他普通小孩一样享受快乐自由的童年。</h3> <h3>源自于世界摄影大师获奖作品</h3> <p>爱因斯坦 即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p><p><br></p><p>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出生于德国符腾堡王国乌尔姆市,毕业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犹太裔物理学家。</p><p><br></p><p>爱因斯坦于1879年出生于德国乌尔姆市的一个犹太人家庭(父母均为犹太人),1900年毕业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入瑞士国籍。1905年,获苏黎世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爱因斯坦提出光子假设,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因此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奖,1905年创立狭义相对论。1915年创立广义相对论。1955年4月18日去世,享年76岁。</p><p><br></p><p>爱因斯坦为核能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开创了现代科学技术新纪元,被公认为是继伽利略、牛顿以来最伟大的物理学家。1999年12月26日,爱因斯坦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世纪伟人</p><p>主要成就: 1 相对论 2 引力波 3 能量守恒定律 4 光电效应 5 宇宙常数</p><p><br></p><p> 爱因斯坦的故事(简短):爱因斯坦小时候并不活泼,三岁多还不会讲话,父母很担心他是哑巴,曾带他去给医生检查。还好小爱因斯坦不是哑巴,可是直到九岁时讲话还不很通畅,所讲的每一句话都必须经过吃力但认真地思考。 1、童年:在妹妹头上敲了个窟窿 爱因斯坦1879年3月14日出世时,有一个大得出奇而且有棱角的后脑勺,母亲以为是个畸形婴儿。两岁半了,还不会说话。一天,家里来了一个骑脚踏车的小妹妹,他说出了一句完整的话:是的,可是她的小轮子究竟在哪里呢?5岁时脾气狂躁,把家庭教师吓跑了,还用儿童锄头在妹妹头上敲了一个“大窟窿”。2、爱因斯坦逃学记 1895年春天,爱因斯坦已16岁了。根据德国当时的法律,男孩只有在17岁以前离开德国才可以不必回来服兵役。由于对军国主义深恶痛绝,加之独自一人呆在军营般的路易波尔德中学已忍无可忍,爱因斯坦没有同父母商量就私自决定离开德国,去意大利与父母团聚。 但是,半途退学,将来拿不到文凭怎么办呢?一向忠厚、单纯的爱因斯坦,情急之中竟想出一个自以为不错的点子。他请数学老师给他开了张证明,说他数学成绩优异,早达到大学水平。又从一个熟悉的医生那里弄来一张病假证明,说他神经衰弱,需要回家静养。爱因斯坦以为有这两个证明,就可逃出这厌恶的地方。 谁知,他还没提出申请,训导主任却把他叫了去,以他败坏班风,不守校纪的理由勒令退学。爱因斯坦脸红了,不管什么原因,只要能离开这所中学,他都心甘情愿,也顾不得什么了。他只是为自己想出一个并未实施的狡猾的点子突然感到内疚,后来每提及此事,爱因斯坦都内疚不已。大概这种事情与他坦率、真诚的个性相去太远.。3、四、五岁时,爱因斯坦有一次卧病在床,父亲送给他一个罗盘。当他发现指南针不断地指着固定的方向时,感到非常惊奇,觉得一定有什么东西深深地隐藏在这现象后面。他一连几天很高兴的玩这罗盘,还纠缠着父亲和雅各布叔叔问了一连串问题。尽管他连“磁”这个词都说不好,但他却顽固地想要知道指南针为什么能指南。这种深刻和持久的印象,爱因斯坦直到六十七岁还能鲜明的回忆出来 4、爱因斯坦的故事——一件旧大衣一天,爱因斯坦在纽约的街道上遇见一位朋友。 “爱因斯坦先生,”这位朋友说,“你似乎有必要要添置一件新大衣了。瞧你身上这件多旧啊!” “这有什么关系?反正在纽约谁也不认识我。”爱因斯坦无所谓地说。 几年后,他们又偶然相遇。这时,爱因斯坦已经誉满天下,却还是穿着那件旧大衣。他的朋友又建议他去买一件新大衣。 “这又何必呢?”爱因斯坦说,“反正这儿已经每个人都认识我了。”</p><p> </p><p><br></p> <p> 蒙娜丽莎(源于达.芬奇的世界著名油画《蒙娜丽莎》)</p><p>——世界著名的艺术殿堂法国的卢浮宫有三件宝,其中之一就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的传世名作《蒙娜丽莎》。几百年来,《蒙娜丽莎》让人百看不厌。微抿的双唇,微挑的嘴角,恬静、淡雅的微笑让我们感受到了永恒的美。</p><p>达.芬奇 油画 1503—1506 77X53厘米 现藏卢浮宫,是一幅享有盛誉的肖 像画杰作,它代表达。芬奇的最高艺术 成就,是达.芬奇几年(1503--1506)为之 苦心经营的留世杰作。蒙娜丽莎是佛罗 伦萨商人F.del焦孔多之妻,当时年约24 岁。达.芬奇创作此画时,在艺术上可谓 孜孜以求,他把自己对人像典型的审美 理想全部倾注于此,画中人物坐姿优雅, 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可以说是 淋漓尽致地发挥了他那奇特的烟雾状笔 法。而且,他力图使人物的丰富内心感情和美丽的外形达到巧妙的结合,他 对于人像面容中眼角唇边等表露感情的关键部位,也特别着重掌握精确与 含蓄的辩证关系,达到神韵之境,从而使蒙娜丽莎的微笑含义无穷,具有一 种神秘莫测的千古奇韵,那如梦似纪的妩媚微笑,则使观者如坠云雾,直叹 妙不可言;这种致于完美的生动人像实为人文主义关于人的崇高理想的光 辉的体现。</p><p>500年来,人们一直对《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莫衷一是。不同的观者或在不同的时间去看,感受似乎都不同。有时觉得她笑得舒畅温柔,有时又显得严肃,有时像是略含哀伤,有时甚至显出讥嘲和揶揄。在一幅画中,光线的变化不能像在雕塑中产生那样大的差别。但在蒙娜丽莎的脸上,微暗的阴影时隐时现,为她的双眼与唇部披上了一层面纱。而人的笑容主要表现在眼角和嘴角上,达芬奇却偏把这些部位画得若隐若现,没有明确的界线,因此才会有这令人捉摸不定的“神秘的微笑”。</p> <h3>“少女的心”——世界级摄影大师的获奖作品。</h3> <h3>土著老妪(源自于国际摄影大赛摄影获奖作品)</h3> <h3>“生命”——源自于世界摄影大赛获奖作品</h3> <h3>“母亲”——源自于世界摄影大赛获奖作品</h3><h3> 那道道皱纹就像犁耙沟出来的岁月,唯有眼睛和嘴是对岁月的倔强。生命历尽了沧圣,不老的是灵魂隧道里的青春!母亲 善良、慈祥、奉献和牺牲的化身,不朽的是那颗永恒的爱心....(晓铜)</h3> <h3>“贵妇”——英国著名摄影家乔恩.保罗把摄影拍成了油画,我把他的摄影变成了彩铅素描。乔恩.保罗的摄影水平极高,每一幅对于我来讲都是挑战,我最喜欢挑战自我,太刺激了!真想把他的摄影都画出来。我会向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接受更高层次的挑战,我没有终极目标,没有最好,只有更好!</h3> <h3>世界摄影大师镜头下的俄罗斯少数民族少女。</h3> <h3>油画大师笔下的美女被我画成了彩铅素描。</h3> <h3>这幅画的原版是油画,我尝试用彩铅来表现,让她既有彩铅的特点又有油画的特色,初次尝试,没有达到预期,继续努力!</h3> <h3>外国小女孩,我的第二幅彩铅作品。</h3> <h3>头一次尝试用彩色铅笔画画,彩铅的特点优于单纯的铅笔,有色彩的层次感,好的彩铅画可以和优秀的油画媲美。这支蝴蝶兰画的比较粗糙了一点,因为还不熟练,虽然看上去很简单,其实很费劲。彩色运用的不太准确。</h3> <h3>我的第三幅彩铅作品——小女孩。</h3> <h3>我的第六幅彩铅素描——献给“五四青年节”: 致我们永远不会逝去的青春。源自于世界摄影大师黑白照片的作品。</h3> <p>我用素描讲故事——今天,我用我的素描作品给大家讲一个八十年代风靡世界的故事。 美国摄影师史蒂夫-麦凯恩1986年是一家报社的记者,工作期间,他穿过巴基斯坦来到了战争冲突不断的阿富汗,那时正是俄罗斯入侵前夕。他成为捕捉震撼人心的战争场景的第一个人。史蒂夫-麦凯恩来到阿富汗难民营,听到一顶帐篷里传出来读书的声音,原来帐篷里是一所女校正在上课,他走了进去获得允许后开始观察学生们,他一下子就被角落里一个女孩的眼神吸引了,这个眼神格外特殊。为了不惊动她,他一边先给别的女孩拍照,一边怀着激动的心情等待给她拍照。现场十几个女孩举止与其他地方的学童一样四处奔跑,打闹嬉笑,但是这个女孩很安静,当给她拍照的时候,她的神情和目光是那么的强烈,这种目光直刺对方内心,令人无法忘怀。这个女孩叫莎尔巴特-古拉,年仅12岁,起初她很害羞,对照相机很好奇,她从来没有拍照过,同时她对陌生人充满了警觉和防备。当她刚要离开照相机的一瞬间,光影、背景、眼神等一切都对了,史蒂夫-麦凯恩抓住时机瞬间按下了快门,这就是后来成为世界闻名的摄影杰作《阿富汗少女》(我的素描作品: 图一)。这张摄影作品在入选《国家地理》封面时曾经引起过争议,因为摄影场面没有战争的记录,所以一度落选。但是当评委们看到照片上女孩的眼神,就都喜欢上了!这对眼睛里充满了仇恨、愤怒、坚毅和惊恐,依稀可见好奇与害羞,这种复杂的目光是不应该出现在一个年仅12岁女孩的眼神里。沙尔巴特-古拉拍照当时正饱受战争带来的疾苦,就在前几天,她的家被战机轰炸了,父母双亡,祖母带着她和哥哥趁天黑埋葬了父母以后,就开始在冰天雪地里翻山越岭,冒着被轰炸的危险来到了难民营。 史蒂夫-麦凯恩凭借着《阿富汗少女》这张照片荣获了当年“罗伯特-卡帕最佳摄影金奖”,他一夜之间闻名全球。而这张小女孩的脸也成为阿富汗人的骄傲。因为这个小女孩的眉眼间表现出一股坚毅持重的神智,这种民族精神鼓舞了无数处在苦难中的人们。这张照片在现实世界中引起了巨大的涟漪,人们纷纷报名去难民营当义工,也开始让世界关注生活在战争中的苦难的人民。国家地理杂志特别成立了阿富汗儿童基金会,救助在战争中生活的孩子们。 《阿富汗少女》两度成为《世界地理》杂志的封面,它的感召力也使它成为全世界最成功的摄影作品。 2002年,时隔17年以后,史蒂夫-麦凯恩突然产生一个愿望,就是前往阿富汗寻找17年前的那个少女沙尔巴特-古拉。茫茫人海,去哪里寻找?他和《国家地理》的一组人员重返阿富汗,那个仍然战火纷飞的国家,联系了当地的熟人,寻找当年那所帐篷学校,用美国联邦调查局分析案件的手法分析真伪,虽然三番五次地找错了人,但是他绝不放弃,终于找到了沙尔巴特-古拉。当他看到当年他拍摄的这个女孩,那个女孩也认出了他,沙尔巴特-古拉苍老了许多,眼睛也没有当年那么清澈了,可是没有变化的却是那对眼神,依然带着原来的坚毅和惊恐!沙尔巴特-古拉已经是孩子的妈妈了,她的日子仍然不好过,孩子没有机会上学,生活饥寒交迫。史蒂夫-麦凯恩说:“我一看到她,就知道她正是我们要找的阿富汗少女,她也认出了我,因为她一生中唯一只照过那一次相,然而她却没有见过那张照片,当然,她也不知道这个地球上有无数人看过她的照片。”事隔17年,史蒂夫-麦凯恩再次为她拍下了一组照片(其中的一张就是我的素描新作:图三)。 沙尔巴特-古拉的经历被作为《国家地理》4月号的封面故事,寻找、确认其身份的过程也拍摄成为纪录片,在国家地理频道做全球播出。 史蒂夫-麦凯恩几乎一生都从事摄影工作,他走遍全世界,专门在战火中捕捉镜头背后那些真实的灵魂世界,他常常冒着生命危险,甚至数次濒临死亡,曾经被关押、暴打,他说:“当我在拍摄那些可怕的东西,我的相机就是盾牌,相机能帮我和人们交流、互动,帮我走进他们的生活。”“拍肖像时,我力图与被拍摄者进行眼神交流,这样你就会知道那些写在他们脸上的故事。”史蒂夫-麦凯恩的名言就是: “讲故事是最吸引我的。” 我的故事讲完了,我用我的素描表达我对事物认识的情感和领悟,我希望人们从我的作品里能看到作品的灵魂。</p> <h3>阿富汗少女: 沙尔巴特-古拉十七年以后。源自于美国世界级摄影大师史蒂夫-麦凯恩的摄影作品。</h3> <h3>发小</h3> <p>王延连(连连)(高级工程师)左: 我给他画的漫画 ;右: 他本人照片。一看就想笑!😁 当初画他的时候没看到过他的照片,完全凭想象,因为是发小,他的模样就在我的脑海里,三下五除二,几秒钟,我就把他抛了出去,引得群里哄堂大笑!哼╯^╰谁叫他对我不客气!</p> <h3>汪乃奇——“老肥”</h3> <p>汪乃奇——“老肥”</p> <h3>邱坦坦</h3> <p>邱坦坦</p> <p>杨长虹</p> <h3>张勇(小宝)</h3> <h3>张勇(小宝)</h3> <p>张勇(小宝)</p> <h3>邵建军</h3> <h3>陈文莱</h3> <h3>蒋兰芝</h3> <h3>邹滨年</h3> <h3>陶黎力</h3> <h3>周晓飞</h3> <p>杨长岭</p> <h3>徐曼玲</h3> <h3>张继新</h3> <h3>张小松</h3> <h3>张力</h3> <h3>黄晓天</h3> <h3>黄晓天</h3> <h3>陈猛(小名阿猛,阿猛说,“姐,我给你出个难题,你把我的太阳镜摘了”。阿猛有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我综合了他的几张照片,给他换上了大眼睛,其他几个小兄弟羡慕嫉妒滴说:晓铜姐偏心,把阿猛画的年轻了三十岁!阿猛哈哈大笑: 哈哈哈哈哈哈哈~叫他们酸溜溜羡慕嫉妒恨去吧!)这张素描是我头一次画全身像背景是有风景的作品。</h3> <h3>鲁佳临</h3> <p>高秋莎 ——秋莎给了我三张照片上我选一张,我当初根本没考虑画这张照片,因为太复杂太难了。这张照片是我的发小杨长玲姐姐的摄影作品,第一眼看到她我就打心眼里喜欢,简直就是高水平力作!太美了,太完美了!我曾经想过,等我学会画彩铅我一定画出来!秋莎也是最最喜欢这张照片,所有的发小在群里看到这张照片都拍手叫好!一片赞美之声。我反复观察秋莎给我的其他两张照片,看来看去都没有这张好。我的内心深处有一个声音对我说: 你不是要挑战自我吗?你不是要飞跃前进吗?你不是说每画一张都要超越前面的作品吗?嗯嗯,我使劲点点头,画!就画这张!就是这样,我画出来了!这也是我的一幅力作,看着眼前的这幅画,我都被我自己感动了!太有成就感了!秋莎妹妹和长岭姐姐也会高兴的!</p><p><br></p> <p>陈燕玲——今年六月份是我学习素描两周年,这幅画达到了我给发小画肖像画作品的高峰值,一经发表,引起发小群一片盛赞“太像了!棒极了!太震撼了!神来之笔!”、“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形神兼备”。燕玲自己说“这简直就是神来之彩!”长虹甚至把她误认做原版照片。为了完成这幅作品,我有两个中午没顾得上吃饭。但是我太高兴了!我收获了快乐和成功。这幅照片是燕玲姐和发小们在旅游的时候被邵建军抓拍的,发表在群里,我的心为之一动,这幅照片太棒了!人物神态惟妙惟肖,我偷偷下载打算好好画出来。我的精益求精,功夫不负有心人,效果真的达到了预期,所以一经发表便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哈哈~我得意滴笑~我得意滴笑~</p> <h3>赵蓓</h3> <h3>邹小莲(源自于发小程力力的艺术摄影作品)</h3> <h3>贾晓光</h3> <h3>白以群</h3> <h3>同学</h3> <h3>张晶(我的小学妹小时候,太可爱了,有木有?哈~)</h3> <h3>付万琳(我的学姐)</h3> <h3>付万琳(那一代人的青春)</h3> <h3>洪英(我的学妹)</h3> <h3>刘霁红(我的学妹)</h3> <h3>付光莫(我的同班同学)</h3> <h3>刘宪苏(我的学妹)</h3> <h3>同事</h3> <h3>梁维玲(原黑龙江省妇联妇联主席)</h3> <h3>王桂香(原黑龙江省妇联主席)</h3> <h3>陈春英(原省妇联副主席)</h3> <h3>童彩华(原黑龙江省妇联儿童部部长)</h3> <h3>张小聂(原黑龙江省妇联党委秘书)</h3> <h3>谢景文(原黑龙江省妇联儿童部部长)</h3> <h3>孙凯桐(原黑龙江省妇联干部)</h3> <h3>朋友</h3> <h3>海波(高级医师)</h3> <h3>海波(高级医师)</h3> <h3>房德胜(教授,陈春英的先生)</h3> <h3>段家军(天津市年轻作家新秀)</h3> <h3>段家军(出演在他自己创作的剧本里扮演的八路军角色)</h3> <h3>周静华(天津作家新秀)</h3> <p>贺平——文学硕士,中国作家出版社编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笔名: 萌娘。中国报告文学协会理事,中国散文协会会员,民进中央出版传媒委员会委员,中国女画家协会会员,哈尔滨师范大学客座教授。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及新闻作品散见于国内外各大报刊。获奖无数。</p> <h3>赵阳的宝贝女儿</h3> <h3>同学洪英的朋友</h3> <h3>李茂林(北京私营企业家)</h3> <h3>张磊(天津网友)</h3> <h3>毕国顺(我的媒体同行、同乡,高级记者、全国一级书法家、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h3> <h3>朋友的朋友</h3> <h3>朋友的朋友</h3> <p>2020抗疫英雄</p> <p> 《山的泪》</p><p><br></p><p> 在这次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战役中,我一直想给钟南山画一张像。</p><p><br></p><p> 钟南山,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有着神一般的地位,人们赞誉他是“中国的英雄”、“无双国士”、“硬核男神”,这都来自于他的一颗医者仁心,来自他的为国为民鞠躬尽瘁之身。每每国家发生重大疫情,他都领衔担纲,冲锋陷阵,战斗在第一线,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凭借他的高超的专业技术,对疫情的准确的判断力,凭借他对生命负责对良心负责对事业负责的精神,赢得了“人民都听他的话”的权威。</p><p><br></p><p> 在工作面前,他严肃严谨严格,在艰难困苦面前,他有着山一般的意志,在病患和同事面前,他又柔情似水。这次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来势凶猛,八十四岁的他临危受命,挂帅出征。他对人们说,你们都不要去武汉,他一转身坐上了高铁,直奔武汉,看到严重的疫情,他落泪了,他说,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能够过关,大家全国都帮帮忙;当谈到牺牲了的李文亮医生时,他对着路透社记者落下了眼泪,他哽咽着说;李文亮是人民的好医生,是中国的英雄。</p><p><br></p><p> 这幅我给他画的肖像,是参照人们比较熟悉的一张照片。我给这幅画像起了个名字,叫《山的泪》。</p><p><br></p><p> 钟南山 -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学专家 ,1936年10月出生,福建厦门人,生于南京。出身医学世家。1960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2007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荣誉博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年抗击"非典"先进人物。现任中华医学会顾问 、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广州市科协主席、广东省科协副主席、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事会成员等职 。主要从事高氧/低氧与肺循环关系研究。首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先后担任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主任委员,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吸烟与健康医学顾问,国际胸科学会特别会员,亚太地区执委会理事。2016年6月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学专家钟南山荣膺第十一届光华工程</p> <p>《兰心娟秀》</p><p><br></p><p> 李兰娟,1947年9月出生,浙江绍兴人,传染病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兼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教育部生物与医学学部主任,中国卫生信息协会副会长,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主任委员、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组长,全国人工肝培训基地主任,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病专科医师分会会长,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血液净化学会理事,浙江省医学会会长。</p><p><br></p><p> 李兰娟是从一个赤脚医生成长为一名院士的。上学的时候她始终是成绩优秀的学生。但是她出生的年代注定是个动荡的时期,文化大革命终止了她的学业,上山下乡,她成了一名赤脚医生,尽管当时自己什么都不懂,但是她努力学习,在实践中成为了人们信任的好医生。后来被推荐上了大学。她格外珍惜这段学习机会,刻苦努力,凭借优异的成绩留校,分配到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工作。她严格要求自己,在紧张繁忙的临床工作中进行大量的学术研究,始终不放弃学习,经常在深夜补习英语研究国外优秀论文,提高专业技能。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重型肝炎肆虐,死亡率高达80%,李兰娟看到他们工作的重病室似乎被魔咒了一样,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苦于治疗方法有限,尽管竭尽全力医治抢救,可是进去的病人很少有活着出来,她痛苦万分,忧思难寝。在后来的十几年里,她反复探索实验,带领自己的团队于1996年创建了“李氏人工肝支持系统(li_AIS)”,从而使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治愈率好转率从11.9%上升到78.9%.开启了重型肝炎肝衰竭治疗新途径。成为了我国人工肝技术的开拓者。为了能使全国的肝病患者都能得到有效的救治,从2001年起,她每年举办一次人工肝推广班,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和治疗方法无偿的教授给各省市的医生,直到把人工肝技术推广到全国31个省市。她还多次举办全国暨国际人工肝会议,把治疗经验推广到全世界,被誉为“国际上的人工肝组织的领头人”。李兰娟在实践中深深感到要有一个健康的民族,要使我国跻身于世界医学之林,必须有自己的人才优势,2012年,她与同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丈夫郑树森一起捐资,联袂社会各界力量成立了“树森.兰娟院士人才基金”,以奖励提携在医学科研和临床领域取得突破性创新成果的杰出科技人才。2005年,她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p><p> 武汉疫情大爆发的时候,她和钟南山院士星夜奔驰武汉,当钟南山院士做出一系列重大判断之后,李兰娟率先提出“封城”之举,作为国家卫健委特别专家组的武汉之行是最关键的时刻,李兰娟一向在重大关键时刻都是冷静果断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她认为这是作为传染病学专家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在我国抗击非典的战役中,李兰娟就在第一时间提出对第一例患者所在小区进行隔离处理,同时立刻进行病毒的分析和研究,使得浙江省除了只有3、4个患者,没有其他民众和医务人员感染。</p><p> 国家卫健委特别专家组向国家汇报武汉的情况以后,李兰娟请缨带队加入支援武汉抗疫战争。73岁的她,始终带领她的团队战斗在武汉抗击疫情第一线,她说,这次就让我当一名医生。她和医护人员一起日夜奋力抢救新型冠状病毒的危重患者,共同商讨诊疗方案,为了能尽最大努力抢救每一位危重患者,把他们从死亡线上拉回来,李兰娟每天只睡三个小时,她不分昼夜密切关注每一位危重病人的病情变化,叮嘱团队队员必须严格认真做好每一项工作,绝不能漏掉任何一个细节。她的一言一行,感动着医院里的每一位医护人员,大家一致感觉,这个老太太,不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p><p> 李兰娟给国家政府提出建议: 这次疫情以后,希望国家给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把高薪留给德才兼备的科研、军事人员,适当控制娱乐圈动辄上千万的片酬,只有少年强则国强,为祖国未来发展培养栋梁之才。她的一席话刷爆了网络,说出了全国人民的心声。</p> <p><br></p><p><br></p><p><br></p><p> 《“硬核网红”张文宏》</p><p><br></p><p> 张文宏医生之所以成为“硬核网红”,不仅仅是他的那些闪光的“金句”,关键是在于他的人格魅力。首先,他是一个高素质的的专业精英;其二,他没有“套路”,做人干净,真实正直,坦率真诚;其三,幽默精明睿智,表达能力超强。</p><p><br></p><p> 他是一个高素质的专业精英。张文宏1969年出生在浙江瑞安,这个温州模式的发祥地,吃苦耐劳、精明务实,冒险自信是这个地域群体的非常鲜明的个性,在这里长大的张文宏骨子里铸就了这样的人格精神。12岁,他考入了浙江省瑞安中学,这是一所创办于1896年的历史名校,省里最早的重点中学,可以说里面都是优秀学生。张文宏在这里刻苦读书,探寻人生的真谛。17岁那年,他完成了论文《论温州模式》,获得了华东地区“中学生政治论文竞赛”一等奖。在领奖的过程中,他遇到了许多来自上海和杭州的名校的获奖学生,这个来自小镇的孩子由此明确了自己今后的定位,18岁的他凭实力考上了上海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这所大学有多难考?2019年31.5万考生里只录取3人,且都是8年制本博连读的临床医学专业。硬核吧!在那个淳朴的年代,他追求的是如何做人和如何提高学习能力。(如今这所医院改名叫“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1993年,张文宏毕业后进入华山医院感染科工作,7年后获得复旦大学博士学位,后来他进入哈佛大学医学院和香港大学玛丽医学院深造进修。进修那段时间给了张文宏人生财富最丰厚的收获。他如饥似渴的融进世界一流的教学和研究哈佛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每周一次的诺贝尔获奖一级的学者讲座是他的最爱。在那种千金难买的学术环境里,张文宏为自己的专业技术和实事求是的严谨的科研精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人类的平等博爱在他的心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记。</p><p> 2003年抗击“非典”战役,是上海华山医院最先发现的第一例SARS病人,张文宏和他的同事们迎战非典,创造了上海无医护人员感染、无社区传播、无群体爆发的“奇迹”。张文宏推迟了到美国哈佛大学研修博士后的工作,并与自己的老师,著名的感染病学专家、复旦大学终身教授翁心华教授一起主编了我国最早出版的关于SARS的专著之一《严重记性呼吸综合征》。 </p><p> 2013年,张文宏第一时间投入到H7 N9的抢救战斗中,第一时间在国际上客观的报道了中国案例,牵头上海市综合性医院上海市禽流感H1N9防治联合攻关项目,由于他的重要贡献被评为国家防控H7N9先进个人。</p><p> 2014年,非洲埃博拉病毒肆虐,张文宏组织华山医院感染科第一时间报名参加紧急救援队,参与非洲的疫情控制工作。</p><p> 2020年初,张文宏作为上海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一个多月以来他几乎很少离开那个离市中心60公里的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每天查房,仔细研究300多个确诊病例,基本上把每一个病人的流行病学史都摸清楚了,力争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总结出这个来到人间作恶的新病毒种类的个性和特点,并针对每一个病患不同的病情进行医疗救治。一个月内337个确诊病例,83%的病人治愈出院。张文宏在抗疫战争中,牺牲自己的睡眠时间,坚持每晚通宵达旦,写作疫情分析文章,发布与新冠肺炎相关的科普推送文章和辟谣答疑,几乎每篇都是十万+。他在人们面前的形象就是个“黑眼圈男神”。张文宏对传染病的研究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别人问他一些问题,他的回答都是很客观,注重事实和理论根据,没有明确的证据和数据他都不会做肯定的答复。</p><p> 对于每次遇到的新问题他都会全方位全过程的深入研究和探索,他说“这一次新冠状病毒总体上来讲还是暴露出很多问题。一个新发现传染病出来的时候,你有没有很强的识别能力。除了警报以外能不能迅速把这个东西给鉴定出来,能不能争取可以更早一点。所以我们科室这么多年来,我们做的其实就是这一件事情,我们时刻对新发展的传染病保持极高的警觉。”</p><p> 张文宏对于传染病的研工作,不仅仅局限在中国在上海局限在他的传染科,他的着力点还放眼全球。对于这次的新冠病毒,他研究了世界各国的防疫措施,总结出各种打法,他说世界各国不可能都炒中国的作业,各国有各国的国情,在他撰文“第二战开打,国际战役动态与展望”中说道,“世界将进入一个巨大的不确定时期”,比拼的层面主要是医疗体系的快速反应能力。各国需要考量自己的医疗承受能力决定采取何种抗疫方略。中国当前面临较大的输入性风险。世界是平等的,人类在传染病的挑战面前,没有谁可以独善其身,全球团结起来,共同战役才是最好选项。他的思想里充满了哲理的辩证关系。当你打开“华山感染”的公众号,你可以看到每一档期都有张文宏对于传染病治疗和有关专业理论的阐述,还有很多科普知识。他的刻苦钻研的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专业精神贯穿了他的生命和灵魂。 </p><p><br></p><p> 他没有套路,做人干净,真实正直,坦率真诚。人们之所以喜爱张文宏,在于他这个人的本性率真,没有假像,不世俗,不走“套路”。</p><p> 正当中国的疫情出现了拐点,各省市陆续清零,上下一片欢呼声。张文宏却说“在现在这个时期,不是说城市的确诊病例是零就一定是好的,反倒很担心,这么多人进来,怎么会是零呢?”果然没有多久,输入性确诊病例成了中国抗疫战争出现反复的大敌,一旦防控失误,所有的一切功亏一篑。 </p><p> 许多记者采访他,就想造神,企图套出他的个人隐私,他几句话就揭穿了,丝毫不留情面,他说“对我个人你不要采访,我觉得没什么意思。我就一个乡下人跑到上海,读完书留下来工作而已。你讲到感染科我给你多讲一点”,然后就侃侃而谈他们的感染科。记者们们不甘心继续猛追,结果他说“我疲劳的时候追剧,看那种非常无聊不用动脑的电视剧,”“运动很累,”“别期待在我身上看到肌肉,我没有。”</p><p> 媒体歌颂那些怀孕九个月、强行给孩子断奶、医护流产、剃光头上前线抗疫,张宏文可不主张这么做,他说“对于普通人它就是一份工作,不要用高尚来绑架别人”,“我不鼓励加班加点,无休止工作也是不人道的一件事情”、“没有理由叫人家抛弃自己的家庭在这里无休止的工作。”“就是放弃掉自己所有的生活,来扑到工作里面去,因为这本身是一个不人道的做法。除非你热爱的不得了”。他说,医务工作者要的不是宣传歌颂,要的不是高大上,“你问我医护人员需要什么?我觉得就是需要有免于受伤的权力”,“第一关心防护,第二是疲劳,第三是工作环境。我觉得要跟上。如果跟不上,就说明没把医务人员当人看,只是当机器”。</p><p> 张文宏还换掉了从年底一直干了一个月的所有的医生,他认为这一批人太累了,太听话了,不能总是欺负老实人,第二批人全部换上共产党员: “我不管你当初入党是什么动机,你们宣誓的时候不都说了吗?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现在都给我上去,没有讨价还价”。他就是不按套路出牌!</p><p> 张文宏本性善良,诚实,对同事真诚,当华山医院组织医疗队去武汉时,一位医生的父亲住进了ICU,他对他说“你放心回去吧!”;一位刚刚援外回来的医生请战,他对他说“你刚援外回来,这次先不派你去。”在同事眼里,他是团队的“定海神针”,多年来的临床经验和果断决策让大家对他充分信任,从他30岁起,就有一个“张爸”的绰号,正是因为他总是像一个大家长细心周到。</p><p> 张文宏对待病人就如同对待自己的家人。他看到有一对来看病的老夫妇年事已高,就特意工工整整的写了大字的便签,亲切细心的告诉他们看病的流程; 有一位病人因为医疗费不够就挪用了姐姐上大学的学费,张文宏知道了就为病人的姐姐捐款5000元钱;有一位病人家庭条件很差,张文宏给免了好多检查费;过节放假,张文宏特意去查房看望病人,就在大年初一,他也去病房看望病人。好多病人送给他牌匾锦旗,他从来不挂出来,唯独有一个病人送给你他的一句话,他挂在办公室“我只是你们工作中的匆匆过客,而你们是我的人生转折”。体贴、实在、淳朴、厚道、善良,有权威又有情义,这都不是一时能装出来的,装得了一时装不了一世,都是本色使然。张文宏幽默精明睿智,表达能力超强。张文宏脱口而出的那些带着闪光的“金句”,令人捧腹、开心、醒脑: </p><p>张文宏经典语录 :</p><p>1.岁月这么静好,就一定有人在负重前行。谁在负重前行?就是我这样的人。</p><p>2.我跟你讲你一定是听不懂的,因为你读的书我读的书不一样。</p><p>3.一般女孩得了流感,被传染的基本都是妈妈,而丈夫很少,所以那一刻,我对爱情产生了怀疑。</p><p> 4.流感肺炎的死亡率是9%,SARS的死亡率只有10%,那你为什么对流感就不怕,对SARS就那么怕呢?因为SARS你一无所知。</p><p> 5.最好的药就是免疫力</p><p>6.一线岗位全换上党员,没有讨价还价!</p><p>7.防火防盗防同事!</p><p>8.你在家里不是隔离,是在战斗啊!你觉得很闷,病毒也给你闷死啦。</p><p>9.企业老板不用给我们捐东西,让员工在家里办公,隔离观察,还给人家发工资,这就是对国家做贡献了。</p><p> 10.现在不仅仅是医生一个人在战斗,那肯定完蛋。从现在开始每个人都是战士,你呆在家里你也是战士。</p><p> 11.不要到处瞎玩,正常生活正在慢慢回归,但是还没有到为所欲为的地步。</p><p>12.专家到了这份上吧,我看了,脾气没有一个好,每个人都极端的自信,吵架是经常的。但是有一个,每个人都抱着对病人极端负责的态度。大家看到医生都是文质彬彬的,都是假的。</p><p>13.当新冠大幕落下,我自然会非常silently走开。你再到华山医院来,你也很难找到我了。我就躲在角落里看书了。</p><p>14.等过了这个事情,大家该看电视的看电视,该追剧的追剧,该看跑男的看跑男,谁要看我啊?</p><p>15.大家只要闷两个星期,少说话,你知道伐,语言少了,思想就出来了。所以,闷两个星期对广大的大学生,是很好的锻炼噢。</p><p>16.只要今天活着就有</p><p>有明天治愈的希望。</p><p><br></p><p>17.我们应该关心最本质的东西,我们最关心的是出院以后一旦复检阳性了会不会继续传染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p><p>18.整体的救治成绩,我觉得对得起上海人民,我们的成绩是及格的。</p><p>19.我们前期的失误,其实是需要反思的。而我们后期的有效,别国也是学不来的。体制和国情不同。何况,这是场灾难,不管是嘲笑别国的蔓延,还是猛夸自己国家棒,其实都是对灾难和逝者的亵渎他讲话有技巧,并达到了发言人的专业素养。他不仅仅是说实话,还是说的漂亮话,有高度有深度,虽然漂亮,但是很朴实平和,不令人反感,会欣然接受。作为一个医生,他肯定不是研究过说话的技巧才去说话,说话不是研究出来的,而是内心的外露。务实,实事求是,没有说教,没有粉饰,没有矫揉造作,内涵和智慧的自然表达,很人性。</p><p> 张文宏很善于演讲,这可能与他在哈佛大学经常听那些大师们的演讲受到的熏陶有关。2018年,他在CC讲坛演讲关于“流感”的知识,一通讲座,被他用轻松有趣的语言上了一堂“公共卫生入门课”,他条理清晰的科普了“鼠疫”、“ 天花”、“霍乱”等人类历史中的传染病,告诉大家如何对待日常生活中像“流感”这样的流行疾病。大家听得都入了神,开始迷上了这个传染病专家。</p><p> 2020年1月18日,还是在北京这个CC讲坛,他幽默诙谐地给大家演讲什么是SARS、什么是“流感”、什么是H7N9这些传染病,对于焦虑在新型冠状病毒的人们给予专业性的分析解释,没有复杂的专业词汇堆砌,没有枯燥的大量的援引数据,以一个专家的身份负责任的告诉你: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他的语言表达流畅自然,逻辑清晰,通俗易懂,幽默风趣。这堂课一下子就让这个“暖男专家”火了!即便是张文宏在他的“华山感染”公众号里的所有文章也充分展示了张文宏式的冷幽默和逻辑思维清晰的“大白话”特色。在他的读者和听众看来,在广大民众的心里他就是一个有思想、有理智的专家,一个医学界立体式的复合型的人才,一个说真话说实话、敢恨敢爱的普通人。</p><p><br></p><p> 有网友说“张文宏不火,天理不容!”话虽过了点,但是表达了网友们对张文宏的喜爱,这个“硬核网红”算是被大家实锤认可了!</p><p><br></p><p> 对于张文宏没有入选抗疫先进个人,我只有一个理由可以解释,那就是他肯定把名额让给了别人,这符合他的人格。</p> <p>张文宏,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男, 1993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医学系医学专业。 毕业后长期在华山医院感染病科从事临床工作,曾分别在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BI医学中心、香港大学玛丽医院进修。 现担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党支部书记、主任,兼上海市肝病研究所副所长,上海感染病学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常委。上海感染病学会候任主委;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常委 《微生物与感染》执行主编 ;《中华传染病杂志》副总编 《肝脏》副主编。 诊疗特长 不明原因发热,各种疑难感染性疾病,慢性肝炎,肝硬化,肝功能异常。 所获荣誉 曾获得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中华医学科技奖、教育新世纪优秀人才、上海市银蛇奖等。 在全国抗疫新冠状病毒肺炎的战斗中,他表现优异,使他成为网民心中的“硬核”医生。</p> <p>后续——李文亮被追授全国防疫先进个人称号,同时经过中央调查组调查以后,武汉市公安局撤销了对李文亮的“训诫书”,并在全国向李文亮公开道歉,相关责任人受到了相应的处分。</p><p><br></p><p> 难以令人置信的是,李文亮的微博下方,诞生了互联网的奇迹</p><p><br></p><p> 李文亮医生在2020年2月7日离世,至今已经整整35天。然而最近,有很多网友发现,李文亮在2020年2月1日发出的最后一条微博,居然一直活着。</p><p><br></p><p> 在这条微博的下方,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网友给他写留言,几乎是以每分钟增加一条留言的速度持续增长,从未停歇。</p><p><br></p><p><br></p><p><br></p><p> 有网友给李医生留言,希望他能给自己在天堂的父亲问好。</p><p><br></p><p> 有网友捡到了一只流浪猫,也来李医生这里碎碎念;</p><p><br></p><p> 面临考试的孩子们,压力山大;</p><p><br></p><p> 怀了孕的女网友,半夜因为恶心而惊醒;</p><p><br></p><p> 有恋爱烦恼的网友数量惊人;</p><p><br></p><p> 甚至连好事将近,准备要见对方家长了,也会产生烦躁和忧虑;</p><p><br></p><p> 除了这些自我倾诉型的网友外,还有很多网友是来报喜的;</p><p><br></p><p> 甚至有股民跑到李医生这里聊起了行情;</p><p><br></p><p> 很多网友看过李文亮的历史微博,知道李文亮是个吃货,于是经常跑到这里来分享美食图片;</p><p><br></p><p> 还有人竟然大早上醒来后,发现自己梦见了李医生;</p><p><br></p><p> “是的老李,春天来了。不知道如果你有在天之灵,是否真的会看到网友们的这些留言。</p><p><br></p><p>无论这些留言是报喜还是报忧、满满正能量又或者是淡淡的忧伤,都能让我们感受到同样的特点:人性。而人性的背后,是满满的温暖和感动。</p><p><br></p><p> 老李,想必你在同学群里发出预警信息的时候,完全不会想到今天的这一幕吧。</p><p><br></p><p>你要是还活着,多好。”</p><p><br></p><p> 李文亮的“训诫书”被撤销的当天晚上,竟然有十万多人跑到他的微博下面告诉他这个消息,说不尽的千言万语令人肝肠寸断、声泪巨下。</p><p><br></p><p><br></p><p><br></p><p> 有的人死了,可是他还活着,</p><p><br></p><p> 有的人活着,他却已经死了.......</p><p><br></p><p> 我的素描新作——《山的泪》钟南山</p><p><br></p><p>创作时间: 2020.2.14</p> <p> 知道仝小林是谁吗?他也是2820年武汉抗疫最前线的大英雄。人们对钟南山、张文宏耳熟能详,却不熟悉仝小林。</p><p> 仝小林是与钟南山齐名的院士,我们国家中国科学院唯一的一位中医院士,是这次国家派往武汉的顶级医学专家团队里中医国家队的带头人。封城以后的武汉,所有的医院人满为患,面对人山人海的病患,所有大小医院基本上处于崩溃状态。仝小林经过调查研究,分析时局,马上拿出了——解决社区病人是重中之重的方案。他决定以社区防控为第一道防线,切断病毒源头,釜底抽薪,减少病患数量,减轻医院压力。他认为这个时候医疗资源一旦枯竭,医疗体系一旦崩溃,失控的局面便无法收拾。于是,他制定了一个绝妙的方案——“让病人在家里就能得到救治”。他抓紧时间,拟定了一个所有人所有体质吃了都不会有毒副作用的中医药方,这个方子也只有他这样的大国医敢开: “清肺排毒汤”。这是一个面向万人的诊疗方案,很多人会质疑,中药不是辨证施治一人一方需要望闻问切吗?所有人都吃一种药岂能治病?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的这个药方用起来是有相当窍门的。所有人第一副药喝三天,普通发热患者直接就好了,这样把新冠肺炎病人筛出来了。这些筛出来的人再继续服药两周,轻症新冠肺炎患者基本上就都会有很大的改善,而且,没有任何后遗症!仝小林在一线指挥工作人员深入社区,陆续发放了几千人的汤药,反馈令人振奋!很多轻症患者服药以后基本得到了救治。接下来,他联合信息部门制作出一个微信小程序。通过互联网与在家中的病患联系,了解每个人的病情,然后把相应的药方开出来让配送员直接送到病患手中,中药还可以代煎。他的这一举措,极大的缓解了武汉疫情的紧张局势,减缓了医疗系统的压力。武汉的局势被控制住了。仝小林又请来了很多中医里的有经验的老医生,一起拟定了第二第三版中药方,并且把一系列精进的药方推广到全国。在这场疫情西医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我国的中医药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在武汉抗疫条件极其有限,生死存亡的严峻时刻,避免了更多人员的病死,解救了无数面临家破人亡的家庭,仝小林的贡献可以说是“举国之功”也不为过。只是各路媒体少有宣传,大家都不知道而已。对于这些,仝小林不以为然,“治病救人,医者仁心”,是他一生从医的原则。</p><p> 其实仝小林在我国中医界早就赫赫有名,他主持科研项目先后承担国家及省市级课题30余项。其中,承担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项目,任首席科学家;作为第一负责人承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科研行业专项“基于社区的糖尿病中医药干预及推广应用研究”课题;承担国家“十一五”攻关课题,为课题负责人;以及WHO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重点项目共6项、科技部课题2项、卫生部课题3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面上、重大课题共2项、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项目2项、院级课题7项、国际合作及横向课题11项。</p><p> 在学术研究方面,他颇有成就。首先,他突破了糖尿病传统的“消渴”理论的局限,解决了中医不能独立降糖的上千年的难题,这一成果拯救了无数饱受痛苦折磨的病人和家庭。其二,针对现代医学无法使代谢综合征“整体瓦解”的难题,实现了对肥、脂、压、糖等多代谢紊乱的整体治疗。其三,他从中药合理使用剂量角度,找到了为提高中医药应对糖尿病等急危重难疾病切实可行的路径,大大更新了全国中医治疗的手段,使无数疑难杂症因此得到理论指导,并且揭开了很多失传秘方的奥秘。他的这项成果使中国的中医水平由此得到提升。</p><p> 他的学术研究方面成果丰厚,主持编写《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及《糖尿病中医防治国家标准》。主编《糖络杂病论》、《重剂起沉疴》、《疑难病中医治疗及研究》、《中医博士临证精华》、《SARS中医诊疗与研究》等医学著作10余部。已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SCI论文14篇。研制的治疗焦虑失眠的眠虑安即将上市,治疗老年性夜尿多的缩泉灵已进入Ⅲ期临床,并进行了治疗糖尿病的“糖敏灵丸“、“清热降浊方”的新药研发工作,此两种药物已被列为国家创新药物。目前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7项,转让专利及新药处方14项。他已培养博士后11名、博士18名、硕士42名。</p><p> 今年六十四岁的仝小林,出生在一个中医世家,母亲是战地医生,他秉承了母亲“治病救人,扶危解困”的医术医德,终生履行为国为民的理想抱负。目前他是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获得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科研副院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内分泌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中华中医药学会量效分会主任委员,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糖尿病研究联盟主任委员,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p> <p>我的素描新作——2020抗疫英雄: 陈薇 </p><p> 在2020年惊天动地的抗疫战争中,全国人民都知道有一位赫赫有名的“疫苗女将军”,她的名字叫陈薇。大家都知道她在武汉抗疫最前线争分夺秒的研究对付新冠肺炎病毒的疫苗。但是很多人只知道其名,却不知道其人。陈薇这个女人是怎么成为了女将军?又是怎样走上了从事中国军事生化医学科研道路的? </p><p> 陈薇,1966年出生在浙江兰溪。从小聪明好学,长相秀丽,一头飘逸的披肩长发,典型的“恋爱女孩”,她能歌善舞,喜欢文学,是个学霸。高中毕业一举考上有名的浙江大学。由于学业突出,毕业后又被保送到清华大学生物化工专业读研。硕士毕业后她被深圳一家公司邀请,这是一份诱人的高薪位置。可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改变了她的命运。她受清华大学导师之命去军事医学科学院取一份抗体,她看到了这家从事生化武器防御的特殊单位,那里的实验室比清华大学的还要好,出于对科研的爱好,她做出了一个人生至关重要的选择: 充军!她被特招入伍了,从此走进了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她将学习研究抗病毒药物为主攻方向,1998年,陈薇获取了博士学位,顺利毕业。从此,她和军队医学科研工作者一起,冒着生命危险“与毒共舞”,一干就是30年。</p><p> 首先, 她成功研制了我军20年以来批准人体研究的第一个基因工程炭疽疫苗。 </p><p> 2003年,在SARS肆虐期间,陈薇带领的研究团队,在国内外首先证实IFN-ω能有效抑制SARS病毒的复制,并完成了30余所SARS定点医院近14000名医护人员的临床研究,结果表明一线医护人员无一例感染,起到了重要防护作用。相关成果获第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创新杰出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p><p> 2008年,汶川地震期间,陈薇曾担任国家卫生防疫组长,并赴灾区一线,到达当天连夜编写了《灾区卫生防疫知识手册》,即刻陆续发放到受灾群众手中。她深入灾区,冒着余震的危险,解救在危难中的灾民,一呆就是两个多月。 </p><p> 北京奥运会期间,陈薇参与"军队奥运安保指挥小组"专家组,带队负责各场馆的核、生、化反恐任务。</p><p> 2014年西非大规模暴发埃博拉疫情,全世界面临生死威胁,陈薇拿到了境外试验的准入证,大胆冲到了非洲第一线,早在2006年由陈薇领衔的团队就自主研发的重组埃博拉疫苗获得临床许可,进入人体试验。在非洲她的疫苗为疫区无数生命打开了希望之门,成为我国完全自主研发的疫苗首次走出国门,在境外进行临床实验并获得成功。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重要医学期刊《柳叶刀》。</p><p> 2015年七月,49岁的陈薇晋升为少将。 2019年,陈薇被评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p><p> 2020年年初,陈薇作为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中的“逆行者”之一,在一月二十六日农历大年初二,就带领队伍进驻了武汉,马上紧急搭建帐篷做移动检测实验室,开展检测的同时,自主研发快速检测试剂盒,由此加快了确诊速度,取得了军事医学科学院专家组深入疫区进行的科学攻关一项重要应用成果。3月16日,陈薇团队又率先研发出了重组新冠疫苗,在全世界属于首次。</p><p> 三十年来,陈薇研究的都是危及生命的烈性病毒,有鼠疫、炭疽、埃博拉、SRSI病毒、2019新冠肺炎病毒......一想到这些东西可能用于战争和恐怖袭击,给国家和世界带来灾难,她就油然而生一种使命感。为了与病毒抢时间,每当进入实验室开始病毒研究,她都要厚重的全副武装,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穿着成人尿不湿,连续奋战,在负压的环境里,几个小时下来便头痛欲裂,有时候常常一做就是八九个小时,到了实验关键时刻,甚至连续48小时不眠不休,有一次为了抢时间,竟然连续奋战了72个小时没有合眼。每次从实验室出来,都会虚脱。长时间的疲劳导致头部血管痉挛,她经常是一边紧紧地揪住头发一边工作。非典期间,她跑遍了全国83个定点医院,在高危人群中指导用药,收集数据。为了采集样本,她每时每刻都零距离与高浓度病毒接触,面临巨大的生命危险。她为了民族为了挽救人民的生命,有时候长时间顾不了自己的小家,儿子在电视里见到她忍不住亲亲电视屏幕上的妈妈。有人问她: 去疫区那么危险的地方,万一回不来怎么办?她不假思索脱口而出: “穿上这身军装,就意味着这一切都是你该做的”,“我愿这一生都能和致命病毒短兵相接,为受困疫区的生命打开希望之门”。</p><p> 陈薇现任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专业技术五级,少将军衔,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人大代表、全国青联常委、全国妇联执委,全军生物武器损伤防治药物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药典生物技术副主任委员、国家传染病重大专项总体组专家。 陈薇多年来一直从事生防研究,领衔承担了多项国家、军队重大研究项目,都出色完成了任务。在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新型疫苗和治疗药物研究方面,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获得 "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p><p> 2020年4月8日,武汉终于解封了,全国人民都为之欢呼。几万名驰援武汉的医务工作者们都告别了这座历经苦难的城市,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与亲人团聚。陈薇,却仍然战斗在武汉,她的实验室里,她要继续抓紧时间,为彻底战胜万恶的新冠肺炎病毒而不懈努力,继续观察研究总结她的疫苗人体实验的结果。</p><p> 陈薇是勇士,是将军,是英雄!她为了人民,为了民族,为了国家,也为了世界!</p> <p>当我第一次看到快递小哥汪勇的报道,心里立刻产生一种反应: 这个顺丰快递员把政府应该做而没有做的事情都做了!他真了不起!</p><p> 2020年这场战争般的病毒疫情,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人世间的真善美、假丑恶,又像一把尺子,衡量着人性的深浅长短、人心的薄厚冷暖。如果大年三十这天晚上,疲累了一天的汪勇,忽略手机上那条武汉金银潭医院一位医护人员呼唤的“求助信息”,他尽可以回家与家人一起过年,尽可以随着封城以后的武汉人一起待在家里躲避瘟神的侵袭。可是本性善良的他,想到在最前线挽救人民的生命与病毒战斗的白衣战士,劳累了一天却要徒步回家,他于心不忍,他跟爱人撒了个谎,在那天晚上,他竟然一口气接送了30趟,累到腿软。第二天,他心里展开了斗争,还继续吗?万一被感染,家里老婆孩子父母咋办?但是他转念一想,不能让医生护士天天这么走回去呀!他们有的人医院离家很远,科室里只有椅子没有床,他决定继续送,从此以后他成为了一个志愿者,每天睡在公司的库房里。可是后来驰援武汉的医生越来越多,他一个人忙不过来了,于是,他组建了一个30人的志愿者队伍,他成为领导者。既然来做志愿者,就要做最坏的打算,就算被感染了也不要拖累家人。必须一个人住。车子必须严格防护,既要保证自己和车队人员安全也要保证医护人员的安全。他制定了严格的纪律,在他的严谨的领导下,始终无一人感染。后来,30辆车也无法保证医护人员的需要,汪勇决定继续扩大车队规模,他的协调能力发挥了作用,他号召大家分头去跟摩拜单车、滴滴公司、其他网约车公司负责人联系沟通,经过多方组织协调,竟筹集到了近千辆共享单车、四百辆电动车、一家网约车公司,几乎每一家企业都是由他自己对接。虽然吃过不少闭门羹,但是他的诚实善良也感动了不少人。爱,是一种能量,传递出去就能结集成巨大的力量:善良,是一粒种子,播种下去就能收获丰硕的爱心。如果这些事情由政府有关部门发挥权力职能来调动社会各方力量,会轻而易举做到,可是一个普通不能再普通的老百姓,他只能事无巨细,用爱心和智慧去挖掘社会的能量,无数的志愿者汇聚成了爱的暖流,汪勇成为抗疫战争中的领军人,带领着他的队伍在第一线冲锋陷阵。</p><p> 长时间不回家,他还是“露馅”了,只好跟家里人老实交代: 我在做志愿者,我很好,你们放心!妻子哭了,父母沉默了。最终还是理解了他,鼓励支持他要他格外注意安全。</p><p> 解决了医护人员的出行问题,汪勇发现,驰援武汉的医护人员没有饭吃,他们住的酒店只提供住处不提供餐食,怎么可以这样?汪勇想办法募集了两万元钱,买来了方便面饼干和矿泉水。吃了一周的泡面,有一天,汪勇在朋友圈看到一位护士小妹妹的一句话,刺痛了他的心“我好想吃大米饭啊!”他心里很愧疚,“人家大老远跑来救人,却连一顿大米饭都吃不上”,他决定无论如何也要让医护人员吃上大米饭。他在网上发布了信息,联系上了一家饭店,对方同意以成本价16元一份套餐卖给他们,30分,480元钱,汪勇自己掏钱买下了,送到了医院,他坚持不收钱。只是一顿饭这样下去怎么行呢?汪勇找到了两家饭店,对方表示每天给金银潭医院提供一百份免费盒饭。过了几天,汪勇发现这两家饭店每天还在为其他医院提供两千多份盒饭,汪勇决定另谋出路?“如果是我自己找个酒店厨房,自己想办法解决食材”。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有一家烤肉店老板站出来愿意提供场所。“汪勇志愿者餐厅”成立了,每天700份盒饭,解决了医护人员和其他专职司机、志愿者的吃饭需求。汪勇,成了志愿者心目中的偶像。大家自愿跟着他,为抗击疫情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随着疫情发展越来越重,这家餐厅被迫关闭,汪勇后来又找了一家便利店,对方愿意提供免费餐食,可是,十几天以后,便利店也被迫关闭。这个时候,实际上汪勇盒饭的供给量每天已经到了15000多份,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怎么办?汪勇冷静的分析考虑,必须协调相关部门来解决问题了。先是跟个人沟通,后来又跟企业沟通,最后,不得不跟政府部门沟通。本来就是政府部门应该做的工作,却由汪勇这样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出租司机出头去求政府部门解决问题。汪勇联系上了街道办事处,街道办事处上报领导,最终得到批示以后那家便利店才得以恢复生产,汪勇又出头办齐了手续,15000份盒饭终于又供应上了。一个问题解决了,又发现不少新的问题: 医护人员的日常生活所需,修理手机、换眼镜片、买拖鞋、买秋衣秋裤、生日蛋糕.....汪勇的志愿者队伍成为了武汉金银潭医院“后勤部”。处于对汪勇的信任和佩服,他的指令一呼百应。大家的目标一致,爱心一致,不顾生死,共同抗疫。</p><p> 2月19日顺丰公司复工,汪勇接到通知: 明天来上班,你被升为部门经理,管理四个营业网点。</p><p> </p><p> 在疫情期间,当许多人还沉迷在追剧,玩手机,打游戏中时,有那么一些人,他们一直在不断学习和精进,把疫情当作一次锻炼和打磨自己的机会。</p><p> 汪勇,是一个有自律心的人,一个自律的人,无论在何种境况下,都能以严格要求自己。不自律的人,永远也缺乏毅力和坚持。记得富兰克林曾说:“我从未见过一个早起勤奋,谨慎诚实的人抱怨命运不好,良好的品格、优秀的习惯、坚强的意志,是不会被假设所谓的命运击败的。” 骨子里的自律,会慢慢拉开跟普通人之间的距离,直到最后令人望尘莫及,甚至逆袭自己的人生;但凡自律的人,都会拥有更多的机会和选择。但凡自律的人,总是会更容易获得成功;但凡自律的人,都会拥有更多掌握人生的权利和自由。自律和不自律,差的是整个人生。</p><p> 汪勇是个有责任心的人,他认为“国难当头,匹夫有责”。按理说,他的工作岗位就是个出租车司机,他的责任就是接送顾客。公司放假了,他尽可以像别人一样把自己隔离在家里,陪伴自己的妻子孩子、父母。可是在国家危难面前,他把救国救民作为自己肩上的重任,面对重重困难,他起早贪黑奋力攻克,抗疫战争中的需要,都成为他的自觉自愿,劳累繁琐没有任何抱怨,没有一丝一毫的推诿,只有担当和奉献;生命危险,他置之度外,甚至他还保护着别人的生命和危险。</p><p> 心灵是有品级的,心灵的品级决定人格决定品格,决定人一生的命运。</p><p> 汪勇成为抗疫英雄,受到国家的特别奖励,称他为“生命的摆渡人”;汪勇受到国家邮政局嘉奖,授予汪勇“最美快递员”特别奖;顺丰公司给他连升三级。</p><p> 可是,没有尽到责任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者们,那些失职的政府官员们,那些在抗疫战争中逃避推诿的职能部门,却没有被问责,没有被处分。这么多的失责却由汪勇他们这些志愿者顶着重重困难、艰苦奋战来填补空白! </p><p> 病毒无情,官僚无情,人间大爱有情!</p> <p>刘仙,四川人,今年才24岁,是成都盒悦餐饮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的负责人。二月三日,当她得知武汉医护人员很难吃上热饭热菜,她心急如焚,决定去支援武汉抗击疫情。她写好遗嘱,与公司的五位志愿者签好生死状,逆行千里连夜赶赴武汉,依托一家武汉盒饭门店,开始为医护人员免费供餐。在近四十天里,她们每天供应盒饭四百到六百份,支援二十一家医院,累计两万份。因为没有防护服,刘仙每天开着自己车子穿着雨衣进出各家医院,被大家称为“雨衣妹妹”。</p><p> 二月初,刘仙发现武汉的医护人员缺的不仅仅是热乎饭菜。还有医疗物资。“是真的很缺,情况是真的紧急,那个时候我很着急。想尽一切办法,能买就买。能求就求,给医护人员找一件是一件。”</p><p> “雨衣妹妹“的事迹被媒体报道后,刘仙收到很多医院和医护人员的各类求助信息。希望通过“雨衣妹妹“的影响力帮助他们寻找救命的医疗物资。刘仙挤出时间一方面通过网络呼吁,一方面找公司求,找明星求,找网友求,但凡能用的办法都用上了,她们一共购买和募集防护服12304件、医用口罩4.3万片、医用手套513万双、肉类1.4万斤、米面粮油蔬菜70吨,支援了49家医院。物资捐赠金额约350万元。刘仙自己创业三年,性格刚硬的她从来没求过任何人,可是在武汉,为了抗击疫情,她说“我把尊严放在了地上”,由于各种的不顺利,她不知道哭过多少回。刘仙和同事们在餐厅里了一个应急仓库,哪家医院急需,她就开着“川A”打着双闪送到哪里。</p><p> 在武汉,刘仙亲眼见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团结,什么叫患难见真情,看到了祖国的强大。她说“我们的社会总是充满了温暖。快弹尽粮绝的时候。援军到了!那是怎样的一种画面啊!“武汉的天很冷,在最困难的时候,武汉市民为他们送来了保暖的衣服,甚至医护人员给她送来了头绳。“真的是武汉人民的团结与感恩和医护人员的大无畏精神鼓舞着我,一定要坚持到最后。”</p><p> 刘仙和伙伴们拼到了三月中旬,随着武汉疫情得到控制,医院的食堂逐步恢复,医疗物资不再缺乏。支援的医疗队开始逐步撤离,刘仙自己选择了一天早上的五点钟,悄悄的离开了武汉。回到四川,她与采访她的记者说“我想,就算是多年以后自己老了,这些画面依然会清晰的在我的脑海里放映。”</p><p> 四月份,联合国秘书长青年特使办公室在联合国网站推荐了全球10位年轻人参与抗疫的故事,点名表扬了中国女孩“雨衣妹妹”: 她鼓舞了很多人。</p><p> 联合国秘书长青年特使贾亚特玛·维克拉玛纳亚克说:</p><p> 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许多国家因此宣布进入紧急状态,人与人之间也在进行着不同级别的隔离,部分企业和学校甚至被迫关闭。然而,还有一些鲜为人知却值得关注的故事:年轻人在这场战“疫”中迎难而上,勇担重任。有人说,除去被夺走生命的悲剧和丧失经济来源的痛苦之外,一代人也失去了为我们的未来作出贡献的机会。然而,我却已经看到当今的年轻人,同时也是有史以来最庞大的青年群体,正在现下的危急时刻中,动员大家行动起来共同抗疫,为人们带来希望。我们所有人都被迫步入了一个新的情境。在新冠肺炎疫情阴影的笼罩下,曾经罕见的社会隔离和自我隔离等情况如今已变得普遍,世界各地的人们被恐惧支配着。然而,即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和未知的前路,年轻人们也正在担当重任,奉献社会。面对疫情所造成的混乱局面,全球各地的青年行动者和志愿者正在集思广益,同心合力,挽救无数的生命。</p><p> 作为联合国秘书长青年特使,我深知面临困境时年轻人是最有力的行动者。诚然,我们的确需要科学上的突破、政府的行动和大量资金支持,但是我们也需要世界各地的杰出青年贡献出他们的智慧。我们必将打赢这场战“疫”。当我们成功后,我坚信历史将铭记这群驱散恐慌与混乱、带来希望和理解的年轻人。</p><p> 现在,请与我一道了解这10位年轻人的故事,他们的事迹提醒着我们:即使身处异地,我们依旧可以紧密地团结在一起。他们的勇气使我充满信心,我相信,年轻人可以展现出人类最美好的一面,而这也必将激励着后世继续奋进。</p> <p>中国社会最底层人</p> <p>中国农村留守老人</p> <p>中国农民工——工地上扛水泥的农村女人</p> <p>中国农村留守儿童</p> <h3>我的自画像</h3> <h3>郑晓铜</h3> <h3>郑晓铜</h3> <p>素描作者: 郑晓铜 (年龄 71周岁 当过知青、编辑、记者、公务员)</p><p>文稿作者: 郑晓铜</p><p>版面设计: 郑晓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