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回族抗日英雄马本斋视频解说》</h3> <h3> 《马本斋生平事迹与人物简介》</h3><h3> 马千嵘整理资料</h3><h3>马本斋(1901年—1944年2月7日),原名马守清,经名尤素夫,男,回族,共产党员,河北沧州献县人。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冀中军区回民支队的创建人,抗日民族英雄。</h3><h3>他率领回民支队驰骋在冀中平原,英勇善战,威名远扬。毛泽东同志称其为“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1944年随部队赴延安途中,马本斋带状疱疹发作,又感染肺炎,病逝于山东莘县。2009年9月,马本斋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评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h3><h3>中文名:马本斋</h3><h3>别名:尤素夫·马本斋,马守清</h3><h3>国籍:中国</h3><h3>民族:回族</h3><h3>出生地:河北省沧州市献县</h3><h3>人物生平:苦难少年</h3><h3>马本斋,1901年出生于河北省献县的一个回族贫苦农民家庭。全家十三口人,靠租种别人的几亩薄地,打短扛活,维持生活。</h3><h3>马本斋的母亲,心地善良,常给孩子们讲苏武牧羊、岳母刺字、木兰从军的故事。母亲的言传身教,对马本斋的幼小心灵产生了深刻影响。</h3><h3>马本斋10岁时,母亲送他到本村私塾读书,学名马守清。后因家境日艰,只念了三年便中途退学。</h3><h3>1919年,家乡遭大旱,为了生存,17岁的马本斋随父亲马永长外出做工,踏上了走西口的路,去谋求生计。起初,父子二人在张家口一带以炸油条为生。后来,又辗转来到内蒙古给人放马。</h3><h3>“贩马贩马,四海为家”。这期间,他奔走于大草原和京、津、冀、鲁之间,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五四”运动时期风起云涌的学潮、工潮,使出身农家的马本斋耳目一新。[3]</h3><h3>上下求索</h3><h3>1921年冬天,19岁的马本斋经朋友的介绍,加入了东北军张宗昌的部队。入伍的第一天,马本斋领到一支六五式步枪。他琢磨射击要领,爬冰卧雪,一练就是几个钟头。枪法越练越准。当时,军中多是目不识丁的文盲。马本斋粗通文墨。半年后,被提升为班长。不久,又被提升为排长。</h3><h3>1922年,马本斋被选送到“东北讲武堂”学习。在那里,他受到了几乎残酷的军事训练,掌握了较为系统的军事知识。</h3><h3>1924年9月,马本斋从讲武堂毕业,被提升为连长。回到部队,适值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他被任命为担负后勤运输的“杠子营”营长。</h3><h3>1928年春,马本斋率“杠子营”随刘珍年的部队开到胶东莱阳。在一次战斗中,马本斋运用强攻和奇袭相结合的战术,取得了胜利,被任命为团长。后来,随军驻防胶东牟平一带。1928年,张宗昌被蒋介石的北伐军击败。其将领刘珍年乘机脱离张部,割据胶东。马本斋所部归刘珍年节制。</h3><h3>1929年1月,少师张学良易帜拥蒋。自成体系的刘珍年在山东战胜张宗昌、褚玉良联军后,于同年5月接受蒋介石任命,任独立21师师长。马本斋任该部第四团团长。</h3><h3>刘珍年所部并非蒋介石嫡系,政工人员中有不少是共产党员。李楚离、曾希圣、张霖之等都曾在该部任职,刘珍年的胞弟、政治处长刘锡九也是中共地下党员。马本斋通过与地下党员联系,了解到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尚有真心实意为穷苦人谋利益的党派和军队。</h3><h3>1930年,由于21师的高级军官向蒋介石告密,刘珍年只得将已暴露身份的中共党员和进步分子“礼送出境”。马本斋同中共外围组织的联系因而中断。</h3><h3>1931年9月,日本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东北全境。东北军执行蒋介石绝对不抵抗的密令,一枪未发撤到关内,把东北数千万父老乡亲置于日军的铁蹄之下。蒋介石已制订“先安内,后攘外”的基本国策,忙于“围剿”红军;山东的韩复榘、刘珍年均各怀鬼胎,只图自保。在这样的情况下,马本斋的慷慨义举自然招致了上司的蛮横训斥。</h3><h3>不久,马本斋被免去团长之职,改任烟(台)威(海)汽车路局局长(仍为军职)。1932年秋,刘珍年在蒋介石严令催逼下,率部离开其经营多年的老巢胶东,开往南方“剿共”。马本斋遂毅然弃官离职,回归故乡。[3]</h3><h3>奔向光明</h3><h3>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侵略军很快侵入他的家乡河北献县一带,烧杀淫掠,无恶不作。马本斋随即在家乡组织回民抗日义勇队,奋起抵抗日本侵略军。[2]</h3><h3>1938年初马本斋率队加入河北游击军,编为冀中回民教导队。1938年4月,所部改编为冀中军区回民教导总队,他任总队长。</h3><h3>马本斋在抗日战争中体会到了共产党的伟大和无私,他决心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在入党申请书中写道:“我甘心情愿把我的一切献给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献给为回族解放和整个中华民族的解放而奋斗的伟业。”1938年10月,马本斋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h3><h3>1939年,回民教导总队改编为八路军第三纵队回民支队,马本斋任司令员。1942年8月,回民支队奉命到达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他被任命为冀鲁豫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兼回民支队司令员。改编后的回民支队,在他的率领下,战斗力不断提高,队伍迅速发展到2000多人,成为八路军冀中军区野战化较早的一支能征善战的精锐部队。</h3><h3>1939年日寇扫荡华北,马本斋领导的回民支队在河间、青县、沧县地区转战,并在各大清真寺帮助“回民抗战建国会”组织伊斯兰小队,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在日寇对冀中根据地的扫荡中,与八路军主力纵队和贺龙、关向应率领的120师协同作战,消灭土匪武装第六路。</h3><h3>1940年的康庄战斗中,马本斋指挥部队从四面八方向侵略军猛烈进攻,半小时的战斗,除六、七个伪军逃跑外,其余50余人全部歼灭。这一次战斗,缴获大炮一门,重机枪一挺,轻机枪两挺,步枪60余支,马10余匹,以及许多弹药。</h3><h3>母子英雄</h3><h3>1941年7月,马本斋运用游击战,对盘据在河间县城一带的日寇实施严厉打击,日寇缩在据点里不敢出来,队长山本还给周围据点下了道命令:“百人以下的队伍,不准走出据点大门。”日本侵略军为消灭回民支队,于1941年8月27日,日本侵略军抓走了马本斋的母亲白文冠,企图逼降素有孝子之名的马本斋。同时,以马母为诱饵,诱使马本斋率部来救,以乘机消灭回民支队。日本侵略军用种种手段,逼迫马母给马本斋写劝降信。但是,深明大义的马母宁死不屈、义正辞严地拒绝敌人:“我是中国人,我儿子当八路军是我让他去的。劝降?那是妄想!”马母绝食7天,以身殉国,时年68岁。回民支队指战员纷纷请战,要为马母报仇。马本斋沉痛地写下誓言:“伟大母亲,虽死犹生,儿承母志,继续斗争!”[4]</h3><h3>冀中血战</h3><h3>1942年,冀中抗日环境急剧恶化。从春季开始,日伪军频繁在回民支队活动的建国、交河、献县一带“清乡”、“扫荡”,给回民支队造成很大的困难。马本斋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率领队伍打伏击,袭据点,英勇奋战。5月1日,日军集中5万步兵,800辆汽车及部分坦克和骑兵,在华北派遣军司令官冈村宁次的指挥下,对冀中根据地进行空前规模的大“扫荡”。为了减轻日伪军对我中心区的压力,回民支队奉命打泊镇,袭交河,转移视线。尔后戳破铁壁合围的口袋阵,跳出日伪军的包围圈,胜利转移到冀鲁边区。[2]</h3><h3>威震山东</h3><h3>1942年9月,回民支队奉命开赴鲁西北,并于10月到达目的地。部队到鲁西北后,马本斋被任命为冀鲁豫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兼回民支队司令员。从此,回民支队作为第三军分区的主力部队,打据点,斗汉奸,广泛开展借粮斗争,担负起了保卫、巩固和发展鲁西北抗日根据地的艰巨任务。</h3><h3>由于八路军主力部队转战外地,日伪军趁机对革命根据地进行大扫荡,抗日斗争形势十分严峻。马本斋选择威胁最大的日伪军,各个进行击破。盘踞在鲁西北地区的齐子修部,明里是国民党保安旅,暗里是日伪治安军,马本斋带领回民支队和军分区基干团对其进行了狠狠打击,极大地震慑了日本侵略军。在冠县,日伪军多次推行“治安强化运动”,挖封锁沟,修炮楼,安据点,实行“分割”、“囚笼”政策,使抗日武装斗争受到限制。马本斋指挥回民支队和军分区基干团,先后攻打了田寨、赵固、二十里铺等据点,又组织群众把20多千米的封锁沟全部填平,使南北抗日根据地连接起来。[5]</h3><h3>以身殉国</h3><h3>1944年2月,回民支队接到命令,开赴陕甘宁边区。在长期的战争生活中,马本斋营养不良,积劳成疾,突发急性肺炎,1944年2月7日在山东省莘县不幸病逝于冀鲁豫军区后方医院(今河南濮阳县小屯村),终年43 岁。</h3><h3>诗词作品</h3><h3>抒怀诗</h3><h3> 风云多变山河愁,雁叫霜天又一秋。</h3><h3>男儿空有凌云志,不尽苍江付东流。</h3><h3>马本斋在东北军当兵期间,写下了这首《抒怀诗》,抒发了其忧国忧民、壮志难酬的男儿情怀。[4]</h3><h3>家族成员</h3><h3>父亲:马永长</h3><h3>母亲:白文冠</h3><h3> 白文冠(1873——1941年),女,回族。马本斋之母,出生于河间城关六街,后嫁往献县东辛庄村,丈夫名叫马永长。</h3><h3>马本斋是抗日义勇队,八路军冀中军区回民支队的创建人,抗日民族英雄。冀中回民支队是“冀中平原游击战争的主力之一,也是回族在华北捍卫祖国的一支劲旅。”</h3><h3>马本斋与贺龙、关向应率领的120师协同作战,消灭土匪武装第六路。</h3><h3>至1943年,回民支队在朝城、莘县地区攻克敌人据点30多处,烧毁碉堡40多个,对鲁西北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马本斋率领回民支队,经历大小战斗870余次,歼灭日伪军3.6万余人。马本斋身上所展现的是艰苦奋斗、舍生忘死、坚忍不拔的抗日精神和民族气节。马本斋是回族人民的一面旗帜,是爱国主义的光辉典范,是共产主义事业的英勇奋斗者。[8][2]</h3><h3>人物评价</h3><h3>马本斋领导的回民支队被八路军冀中军区誉为“无攻不克,无坚不摧,打不垮,拖不烂的铁军。”毛泽东称其为“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h3><h3>毛泽东、周恩来、朱德曾分别为他题挽词:“马本斋同志不死!”、“壮志难移,汉回各族模范;大节不死,母子两代英雄”、“民族英雄吾党战士”。</h3><h3>叶剑英同志评价说:“马本斋同志的斗争道路简单的说,一是抗日,一是团结,一是信赖党。”[8]</h3><h3>吕正操司令员高度评价回民支队“不仅是党团结回民抗日的旗帜,也是回汉团结抗日的旗帜”。</h3><h3>2009年9月14日,马本斋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解放军总政治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9]</h3><h3>轶事典故</h3><h3>13岁时说得老师哑口无言</h3><h3>马本斋家境贫寒,兄弟三人靠父母的辛勤劳作养活,他10岁入私塾读书,聪明伶俐,好学上进。</h3><h3>在一次考试中,私塾先生让学生默写《增广贤文》中的一段话:“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贫穷自在,富贵多忧,不以我为德,反以我为仇。”批阅试卷时,教书先生吃惊地发现,在32份卷子中,竟然有21份把“贫穷自在,富贵多忧”改成了“富贵自在,贫穷多忧”。</h3><h3>老师一看,就感觉到这不是偶然的,肯定有人说了,这一查呢,马本斋就承认了是他让这些小同学改的,为什么改,意思就是说,你穷人他怎么会自在呢,他不自在,没吃没穿他不自在,他难受啊。应该说,富贵,有吃有穿,住得好,肯定他自在。</h3><h3>小小年纪的马本斋说出的这番话,让私塾先生顿时哑口无言。无奈之下,他找到了马本斋的母亲,希望她对自己的儿子严加管教。马母的回答却令教书先生始料未及。她对先生说,看来我儿子这几年书没有白念,他既然明白了贫穷富贵的道理,我送他上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于是,马本斋就此结束了他三年的私塾学习。 [4]</h3><h3>后世纪念</h3><h3>马本斋纪念馆</h3><h3>民族英雄马本斋烈士纪念馆位于河北献县本斋村北,东西宽60米,南北长100米,占地6000平方米。马本斋纪念馆由展馆、塑像、开旗台、矮墙、大门等组成,纪念馆主体部分采用了伊斯兰风格。进纪念馆大门迎面为广场,广场中央竖立着民族英雄马本斋骑马驰骋的铜像,再现了马本斋凌空扬蹄,万里烽烟,杀伐日寇的情景。</h3><h3>马本斋纪念馆</h3><h3>2004年9月马本斋纪念馆开始对游人开放,同年入选河北省十大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005年11月被中宣部命名为第三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6年8月,又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h3><h3>马本斋母子烈士陵园</h3><h3>马本斋母子烈士陵园位于河北省献县本斋乡本斋村,2006年4月4日扩建落成,占地面积3552平方米。马本斋母子烈士陵园与马本斋纪念馆隔路相望,园内庄严肃穆,中央设汉白玉纪念碑一座,正面刻有毛泽东同志亲笔题词:“马本斋同志不死”,背面为朱德同志的题词:“壮志难移,回汉各族模范;大节不死,母子两代英雄”。</h3> <h3> 《马本斋之子.马国超将军》</h3> <h3> 《马国超简历》</h3><h3> 马千嵘整理资料</h3><h3>马国超,党员,笔名紫辛,河北献县人。抗日英雄马本斋将军的儿子。1959年应征入伍,1963年毕业于解放军测绘学院海测系。历任解放军测绘学院学员,海军北海舰队海测大队测量员、海军政治部群工部部长、秘书长,海军航空兵副政委(正军职、少将军衔),全国第九、第十届政协委员。</h3><h3>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马本斋》、《民族英雄》,长篇传记文学《马本斋将军》,电视剧剧本《青年闯天下》,长篇叙事诗《青松长翠》,诗集《心泉》、《杏花雨》、《海之恋》等作品,共200多万字。</h3><h3>中文名:马国超</h3><h3>别名:紫辛</h3><h3>国籍.中国</h3><h3>民族:回族</h3><h3>出生地:河北省献县东辛庄</h3><h3>人物关系:尤素夫·马本斋父亲</h3><h3>人物简介</h3><h3>河北献县人。其父是著名抗日英雄马本斋。1959年应征入伍,1963年毕业于解放军测绘学院海测系。历任解放军测绘学院学员,海军北海舰队海测大队测量员、海军政治部部长、秘书长,海军航空兵副政委,正军职、少将军衔(1994年授予)。全国第九届政协委员。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97年任全国政协委员,将军后代合唱团团长。业余时间喜好文学创作,著有长篇小说《马本斋》、《民族英雄》,长篇传记文学《马本斋将军》,电视剧剧本《青年闯天下》,长篇叙事诗《青松长翠》、诗集《心泉》、《杏花雨》等二百多万字的作品。</h3><h3>新四军</h3><h3>个人经历</h3><h3>生于河北省献县子牙河畔一个回族村庄,是民族英雄马本斋之子。在军旅生涯中,业余文学创作始终伴随其多彩的生活。多年来,先后创作并出版了《马本斋》、《民族英雄》等长篇小说以及《少年风云录》、《夜闯老虎口》、《青松长翠》等中篇小说和多部短篇小说以及诗集心泉三部曲.《心泉》、《海之恋》、《心语》电视连续剧《马本斋传奇》、《大地秀峰》《西柏坡之春》以及歌曲专辑《海上日出》、《祖国吉祥》、《雪莲花》等五百多万字的作品。</h3><h3>自幼酷爱书法,多年来潜心自学,尤其在书法和绘画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先后在宁夏、河北、浙江、北京、山西等省市举办了个人书画作品展,并先后出版《墨海扬帆》、《马国超将军书画艺术》等书画集,得到了很多的评价,在多次参展中获奖,许多作品被国内外名家收藏。</h3><h3>艺术家应该是精神力量的勇士,为天地立心,为人立命,要想学成一门东西,就应当有坚强的意志。多年来,马国超将军本着这一精神学习书画,走过了艰辛坎坷的道路。</h3><h3>中国书画重笔墨、神韵、意境、而他的作品属于三无产品,无流派、无章法、无功底,既没拜过师,也没请名人指教,更没有进过艺术殿堂,全凭自己的爱好和兴趣,感觉和探索、观察和临摹,把美好的想象与形象的水墨语汇合二为一,表达自己充满憧憬的心境。中国将军书画研究院提供资料。</h3><h3>为父而荣</h3><h3>提起马本斋的名字,50岁左右的国人无不耳熟能详。小人书、电影里,这位“回民支队”司令员、抗日英雄的形象深深印在无数人的脑海。</h3><h3>马国超</h3><h3>马本斋1901年出生于河北省献县的一个回族农民家庭。早年投身奉军当兵,逐级升至团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因不满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弃官返乡。全国抗战爆发后,他在家乡组织回民义勇队,奋起抗日。1938年率队参加八路军,所部改编为冀中军区回民教导总队,马本斋任总队长。次年教导总队改称冀中军区回民支队,马本斋任司令员。</h3><h3>马本斋作战勇猛,在回民支队和广大群众中有很高威望。从1937年至1944年,马本斋率部经历大小战斗870余次,歼灭日伪军3.6万余人,打得敌人闻风丧胆。毛泽东称其所率部为“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h3><h3>人们无论读小人书,还是看电影,其中一个镜头都难忘:日军血洗马本斋的家乡后,抓走了马本斋的母亲。日军对马本斋的母亲威逼利诱,让她写劝降信说服儿子“归顺皇军”,但马本斋的母亲痛骂汉奸,绝食抗争,最后光荣牺牲……</h3><h3>名字含义</h3><h3>马国超的名字是父亲起的。马本斋组织抗日队伍时没枪没炮,自叹中国穷,何时能超过强国呢?于是他说:“这孩子就叫国超吧!” 1944年1月,马本斋因为连年征战积劳成疾,住在河南濮阳县八公桥镇养病。2月初,5岁的马国超跟着母亲和姐姐去看望父亲。回忆往事,马国超将军依然激动不已:“父亲拉着我的手问,爸爸昨天教你的那两个字,会写了吗?”而父亲所说的这两个字就是“中国”。在马国超的心目中,父亲最后说的一段话成了自己成长的座右铭:“孩子,你要记住,这两个字就是咱们的家园。你长大以后,要像爱爸爸、妈妈一样爱我们的祖国——中国。”</h3><h3>1944年2月7日,马本斋在濮阳县八公桥镇的小囤村辞世,遗体被部队送往山东莘县张鲁集镇。</h3><h3>马本斋逝世后,党中央在延安为他举行了追悼会,总参谋长叶剑英高度赞扬了他光辉的斗争经历和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毛主席写下了“马本斋同志不死”,周恩来副主席题词“民族英雄,吾党战士”,朱德总司令送挽联“壮志难移,汉回各族模范;大节不死,母子两代英雄”。</h3><h3>父亲激励</h3><h3>1959年8月,成绩优异的马国超听从母亲的教导从军,被保送到解放军测绘学院海军系。看着英武健朗的儿子,母亲语重心长:“孩子,要做一名出色的战士!”</h3><h3>大学毕业后,马国超被分配到北海舰队海测大队,从此开始了风里来浪里去的海军生涯</h3><h3>“蓝色披肩抖落满天星光/黑色飘带送走弯弯的月亮/水兵把美丽的早晨从海里捞起/高高举起一轮早醒的太阳……”他记不清自己写了多少歌颂海军、抒发胸臆的诗歌,只知道海风吹硬了自己的性格。</h3><h3>领导发现了马国超的才华,把他调到海测大队政治处当文化干事。他组织干部战士绘画、唱歌、赛球,举办文艺汇演,把部队生活搞得热火朝天。</h3><h3>性格开朗的马国超也有郁闷的时候。他没想到当“干事”一当就是17年。有人劝他去拜访一下当年他父亲的领导和战友,走走关系,但他坚信在“进步”这个问题上,要依靠真才实学。</h3><h3>改革开放后,军队实行干部年轻化、知识化,马国超这才脱颖而出,被提拔为海军政治部群工部副部长,一年以后被提升为部长……直至被授予少将军衔。</h3><h3>爱国之心</h3><h3>“爸爸盼我们能超越强国”——听民族英雄马本斋之子马国超讲故事 “‘流动的国土’,这个词真美好,您怎么想出来的啊?”——记者曾经在2007年到北海舰队采访过“洛宁艇”、“伊川艇”。当知道称舰艇是“流动的国土”、倡议以城市命名舰艇,正是马国超少将的“原创”时,记者惊奇不已。</h3><h3>听民族英雄马本斋之子马国超讲故事</h3><h3>马将军说,这是他当群工部部长时有的想法,倡议一出,立刻得到上级和地方政府的回应,并逐步定为规则。多年以来,我国海军已有100余艘水面战斗舰艇以城市命名。</h3><h3>2008年5月,马将军经历了一件难忘的事儿:2008年,马国超随一摄制组拍摄专题片《马本斋》,他们走了河北6个地级市、近30个县,所到之处,当地群众无不盛情相待,马国超一次次地被感动:“他们不仅仅是在欢迎我,是因为当年的民族英雄,70年后依然活在人民的心中。”</h3><h3>马国超将军书法</h3><h3>担任将军后代合唱团团长让红色歌曲唱响中国,2010年6月27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89周年之际,与团政委李紫阳带领将军后代合唱团全体成员到革命老区山东省庆云县慰问演出,受到庆云人民的热烈欢迎,演出现场掌声不息。</h3> <h3>[锦立建设集团董事长田武与马国超将军合影留念]</h3> <h3>[著名画家马西园老先生与马国超将军合影留念]</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