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早晨看新闻,其中有一则讲的是一位七十多岁的阿姨,多年来,一直想去她年轻时下放过的地方去看看,心愿终于实现了。“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面对朝思暮想的眼前的一切,阿姨感慨万千,想起当年的很多往事,想起了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一切都还是那么的清晰。同时惊叹时光的飞逝,社会的巨变。阿姨说着说着,不禁流下了激动的眼泪。</p><p> </p><p> 正在看新闻的先生,突然向儿子提议:"崽,今天我们去爸爸小时候生活的地方看看不?我一直想去看看,不知那里现在变得什么样子的了,也一直想让你也去看看。"(儿子今年十九岁了,刚从武汉大学毕业,即将读研。)</p><p> </p><p> 儿子立即赞同,于是欣然成行。</p> <p> 我们先行驶于都蔡公路,然后,在刚建不久的红绿灯处,左转驶向了崭新而又宽阔的现代化公路。</p><p> </p><p> 由于时代的变化发展,中国近些年来乡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乡村公路已延伸到了每一个角落。很多以前的老路都废弃了,新修的水泥路大多取直而使原先的老路变迁了。而且,处在偏僻的地方的居民也大多迁往交通便利的公路沿线。所以,甚至一些年轻人都不知道那些老地方了。</p><p> </p><p> 车子行驶了一段时间后,先生打开导航,却导不到准确的路线。此时,看见一位正在路边等车的年轻女子,先生于是下车询问,朝阳林场怎么走?她却没听说过这个林场。先生记忆中,他读书的那个附近的村庄的名字叫“观重山”,于是,改问观重山怎么走,那女子这才说出了大致的方向,原来已经走过了头。于是,先生将车掉头,往回走了一段路程,在左边的一个岔口,下了都昌西,驶入了一条乡村路。先生遵循儿时大人的教导:"路在嘴边。"到一个村庄就停车探问一下,而且选择年纪较大的村民问。</p><p> </p><p> 车子缓慢地继续向前行进着,眼前又出现了一个村子。</p><p> </p><p> 突然,先生激动地说:"就是这,这个村庄就叫观重山。对,村庄前有一条水沟,看见这水沟我就知道了。崽,我小时候就是在这读书的……"先生说着,眼睛闪着亮光,脸上微笑着,泛着红晕。</p><p> </p><p> 阔别近四十年了,“光阴似箭催人老,日月如移越少年”啊,怎能不令他激动!</p><p> </p><p> 我蓦然想起张暴默的歌《鼓浪屿之波》"……登上日光岩眺望 /只见云海苍苍 /我渴望/ 我渴望 /快快见到你 /美丽的基隆港 ……"</p> <p> 摁下车窗,水泥路与村庄之间有一条长长的沟渠随即映入眼帘。那沟渠几乎淤塞,且杂草丛生,对岸岸边间或有一些瓜蔓藤架。抬眼看,整个村子显得零乱不堪,不像临近交通要道的新农村那样整齐划一,干净整洁。</p><p> </p><p> 靠近路边有一处地方正在建房子,沙石水泥随意堆放在路旁,甚至就在公路上搅拌沙石水泥,让本来就狭窄的乡村公路更加拥挤不堪,还有一些树木,木板等杂物横七竖八地几乎躺到了公路中央了。先生小心翼翼地开着车,战战惊惊才通过。先生不由得有点伤感地感叹着:"哎,这些地方相对还仍然是比较落后啊!"</p><p> </p><p> 一会儿,眼前远远地出现了一条高高的大坝。</p><p> </p><p> 先生不由自主挺直了腰背,身体往前倾,俯伏向方向盘,伸长脖子向我和儿子示意,好像我和儿子没看见那大坝似的,急切地说:"你们看,你们看,就是那个大坝,我以前就走那坝上的,那个水库叫虎山水库,对,就是虎山水库……"</p><p> </p><p> 我们在那大坝上停下了。</p><p> </p><p> 先生激动地比比划划,指指点点着,"我小时候是怎么样怎么样……走的,沿着哪里哪里……走的,………",叽哩咕噜说个不停。可先生所说所指的路已看不见了,那些地方已没有路了,满目的是郁郁苍苍的树木与荆条。</p><p> </p><p> 站在高高的大坝上,向左眺望,目之所及的尽头,远远的“观重山”村庄,隐隐约约于蓝天白云下的苍翠丛林之中。</p><p> </p><p> 过来,是一条峡谷似的一直延伸至大坝脚下的狭长稻田。碧绿的稻田与郁郁青青的两岸崖壁,望之满眼皆苍翠欲滴。真是"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啊!</p><p> </p><p> 大坝的右边,是处于群山怀抱中的“虎山水库”。水库里的水不是很满,碧绿的水库狭长如绸带,与左边的碧绿狭长的稻田对衬呼应。一左一右,似嫦娥仙子舒展着的两只翠绿的广袖。</p><p> </p><p> 车子行驶过大坝,然后右转,是一条蜿蜒曲折的水泥小路,车子在这崎岖的小道上盘旋而上。</p><p> </p><p> 我将头探出窗外,深深地呼吸着这山林里的气息,任凭这大山里的气息扑向我的脸颊,轻抚我的发髻,钻进我的鼻梢 ,任我自由呼吸,我几乎忘我地陶醉于这迷人的回归大自然的感觉,"青山绿水,自与今朝长是醉"。</p><p> </p><p> 小道两旁浓密的树荫底下,小鸟儿叽叽喳喳地唱着动人的歌,更增添了几分舒畅。</p><p> </p><p> 一会儿,出现了一片开阔地,粗壮笔直的水杉树直插云霄,树林掩映中看见一道围墙,正对着路口的围墙门边的牌子上写有“朝阳林场”。先生并没有停车,而是继续前行,山路越来越陡峭而且越来越回环曲折,就如卓依婷的歌里唱的:这里山路十八弯……弯弯环环环环弯弯……我陡然想起李白《蜀道难》里的诗句:“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p><p> </p><p> </p> <h3> 终于到达山顶,先生说,这就是“石牛岭”。</h3><h3> </h3><h3> 站在这里,环顾四周,四周都是苍翠欲滴的浓绿,感觉我被浓得化不开的绿裹狭着。</h3><h3> </h3><h3> 放眼望去,一座一座的山峰连在一起,层层叠叠,郁郁苍苍,是那么的雄伟而奇特。</h3><h3> </h3><h3> 抬头仰望,头顶上飘着的朵朵白云,一会儿聚拢,形成了白云山;一会儿又飘散开来,变成朵朵盛开的白棉。此时,好像只要你一伸手就可触到山,一举手就可摘下一朵白棉。真有一种“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之感。</h3><h3> </h3><h3> 低头俯瞰,“虎山水库”由刚才的狭长的绸带变成了圆形池塘,位于群山环绕之中恰似一块翡翠脸盆。</h3><h3> </h3><h3> 山依偎着水,水映照着山,静静的和谐,淡淡的孤寂,美不胜言。</h3><h3> </h3><h3> 我悠然想起杨钰莹的一首歌:"…有一个地方…永远永远不能忘…那是一个好地方…高山青青流水长…怎不叫人向往…"</h3><h3> </h3><h3> 返回的下山路显得快多了,一会儿就回到了刚才路过的“朝阳林场”。</h3><h3> </h3><h3> 林场里只有一男两女,他们对我们三个不速之客吃惊不小,从他们的表情里可以想见:这里少有人来。先生与那男的搭讪攀谈了起来,原来,那男的认识先生的父亲,还曾到过蔡岭先生的家。那人说着说着,对先生的父亲的逝世不禁发出哀叹:"哎,那么好的人,可惜,走早了点…"</h3><h3> </h3><h3> 先生转换话题说:"这里的环境没怎么变,就是感觉这林场的院子缩小了,小时候觉得这里好大好大。"先生又指着进门的一块平地说:"以前这是一个好大好大的篮球场,经常在这打球,如今怎么变得这么小呀?"</h3><h3> </h3><h3> 那人笑着说:"院子就是这么大,这块地以前是球场,场地也没缩小。只不过后面那山岸处的老房子已破败不堪了,因而在它的前面新建了这栋办公楼,另外在这球场的边上建了这栋平房,所以,感觉整个地方缩小了。"</h3><h3> </h3><h3> 先生似有所悟地点了点头。</h3><h3> </h3><h3> 那人又补充着说:"小时候的眼光也与现在不同,在小孩子眼中,小地方是大世界呀,随着年岁的增长,阅历的增长,小时候的大世界也变成了小地方了。"</h3><h3> </h3><h3> 先生又连连点头附和着:"嗯,有道理,有道理……"</h3> <h3> 辞别“朝阳林场”,先生将导航导向了中馆长垅苗圃。</h3><h3><br></h3><h3> 先生静静地开着车,我静静地望着窗外一闪而过的乡村田野,车内显得很安静,因开了空调,关着车窗都能听见窗外的风声。</h3><h3> </h3><h3> 车子在一个三岔路口向右转入了一条较小的乡村公路。</h3><h3><br></h3><h3> 一会儿,突然,先生左手竟不握住方向盘而向窗外指指点点着,激动而又急切地说:"崽,就是那条水坝,我以前经常在那玩……那……那水堰,看见么,看见么,那水堰,我以前常在那儿游泳……"正迷迷糊糊有点睡着了的儿子陡然被惊醒,语无伦次地说:"啊!什么?哪里哟?哦,看见了!……"</h3> <h3> 一会儿,在路的左边看见一个单位的门牌子上写着:长垅苗圃,于是先生直接将车开了进去。下了车,先生几乎是拽着儿子的手,迫不及待地来到东面的一道小门(那铁门已锈迹斑驳),又是一番比比划划,指指点点:"以前这个门是正门,我们以前走的是这条路,哎呀!现在都荒废了哟……"(现在是茂密的松树林中的一条沙石小路,少有人行,路两边的荆条几乎将路掩盖)</h3><h3> </h3><h3> 在门外转了转,回到院子内,先生指着一栋两层的楼房,又是一阵激动:"那,我以前就住在那栋房子里,看见么?就是一楼那挂了门帘的两间。"先生一边说着,一边急步走过去推推那门,里面没人。</h3><h3> </h3><h3> 尽头的一间屋子里有一个人走了出来,两人对视,一脸愕然,呆呆地杵在那儿,猛然醒悟,竟然是儿时玩伴。两人随即欢天喜地,四手紧握。</h3><h3> </h3><h3> 先生说:"你基本没怎么变,就是胖了点。"</h3><h3> </h3><h3> 那人说:"你真一点没变,仍是这么瘦。"</h3><h3> </h3><h3> 其实两人都心照不宣:都变了,变化太大了———老了,两鬓斑白了。都近五十岁了,较之十几岁的花样年华,会是没怎么变?没变,只不过是彼此的相互安慰,相互问候与祝福罢了。</h3><h3> </h3><h3> 彼此寒暄了一番后,时间不早了,玩伴留我们吃饭,先生说下次再来。</h3> <p> 正欲离开,先生看见了左手边的一间矮房,指给我和儿子看,说:"那就是我家以前的厨房。"</p><p> </p><p> 那玩伴听见了附和说:"是啊,这灶仍是你家那灶,你们搬走后,我一直在用耶。"</p><p> </p><p> 听罢,我们三人立即转身。先生一迈进那厨房,就看见那灶,无不亲切地对儿子说:"崽,奶奶就是在这个灶上煮的饭,我和大伯,还有姑姑就是吃着这灶烧出的饭菜长大的。"</p><p> </p><p> 儿子似有所悟地点点头:"哦!"</p><p> </p><p> 回来的一路上,先生又在给我们讲述着已经讲了N遍的他儿时的故事。</p><p> </p><p> 车子里播放着一首熟悉的老歌《踏浪》:"小小的一片云呀慢慢地走过来/请你们歇歇脚呀暂时停下来/山上的山花儿开呀我才到山上来/原来嘛你也是上山看那山花儿开……"</p><p> </p><p> 我心里默默祈求:云儿啊,风儿呀,请你们慢慢走,请你们歇歇脚吧!</p><p> </p><p> 她们无声地回语:可 "黄河走东溟,白日落西海。逝川与流光,飘忽不相待。"啊!</p><p><br></p><p>(2018.7.2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