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新四军军长叶挺 △新四军政委、副军长项英</b></p> <p><b>△新四军佩戴过的部分臂章样式(洪哥警影合并图片)</b></p><p><br></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您知晓“新四军臂章样式”的演变历程吗?!</b></p><p><b><br></b></p><p><b>(洪哥警影 收集文图 制作美篇)</b></p><p><br></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帽徽】</b></p><p><b>红军纳入国民革命军序列后,部队编制、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服装、标志基本都与国民党军队相同,改换军服后,八路军、新四军都佩戴“青天白日”帽徽。</b></p><p><br></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臂章】</b></p><p><b> 1938年刚成立不久的新四军,军部由武汉迁至南昌,集中改编南方8省14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军长叶挺和副军长项英指示设计新四军臂章。当时,八路军曾佩戴有“抗敌”两字的臂章。美术工作者吕蒙等人受此启发,提议新四军臂章上画上一个身背斗笠,左手持枪、右手指向前方的战士,并在左下角标明“抗敌”两字,以表明南方各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开赴前线抗日的决心。此臂章得到叶挺等新四军指挥员的认可,成了最初的新四军臂章。</b></p><p><br></p><p><b>过了一段时间,新四军的队伍发展了,叶挺军长又指示设计新臂章。为反映新四军挺进大江南北开展抗日游击战,新臂章以行进中的一队新四军为图案,上方标有新四军英文缩写“N4A”,其中“N”是英文“新”的第一个字母,“A”是建制军的代号,"N4A”合起来即为新四军,右下方标明“中华民国二十八年度佩用”。</b></p><p><br></p><p><b>此后,新四军开辟皖南、皖东、江南、苏北等抗日根据地,队伍进一步壮大,1940年又设计了新臂章,正中是一战士双手持枪拼杀,上方加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字样,左下方为“抗敌”两字,右上方标明时间“1940”。</b></p><p><br></p><p><b>1941年年初,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国民党顽固派以重兵设伏袭击新四军军部和所属部队,引起全国人民的声讨。根据毛主席、党中央的指示,新四军军部在盐城重建,陈毅任代军长,刘少奇任政治委员。在重新设计新四军臂章时,美术工作者庄五洲在“N4A”上方左右两角各加了一个五星,中间标明“1941”,以纪念皖南事变中的死难烈士。这个臂章不久被简化为仅有“N4A”字样的蓝白色臂章。由于这种臂章用石版印刷,线条简洁流畅,配以白底蓝字,醒目有力,深受战士们欢迎,并被广泛使用。</b></p><p><br></p><p><b>总之,新四军从1937年10月12日建军到1947年1月撤销番号,近10年间曾使用过多种臂章标志。最早的臂章是“抗敌”布质臂章,描绘了一名持枪战士冲锋陷阵、英勇杀敌的画面,极富动感和感染力,左下方印有“抗敌”二字,由马达设计。此后又使用“新四军”字样布质臂章及其他两种印有人物图案的臂章,但是使用的时间均不长,皖南事变后,蒋介石取消了新四军番号。中共中央军委于1941年1月20日发布命令重建新四军,新四军的臂章也进行了重新设计,设计者庄五洲是一位华侨,设计了两种臂章,以原有的臂章为蓝本,设计了一种外方内圆、蓝白相间的椭圆形图案,当中是“N 4 A”,“N”即英文“NEW”(新)的第一个字母,“A”即英文“ARMY”(军队)的第一个字母,“N4A”即新四军。另一种“N4A”臂章在上方加两颗五星和“1941”年代。背面印所属部队番号、佩带者姓名及编号等。简洁的“N4A”字样臂章很快便在新四军中发放佩带、广泛使用,成为新四军统一的新标志。</b></p> <p><b>△周恩来与新四军部分领导人合影。左起:陈毅、粟裕、傅秋涛、周恩来、朱克靖、叶挺</b></p> <p><b>△邓子恢(左四),敌工部长林植夫(左三)等在皖南合影</b></p><p><br></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序列表</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1938年1月)</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新四军将领1955年授衔情况</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br></b></p><p><b style=""><font color="#333333">(洪哥警影 收集文图 制作美篇)</font></b></p><p><br></p><p><b>【新四军军部】</b></p><p><b>叶挺任军长,1946年4月8日飞机失事遇难。</b></p><p><b>项英任副军长,1941年3月13日皖南事变中被军部副官刘厚聪开枪打死。</b></p><p><b>张云逸任参谋长,1955年9月被授予大将军衔。</b></p><p><b>袁国平任政治部主任,1941年1月19日在皖南事变突围中牺牲。</b></p><p><b>周子昆任副参谋长,1941年3月13日皖南事变中被军部副官刘厚聪开枪打死。</b></p><p><b>邓子恢任政治部副主任,未授军衔。</b></p><p><br></p><p><b>【第1支队】</b></p><p><b>陈毅任司令,1955年9月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b></p><p><b>傅秋涛任副司令,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b></p><p><b>胡发坚任参谋长,1939年3月15日牺牲。</b></p><p><b>刘炎任政治部主任,1946年11月20日在病逝。 </b></p><p><br></p><p><b><span class="ql-cursor"></span>【第2支队】</b></p><p><b>张鼎丞任司令,未授军衔。</b></p><p><b>粟裕任副司令,1955年9月被授予大将军衔。</b></p><p><b>罗忠毅任参谋长,1941年11月28日牺牲。</b></p><p><b>王集成(133)任政治部主任,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b></p><p><br></p><p><b>【第3支队】</b></p><p><b>张云逸(7)兼任司令,1955年9月被授予大将军衔。</b></p><p><b>谭震林任副司令,未授军衔。</b></p><p><b>赵凌波任参谋长(无档案,可能是叛徒)。</b></p><p><b>胡荣任政治部主任,1941年1月皖南事变中牺牲。</b></p><p><br></p><p><b>【第4支队】</b></p><p><b>高敬亭任司令,1939年6月24日以“拒不执行新四军军部命令”的罪名被枪决。1977年4月27日平反。</b></p><p><b>胡维先(林维先)任参谋长,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b></p><p><b>肖望东任政治部主任,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b></p> <p><b>△新四军将领陈毅和粟裕</b></p><p><br></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序列表</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1941年3月皖南事变之后)</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新四军将领1955年授衔情况 </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br></b></p><p><b>(洪哥警影 收集文图 制作美篇)</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br></b></p><p><br></p><p><b>【新四军军部】 </b></p><p><b>陈毅任代军长,1955年9月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b></p><p><b>刘少奇任政委,未授军衔。 </b></p><p><b>张云逸任副军长,1955年9月被授予大将军衔。 </b></p><p><b>赖传珠任参谋长,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 </b></p><p><b>邓子恢任政治部主任,未授军衔。</b></p><p><b><br></b></p><p><b>【第1师】 </b></p><p><b>粟裕任师长,1955年9月被授予大将军衔。 </b></p><p><b>刘炎任政委,1946年11月20日在病逝。 </b></p><p><b>钟期光任政治部主任,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b></p><p><b><br></b></p><p><b>【第2师】 </b></p><p><b>张云逸兼师长,1955年9月被授予大将军衔。 </b></p><p><b>郑位三任政委,未授军衔。 </b></p><p><b>罗炳辉任副师长,1946年6月21日病逝。 </b></p><p><b>周骏鸣任参谋长,未授军衔。 </b></p><p><b>郭述申任政治部主任,未授军衔。</b></p><p><b>张劲夫任政治部副主任,未授军衔。</b></p><p><b><br></b></p><p><b>【第3师】 </b></p><p><b>黄克诚任师长兼政委,1955年9月被授予大将军衔。 </b></p><p><b>彭雄任参谋长,1943年3月17日牺牲。 </b></p><p><b>吴法宪任政治部主任,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b></p><p><b><br></b></p><p><b>【第4师】 </b></p><p><b>彭雪枫任师长兼政委,1944年9月11日牺牲。 </b></p><p><b>张震任参谋长,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 </b></p><p><b>肖望东任政治部主任,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b></p><p><b><br></b></p><p><b>【第5师】 </b></p><p><b>李先念任师长兼政委,未授军衔。</b></p><p><b>刘少卿任参谋长,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 </b></p><p><b>任质斌任政治部主任,未授军衔。</b></p><p><b><br></b></p><p><b>【第6师】 </b></p><p><b>谭震林任师长兼政委,未授军衔。</b></p><p><b>罗忠毅任参谋长,1941年11月28日牺牲。</b></p><p><b><br></b></p><p><b>【第7师】 </b></p><p><b>张鼎丞任师长,未授军衔。 </b></p><p><b>曾希圣任政委,未授军衔。 </b></p><p><b>李志高任参谋长,1941年或1942年去世。 </b></p><p><b>何伟政治部主任,(无档案资料)。</b></p><p><b><br></b></p><p><b>【独立旅】 </b></p><p><b>特务团 </b></p><p><b>抗日军政大学第五分校 </b></p> <p><b>△新四军陈毅代军长(前中)和一部分干部合影</b></p><p><b></b><br></p><p><font color="#ed2308"><b>皖南事变之后,重建新四军的建制序列</b></font></p><p><font color="#ed2308"><b><br></b></font></p><p><b>(洪哥警影 收集文图 制作美篇)</b><font color="#ed2308"><b><br></b></font></p><p><b><br>根据《新四军抗日战争战史(初稿)》, 记载:皖南事变之后,根据中央军委在1941年1月20日发布的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于1941年1月28日,新的军部在苏北盐城成立。</b></p><p><b><br>新军部以华中总指挥部为基础组成将活动于陇海路以南的八路军部队,列编入新四军建制。全军扩编为7个师、1个独立旅。</b></p><p><b><br>【新四军军部】<br> 新四军代军长陈毅、政委刘少奇、饶漱石(后代理政委)、副军长张云逸、参谋长赖传珠、政治部主任邓子恢、饶漱石(后兼任)。<br>直辖抗大第5分校(后改为华中抗大总分校)、特务团。</b></p><p><b><br> 【第一师】</b></p><p><b> 由苏北指挥部所属部队组成,师长粟裕、政委刘炎;原第1、2、3纵队改编为第1、2、3旅;</b></p><p><b><br></b></p><p><b>【第二师】</b></p><p><b>由江北指挥部所属部队组成,师长由副军长张云逸兼任,副师长罗炳辉,原第4、5支队改编为第4、5旅,江北游击纵队与淮南津浦路西一部分地方武装合编为第6旅。</b></p><p><b><br></b></p><p><b>【第三师】</b></p><p><b>由八路军第5纵队编成,师长兼政委黄克诚,原第1、2、3支队改编为第7、8、9旅。</b></p><p><b><br></b></p><p><b>【第四师】</b><b><br></b></p><p><b>由八路军第4纵队编成,师长兼政委彭雪枫,原第4、5、6旅改编为第10、11、12旅。</b></p><p><b><br></b></p><p><b>【第五师】</b></p><p><b> 由八路军豫鄂挺进纵队编成,师长兼政委李先念,所属部队编为第13、14、15旅。</b></p><p><b><br></b></p><p><b>【第六师】</b><b><br></b></p><p><b>由江南指挥部所属部队及江南人民抗日救国军编成,师长兼政委谭震林,所属部队编为第16、17、18旅。</b></p><p><b><br></b></p><p><b>【第七师】</b><b><br></b></p><p><b>由无为游击队、原第三支队挺进团及皖南突围部队编成,师长张鼎丞、政委曾希圣;辖第19旅、挺进团。</b></p><p><b><br></b></p><p><b>【独立旅】</b><b><br></b></p><p><b> 由八路军教导第5旅编成。<br> 重建新四军之后,全军共计9万余人。<br></b></p> <p><b>【相关链接】</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关于皖南事变的简要历史回顾</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br></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皖南事变】 </b></p><p><b> 1940年10月19日,蒋介石指使何应钦、白崇禧以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副参谋总长名义致电八路军朱德、彭德怀和新四军叶挺、项英,强令将在黄河以南的八路军、新四军于1个月内开赴黄河以北。11月9日,朱德、彭德怀、叶挺、项英复电何应钦、白崇禧,据理驳斥了国民党的无理要求,但为顾全大局,仍答应将皖南新四军部队开赴长江以北。而蒋介石对此不予理睬,仍按原定计划密令第三战区顾祝同、上官云相将江南新四军立即“解决”。</b></p><p><br></p><p><b>1941年1月4日,皖南新四军军部直属部队等9千余人,在叶挺、项英率领下开始北移。1月6日,当部队到达皖南泾县茂林地区时,遭到国民党7个师约8万人的突然袭击。新四军英勇抗击,激战7昼夜,终因众寡悬殊, 弹尽粮绝,除傅秋涛率2000余人分散突围外,少数被俘,大部壮烈牺牲。军长叶挺被俘,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突围后遇难,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是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的高峰。</b></p><p><br></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历史背景】</b></p><p><b> 皖南事变是抗战期间,国民党顽固派对华中的新四军军部所发动的一次突然袭击,是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的顶点。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顽固派加紧制造反共磨擦活动。1940年10月19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副参谋总长何应钦、白崇禧发出致八路军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和新四军叶挺军长的“皓电”。“皓电”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武装力量进行了种种攻击和诬蔑,并要求在大江南北坚持抗战的八路军、新四军于一个月内全部开赴黄河以北,并将50万八路军、新四军合并缩编为10万人。与此同时,国民党当局又密令汤恩伯、李品仙、韩德勤、顾祝同等部准备向新四军进攻。“皓电”成为第二次反共高潮的起点。</b></p><p><br></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事件过程】</b></p><p><b> 中共中央对形势发展的前途以及影响它的各种力量作出冷静的分析,提出打退国民党顽固派进攻的正确方针。要求江北部队暂时免调;对皖南方面,决定让步,答应北移。11月9日,中共中央以朱德、彭德怀、叶挺、项英名义复电何应钦、白崇禧(即“佳电”),据实驳斥“皓电”的反共诬蔑和无理要求;同时表示,新四军驻皖南部队将开赴长江以北。12月8日,何应钦、白崇禧再电朱、彭、叶、项(即“齐电”),要求迅即将黄河以南八路军、新四军全部调赴黄河以北。12月9日,蒋介石发布命令:长江以南的新四军于12月31日前开到长江以北地区;黄河以南的八路军、新四军于1941年1月30日前开到黄河以北地区。12月10日,他又密令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第三十二集团军总司令上官云相等,调兵围歼新四军部队。</b></p><p><br></p><p><b>1941年1月4日,奉命北移的新四军军部及其所属皖南部队9000余人,从云岭驻地出发绕道北上。6日在安徽泾县茂林地区,突遭国民党军队七个师8万余人的包围袭击。新四军部队英勇奋战七昼夜,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除约2000余人突出重围外,一部被打散,大部壮烈牺牲或被俘。军长叶挺在和国民党谈判时被扣押,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在突围中被叛徒杀害。1月17日,蒋介石反诬新四军“叛变”,宣布取消新四军番号,声称将把叶挺交付“军法审判”。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这一事变是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最高峰。</b></p><p><br></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事变影响】</b></p><p><b>中共中央提出在政治上取攻势、在军事上取守势,坚决击退国民党顽固派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正确方针。周恩来领导南方局在重庆,对国民党顽固派从政治上和宣传上进行了猛烈反击。周恩来为《新华日报》题写“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题词,对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有力的声讨。中共中央军委还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整编全军,继续坚持抗战。共产党的正义自卫立场,得到了各界人士、民主党派的同情和支持。国民党当局在政治上陷于空前孤立的形势下,不得不收敛其反共活动。1941年2月,蒋介石公开表示“以后再亦决无剿共的军事”。第二次反共高潮被打退。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皖南事变,惊醒和教育了对国民党抱有幻想的人们,孤立了自身。中国共产党的坚定立场和维护抗战大局的态度,赢得了多方面同情,扩大了群众影响,提高了政治地位。</b></p><p><b><br></b></p><p><b>(摘自《百度百科》词条)</b></p> <p><b>△新四军将领张爱萍与妻子李又兰1945年在淮北新四军4师师部自拍照片</b></p> <div><b>△新四军将领粟裕指挥作战</b></div><div><b></b><br></div><b><font color="#ed2308">【新四军简要战绩】</font> <br> 在抗日战争中,新四军抗击和牵制了16万日军,23万伪军,作战2.2万余次,其中对日伪军作战1.9万余次,歼日伪军31万余人;反顽自卫作战3千余次,歼国民党顽固派军14万余人。新四军作战伤亡8.9万余人。新四军从最初的1万余人,发展到拥有主力21.5万余人,地方武装9.7万余人,计31万余人;另有民兵自卫队96万余人。建立了地跨苏、浙、皖、豫、鄂、湘、赣七省的苏南、苏中、苏北、淮南、淮北、鄂豫皖湘赣、皖江和浙东八块抗日根据地,面积达25.3万平方公里,人口3420余万,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b><div><br></div><div><b>(摘自《百度百科》词条)</b><br></div> <b>△皖南事变新四军烈士陵园</b><br><div><b> 1990年,为纪念皖南事变新四军将士殉难五十周年,在安徽省泾县城郊的水西山修建皖南事变烈士陵园。占地 15万公顷,建筑面积7000万平方米。</b></div><div><b></b><br></div><div><b> 皖南事变烈士陵园傍泾川,邻城区,环境优美。主碑纪念广场由纪念碑、纪念廊、无名烈士墓等组成。纪念碑高12.36米、宽27米,碑面镶邓小平“皖南事变死难烈士永垂不朽”题词。碑下方汉白玉雕刻花环,环周白色纪念廊内,镌刻新四军军歌及《皖南事变烈士纪念碑碑记》。 </b><b> </b></div> <font color="#ed2308"><b>英勇新四军, 敌后抗日主力军!</b></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