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城魁星楼

明朝牵马人

<p class="ql-block">解向军</p> <h3>魁星,是一个汉语词语,也是中国古代星宿名称,是中国古代神话中所说的主宰文章兴衰的神,在儒士学子心目中,魁星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中国很多地方都建有祭祀魁星的魁星楼,香火鼎盛。</h3><h3>魁星楼,而在陕西省韩城市的古代魁星楼则是科举时代乡试和会试后产生的文魁、武魁和经魁的特殊标志,不一样的是它在乡村。乡人为了表彰和纪念他们科举的功名成就,通过地方政府所建的一种特殊的建筑标志,是通过风水大师定位,多建立于各自村庄里的显著地方,韩城地区至今还保留了不下十余座的古代魁星楼。</h3> <h3><font color="#010101">文魁木匾</font></h3> <h3>乡试于八月举行,亦曰秋闱。九月放榜,也称桂花榜。新科举人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称亚元,第三、四、五名称经魁,第六名称亚魁,其余称文魁,均由国家颁给20两牌坊银和顶戴衣帽匾额。匾额悬挂住宅大门之上,家庭可以在庭院门前树立牌坊,乡人选择巷道风脉地带修建魁星楼,以倡文盛。</h3> <h3>陕西省韩城市古代的官办县学设立在古县城的孔庙中,韩城孔庙从初建至今不下于两千多年历史,唐代大修复并有扩建,虽仍无文字记载,但从韩城出土的唐代和唐以前文物判断,韩城从西周到唐朝时期仍是各个时期诸侯国争夺的战略要地。统治阶级的争夺,是推动一个地区发展和巩固的促进力,也是公信于民的占领要求,先进的文化基因概率根植较早。</h3><h3>据明《一统志》记载:“韩城县学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在旧址重修”,《陕西通志》也载:“洪武四年知县周吉成重建”。后来虽经历代重修,但庙内主要建筑的结构形状都基本未变,是陕西省现存十三世纪以来,地方区域显有代表性的文化色彩古建筑群。也有宣传领域这样表述:曲阜是东孔庙,韩城有西孔庙。反映韩城古城的文庙保存的较完善,说明韩城历代地方政府都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h3><h3>明伦堂一般设于古文庙、书院、太学、学宫的正殿,是读书、讲学、弘道、传承文化教育的标志性地方,称县学。古时候只有具备一定社会地位的社会精英(致仕的朝廷大臣)讲学论道的地方。</h3> <h3>从这个大学殿里走出的科举成功者669人,入国子监人数较多,拔贡生者727人,廪生约千捌人,秀才数千人计。</h3> <h3>尊经阁建于明弘治三年(149O),明朝末年韩城知县左懋第每15天在阁讲学一次,任职两届6年,入仕者之多。</h3> <h3>入翰林院者数十人。指二甲进士以上者,清末有捐翰林者极少不在其中。</h3> <h3>解元( jiè yuán),古代科举时期,省府秋闱(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唐代制。宋元以后民间对读书人的通称或尊称,但明清时期的地方行政对学位的界限是很严格的。</h3> <h3>陕西省渭南韩城市板桥镇共裕村土岭魁星楼,这里曾经是元朝桢州县治的县城东关区,撤桢州复韩城县,县治移回今金城,大部分人跟随进入县城。所以,无法考究其人其名。</h3> <h3>明朝万历八年建,台阶上有年干。</h3> <h3>新城区河渎村魁星楼</h3> <h3>韩城古代从司马迁家族开始便是文化世家,司马迁的祖父司马喜在汉文帝诏入栗米受爵位以实边卒的政策下,用四千石栗米换取了九等五大夫的爵位,因此全家得以免于徭役。</h3><h3>司马谈(约前165年—前110年),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为汉初五大夫,建元、元封年间任太史令。</h3><h3>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县县南)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h3> <h3>司马迁家父和他本人应该是韩城有史料记载最早有官衔的历史人物了,当然再往前追溯,其祖上在三皇五帝的舜帝禹帝时期任职。司马迁出身于一般文职官吏家庭。高祖司马昌,在秦始皇时,作主铁官,曾祖司马无泽,在汉初做长安的(巡抚)一把手。</h3><h3>他们都是科考制度前文化官员,说明韩城的古代汉学比较早。司马迁传承了历代先祖的事业,完成了《史记》使命,韩城人为他建了99级台阶的太史公祠,纪念这位有重大历史奉献的人物。</h3><h3>科考制度开始后,民间对文化人物分层次的表示敬重之意,从旗杆院到土塔,再到魁星楼,进而到建庙,清楚分明。发展到明清时期,韩城文人辈出,朝廷退仕大臣对家乡有贡献的人物,入乡贤词——城隍庙。科考中登魁甲的人,要在其出生地的村寨巷道修建魁星楼,以表旌德。</h3> <h3>《石州慢》</h3><h3> 烟波逐流,世事转迁,凄凄古渡。孤山历历可见,黄河清静如许。人文牧曲溯远,梁带古墓堪惊乎。谢村城东畔,魁星楼幸余。人无。</h3><h3>榴花骑墙,旧院深锁,檐下鸽嘟。一脉黄河文化,悬月空舞。又逢端午,旗袍佳丽如玉,五色新线送棕语。香物售满城,对酒思大夫。</h3><h3> </h3><h3> 2016-6-9.</h3><h3><br></h3> <h3>陕西省韩城明朝“五子登科"解经邦之子解胤樾乡试秋闱,考经魁,第二年(天启元年,1621)春闱殿试考二甲第六名,入翰林院任庶吉士(太史令);清朝解全斌京城会试,武试考会魁,殿试入甲。</h3><h3>解家村自明朝正统二年(宣德10年)出了第一个贡生解敏科起至清末11进士、15举人、35贡生中,只出了一位经魁、一位武会魁。</h3><h3> 一举一贡三进士,</h3><h3> 五子登科载典藉。</h3><h3> 六门宗祠家风竞,</h3><h3> 百名廷甲比功丕。 </h3><h3> 经邦济世拥阁老,</h3><h3> 谏公报国越康熙。</h3><h3> 衍衍善修十代德,</h3><h3> 鲜族奕奕明清时。</h3> <h3>井溢村古楼</h3> <h3>西庄镇井溢村</h3> <h3>明清两朝代是韩城历史上文化教育发展的鼎盛之时,科举取仕者达800余众,其中进士119人,解元11人,举人544人,登魁者大有人物,故有“士风醇茂”、“解状盛区”。</h3> <h3>板桥镇山底村复建古楼</h3> <h3>新城区董村魁星楼</h3> <h3>楼洞南</h3> <h3>楼洞北</h3> <h3>芝川镇英山村魁星楼</h3> <h3>西庄镇薛庄村《文魁》匾</h3> <h3>薛庄</h3><h3>小曲沟岸畹,</h3><h3>村古紧相连。</h3><h3>始衍薛庄踞,</h3><h3>亷家巷道轩。</h3><h3>隋唐深庙宇,</h3><h3>魁匾藏康乾。</h3><h3>庭院民俗载,</h3><h3>汉风百姓传。</h3><h3>注*小曲沟——沟名。</h3><h3>*薛庄——村名。</h3><h3>*魁匾——指农户家藏乾隆三十三年一块朝廷赐赠"文魁"木匾。</h3> <h3>新城区留芳村(楼顶毁)</h3> <h3>板桥镇竹园村(楼顶毁)</h3> <h3>魁星楼</h3> <h3>西庄杨村寨(楼顶毁)</h3> <h3>芝阳镇清水村</h3> <h3>著名教授韩养民与文化名人薛引生先生等人考察民间历史建筑文化</h3> <h3>我前面是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王勇超先生</h3> <h3>新城区相里堡村</h3> <p>疫情过后的庚子4日初拍到的维修翠云阁新照</p> <h3> 翠云阁 </h3><h3> 春秋战国安居堡,</h3><h3> 辽宋金元苦难纾。</h3><h3> 文武副督张敬亭,</h3><h3> 贤达道察贾大夫。</h3><h3> 院中千年紫荆树,</h3><h3> 村似一张“翠云图”。</h3><h3> 无影山头观吼浪,</h3><h3> 槐抱香椿舞泉屋。</h3><h3> 注: 翠云图:旧村古门楣。</h3><h3> 槐抱椿树:井台上的两棵古树,名怀抱春。</h3><h3> 泉屋:井房,村人叫它幸福泉。</h3> <h3>桑树坪镇杨湾村</h3> <h3>新城区柳园村魁星楼</h3> <h3>柳园村古楼背面</h3> <h3>楼上偏门</h3> <h3>偏门</h3> <h3>西庄镇郭庄村古代魁星楼</h3> <h3>西原古楼</h3> <h3>王峰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