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多发动脉瘤介入治疗两例

pp爸

<h3>颅内动脉瘤多为单发,颅内多发动脉瘤相对单发破裂风险更高。而是否需介入治疗、介入治疗的方案要根据瘤体形态、血管解剖位置、是否已破裂出血等因素来决定。颅内多发动脉瘤介入治疗相对单发显然要更复杂,手术难度更大。我科近一周两例动脉瘤的治疗均为多发,以下报告病例:</h3> <h3>Case1:70岁女性,剧烈头痛、呕吐2小时入院。入院头部CT确诊为蛛血。患者22年前有两次蛛血病史(真是命大!),当时因技术限制只进行了药物保守治疗。</h3> <h3>DSA发现为颅内多发动脉瘤,右侧后交通段和眼动脉段各一个:</h3> <h3>左侧后交通段一个</h3> <h3>出血主要集中在右侧,到底右侧的哪个瘤子破裂我们不确定,所以右侧的两瘤都需处理。左侧动脉瘤分叶、形态极不规则、解剖位置也不好,评估以后破裂风险较大。最后制定的手术方案是3个瘤同时治疗。以下我们来简单看下手术过程:</h3> <h3>先处理右侧,工作位路图指引中间导管到位</h3> <h3>将Lvis支架半释放,用支架前部覆盖右侧后交通动脉瘤瘤口后,再逐步将瘤填之……直至致密栓塞。</h3> <h3>另选工作角度将稍靠下的眼动脉段动脉瘤充分暴露。</h3> <h3>微导管入瘤后将Lvis支架次全释放,用支架下半部盖住瘤口后逐渐将瘤栓之,直至致密,然后全部释放支架,释放过程需缓慢,保证支架充分贴壁。</h3> <h3>然后我们再来处理左侧,工作位路图将左侧后交通段动脉瘤充分暴露。</h3> <h3>Lvis支架半释放盖住瘤口后我们开始填瘤,因其为分叶,我们必须在填塞过程中调整微导管深度及方向,以尽可能的保证每个囊腔都致密栓塞,当然最重要的要把瘤颈栓好,于是采用“挤灯笼”技术尽量将瘤颈口支架推密,最后贴壁支架释放。</h3> <h3>最后的影象是满意的,手术经两小时顺利结束。</h3> <h3>Case2:第二个蛛血患者亦为多发动脉瘤,左右后交通和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各有两,一共四个!DSA如下:</h3> <h3>左侧后交通</h3> <h3>左侧大脑中</h3> <h3>右侧后交通</h3> <h3>右侧大脑中</h3> <h3>根据瘤体形态、解剖位置及患者家属能承受的经济能力,最后决定:因考虑右侧大脑中动脉瘤潜在破裂风险不大,暂不处理,以后动态观察其变化。而其它三个评估破裂风险较大,都需处理。</h3> <h3>手术过程不再赘述,术后影像基本达到术前预期。</h3> <h3>介入之路充满荆棘,当医生难,当个普通医生+介入医生更难,不管是一台小造影还是一台大手术都容不得我们出半点的差错、有半点的懈怠,因为我们知道那会给患者造成怎样的后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