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部分图文╱网络 编辑╱明天</p> <h3>旗袍是民国国服,盛行于三四十年代。行家把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看作旗袍流行的起点,三十年代它到了顶峰状态,很快从发源地上海风靡至中国各地。<br></h3> <h3>旗袍追随着时代,承载着文明,以其流动的旋律、潇洒的画意与浓郁的诗情,表现出中华女性贤淑、典雅、温柔、清丽的性情与气质。旗袍连接起过去和未来,连接起生活与艺术,将美的风韵洒满人间。</h3> <h3>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是上流名媛,高级交际花的福地,她们热衷于游泳、打高尔夫、飞行术、骑马,奢华的社交生活和追赶时髦,注定了旗袍的流行。</h3> <h3>由于上海一直崇尚海派的西式生活方式,以致后来出现了''改良旗袍'',从遮掩身体的曲线到显现玲珑突兀的女性曲线美,使旗袍彻底摆脱了旧有模式,成为中国女性独具民族特色的时装之一。</h3> <h3>旗袍起源:辛亥革命废除帝制,创立民国。民国之初,剪辫发,易服色,把属于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级制度送进了历史博物馆,这一切为倒大袖与新样式旗袍的诞生创造了条件。二十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时兴过一阵''文明新装''。</h3> <h3>黄金时代: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是中国旗袍最灿烂的时期。尤其是三十年代,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装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为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基本完成旗袍文化走向经典的过程。</h3> <h3>四十年代,是旗袍黄金时代在时间上的延续。经过二十世纪上半年的演变,旗袍的各种基本特征和组成元素慢慢稳定下来,旗袍成为一种经典女装。而时装千变万化。,但时装设计师常从经典的宝库中寻找灵感,旗袍也是设计师灵感的来源之一。</h3> <h3>风姿再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旗袍曾有过灿烂的一瞬。在人民当家做主的时代,服装流行的主导已转向平民。从1966年至1976年,中国传统文化遭遇浩劫,旗袍文化也被冷落。</h3> <h3>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放之初,被冷落了三十年之久的旗袍文化显得有些落伍。近十几年来,时装中重新出现了旗袍,在国际时装舞台频频亮相,风姿绰约有胜当年,并被做为一种有民族代表意义的正式礼服在各种国际社交礼仪场合出现。</h3> <h3>旗袍配饰:旗袍作为中国妇女的传统服装,而并非已经湮灭失传的历史服装。它既有沧桑变幻的往昔,加之可欣赏度高,因而极富有收藏价值。</h3> <h3>现代穿旗袍的女性虽然不多,但现代旗袍中不少地方仍保持了传统韵味,同时又能体现时尚之美。</h3> <h3>艺术通过塑造形象具体地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思形态。油纸伞、香扇是旗袍的重要配饰,身穿古典旗袍,一手执香扇,一手撑把油纸伞,款款的步伐,雅致的身影,古典的气韵,是东方古典美的化身。</h3> <h3>京派与海派旗袍,代表着艺术、文化上的两种风格。海派风格以吸收西艺为特点,标新且灵活多样,商业气息浓厚;京派风格则带有官派作风,显得矜持凝练。</h3> <h3>文化风格:旗袍不能脱离人体而孤立存在。女性的头、颈、肩、臂、胸、腰、臀、腿以及手足,构成众多曲线巧妙结合的整体,形成旗袍文化。</h3> <h3>文化传承:旗袍改自满族妇女服装(旗服)。不同于沿袭了4000多年的汉服服制。清朝三百余年的中国女装以旗服为主流。而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妇女开始领悟到''曲线美'',对旗袍不断改进,推陈出新,力求把自己优美的身材曲线表现出来。但是并非一帆风顺,于是,中西文化冲突''拉锯战''便被缝在旗袍上。</h3> <h3>(1)旗袍表现曲线美</h3><h3>二十世纪初期,盛行''旗袍马甲''。也就是内穿喇叭型宽大袖子的短袄,外套前后摆及地的无袖长马甲。1926年,短袄和长马甲合二为一,成为现代旗袍的最初款式。以后两年,旗袍在边、袖、襟、领等处做了一些改动,增加了装饰,出现繁复的变化。但仍保持旧式旗袍马甲的平直宽大风格,袭旧传统的直线裁制方式,显露不出女性的窈窕身材。</h3> <h3>二十年代后期和三十年代,围绕思想潮流的此消彼长,旗袍在长短、宽窄、开衩高低以及袖长袖短、领高领低等方向展开''较量''。</h3> <h3>(2)开衩时高时低</h3><h3>1929年,受欧美短裙影响,原来长短适中的旗袍开始变短,下摆上缩至膝盖,袖口变短变小。后来又有校服式旗袍,下摆缩至膝盖以上一寸,袖子采用西式。这一改变遭到舆论非议,1931年后旗袍又开始变长,下摆下垂。</h3> <h3>三十年代中期,旗袍长度发展到极点,旗袍落地遮住双脚,称为''扫地旗袍''。原先能遮住手腕的旗袍袖子缩短至肘部。以后袖长越来越短,短至肩下两寸,1936年后几乎无袖。</h3> <h3>过去的旗袍是不开衩的,旗袍在缩短袖子时,也悄悄地在两边开了低衩。后来衩越来越高,渐渐高及膝部,高到大腿。由于有人反对,旗衩一度回到膝盖以下。但舆论压力一减小,旗衩又迅速升高,1933年后流行大开衩旗袍。</h3> <h3>传统旗袍是上下一条直线,外加高高的硬领。三十年代初期,旗袍腰开始日积月累地收缩,到1934年后,女性身材的曲线终于全部显露出来。高耸及耳的领子也逐渐变矮,后来有的成了无领旗袍。</h3> <h3>在传统与现代、维护传统的''善''与追求美的思想潮流碰撞中,旗袍越来越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脱离原来的样式,变得经济便利、美观适体。</h3> <h3>(3)文革也革旗袍的命 </h3><h3>从五十年代到改革开放前的一段时期,旗袍被说成四''旧''、''封''、''资''、''修''。中国的改革开放,促进了思想大解放,原来单调的黑、灰、蓝色被五彩缤纷取代。消失三十余年的旗袍又重新穿在爱美女士的身上。这时人们主要推广海派旗袍。</h3> <h3>旗袍的传说</h3><h3>从前在镜泊湖畔有个渔家姑娘,由于从小跟着阿妈在湖边打鱼,脸晒得红里透黑,人们都叫她黑姑娘。这个黑姑娘不但人长得俊俏,而且心灵手巧,炕上的针线活做的好,打鱼的本事更是百里挑一。那时候,满族的妇女都穿着古代传下来的肥大衣裙,可是黑姑娘打鱼常在湖边上转,树棵子常刮扯衣服,很不方便,她就剪裁了一种连衣裙的多扣绊长衫。这种长衫两侧开叉,下河捕鱼时可将衣襟提起夹在腰间,平时扣绊一直到腿弯儿,当裙子用,既合体又省布。这本来是件好事,哪曾想,这样的长衫却送了她的命。</h3> <h3>有一年,皇上梦见先王告诉他,在北国故都有一位身骑土龙,头戴平顶卷沿乌盔,手托白玉方印,身穿十二扣锦袍的姑娘能帮他治理天下。皇上就派钦差下去选妃。因此,八旗姑娘都被招进古城塌了的墙圍子里候选。钦差们左挑右选一个也没选中,急得没法的时候,忽然看到一个脸蛋黑黑的姑娘,头顶泥盘,手托一块方豆腐,身穿多扣绊长衫,站在一垛土墙上。这人正是黑姑娘,她是去姥姥家串门,穿着自己做的那件长衫,给姥姥买豆腐,回来时路过这古城,见人山人海不知出了什么事,也挤上前来,站在那看热闹。因是三伏天的日头晒得人头晕,黑姑娘就把豆腐托在手上,腾出泥盘扣在头上遮阴凉。钦差指着黑姑娘喊:''娘娘在这里!''</h3> <h3>有人问钦差:''怎么说她是娘娘呢?''钦差说:''你们看她站在那土墙不正是一条土龙吗?她头上顶的那小泥盘不就是平顶卷沿乌盔吗?她手托的那块豆腐不就是八角玉方印吗?她穿的那十二个扣绊的长衫便是十二扣锦袍吗?''说完,钦差大臣就吩咐随从硬是把黑姑娘抬进北京。来到宫廷,皇上一看,这黑姑娘虽然黑一些,可长的很俊俏,又非常窈窕秀美,就封她为黑娘娘。黑娘娘是劳动妇女,过不惯这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她思念家乡父老,更留恋那真山真水的鱼猎生活,进宫后整天檫眼抹泪的,皇上为了安慰她,拿来她家乡产的人参、貂皮、鹿茸等,黑姑娘一见''三宝'',想起了当初为了这些贡品,有多少家乡父老冒着生命危险到深山老林里去采集猎取,甚至有人丧了命,于是她启用很多办法,使皇上把征收关东的''三宝''由珍贵稀有的人参、貂皮、鹿茸改为随手可得的草莓、湖鲫、烟袋草了。这一来,可把关东的人民乐坏了,到处响起八角鼓,跳起满族舞,歌颂黑娘娘的功德。黑娘娘在皇宫里运用她的智慧,为穷人做了许多好事。后来见宫廷空的山河地理裙又肥又大,在地上拖拉半截,脚踩、鞋蹬的,实在太可惜,她就动手把这裙子剪开,改制成她从前穿的那种既节约又方便的衣装。哪曾想,这一来惹了大祸。那些娘娘妃子们本来就很嫉妒她,这回又剪了裙子,就一齐上殿向皇上告她的状,说黑娘娘剪掉山河地理裙,这是有意剪断皇主一统江山,皇上听了,就把黑娘娘叫上宫殿来,,对她说''穿上这珍贵的丝绸,是做娘娘的福分,节俭二字,在宫廷里用不上。你擅自改变宫廷服装是有罪的''。黑娘娘不认罪,还提到她过不惯这宫廷里的生活,要求放她回家乡打漁。皇上一听气得离开了龙墩,走到黑娘娘跟前,喊了一声:''你和我滚出宫去!''黑娘娘自从进宫以来,对皇上没说过一个谢字。当她听到皇上让她出宫,她一高兴说了一句''谢谢皇上!''转身就要下金銮殿,皇上骂了一句:''真是个贱人'',气不打一处来,上前就是一脚,正好踢在黑娘娘的后心上,黑娘娘就这样死在皇宫里。关东人听说黑娘娘惨死了,大哭了三天。旗人家的妇女为了纪念黑娘娘,都穿起她剪裁的那件连衣裙的系扣长衫。后来,这种长衫就被称为''旗袍''了,非常神奇,凡是穿上旗袍的妇女都变得十分苗条、秀美、漂亮,人们都说这是勤劳俭朴、心灵手巧的黑姑娘在暗中帮助打扮的。</h3> <h3>旗袍轶事</h3><h3>宋庆龄与旗袍</h3><h3>海伦*福斯特*斯诺是《西行漫记》的作者斯诺的遗孀。此书记录了斯诺与毛泽东在延安窑洞时期的会晤。1931年,海伦第一次去上海时,年仅23岁。海伦的好友波莉在美国各地到处为中国为''工合''筹款,宋庆龄得知后,送了她自己的旗袍,并嘱咐波莉在全美各地演讲时穿上。</h3> <h3>斯诺夫妇到达菲律宾继续为中国为''工合''筹款,波莉将旗袍又送给了斯诺夫妇。1998年3月17日,58年后,这件漂亮的旗袍从美国回归中国,回到了北京后海北沿四十六号''宋庆龄''故居。</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传承旗袍文化</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弘扬国粹魅力</font></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h3>中华复兴,旗袍文化行天下。中国五千年的文化源远流长,旗袍文化是文化长河中的一抹烟云。</h3> <h3>旗袍之美,是华夏子孙难以割舍的情结。作为代表中国女性的特定服饰,彰显了任何服饰都无法替代的一种传统神韵。</h3> <h3>而今,旗袍正在以更加富有韵味和魅力的姿态走向时尚舞台。</h3> <h3>东方名媛与幸福女性为本,聚会社会正能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旗袍文化的传承与中华女性传统美德相结合,使中华女性美的文化传播由内而外得以更完善的诠释。</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