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又是一年中秋节。</p><p class="ql-block">中秋节承载着太多的思念﹐也承载着太多的心愿。按照传统,每年这个时候,在外的人都要回家,与家人团聚。如今我们这个年龄,父母多已离世,孩子也已成家,中秋月圆人不圆,对中秋节也就没有了过多的期盼和奢求。</p><p class="ql-block">这一天,一切如常,只有茶几上的月饼和窗外的明月会让自己有些许中秋的概念。于是,默念李白的《静夜思》,或者听听有关明月的怀旧音乐,偶尔眼角还有泪,或许是因为有些东西并不曾离我远去,只是我把它藏在了心底。</p><p class="ql-block">此时,站在楼顶上,遥望天边那一轮明月浮想联翩,儿时过中秋的点点滴滴又重现,仿佛就在昨天。</p><p class="ql-block">那些年,都喜欢把中秋节称为“八月十五”,虽然直白,但却是很温暖的字眼。那些年的中秋节,简单、朴素,记忆中最清晰、最有趣的就是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吃饭赏月,那时的月亮是圆的,月饼是圆的,家,也是圆的。而对于幼小的我们来说,那时对于中秋节的期盼就是想满足对食物的欲望,因为到了中秋,就会吃上月饼、核桃、板栗之类的食物。</p> <p class="ql-block">中秋节那天,母亲买了白糖和洗沙月饼各一斤,它们都被红的、白的纸包着,浸出一股香甜味。母亲分给我们姊妹一人一个,多给了家中幺儿的弟弟一个白糖月饼,我露出羡慕的眼光,母亲见状忙将手中撕开的月饼掰下一半递给了我。</p><p class="ql-block">当月亮挂在门前的树梢,一家人围坐在小方桌旁,吃着月饼聊着天。在那种祥和而温暖的氛围里,品尝的不光是月饼,还有那片月光下团圆的幸福和那份浓浓的亲情。</p><p class="ql-block">家里的“团圆仪式”结束以后,便是我们自由活动的时间了。我用纸包着省下的月饼,裤兜里装满了板栗,再提上两个地瓜和黄梨,兴冲冲地就朝着事先与小伙伴们约好的地方跑去。</p><p class="ql-block">那是河边一块刚刚收割完庄稼的空地,地边横七竖八的包谷杆、豆角叶子被我们收拢在一起,铺在地上。坐下去软软的,潮湿的泥土芳香阵阵袭来。我和小伙伴们掏出各自带来的食物,全部把它倒在铺好的塑料布上,一大堆琳琅满目的食物,让我们兴奋不已。</p><p class="ql-block">沐浴在月光的清辉里,我们一边吃着东西一边表演节目,或唱一首儿歌、或讲一个从老人们那里翻版过来的捉鬼的故事,或学鸡呀狗呀叫唤。那时我们都是些娃娃,大一点的男孩也才十一二岁,不知道什么腼腆,个个争先恐后地表现自己,每一个节目之后就是一阵噼噼啪啪的掌声。</p><p class="ql-block">热闹一阵后,东西也吃得精光,地上撒满了地瓜皮、葵花壳、月饼纸等。我们没有解散,仍围坐着,悄悄策划“偷瓜行动”。</p> <p class="ql-block">这时,月亮像一只硕大的银球挂在天边,圆月中的图很像一条河,颗颗闪烁的星儿镶嵌在黛青色的天幕,如水的月光泼洒在原野上。男孩子们兵分几路,穿梭于每块可以见到“猎物”的地里,我们女孩子则借着月光到处捡柴禾,然后刨出一个大土坑,生起火,架起从家里带来的锑锅。 </p><p class="ql-block"> 不一会,偷瓜的人陆续返回,带回了“战利品”。两个金黄色的南瓜被我们三下五除二地削皮、掏籽,再切成方块扔进锅里。大家坐在火旁,眼巴巴地守望着慢慢扑腾开了的锅,那种一往情深的神态至今仍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不知不觉中,月亮悄悄地躲进了山背后,四周开始朦胧。老瓜煮熟了,一股纯正的清香味溢出锅盖,诱人唾涎,我们迫不及待地用筷子穿起南瓜吃了起来。这时,远远地传来了被偷瓜人家的农妇高一声低一声的骂声,我们没有被吓着,而是津津有味地品尝着“战果”的香甜,分享着“劳动”的幸福,农妇的骂声渐渐地被我们的欢笑声所淹没。</p> <p class="ql-block">这一段童年的中秋记忆如今想起来依然温馨如故。其实,值得怀念的不是那样的夜晚和那片月光,而是那时的纯真与无暇,还有那再也不会拥有的母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