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然的美篇

悠然

<h3>人有悲欢离合,</h3><h3>月有阴晴圆缺,</h3><h3>此事古难全。</h3><h3>但愿人长久,</h3><h3>千里共婵娟。</h3><h3>———— 苏轼</h3><h3>中国人对月亮有着特殊的情感,许是那如钩、如盘的明月蕴藏着人世间的起起落落、悲欢离合,阴晴圆缺中道不尽盛极必衰、否极泰来的阴阳智慧。千百年来,人们望月舒怀、月下寄思,我们有“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豪情壮志,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恬静高洁,也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寂落寞;企盼团圆之时,向往“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美好大同,久别重逢之际,却心生“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的忧虑愁思;一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道不尽远方游子对亲人的思念,“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说不尽才子佳人的情丝幽怨……</h3><h3>古往今来,我们用文字、音乐、舞蹈来描绘月亮,诉说这无尽的爱恨情仇!</h3><h3>1、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h3><h3>春江花月夜来自心录斋雅集</h3><h3>这一首《春江花月夜》是唐代大诗人张若虚的诗作,以明月为主体,江水为场景,描绘出一幅悠远飘渺、恍然迷离的春江月夜图。同名的琵琶名曲,为清代鞠士林所作,后收录在姚燮的《今乐考证》,此曲又名《夕阳箫鼓》。这一曲旋律优美典雅,宛如一幅山水画卷,将春夜静谧、明月东升、渔舟唱晚、花影横斜呈现在听众面前。开篇琵琶轻弹展现“滟滟随波千万里,江流宛转绕芳甸”的江水涟漪;随后萧声流转描绘出“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壮阔意境;乐队齐奏,旋律由慢及快、由弱转强,用以表现归舟破水、浪花飞溅、樯橹声声的欢快景象;最后琵琶筝声渐失,只有断续竹箫的缥缈、绵长,好似轻舟远去,不知乘月几人归,独留“落月摇情满江树”的幽静寂寥。</h3><h3>2、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h3><h3>二胡名曲《二泉映月》是我国民间音乐家瞎子阿炳(原名华彦钧)所创作的。此曲展示了独特的民间器乐演奏技巧与风格,并流露出盲艺人饱尝世间辛酸苦难的思绪愁思。</h3><h3>阿炳原为无锡市雷尊殿的道士,自幼受到丝竹乐和乡土音乐的熏陶,在父亲的教导下,学会了梵音、吹拉弹唱等音乐技法,并参加道法音乐的演奏活动。成年后的阿炳,生活境遇直转急下,因好吸食鸦片和出入风月场所,导致入不敷出。34岁那年,因患梅毒而致双目失明,无力再参加法事活动,只得流落街头靠卖艺为生。1950年,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杨荫浏、曹安和找到阿炳,并为其演奏录音。因阿炳常年在无锡惠山泉拉曲,此泉又名“天下第二泉”,加之无锡有个映山河,遂《二泉映月》由此得名。</h3><h3>全曲的引子无疑是最精彩的,短小音调组成的下行音阶,就是阿炳发出的无奈叹息。二胡低沉含蓄的音色,为听众营造出忧伤深邃的意境,时而畅快的音律,表现出怆然涕下、昂扬愤慨之情,也寄托了阿炳对生活的热爱和憧憬。全曲时而沉静,时而躁动,娓娓道来阿炳一生的跌宕起伏、苦痛幽怨,同时又将内心的豁达融进音乐,带给人们对生命的深刻思考。</h3><h3>3、此际无裳歌一曲,君王正在月宫游</h3><h3>彩云追月来自心录斋雅集</h3><h3>《彩云追月》最早见于清代,是著名的粤音曲谱,其风格轻快独特,描写了小市民平凡生活的轻松惬意,彰显了广东民间音乐风格。李鸿章任两广总督时曾将此曲抄送大内演奏。1932年,任光在上海百代唱片公司任节目部主任时,同聂耳一起,开始为百代国乐队谱写一批民族管弦乐曲灌制唱片,《彩云追月》正是其中一首,成曲于1935年。</h3><h3>“彩云追月”的寓意是仙人驾五彩祥云奔向月宫。中国古典诗词中常有“八公携手五云去,空馀桂树愁杀人”的描述,此曲当中的“彩云”意指仙人乘五彩祥云而去,为人们勾勒出想象中月宫仙境的画卷。</h3><h3>全曲旋律,采用中国的五声音阶写成,简单、质朴,线条流畅,优美抒情。开篇由笛、箫、琵琶、二胡齐奏,弦管合鸣,悠然自得,从容不迫。扬琴、阮弹拨出轻盈的衬腔,节奏张弛有度,使音乐在平和中透露出不动声色的活力。间杂着木鱼、吊钹的敲击更衬托出夜色的开阔旷远,也平添了些许神秘色彩。随着旋律的进程,曲调愈发富有动感,乐器间应答式的对话仿佛是云与月的嬉戏,忽上忽下、趣意盎然。</h3><h3>最后祝各位花好月圆人长久,年年岁岁有今朝!</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