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虎藏龙

桂生高岭 易经智慧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桂生高岭</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摘要:本文阐述在改革开放后,培田重视仿生规划,为古村落的开发奠定基础,为培田营造了一条更加祥和友善的生态链,虎猪大象和谐相处,让卧虎恢复其睡气,还原其本真,同时也体现培田绿色生态的和谐之美,展现人与自然相谐的大美,走出了一条古村落开发与保护之路。&nbsp;</h3> &nbsp; &nbsp; &nbsp; 培田村位于福建省连城县宣和乡的河源溪畔,是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客家古村落。村中古民居建筑群具有浓郁的客家气息,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湛的建筑工艺,堪称闽西客家古建筑的经典之作。享有“福建民居第一村”、“民间故宫”、“中国南方庄园”等美誉。2001年和2003年,被福建省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05年在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评选中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的称号;2006年被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nbsp; &nbsp; &nbsp; 培田村总面积13.4平方公里,现有315户1400多人,是清一色吴姓族人,已有800多年的居住历史。整个村主要是由30幢高堂华屋,21座宗祠,6家书院和一条千米古街组成。培田村是“中国最美的村镇”之一。它特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优美的生态环境,吴氏后裔继承“耕读传家”勤奋好学的优良传统,造就培田村人材辈出,是一个卧虎藏龙之地。 <h1><b>一、 卧虎</b></h1>&nbsp; &nbsp; &nbsp; 在培田定居的是中华渤海郡吴氏的一个支系,他们的先祖在中华历史长河中,历尽荣辱悲欢,既荣享过一国之尊,又饱尝了亡国之辱,辗转足迹遍布华夏南北,大河上下,从岐山渭水到勾吴江南,北上渤海之滨、华北大地,南下荆楚湘江,最后由赣入闽,扎根在培田这个小小山村中,肇基创业,自强不息,重振族风。吴氏族群传承着千年血脉,继承融合大江南北文化传统,在八闽大地河源溪畔,在卧虎山下为中华神州奉献出一颗熠熠生辉的美丽明珠——培田村。<br> &nbsp; &nbsp; &nbsp; 培田村背靠卧虎山,卧虎山上古树参天处为“虎头”之所在,先祖吴八四之墓在鼻观处,以睡之气取之。蔡元定曰:先武者,金土也。后文者,水木也。拖枪为雅,识者取之,昧者恶之,收拾为用。则为曜而福我,收拾散慢,则为煞而祸我。故尖射无伤,惟看取用如何耳。但逆煞、顺煞、直煞,果计刑煞,利害者,断当回避之,毋忽视。 &nbsp; &nbsp; &nbsp; 吴氏宗族的祖屋就坐落于虎头山麓;村北与南山书院相对的清宁寨为“左虎爪”,村南松树岗至文昌阁的山坡为“右虎爪”;升星村后的背山为“虎身”,赖坑源口至东溪公墓地一带的山脉为“虎尾”之所在;前明堂开阔,东面紧邻的河源溪为“玉带”;村东面近处的矮山似“小猪”为“案山”,远处的笔架山为“朝山”。“前有朝山溪水流,后有丘陵龙脉来”、“水如环带山如笔,家有藏书陇有田”,这就是培田古村落自然山水空间形态的真实写照。 <h1><b>二、 藏龙</b></h1>&nbsp; &nbsp; &nbsp; 水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最为重要的物质资源之一,培田村居民十分珍惜这种自然资源,釆用各种技术手段与实践方法,以实现水资源价值的最大化,积极改善整个古村落人居环境及其水系景观。富贵贫贱在水神,水是山家血脉精,山静水动昼夜定,水主财禄山人丁。水为山之血脉,水随龙行,龙随水行。<br> &nbsp; &nbsp; &nbsp; 河源溪是培田最大的地表径流,呈外弧形玉带般地蜿蜒穿过,是整个村落最为重要的水域。河源溪流域属于印支地质运动所造成的宣和复背斜,由笔架山、石壁山、金华山、水碧寨、羊角寨、枕头寨等构成,河源溪从这一地带穿流而过。河源溪上游的连屋田溪、洋利顼溪、五礤坑溪等支流形成于北部和西部的山区,汇合于培田村前的永济桥和万安桥,而后往东南方向缓缓流去,沿途汇集众多溪流进入朋口河,最后于上杭县境内汇入汀江。河源溪是培田客家古村落水系的主体,是培田世代子孙安居立业、繁衍生息的依托。 &nbsp; &nbsp; &nbsp; 一条通往长汀的古官道从村前经过, 把房屋和田野分开,深入其境犹如在御街上漫步,互为连通的巷道,把错落有致的民居建筑有机连为一体,“虽是人工,宛若天成”。街边有水圳相伴, 穿街过巷,直通各家各户。村中老人回忆,过去圳水清澈见底,村里人就靠屋旁流动的圳水作为生活用水,洗菜淘米;村中还挖出多口水塘、古井、如荷花池、见于房前屋后。数百年前古村肇基者,极为讲究村落的给排水工程,每一座古建筑都布有暗沟,用来排泄家家户户的天井雨水、生活污水,天井将民居屋面流下的雨水汇聚一处,顺沟而出,流入石砌水池,满足“四水归堂,财源攘滚而来”的聚财心理。排水路径讲究宜暗藏,不宜显露,宜弯曲而去,不宜直泻而出,“水为气之母,逆则聚而不散;水又属财,曲则留而不去也”。&nbsp; &nbsp; &nbsp; &nbsp; 虎眼井。早期培田客家古村落中建置有四口古井,分别建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然而其井眼均分布于卧虎山东面的山脚下。培田村至今还存留的古井有新福庵井和南坑井,而另外两口古井已被村民填平而不复存在。其中新福庵井口直径约2.50米,南坑井口直径约1.70米,这两口古井正是历史最为久远且人文意义极为重要的培田“虎眼”。该虎为卧虎,吃饱睡觉,以睡之气取之,吴氏先祖听“高人”之言,为让其灵动有神,函双井、开双眼,显其灵。从取卧虎饱食——休养——生息——安静之气改取饥饿——扑食——灵动——凶猛之气。 &nbsp; &nbsp; &nbsp; &nbsp;聚财水塘。在中国古典园林景观环境中,山为骨架,水为血液,毋庸置疑,水系的功能价值与景观作用是重要且显著的。即便是在客家古村落中,倘若能在房屋前或者院落里见到一方水塘,会使人感到何等的心旷神怡。除了景观效果的考虑之外,客家古村落的水塘兼有民俗风水的区域特色。因此,村民在适应自然的过程中借助自然的山形地势,引水灌入低洼处而逐渐形成水塘,有的也直接将宗祠、书院、寺庙等村落公共性建筑环列四周布置,从而形成古村落独特的水塘景观空间。 &nbsp; &nbsp; &nbsp; 培田客家古村落水系景观环境中,从空间形态的层面来分析,村落中的水塘又有月塘与池塘之别。月塘与池塘除了空间形态存在差异之外,其功能与作用也不尽相同。月塘大多呈新月形或者半月形,较少为满月形。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素有“月满则亏,水满则溢”之说,以自然现象寓意于事物发展的矛盾统一性,揭示任何事物发展过程中“此消彼长、物盛则衰” 的普遍规律。古村落房屋前或者院落前的月塘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风水”的需要,一般朝东的房子都挖有水塘,民间认为东面火气大,以水制之,一般在先天位、后天位或库位为多,古代人们以水为财,开凿月塘寓意于聚宝敛财、人丁兴旺。早期培田有15块水域面积大小不等的水塘,其中有5处是较为典型的月塘。随着古村落的发展与建设,先后有4处水塘改作它用,其中有一处月塘已面目全非,而另外一处池塘则改为了如今的荷花塘。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长生水圳。《汪公锡文运熙家抄》云:“引水入室掘井家中,防祝融之肆虐,取汲淀之便利,求滚滚之财源,荡里中之移气,灌村外之良田”。此篇章言简意赅,寥寥数语却生动地概括出水圳所具有的防火、饮用、淀洗、环保、灌溉五大功能,同时也承载着人们对水所寄予的生活愿景。 &nbsp; &nbsp; &nbsp; 在村落景观环境中,如果说:山为之骨架,水为之血脉,那么水圳系统则为容纳血液流通的血管。水圳迂曲穿行于村落的房前屋后,构成线状水系景观。水圳之水或平缓,或湍急,或静徽、或灵动,其纵横交错而成九曲十八弯的空间形态设计,与我国古代造园过程中所追求的“随形而弯、依势而曲”的审美标准不谋而合,潺潺清泉,蜿埏迂曲,绕家穿户,千姿百态,四季不断,伴随着水圳两旁的青石板,若隐若现,为全村居民带来甘冽的山泉和清新的空气,与此同时,也为宁静而安详的客家古村落增添了生机和活力。 &nbsp; &nbsp; &nbsp; 水圳网路形成线状景观,蜿诞迂曲、交织成网。一般而言,斗折蛇行的水圳通常都与四通八达的巷道相伴而行,共同构成古村落纵横交错的路网的主干道,自古以来就有水“巷”的称谓。古代风水术数理论认为,风水宝地当有“尚曲之水”,正所谓“曲径通幽处,朝抱尚有情”、“长生水圳水长生”,流水通直无阻,则财源流失无余,流水迂曲环绕,则财源滚滚繁荣永续。历来讲究民俗风水的客家先民在营建屋舍的过程中,将屋舍顺应水圳之尚曲而建置,从而形成了灵活多变的朝向和千姿百态的外观,与此同时也促成了客家古村落千变万化却又和谐统一的景观空间。 &nbsp; &nbsp; &nbsp; 培田客家古村落西靠卧虎山,东邻河源溪,坐落于此山水夹峙的狭长地带,村落整体空间布局成南北方向展开,自然山形地势大致呈现西高东低、北高南低。水圳于培田村北的卢地庵雷陕角将卧虎山泉水引入村中,整个水圳网路系统可分为西水圳、中水圳和东水圳三个子系统,共同构成连通整个古村落的网状辐射水系,南北贯穿,东西纵横、形成东水西流的格局,最后汇合于南村口而缓缓流出。西水圳分布于古民居建筑群的西边,作为古村落与卧虎山麓地带的过渡,能更好地汇聚山泉,同时将古井、水塘纳入水圳网路之中,中水圳穿行于建筑群的中部街巷之间,培田“千米古街”位于这一核心地段,东水圳则分布于建筑群的东边,自北往南穿行于田间地头。其中,河源溪水陂至村南水口的一段东水圳,利用冲砂阀将溪水引入水圳中,直接用作引水渠,于文武庙前汇入水口而后流出村落。 &nbsp; &nbsp; &nbsp; 荷花塘。荷花塘位于村南部,自南村口的“恩荣”牌坊起沿着公路至荷花塘西南角路口处约105.80米,整个荷花塘坐落于公路的东侧。早期的培田村并没有这个荷花塘,这里大部分都是田地,而在此区域的西北角有一个面积大约为五十多平方米的水塘。后来在古村落建设与改造过程中,将这一片田地挖深,连同水塘一起改造成为如今的荷花塘。其位于巽位,在九运六运具有催官催财的作用、八运也是旺财。 &nbsp; &nbsp; &nbsp; 水口。水口为风水重要构件,培田水口龟蛇相守,玄关通窍。在我国古代风水理论中,水口是指一村之水流出之地。水以山为界,气以水为运,水被视为财源与吉利的象征。水口,作为古村落水流出的重要关隙,关乎整个村落的财运与命运,在理想的风水模式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古村落景观环境中,水口是水系景观空间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 &nbsp; &nbsp; &nbsp; 培田古民居建筑群整体在南北方向上展开,村南与村北为山水环抱的结合点。村北“左虎爪”山麓修筑有永济桥横跨于河源溪上,与河源溪上游地带的各村落相通。南村口则为培田水口之所在,“右虎爪”乃卧虎山东向延伸的部分,山势由西向东逐渐降低,河源溪自北面逶迤而来,经水陂之后渐渐折向卧虎山麓流去,至南村口处与“右虎爪”成咬合之势,村落南边水口处,文武庙、古梅、香枫茂密掩映,似巨人把口,“保瑞避邪”。村落主干道于此中间穿行而过,这就形成了培田村南水口的空间环境。 &nbsp; &nbsp; &nbsp; &nbsp;风水之法,得水为上,古村落把水视为命根子。我们在云水间发现了皇家御用的五爪龙和龙鱼藏在华屋的雕龙画栋中,以显示主人身份的尊贵。水是生命之源,也是财源。 导游说:“门前若有玉带水,高官必定容易起。出人代代读书声,荣显富贵耀门闾。”客家人说水为财,有“三分厅堂七分门楼”的说法,重视以门楼的方位来收纳过堂水,意即生气和财源滚滚而来。开设天井则有利于采光通风和聚财。 <h1><b>三、 山水</b></h1>&nbsp; &nbsp; &nbsp; 山上龙神不下水,水里龙神不上山,用此量山与步水,百里江山一向间。培田少祖峰坤山峰秀,过峡转庚开面,结卧虎之地,坤龙转庚嘯威升,面前乙峰起三台。培田村的后山形似只卧虎,村子左侧远方是卧虎产的几只小虎,而村子对面的山梁形似母猪,山梁延伸出来的山脊被比喻成小猪,于是,母猪生小猪,小猪喂小虎,从而形成了风水“生态链”,培田人受益于生态链的环境,他们以老祖宗的风水创意为自豪,给古老的村落赋以新的内涵。<br> &nbsp; &nbsp; &nbsp; 山水环抱是人们择居的先决条件。培田前有笔架山,后有枕山、卧虎山,左青龙,右白虎,门前还有玉带水,如何利用风水资源,需要智者做山水剪裁,培田人因地制宜,在消砂纳水上做到最优化,利用秀峰吉水为安居服务。整个村子的房屋,几乎都是坐西向东,用水局阴龙辰库变立木局甲卯旺向,以求紫气东来,面朝秀峰和收纳吉水,先发土金,后发水木,这就是客家人追求的风水格局。&nbsp; &nbsp; &nbsp; &nbsp; 天盘立向消水,地盘格龙乘气,卯向加乙谓之迎官,甲向加寅谓之就禄,由水局变木局甲卯旺向巨门出水,若水拨出巽,巽已同宫,即甲卯向之马上御街,村前的古官道连结乾巽而成御街。内层龙上长生辛金起子逆布,中层水龙壬水长生起申顺布,外层水局旺向长生起亥顺布。 &nbsp; &nbsp; &nbsp; 甲卯为震,易曰:震来虩虩,笑言哑哑。恐致福也。拨来水于乾亥之宫,其在水局则为辛龙壬水官沐之地,变立甲卯自旺向而在木局向上,则为癸龙甲水长生印授水神,绕癸照穴,丑寅二宫乃水局龙水衰养胎病之地,变而为甲卯旺向则木局冠带临官之水,朝堂拱穴,来水一派官禄长生吉神到局,去水出辰,为水局之玄窍乃木局甲卯旺向衰方,巨门星管局。利有攸往。经曰:惟有衰方可去来,衡之玄空水法,进退得位,洵变局中之上吉格也。 &nbsp; &nbsp; &nbsp; 水从乾上发源,乾为天门,辰原属龙,格合龙跃天门,水神又绕出巽位,巽已同宫,亥卯未马在已。申子辰马在寅。甲禄在寅,甲以乾为贵人,卯以亥为贵人。乾峰高耸,乾亥水发源。谓之双双禄马贵人上御阶。书曰:马蹄踏破御阶水,白衣身去状元回,甲峰特秀状元笔,甲纳于乾,乾为天为君。甲乃天子门中贵客。 <h1><b>四、 虎将</b></h1>&nbsp; &nbsp; &nbsp; 吴拨桢,生于1857年,清武进士出生,官都阃,蓝翎四品护卫,晋三品带刀护卫,享年70岁。清皇赐建“恩荣”石碑坊。无论文官武将到此,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一律步行,五品以上官员可以从中间大门通过,五品以下官员只能从两侧侧门通过,这在仕宦途中是何等的尊荣。<br> <h1><b>五、 卧虎藏龙</b></h1>&nbsp; &nbsp; &nbsp; 培田代代人才出。清嘉庆年间的当朝宰相王杰,就试取了培田人吴腾林、吴元英为武秀才,吴发滋为文秀才。自乾隆三十年到光绪三十一年,先后出了邑庠生、郡庠生、国学生、贡生等一百二十人。其中三名举人、一名翰林、一名武进士,有五名被诰封或敕赠大夫;有十九人平步仕途,八人领九品衔、四人八品冠带、五人领五品衔、一人为三品宫廷内侍,一人为三品将军。<br>近代,有旅居日本的吴建德,旅居法国的吴乃青、吴潡、吴树均;侨居泰国的企业家吴琪阶;国内有中央美术学院的画家吴明永,还有几位黄埔军校的学子。<br> <h1><b></b><span style="font-size: 17px;"></span></h1> <h5>&nbsp; &nbsp; &nbsp; 培田是“文墨之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崇高境界与客家人的吃苦耐劳,坚忍不拔、追求上进的伟大精神在这里得到充分的体现。<br>&nbsp; &nbsp; &nbsp; 改革开放后重视古村落的保护,如今的旅游开发为培田新添了一只大象。从规划图中可见:水口是大象的鼻子,荷花池是大象的耳朵,河道、村道、水圳、池塘描绘出大象的轮廓,这只大象在虎与猪之间,为猪虎和谐相处提供了安全的屏障,古村落的开发为培田营造了一条更加祥和友善的生态链,虎猪大象和谐相处,让卧虎恢复其睡气,还原其本真。同时也体现培田绿色生态的和谐之美,展现人与自然相谐的大美。<br>参考文献:<br>1、刘世强 福建培田客家古村落水系景观研究 2014<br>2、郑振满 培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br>3、吴国平 八百年的村落 培田纪行 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3<br>4、[宋]张子微 玉髓真经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11<br>5、徐善继 徐善述 地理人子须知 武陵出版有限公司 1995年 6月<br>6、舒风仪 段吉吉 地理青囊玉尺度金针集 雍正八年版<br>7、桂生高岭 仿生人居文化 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 2013年11月<br>8、[宋]张子微 玉髓真经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11<br><br></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