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症青原因浅析

慕尼西

罗家传1,刘健2,史树森3(1河南黄泛区实业集团有限公司,2河南省黄泛区地神种业农业科学研究院,河南西华,4666323;2吉林农业大学,吉林长春) 摘 要:通过田间调查分析,初步明确了大豆“有荚无粒”型症青形成的原因:主要由病毒病引起,种子带毒,病残体,野生豆科作物为病毒源,飞虱等害虫为传毒媒介。选用无毒、抗病品种,种子包衣加早期刺吸性口器害虫的防治是防治此类病害的有效方法。<br>关键词:大豆,症青,病毒病,防治。<br> 今年夏季,降水明显偏少,气温明显偏高,特别是西华片分场降水更少,场部、二分场、三分场、八分场降水尤少,而从6月上旬开始持续高温,导致部分单位大豆出现大面积的症青,主要发生在三、七、九、十六分场。从9月初至今,多次调查、分析原因,吉林农大教授、大豆研究体系专家史树森老师也于9月11日深入二、三、九、十六分场实地调查,分析大豆症青原因,结合职工反映,周边农村大豆长势,初步明确了大豆症青的原因,供大家参考。<br>1症状<br>普遍症状表现为:有荚无籽,结荚密集,授精正常,豆粒有芝麻粒大小的籽粒,基本停止生长,部分发白、发黄、枯萎,部分仍青绿;豆荚虽然青绿,但色深,皱缩明显,呈非正常状况。整个植株无一正常籽粒、全株无臌粒荚。发病大豆叶色浓绿、发黑、发紫,呈症青状。<br>部分发病早的表现为病毒病症状:植株矮小,叶柄明显缩短,全株无荚或有荚无籽,部分荚发黄枯萎、脱落。<br>2发生情况<br>2.1田间发生情况<br>田间发生呈扩展状,从地边、地头初发,逐渐扩展,发生初期在7月15日,如十六分场、九分场症青地块,发生呈现扩展型,从地边、树边、堤边、玉米地边初发,后逐渐向向里扩展。如三分场枕头地,明显偏重,河堤南坡所有大豆全部症青绝收,越近河堤越重,北坡及河滩地较轻。十六分场玉米地中间所留机车路2米左右大豆无一株正常,全部症青,十六分场发病稍晚的一户大豆,两边玉米,越靠近玉米症青越重,越靠近北头杨树症青越重。<br>2.2 地块差异<br>大豆茬重于玉米茬,重茬地明显偏重。<br>2.3 品种差异<br>早熟品种轻,晚熟品种重。九分场的圣豆30早熟品种,症青率很低。南坡村的早熟品种,无明显症青。九分场郑1307,症青率50%左右,九分场谷子地西边地,大豆有两个品种,早熟品种圣豆30无症青,中熟品种郑9805,部分症青,而晚熟品种圣豆5号症青最重。三分场圣豆5号症青最重,其次为中熟品种周豆23。<br>3栽培管理的影响<br>3.1八月份打药对其无效<br>三分场今年8月份打药3~5遍,但对症青无任何作用。一分场作的不同药剂不同施药次数试验,对照区8月份不施药,症青与施药处理无差异。说明这种症青,不是8月份病虫危害形成的。<br>3.2浇水对其影响不大<br>三分场症青的农户,浇水也比较及时,其中寇姓职工有一块地,是河堤边的枕头地,因怕症青,浇水特别努力,但结果全部症青。说明8月份缺水也不是主要原因。<br>3.3包衣对其影响<br>九分场有部分职工进行了种子包衣,包衣剂为“迈舒平”(22.2%噻虫嗪•1.1%咯菌腈•1.7%精甲霜灵),据调查,效果十分明显,第1块在二区东,圣豆5号,包衣的症青率为6.4 %,不包衣的症青率为86.0%;第2块在二区中,包衣的症青率50%,不包衣的症青率为99%;第3块在1区南圣豆5号,包衣的症青率为25.6%,不包衣的症青率为96.8%;第4块在家属院南,品种早熟品种圣豆30,包衣症青率为3.7%,南边郑1307未包衣,症青率为54.7%。<br>3.4七月中旬防治病虫害对症青的影响<br>今年7月中旬,十六分场部分地块,发生病毒病,分场进行了统一防治,药剂为杀虫剂和防病毒药剂,防治效果比较明显,虽然地头仍有部分的症青,但没有整块地症青的,表现为:高岗、树下、地头、接近玉米的地方症青偏重,说明7月中旬防治传毒昆虫及抑制病毒发展,有一定效果。<br>4症青原因<br>综合以上分析,造成症青的唯一原因是病毒病。这种病毒病可能不是黄花叶病毒病,可能是类似于玉米矮缩病的病毒病。<br>晚熟品种更易感病,可能是由于病毒的发生期与大豆的受精期吻合,使大豆受精后生殖生长停止。<br>早熟品种抗病,可能是由于病毒的发生期与大豆的受精期不吻合,病毒在大豆体内有一个繁殖积累的过程,早熟大豆可能在病毒的危害发生前就已完成受精,并开始鼓粒,而一旦鼓粒,生殖生长占优势,抑制了营养生长,营养不能满足病毒病的发展,而使病毒扩展得到抑制。<br>干旱地区,树边等都有利于传播媒介繁殖,有利于病毒传播和发展,所以,高岗、地头、地边、树旁病毒病发生严重。<br>玉米地边病毒病重,可能与玉米地飞虱活动有关,飞虱可能是病毒病的主要传播源。<br>关于点蜂缘蝽的问题,据史老师介绍,点蜂缘蝽只叮臌粒的豆荚,只危害有籽粒的豆荚,而不叮没有籽粒的大豆,因为它是取食豆粒的,点蜂缘蝽危害后,豆荚上有虫孔,有黑点状伤斑,一般不会造成这种有荚无籽的症状。刘健在试验地进行了接点蜂缘蝽的试验,也证明不是点蜂缘蝽造成。同时,经现场捕虫,点蜂缘蝽的量非常少,因此,可以否定是点蜂缘蝽危害造成的。<br>关于盲蝽蟓危害的问题,盲蝽蟓危害集中在结荚后,易发生在沟边、套种田边,一般点片发生,仅造成植株落花落荚,但一般不会造成整株整田落荚,因此,与盲蝽蟓危害也无明显关系。<br>5小结与讨论<br>5.1此种大面积发生的“有荚无粒”症青现象,主要原因为病毒造成。<br>5.2种子带病、重茬、活的残体带毒,沟边地头野生大豆及豆科作物传毒等是病毒的来源。<br>5.3飞虱等传毒媒介是病毒传播的主要帮手,传病媒介的大量传播,是此病扩展的重要原因。<br>5.4用噻虫嗪、吡虫啉等拌种,能有预防苗期传毒媒介繁殖作用,能有效控制此病的发展。<br>5.5苗期、分枝期、开花期对传毒媒介的防治,是防治此病的有效方法。<br>5.6选用早熟品种,适时播种,合理密植,适时抗旱浇水,合理配方施肥,能有效避免病毒病的大发生。<br>5.7病毒的种类,有待于进一步研究。<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