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生读图(之八)

笨歌

<h3> 承蒙我市《井冈山报》的信任和抬举,为我开辟了“冬生读图”专栏,“意在牵引去往精品摄影的解读赏析,以奉献更多的艺术审美”(编辑语)。读图应读者要求现改为每期4图,本期作品均为名家名作,有的作品曾在全国各大媒体刊载过,都是获奖和优秀作品,非常感谢他们赐稿于我,所读图乃一家之言,敬请关注并赐教。</h3> <h3>《炮火下的士兵》</h3><h3>摄影:彭 希 </h3><h3>读图:刘冬生</h3><h3>《炮火下的士兵》是一幅军事题材的记录类摄影作品,当我在第27届全国摄影艺术展入选作品中读到这幅作品时,内心无比激动和敬佩。激动是因为我曾经也当过兵,有很深的军人情结,而且作者又是我的家乡走出去的兵;敬佩是这幅作品太震撼太感人了,画面几乎达到完美的境地,我们仿佛能够听到炮弹出膛的巨响,气流似乎要冲破画面夺框而出。</h3><h3>我们来看看这幅作品的美妙之处,一是作品采取的是竖构图,且使用18毫米的超广焦段低角度拍摄,这样增强了线性透视的延伸感,扩张了画面的动态表现范围;二是抓拍时机快稳准,“随着班长杨伟伟一声令下,炮弹呼啸出膛,火光四射、响声震天。阵地上瞬间土石横飞,硝烟弥漫……”(作者语),战士们为了保护好耳膜,那喊叫时的面部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没有现场体验的人是无法想象那震耳欲聋的炮声的;三是曝光准确,技巧娴熟,为了表现战场的瞬间气氛和战士的丰富表情,作者采用了4000/秒的非常用速度,冲击波携带着硝烟凝固于瞬间,火光和飞扬的泥土形成了暖色调,烘托了气氛。同时,在光圈使用上也很到位,即使在顶光情况下,作品仍然亮部不溢出暗部细节丰富。</h3><h3>记得美国战地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曾说过:“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炮火还不够近”,罗伯特•卡帕这句话虽然是指特殊环境中的拍摄,但日常拍摄也应如此,这幅作品恰是最好的印证。在欣赏作品的同时我对作者的钦佩之情油然而生,因为在这种环境中拍片是有风险的,作者不但要有奉献精神,还要胆大心细,讲究科学,决不可鲁莽行事。</h3><h3>军事题材拍摄对我们一般摄影爱好者来说有其局限性,首先是因为这一题材具有一定的保密性,不是谁都可以去拍的;其次,它的精彩瞬间都在最艰苦最危险的地方发生,这就需要拍摄者临近现场和贴近战士;再次必须具备一定的军事常识等,否则,很难拍出佳作精品的。</h3> <h3>《未雨绸缪》</h3><h3>摄影:管华鞍</h3><h3>读图:刘冬生</h3><h3>《未雨绸缪》是一幅记录类摄影之作,画面是一古建筑的前门门楼和屋顶的前半部分,有一泥匠瓦工正在捡漏。作者采用满幅式构图,看似平常,但确苦心经营着画面。</h3><h3> 首先,我们看这标题就十分切题,“未雨绸缪”这句话出自《诗经·豳风·鸱鸮》,“迨天之未阴雨…绸缪牖户”,它的原意就是趁着天没下雨,先修缮好房屋,懂一点农事的人都知道这是在给房屋捡漏,以备下雨时房屋有漏。其次,画面摄取门楼和房屋前半部分,最引人入胜的当属那门楼,看那四条鱼的砖雕和泥雕,精雕细琢,表达了户主祈求家庭的富裕和吉祥。门楼是一家一户的总通道,又是主人的“门面”,它直接反映主人的社会地位、职业和经济水平。作者突显门楼的古朴和精致,便是他对作品的定位和诠释。试想,如拍摄时这建筑物没有门楼,你觉得这画面还值得拍吗?照片有意义吗?</h3><h3> 我始终认为,一幅好作品必须是主题突出,《未雨绸缪》看是捡漏,但作者关注的是古建筑的未来,是我们应如何重视和保护它。一幅照片都有它的主题和主体,不能喧宾夺主,包罗万象,什么都拍下来,结果什么都没突出。这幅作品好就好在他不沿袭一般的表现手法,而是借题发挥,看是捡漏,意在呼吁,让主题和主体得到升华,更具内涵,更令人回味,这便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面临逐年消失的古建筑,随着社会复古风的兴起,各方面都加大了保护力度,这必将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的历史遗迹。</h3> <h3>《清风竹影》 </h3><h3>摄影:周秋贤&nbsp;&nbsp; </h3><h3>读图:刘冬生</h3><h3>&nbsp;&nbsp;&nbsp; 《清风竹影》是一组利用相机多重曝光功能拍摄的风光小品片。竹有“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梅松竹”岁寒三友之一等美称,作者创作时选择能表达自己想法的竹林,采取转、移、虚、实等拍摄手法,把竹子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象,经过“眼中之竹”,转化为“胸中之竹”,借助相机,神奇般构成“图中之竹”。或许你第一眼看上去并不起眼,而当你慢慢品读时就会发现作者对“竹子的精神和品格”表现的非常精致。第一幅为“转”,竹主杆以虚反衬其刚直、飘逸,有凌霜傲雨之感;第二、四幅采取“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满画面是虚化了的竹叶,似春燕,似星光,又那么青翠、清丽俊逸,真可谓“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郑板桥);第三幅是“移”,有“沙沙”作响之感,这静止的竹叶在大风之中,那样潇洒与自然。竹经冬不凋,四季青翠,有刚直、谦逊,不亢不卑,不失顽强拼搏,敢于面对挫折等品质之美誉,常被看作不同流俗的高雅之士的象征。我想这就是作者用这些手法表现竹之目的。</h3><h3>&nbsp; &nbsp;&nbsp;多重曝光是用不同焦距、不同光圈或不同速度等分两次或多次曝光来表现一张照片难以表现的内容,是为了烘托气氛,突出主题,让一个或多个被摄物体在一个画面中出现多次,拍摄出魔术般无中生有的效果,也正是它的独具魅力,吸引了很多摄影人使用这种技法。&nbsp;</h3> <h3>《自拍入画》&nbsp;&nbsp; </h3><h3>摄影:龙海斌&nbsp;&nbsp; </h3><h3>读图:刘冬生</h3><h3>&nbsp;&nbsp;&nbsp; 《自拍入画》是一幅社会生活纪实摄影作品。爱美是女人的天性,自古有“女为悦己者容”之说。自拍是智能手机时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拍照方式,爱自拍也是女人的最爱,当下不论何时何地都抵挡不住爱美女孩的自拍。且看作品里的女郎,满面笑容,高举右手要和壁画上的农村姑娘拍张合影照。作者眼光敏锐,顷刻间把那五颜六色、绚丽多彩的壁画和清纯秀美、朴素无华的女郎串起来,将这充满青春活力的她和新潮装饰壁画看着是最亮丽的一道风景摄入镜头,为作品增添了优雅的情调和乐趣。在构图上注重了大与小的平衡,采取近似于对角线构图方式,即活泼又不失衡,保留了壁画中的春燕和小狗,使春天的气息和生活的情趣更浓郁。墙面上的壁画大都是本地的特色乡村才有,它的出现,多半为了使环境更加雅净清新,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们的精神享受。就是城里人来这乡村游、“农家乐”,也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从而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之目的。作者用审美的眼光凝固了这难得的瞬间,把最动人的一面展现给受众,让人们感受到美的享受,这便是作品的全部。</h3><h3>&nbsp;</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