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马洪线上,南伊沟的风景

星期五

<h3>“麦克马洪线”问题始于英国对西藏的侵略。1914年3月,英方代表麦克马洪与西藏地方代表以秘密换文的方式划出一条“藏印边界”,即“麦克马洪线”,把包括滇缅未定界在内的大片地区划给英属印度。</h3><h3>红线为麦克马洪线,现为中方实际控制线,蓝线为传统中印国境线,</h3><h3>历届中国政府均未承认麦克马洪线。</h3> <h3>南伊沟位于西藏米林县南部的南伊珞巴民族乡境内,与“麦克马洪线”接壤,南伊沟距米林县城有20公里,平均海拔2500米。</h3> <h3>看中国地图上的“南伊沟“位置(筆尖所指)。也是通常所称为“藏南”的地方。非法的“麦克马洪线”在地图上不被标注。</h3><h3><br></h3> <h3>中国“驴友”越过“麦克马洪线”在印控区内升起国旗。(图片来自网络)</h3> <h3>藏南地区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侧,有巨大的海拔落差(海拔在150米到5000米之间)、原始森林、高山草甸、冰川以及湍急的河流。</h3> <h3>茂密的森林植被以及印度洋带来的暖湿气流,山林间经常白雾缭绕。</h3> <h3>在夏季,这里温暖而多雨,年均降水4000毫米,部份迎风坡地达9000毫米,是世界上降水量最大的地区之一。</h3> <h3>这道水流,汇聚了南伊沟周边的冰山溶水以及印度洋暖湿气流带来的降水;浩浩荡荡,注入雅鲁藏布江。</h3> <h3>藏南地区,有无数的这种小河流。河流两旁,杂树丛生。</h3> <h3>看,这株针松的侧枝只往一个方向生长。</h3> <h3>南伊沟以及周边区域有大片的针叶林。</h3> <h3>也有阔叶植物。</h3> <h3>叫不上名字的杂树不少。这一带,属针叶、阔叶混交林带。藏南地区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是中国三大林区之一,且生态保护完好,被誉为“地球上最高的绿色秘境”。</h3> <h3>灌木不成林,却也生机勃勃。</h3> <h3>一些树木倒下了,为次生的树苗留出生长的空间。</h3> <h3>附生在树干上的苔藓类植物,以及一缕缕丝状的松萝,说明此地热带、亚热带雨林环境保持得非常好。</h3> <h3>到处都有附生的苔藓类植物。空气极之清新,负离子充滿每个肺泡,身处此境,你只有一个愿想 : 深呼吸!深呼吸!!</h3><h3><br></h3> <h3>时逢五月,藏南山区春色正浓。这是松科的针叶植物,长出了球状花蕾。折几支针叶在手中搓揉,有松脂的芬芳。</h3> <h3>林间空地上不知名的野花,相当优雅、漂亮。</h3> <h3>原生牡丹,又名野牡丹。原来,我国云南南部及西藏东南部是牡丹花的原生地哦。</h3> <h3>珞巴人在草甸上放养的牛只。</h3> <h3>水雾迷漫的林间草甸,有早期珞巴人留下的木头房子。</h3><h3><br></h3> <h3>珞巴族,世代居住在喜马拉雅山南麓,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以西的高山峡谷地带,东起察隅,西至门隅之间的珞渝地区。</h3> <h3>珞巴人相信万物有灵,牲灵、神灵、鬼魂、妖魔……,神灵无所不在, 高山峻岭、悬崖峭壁、岩洞溪涧,古树怪石、都是神灵隐居的住所;山上生长的植物,林间栖息的动物都由神灵管辖。这株珞巴族人供奉的“阴阳树”,源于珞巴族的生殖崇拜,珞巴人相信,供奉参拜神树可以使人丁兴旺。</h3> <h3>上世纪50年代拍摄的珞巴人的照片,弓箭和腰刀是男子的标配。(图片来自网络)</h3> <h3>上世纪50年代拍摄的、一夫二妻的一家珞巴人的照片,(图片来自网络)</h3><h3>上世纪五十年代,珞巴族社会仍处于原始社会末期阶段,珞巴人仍以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和狩猎生活,也依靠往藏区贩卖兽皮、盐巴获得生活资料。</h3><h3><br></h3> <h3>珞巴族是中国56个少数民族之一员,总人口约60万。其中处于中国控制区的约有3000人,大部份珞巴人生活在印佔区。珞巴族虽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自己的文字,珞巴人的历史则靠一代代人的口耳相传而保留下来。</h3><h3>南伊沟是中国控制区内三个珞巴人聚居区之一。珞巴人的生存状况,比之上世纪50年代,真是天壤之别。据说,这个3000人的小小民族也产生了一位人大代表。</h3> <h3>今天的络巴人家庭。(图片来自网络)</h3><h3><br></h3> <h3>边境线上的珞巴民居都竖立一面国旗。他们,既是这片土地的原住民,也是这片土地的守护者。</h3> <h3>珞巴人的新居。</h3> <h3>参观珞巴人的家庭,室内都有熬制奶茶的炊具。</h3> <h3>陈列的兽皮,展示早期珞巴人的生存方式。</h3> <h3>珞巴人的服饰。</h3> <h3>珞巴人圈养的藏香猪。</h3> <h3>旅游业的兴旺,逐渐改变着边陲小镇的生产生活方式。可惜是,这次到访南伊沟没有安排在当地住宿,无缘感受珞巴民居的方方面面,期待将来的重游吧。再见,南伊沟!再见,南伊沟的山山水水。</h3> <h3>附一张南伊沟的留影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