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一、放假通知</b></font></h1> <p></p><p>尊敬的家长:</p><p> 秋风送爽,丹桂飘香。我们即将迎来中秋佳节,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2019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精神,现将中秋节放假安排通知如下:</p>1. 9月13日(星期五)放假,与周末连休。<br>2. 9月16日(星期一)照常上课。<br> 节日期间如出行注意安全,衷心祝福大家中秋快乐!阖家团圆!<p></p><h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h1><h1> 2019年9月12日</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二、安全提示</b></font></h1> 3.注意防溺水安全。我省全年气候温暖,要加强对孩子的防溺水宣传和监管,教育孩子不要在河边或深水中玩耍,不得私自或结伴下河游泳,要游泳一定要有大人的陪同。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三、学习安排</b></font></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中秋节小知识</b></font></h1> 1."中秋节"来历<br>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br>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br>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中秋节与端午节、春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2."中秋节"习俗 <br> 中秋节的习俗有很多,首先就是"赏月",由于此时的月亮比其他月份的满月更圆,那么赏月就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一个项目。接下来就是"吃月饼",俗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祀用的祭品,后来慢慢人们赋予了它"团圆"的美好寓意,成为了"中秋节赏月"的必备,发展至今,月饼已经发展了"广式、京式、清式和苏式"四大类,而小类更是数不胜数。除赏月及吃月饼外,还有许多的地方习俗,比如:中秋拜月、中秋夜烧塔、烧斗香、烧斗香…… 3."中秋节"诗句<br> "中秋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可谓是"全体总动员",文人骚客们自是不甘寂寞:首推苏轼《水调歌头》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又有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中的"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有徐有贞的"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还有郭应祥"琼楼玉宇,分明不受人间暑,寻常岂是无三五"……<br> 4."中秋节"传说<br> 传说一:嫦娥奔月<br> 射日英雄后羿的妻子嫦娥,因紧急情况下被迫服用西王母赠予后羿的不死药而奔月成仙,居住在月亮上面的广寒宫之中,后羿思妻,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br> 传说二:吴刚折桂 <br> 相传月亮广寒宫前有棵砍后会自动愈合的大桂树,汉朝西河人吴刚,修道升天,但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