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国际联运,丹东——平壤列车已经整装待发。2019年9月2号,在经历一系列复杂的边检程序、手续后,我们绍兴籍战友一行13人,于上午10时整,列车启动,正式开启了朝鲜观光之旅。</b></h3><h3><b>如果把世界看成一个武林联盟,朝鲜更象个隐匿深山密室,面壁修炼功夫的苦僧。他敢于和盟主翻脸叫板,却也不与同门盟友往来,走的是神秘的天马行空道路,今天我们就要试图探访这个神秘的国家。</b></h3> <p><b>国内坐惯了动车高铁,坐朝鲜的火车一下让我们回到了六、七十年代。丹东到平壤大约260公里左右,用了5个小时,平均速度也就50码了。晃晃悠悠间,车体不断发出吱吱呀呀的呻吟,象在诉说着不堪重负。铁路两旁农田水稻长势不错,好的地方能有8、900斤/亩。据说他们不施化肥农药,所以一些地方的水稻长的矮小,产量高不到哪。农民很在乎对土地的利用,就象精明的裁缝掌握布料的利用率一样,凡能用的,边边角角的材料都不会丢弃。田边地头都被种上了红薯,花生,玉米,高粱,连田埂上,也都种了豆角之类的植物。</b></p><p><b><span class="ql-cursor"></span>沿途能看到一些劳作的人们,很象我们生产队时期,许多人在一起,效率不是很好。农村的住房看去倒是不错,差不多统一的格式大小,沿坡择地而建,错落有致,没有我们农村常见乱搭随建的小杂屋,很有特色。</b></p><p><b>一条砂石公路随铁道时隐时现,人们的交通工具以自行车为主,罕见的会有摩托车看到,后来在平壤郊区看到少量带电瓶的自行车。公路上汽车也很少,偶有车辆经过,扬起的尘沙遮天蔽日,骑行和步行者只能在尘土中穿行。</b></p><p><b>还在鸭绿江桥头堡上,看到朝鲜军人挺立的身姿,这很自然,国门前当然应有军人英武的形象。但后来在铁路沿线,凡是有铁桥、隧道,有些桥和洞甚至几步就能到达那头,也都会有武装军人值守,这道风景,看着多少让人觉得有些诧异了。</b></p> <p><b>西山宾馆。这是入朝后住的唯一宾馆,按朝鲜导游说法,这是一级宾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五星级宾馆。30层楼高,内有4个电梯上下,电梯速度不是很快,但也不是很慢,速度在可以接受的范围。房间设施与国内几乎一样,该热的热,该冷的冷,只是被褥有点潮湿感,好象也不是天气原因,与四、五星级宾馆有差距。住宿的多是中国游客,早餐时电梯很忙,多次不堪等待,就直接从楼梯下去。有很少量的欧州游客,象是俄罗斯人。</b></p><p><b>吃了三个早晨的自助餐,食品种类还算丰富,和国内四星差不多。荤菜保持两种并尽可能变换,有不同的鱼类、鸡块、红烧肉等。稀饭熬的很好,还有牛奶、咖啡、豆汁等饮料。据说,宾馆里的所有待遇只有外宾才能享受得到,朝鲜的普通民众是无法接触到,也享受不到的。</b></p><p><b>曾在去往日本、韩国的游轮里见过,国人的大叔大妈们将餐盘堆得如虎丘塔一般。说白了其实就是眼馋,浪费现象惊人。此时,特别注意浏览,偌大餐厅国人同胞大概率践行了光盘。不给物质相对匮乏的邻居带去负面影响,真的要给国人也给自已点赞。</b></p> <h3><b> 万景台,青松翠柏,郁郁葱葱。整洁的柏油马路象黑色缎面,在平缓起伏的坡道上,蜿蜒铺展于两边绿色的草坪中。这里是朝鲜人民领袖金日成故居,13岁之前的生活随父母在万景台度过。过去这里是有钱人的墓地,金日成父母是这里的守墓人。品字形三间厚重而朴实的茅草房构成的一个院落,使环境显得幽静,肃穆。讲解员用中文讲述着朝鲜人民对领袖的忠诚。</b></h3><h3><b>也有别的几支队伍在参观,看他们的胸前衣服上都挂有金日成,或金正日,或朝鲜国旗象章,就知道他们都是本国人。他们不约而同以好奇的目光,探究我们这些不带胸章的人,就象改革开放前国人们探看大鼻子蓝眼睛们一样。</b></h3> <h3><b>中国人民志愿军自1950年秋入朝,抗击以美国为主的联合国军(16个国家)对朝鲜南北民族矛盾的介入,当时战火甚至已经烧到鸭绿江边。至1953年夏天,中国人民最优秀的子女,他们以血肉之躯,和世界上最强大凶残的美国人浴血奋战,以伤亡50多万人的沉重代价,在接近三年的时间里,逼迫美军在板门店签下停战协定。据有关史料,战争也使联合国军阵亡:113000人,伤员:84000人,被俘:45000人。以劣胜优,以弱胜强,这是一场伟大的胜利。自此以后的大半个世纪里,美国军队再独步天下,再骄横霸道,也不敢在中国人面前轻举妄动。事实一再证明,中国过去是,现在仍然是美国想独步天下的,那道过不了的坎。军队的尊严,国家的尊严是以军人的鲜血,军人的生命为代价换来的!</b></h3><h3><b>这是中朝友谊塔,也是志愿军阵亡将士纪念塔内的几幅油画之一。</b></h3> <h3><b>中国人民最优秀的子女,数十万阵亡将士的名字,在中朝人民友谊塔里存列着。也在中朝两国,特别是中国人民的心中永存着。仅管我们不知道他们极大多数人的名字,但正是所有这些名字,连同国内无数英烈,真切地凝聚着中华民族永恒的魂魄,筑成了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英烈们以他们的血肉之躯谱写的中华之魂将流芳千古,同时也常使我们的敌人心惊胆寒。</b></h3> <h3><b>买一束鲜花,表达对阵亡同胞的崇敬和敬仰。</b></h3> <h3><b>在烈士纪念碑前排队敬献花束。</b></h3> <h3><b>不知哪个哲人说过: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有了英雄不懂得敬重和爱戴的民族是可悲的。我们敬重和感恩长眠于异国他乡的英雄同胞,感恩没有他们的牺牲,哪有中华民族崛起的今天!我们更应当珍重和珍惜当今生活的每一天。</b></h3> <h3><b>祭奠完阵亡将士纪念碑,内心难免会有丝丝凄楚感。沧海桑田,时代变迁,长眠他国的英魂可曾受到冷落,好在这里离中国大使馆也就目测的距离。相信随着朝鲜国家的不断开放,将会有更多的国人前来观光旅游,也会和这里的人们有更多的接触和了解,中国和朝鲜之间那种由鲜血凝成的友谊将世代相传。我们的随车导游也曾以个人的名义,对这种友谊表达由衷的感激。</b></h3> <h3><b>“洞中才数日,世上已千年”。当邻居国家们大兴土木,盖楼置业,经济一日千里发展时,面壁修炼的“苦僧”还在为一日三餐忙碌。这么说可能有点过分,毕竟据导游说,朝鲜社会的教育、医疗、住房都是由国家承担的。但同时,他们的物质却都是凭票供应,比如米、面、油、蛋、布……都落实到家庭人口定量,且必须凭票购买。真是矛盾的社会,都是生产力低下,生活物质短缺惹的祸。</b></h3><h3><b>这是金日成广场,相当于我们的天安门。诺大的广场,东拉西扯的这线那线显得很不协调,既显小家子气,也显现出经济上的窘相。稍加留意,类似状况不难看到。如公路上车辆並不多,路面却龟裂破败,补丁累补丁,很多地方都是补了再补,其实许多公路都已经需要重建了。又如路灯电杆上,百姓窗台上小型的太阳能电板很普遍,猜想一定是生活供电的不足,使人们不得不“自谋电路”。</b></h3><h3><b>不过城市内环境卫生真的很好,居民楼也很清洁规整,绝没有一家住户有外挂的物品。他们实行的是“人民班长”制,住户轮流做“人民班长”,以负责相应的环境卫生和检查。做得如此之好,我想他们一定还有别的制度保障。</b></h3><h3><b>社会发展到现在,许多时候想封闭也是封闭不了的。从丹东来时,火车上就看到不少朝鲜人带过来大包小包的物品,相信这种捎带一直在进行。</b></h3><h3><b>真心希望朝鲜的决策层能尽早审时度势,充分利用兄弟邻邦的发展经验,发展方式,改革开放,积极进取,那样,一个全面发展的,全新的朝鲜将指日可待。</b></h3> <h3><b>同样是团餐,国内旅游团餐往往千篇一律,以不饿人为原则,好吃不好吃人家不管,反正人家也不指望你回头客。朝鲜没有私营经济,相比之下,客观的说,他们提供的餐饮服务还是不错的。稍显矮小的长方桌,四人为一桌,荤素搭配的菜五、六个,一碗汤,量适中不会浪费,金属筷子可反复使用。每人还配有大同江啤酒(赠送),有时一瓶,有时一杯,有时甚至是冰啤。啤酒醇香味农,质量绝对OK。如前所述,这些大约都是外宾才有的待遇。服务员一般都是年轻女性,会中文很好沟通,大有宾至如归之感。</b></h3> <p><b>参访了平壤市内一所中学。据说学生是半天上课,半天才艺训练。文艺学生为我们一行专场表演了五、六个节目,器乐合奏、萨克斯独奏、独唱、歌舞,歌舞时多次与观众互动,尽显轻快、欢乐、和友谊。学生的艺术造诣已颇具水平,看得出平时学习的努力和用功。演出结束,送上了我们准备的给同学们的小礼品,诸如文具、糖果之类,也有捐上一百数百人民币表达良好心意的。</b></p><p><b>室外一个简易操场上,一群同龄男女学生在足球训练。蓝天纤云如丝,操场上骄阳灼灼,练球的孩子们汗流如注,腾、挪、闪、躲,动作专注一丝不苟。看到这样的场景,心中难免不为中国男足担忧。没有能拍下一张孩子们练球的照片,真的很遗憾!</b></p><p><b>相比国内我们的孩子们,一味的都是学习,培训,辅导。没有星期六星期天,晚上都会安排时间上课,办学机构无处不在,人都成了学习机器。学校也会建议同学购买高档器乐,背后猫腻谁又能说清,反正总会有冤大头给你顶着。一切为了金钱,金钱在毒化着人们。</b></p> <h3><b>晚餐吃烧烤,两盘调汁好了的生肉片,渐次放进烧得红红炭火的铁架上,发出轻微的吱吱声,随着油脂滴下,窜起一簇簇小小火苗。配着啤酒,将烤得熟与不熟之间的肉片送进喉咙。</b></h3><h3><b>东道主只是为了把餐饮搞得丰富一些,其实年轻人才喜欢这样的饮食方式,我们的年龄则是更喜欢能在适当的范围内走走看看。烧烤餐馆就在这片小区门口,几步之距,朝鲜导游硬是不让过去看看。是的,朝鲜社会的封闭心态並非短期内形成的,他们有自已的制度,规矩,为了不给心地善良的导游小姐增加麻烦,只好远远的用手机放大了拍下这张照片。</b></h3> <p style="text-align: left;"><b>晚上观看一场超大型演出,演出安排在一个露天体育场里,当晚的观众有五万人。还在进场前,就看到有大批军人队伍,也有单位组织的队伍,都是列队步行过来,不知车停在何处,只有我们不多的旅游大巴直接到了体育场。因为同时有许多出入口,进场时並不十分拥堵。座椅类似公交车上的硬塑板,所以看演出中汗把裤子都洇湿了。演员人数更多,据说有十万人,大型组舞,团体操,背景图中不断变换的场景,都由演员组成,拼的就是人海战术。</b></h3><p style="text-align: left;"><b>演出分六幕,历时一个半小时,整个演出勾起了我们对突出政治那个过往岁月的回忆。当我们已经在发展经济,发展科技强军强国时,朝鲜却停留在自娱自乐上,且还乐此不疲,想想都替他们惋惜。</b></h3><p style="text-align: left;"><b>当然他们的年轻人也並不安于信息封闭。正逢我们的王毅外长访问朝鲜,我们的导游还有其他导游都曾在私下里询问我们,王外长都讲了哪些方面的问题,还讲了些什么,表现得十分关注和真切。据他们说,我们住的宾馆内有中文电视,而他们所看的电视上是看不到这些信息的。我想,年轻人们不仅仅是好奇吧,他(她)们关注的应该是自已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b></h3> <h3><b>这张照片看着很眼熟,不错,这就是在电视中经常能看到的板门店。</b></h3><h3><b>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一年后,51年10月板门店就成为中朝和联合国军的谈判所在地。到53年7月签订停战协定,期间经过无数次的谈判。开始,狂妄、骄横的美军根本不把志愿军放在眼里,最短的一次谈判甚至不到一分钟就结束了。直到上甘岭战役再次让美军遭到沉重的打击,打打谈谈近三年,美军最后才不得不在板门店坐下签字。美国人他就是属狗的,不把它打慌打疼,它会一直和你狂下去。</b></h3> <h3><b>板门店内的这张绿色谈判用长桌,原汁原味。可以想象,谈判桌两旁的人员,代表各自不同的军事政治利益,针锋相对,互不相让。随着战场形势的起起伏伏,谈判云诡波谲,暗流难测。此时,能给谈判任何一方底气,勇气,智气的,並不是飞机数量够多,飞机飞的够高,大炮打的够远,坦克的火力够足,铁甲够厚等等。而是取决于人,人的决策指挥,人的组织纪律,人的团结协调,人的信仰意志,人的勇气和牺牲精神等。当战场上志愿军以绝对劣势不断给美军以打击重创时,他们在谈判桌上的姿势也不断由狂妄自大到变得如坐针毡。</b></h3><h3><b>此时,我们的参访团长正在体验决胜者取得胜利的喜悦情感。</b></h3> <h3><b>这是板门店三八线上的蓝房子,后来的谈判地点都被固定在三八线上。</b></h3><h3><b>现在朝鲜南北双方都把三八线这个地方作为旅游观光点,但谁也不能把脚步跨过三八线,所以人们只能隔线观望。对边那个房子就是***的建筑,象不象一个巨大火药桶的形象。对,三八线此地,至今仍是世界热点地区之一。停战协定並不等同和平协定,当今世界也非岁月静好,焦点矛盾得不到有效解决时,战争的火药桶仍有爆发的可能。</b></h3><h3><b>也正因为如此敏感,导游早就一再要求游客不能随便拍照,不能拍军人照片。虽然作为曾经的军人眼里,谁也不稀罕你那斜挎的冲锋枪,也没有看到不该看的设施,但客随主便,进出板门店、三八线景区时,还是由两名军人随车护送。当时正遇瓢泼大雨,透过瑟瑟秋雨,我们真切看到了风雨中的板门店、三八线,也真切感受到了曾经中国军人在此地的咤叱风云。</b></h3> <h3><b>午餐是在板门店军人服务区完成的,整个大厅,就餐者大多都是中国人。穿行于大厅的众多女服务员,一律军人服装。得体的军装和船型帽,构成一道异国军人风景线。</b></h3><h3><b>餐桌上黄灿灿一片金色,先于饭菜的品类映入眼帘,据说这是有名的朝鲜古皇宫十二铜碗餐。只见每个人的面前都摆放着十二只铜质的碟、碗、盘,每只小碗内放置有不同的菜品,一只稍高稍大的碗被一个同样颜色的小盘盖着,打开一看,是一碗米饭。只是由于天气,上午参观的时间使午饭推迟了很久,铜碗内的食材早已经凉了。但这並不影响大家的心情,或许,古代的宫廷餐就是这样的。</b></h3> <h3><b>参观了朝鲜的地铁,地铁是朝鲜人的骄傲,毕竟这是金日成时代的产物。那时北有老大哥,西有好兄弟,莫斯科和北京先期有了地铁,还不拉小兄弟一把。</b></h3><h3><b>地铁很深,长长的电梯把人们拉到100米以下。地铁站装饰得富丽堂皇,有莫斯科地铁的影子,风格一定参照了老大哥的经验。地铁车箱比较老旧,有窗户开着,噪声较大,没有空调,但並不气闷。最早使用的是我们长春客车厂制造的车体,后来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现在运行的是德国的产品。</b></h3><h3><b>只坐了一站,这一站是和朝鲜普通老百姓最接近的时光,但由于时间短促,语言不通,没能和老百姓有什么交流,看见有两个学生模样给我们让座的,不知他们是否知道我们是中国人。</b></h3> <h3><b>归去来兮。回到丹东,见到了丹东久别的老战友,一番交谈,十分亲切。同时又一次见证了国内旅游业和商家的某些套路:大家並不嫌弃所住宾馆的简陋,却仍是享受到了“短斤缺两”的服务。睡到半夜,人们纷纷从梦中热醒,冷气供应被停止。打开窗户吧,众多蚊子的亲吻不胜其烦,关上窗户吧,又只能在辗转闷热中彻后半夜难眠。沈阳的那位小字辈的大嫂导游更有意思,一路车行,一路兜售朝鲜商品。口若悬河,商语连珠,直说得枯木开花,死鱼会游,浑身的功夫,尽显了一位导游兼商贩的本质。</b></h3><h3><b>还是老人家最亲,在伟人的塑像下拍一张舒心的合影,为此次旅行画上一个完整的句号。</b></h3><h3><b><br></b></h3> <h3> 二0一九年九月十五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