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9.8杭州一日游——紫百户外

谢红燕

<h3>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h3><h3>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h3><h3>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h3><h3><br></h3><h3><br></h3><h3><br></h3> <h3>漫步西子湖畔,</h3><h3>如诗的柳,如画的湖,</h3><h3>初秋清瘦的风,</h3><h3>倾诉古老的传说,</h3><h3>伴着轻柔的曲,</h3><h3>如此,千年等一回!</h3> <h3>断桥位于杭州市西湖白堤的东端,背靠宝石山,面向杭州城,是外湖和北里湖的分水点。断桥势较高视野开阔。是冬天观赏西湖雪景的最佳去处。</h3><h3>断桥残雪是西湖上著名的景色,以冬雪时远观桥面若隐若现于湖面而称著。属于西湖十景之一。断桥残雪是欣赏西湖雪景之佳地,中国著名的民间传说《白蛇传》,为断桥景物增添了浪漫的色彩!</h3> <h3>雷峰夕照是西湖十景之一,位于西湖湖南、净慈寺前的夕照山上,因晚霞镀塔,佛光普照而闻名。夕照山三面临水、呈半岛状的名山,当年曾为南宋御花园占据。</h3> <h3>三潭映月</h3><h3>三潭印月是西湖十景之一 ,被誉为“西湖第一胜境”,三潭印月是西湖中最大的岛屿,风景秀丽、景色清幽,尤三潭印明月的景观享誉中外。三潭印月岛与湖心亭、阮公墩鼎足而立合称“湖中三岛”,犹如我国古代传说中的蓬莱三岛,故又称小瀛洲。</h3><h3>三座石塔,成三角形排列,形状都是葫芦形。</h3><h3><br></h3><h3>塔尖是一个玲珑剔透的宝顶,犹如一座小小的佛牙塔,但又与佛牙塔不尽相同。佛牙塔是佛教的典型建筑,但在这里,它已被赋予民间艺术的美感,将其底座变形,与塔身连成一体,使人分不清这究竟是一件单独的艺术品,还是某个建筑物的一部分。</h3><h3><br></h3><h3>塔身不仅是一个镂空的石球,球上凿出五个圆圆的洞口,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石球,就变成一个朴素而精巧的艺术建筑了。假如你驾起一叶小舟,摇到塔边,通过一个洞口望去,就“以一管而窥青天”。所以,每年中秋,人们总是在石塔里点起火,再在圆洞上蒙上薄薄的白纸。皓月当空之时,熊熊火光,透过白纸,投印在湖面上,十五个闪烁的玉盘,再加上月宫仙子的倒影,十六个月亮凌然于碧水之上,飘荡于波光之间。此情此景,真令人叹为观止。</h3><h3><br></h3><h3>塔基是一个圆形石盘,托住了石塔,犹如圆河擎玉藉,微风浪里,亭亭玉立。其实,据说圆盘之下还有一根石柱,直插湖底。但因为湖水刚好没住石柱,使石塔犹如浮在水面上一样,达到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h3><h3><br></h3><h3>虽说三座石塔形状一样,但由于远近排列的层次不同,仍然不使人感到呆板,反而更富有诗一般的意境。</h3> <h3>苏堤春晓,西湖十景之一。南宋时,苏堤春晓被列为西湖十景之首,元代又称之为“六桥烟柳”而列入钱塘十景。 “苏堤春晓”景观是指寒冬过后,苏堤报春的美妙景色。 苏堤南起南屏山麓,北到栖霞岭下,全长近三公里,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任杭州知州时,疏浚西湖,利用挖出的葑泥构筑而成。后人为了纪念苏东坡治理西湖的功绩将她命名为苏堤。长堤卧波,连接了南山北山,给西湖增添了一道妩媚的风景线。</h3> <h3>平湖秋月,西湖十景之一。南宋时,被列为西湖十景之三,元代又称之为“西湖夜月”而列入钱塘十景。 “平湖秋月”景观是指:每当清秋气爽,西湖湖面平静如镜,皓洁的秋月当空,月光与湖水交相辉映,颇有“一色湖光万顷秋”之感,故题名“平湖秋月”。 南宋时平湖秋月并无固定景址,而以泛舟湖上流览秋夜月景为胜。康熙三十八年,圣祖巡幸西湖,御书‘平湖秋月’匾额,从此,景点固定。现如今的平湖秋月观景点位于白堤西端,背倚孤山,面临外湖。[1]</h3> <h3>白堤原名“白沙堤”,是将杭州市区与风景区相连的纽带,东起“断桥残雪”,经锦带桥向西,止于“平湖秋月”,长约2里。在唐即称白沙堤、沙堤,其后在宋、明又称孤山路、十锦塘。[1]</h3><h3><br></h3><h3>唐代诗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有诗云:“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即指此堤。后人为纪念这位诗人,称为白堤。</h3> <h3>曲院最为精采处在风荷景区,宁静的湖面上,分着红莲、白莲、重台莲、洒金莲、并蒂莲等等名种荷花。莲叶田田,菡萏妖娆,清波照红湛碧。从水面造型各异的小桥上且行且看,人倚花姿,花映人面,人、花、水、天,相融,相亲,相恋,悦目,赏心,销魂。 夏日清风徐来,荷香与酒香四下飘逸,游人身心俱爽,不饮亦醉。南宋画家马远等品题西湖十景时,把这里也列为“十景之一”。</h3> <h3>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