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早在古代,人们就把教师与天、地、君、亲并列敬仰。“天子、元帅、将军必有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训诫也是相传至今。</h3><h3> 最早记载我国尊师重教的古籍应是《礼记·学记》。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严师难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由此说明,尊师是最重要的。只有尊师,才能重道;只有重道,才会使人重视学习,重视教育。</h3> <h3> 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开创了我国育人之先河,在山东曲阜的阙里,创立了第一所学校,后来被尊为“大成至圣先师”,世称“孔圣人”。清康熙皇帝曾亲临曲阜,拜谒孔圣人,并题赠“万世师表”金匾。</h3> <h3> 【孔子尊师】</h3><h3>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h3><h3> 回到鲁国后,孔子的学生们请求他讲解老子的学识。孔子说:“老子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确实是我的好老师。”同时还打比方赞扬老子,他说:“鸟儿,我知道它能飞;鱼儿,我知道它能游;野兽,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兽我可以结网来逮住它,会游的鱼儿我可以用丝条缚在鱼钩来钓到它,高飞的鸟儿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来。至于龙,我却不能够知道它是如何乘风云而上天的。老子,其犹龙邪!”</h3> <h3><br></h3><h3> 【子贡尊师】</h3><h3> 孔子乃我国千年难得的教育家,他几乎把自己的一生都放在了教育上,弟子足足有数千人,子贡就是其中一个比较著名的。子贡是特别尊重老师的,这件事一直被后人称道,现在就来说一下他尊重老师的几个事例。</h3><h3> 有一天,鲁国有个人说孔子的坏话,对子贡的评价却很高,恰好被子贡听到了。他特别生气,没有因为自己受到夸赞而留面子,就对那个人说,如果说一个人的能力是一个房子的话,那么我老师的房子光围墙就得有十丈高,而且屋子豪华无比,普通人是没有办法穿过围墙看到里面的,而我的房子的围墙只有肩膀那么高。他还把自己孔子比作是太阳,比作月亮,太阳以及月亮光芒万丈,可不是一般人能够超越的。说孔子坏话的那个人听了这些话之后,感觉十分尴尬,羞愧万分。</h3><h3> 子贡在外面非常维护孔子的名声,在孔子去世之后,子贡特别伤心,在他的墓地旁守了六年。</h3><h3></h3><h3> 还有子贡的一个好朋友说:“你对你的老师那么恭敬,但是他真的比你贤良吗?”他说:“我的老师是高不可及的,就像高空一样,不能顺着梯子爬上去,他老人家就像是日月一样光耀,我哪能比得上呢?”可以看得出来,他的才能还是很厉害的,可以说一定程度上是超过了孔子的,他才能那么高,却还是如此尊重老师,可以说是难能可贵的,值得大家学习。</h3> <h3> 【秦始皇拜荆条】</h3><h3> 秦始皇焚书坑儒,为此而落得个骂名千古。可他尊敬老师的故事却鲜为人知。那是秦始皇统一中国6年后,即公元前215年的秋天,他第四次出巡时发生的事。当时,秦始皇在文武群臣的护卫下,乘着车辇,浩浩荡荡地从碣石向东北的仙岛前进。随着均匀的马蹄声,秦始皇不觉沉入对往事的追忆中:回想起自己幼年的老师,仿佛他就在眼前,虽说严厉,可令人钦敬难忘。我嬴政能有今日,其中也有他的一份功劳呢。那位威严的老人,第一次授课讲的就是舜爷赐给我们家的姓。他先分别讲了“亡,口,月,女,凡”,然后再合成一个“嬴”字,第二天就要背写。“老师,这字太难写了。”“什么! 一个嬴字就难住了 ,将来秦国要你去治理,难事多着哩,能知难而不进吗 ?”说着就举起了荆条棍…… 可惜自己已多年没见过这位老师,听说他老人家已经去世了。突然,车停了,前卫奏道:仙岛离此不远,请万岁乘马。于是,秦始皇换乘了心爱的大白马,过不多时,便到了岛上。始皇环视渤海,胸襟万里,豪气昂然,更加思绪万千。待到他低头察看眼前,却忽然下马,撩衣跪拜起来。随从的大臣们见此情景,莫名其妙,也只好跟着参拜。等皇帝站起身来,大臣李斯才问他为何参拜。秦始皇深情地说:“众位卿家,此岛所生荆条,正是朕幼年在邯郸时老师所用的荆条,朕见荆条,如见恩师,怎能不拜 ”后来,人们就把这个岛称为秦皇岛。传说岛上的荆条为秦始皇敬师的精神所感动,皆垂首向下,如叩头答谢状。</h3> <h3> 【张良拜师】</h3><h3> 张良,字子房。他原是韩国名门公子,姓姬,后来因为行刺秦始皇未遂,逃到下邳隐匿,才改名为张良。</h3><h3> 有一天,张良来到下邳附近的圯水桥上散步,在桥上遇到一个穿粗布衣裳的老人。那老人走到张良面前,直接把一只鞋子丢到桥下,然后对张良说:“喂!小伙子!你替我去把鞋捡起来!”</h3><h3> 张良很惊讶,想打那老头。但看到老人年纪很大,便忍住了。他下桥把鞋捡了起来,然后又恭敬地跪着替老人穿上。老人伸脚穿好鞋,然后笑着转身就走了。</h3><h3> 张良更吃惊了,盯着老人离开的背影。那老人走了里把路,返身回来,说:“你这小伙子很不错,值得我指教。五天后的早上,到桥上来见我。”张良听了,连忙答应。</h3><h3> 第五天早上,张良赶到桥上。老人已先到了,生气地说;“跟老人约会却迟到,怎么回事啊?再过五天,早些来见我!”</h3><h3>又过了五天,公鸡一打鸣,张良就出发赶到桥上。不料老人又先到了,老人说:“又迟到,怎么回事啊?五天后再早点来。”</h3><h3> 又过了五天,张良刚过半夜就摸黑来到桥上等候。过了一会,老人也来了,高兴地说:“小伙子,你这样才对!”</h3><h3> 老人说着,拿出一本书交给张良,说:“你要下苦功钻研这部书。钻研透了,以后可以做帝王的老师。十年后有大成就。十三年后,小子你将再见到我,济北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啦。” 然后老人就离开不见了。第二天早晨,张良看那本书,乃是《太公兵法》。张良觉得这事很奇特,于是常常用功专研此书。</h3><h3> 后来,张良研读《太公兵法》很有成效,成了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士,为刘邦建立汉朝立下了汗马功劳。</h3> <h3> 【汉明帝敬师】</h3><h3> 汉明帝自从当上太子,向桓荣学习《尚书》,登基为皇帝后,依旧尊重桓荣以师礼相待。他曾经亲自去太常府(桓荣已封太常)探望,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召百官和桓荣弟子数百人来行弟子礼,明帝亲自听讲弟子礼节;诸生离开座位向皇帝提出疑难问题,明帝(指着桓荣)谦让地说:“太师在这里。”</h3><h3> 结束后,把太官的供具都赐给了太常家。每次桓荣生病,汉明帝就派遣侍从看望问候,并派太官、太医为桓荣医治。桓荣病重的时候,呈上奏折叩谢皇恩,并辞让交还爵位和官职。明帝亲自到他家询问病情,进去他家所在街道就下车了,捧着经书上前,抚摸着桓荣哭泣,赐给他床茵、帷帐、刀剑、衣被,良久才离去。</h3><h3></h3><h3> 从此后诸侯、将军、大夫来探病的,不敢再乘车到门口,在床前都下拜。桓荣死后,明帝亲自穿上丧服送葬,赐他在首山的东面修筑坟墓。桓荣的儿子桓郁应当继承爵位,想让给他兄长的儿子桓泛;明帝不许,桓郁于是接受封赐,而把得到的封邑的收入都给桓泛。明帝任命桓郁为侍中。</h3> <h3> 【尊师重道终成大器】</h3><h3> 东汉末年,有一位名叫魏昭的人,当他还在童年求学的时候,看到郭林宗,心想这是一位难得的好老师,便对人说:“教念经书的老师是很容易请到的,但是要请到一位能教人成为老师的人,就不容易找到了。”而郭林宗汗牛充栋,熟读各家典籍,乃是远近闻名的大儒。 后来,魏昭到京城洛阳任官,毅然决定拜远在南阳的郭林宗为师,并派奴婢侍奉老师。但是郭林宗体弱多病,有一次他要魏昭亲自熬药给他吃。当魏昭端着煮好的药进来的时候,郭林宗便呵责他熬的药太烫,而魏昭就再熬一次,送上后郭林宗又说药太苦。这样一连三次,到了第四次,当魏昭再端重新熬的药而又没有不好的脸色时,郭林宗才笑着说:“我以前只看到你的外表,今天终于看到你的真心啦!” 于是大喜,将毕生所学的都全部教给了魏昭,而魏昭也终成大器,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儒家学者。</h3> <h3> 【李世民教子尊师】 </h3><h3>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开国皇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少有的明君,他也懂得国家要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搞好子女教育非常重要,认为教诫太子诸王是“当今日之急”。因此,他给几个儿子选择老师都是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人。而且,他一再告诫子女,一定要尊重老师。 一次,太子的老师李纲因患脚疾,不能行走。唐太宗知道后,竟特许李纲坐轿进宫讲学,并诏令皇太子亲自恭迎老师。要知道,在封建社会,后宫森严,除了皇帝和他的后妃、子女可以坐轿,其他官员不要说坐轿,就是出入也是诚惶诚恐的。</h3><h3> 后来,唐太宗又叫礼部尚书王圭当他第四个儿子魏王的老师。有一天,他听到有人反映魏王对老师不尊敬。唐太宗十分生气,他当着王圭的面批评儿子:“以后你每次见到老师王圭,如同见到我一样,应当尊敬,不得有半点放松。”从此,魏王见到老师王圭,总是毕恭毕敬,听课也认真了。由于唐太宗家教很严,他的几个儿子对老师都很尊敬,从不失礼。因此,“唐太宗教子尊师”也被后人传为佳话。</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程门立雪尊师典范】</span><br></h3><h3> “程门立雪”这一成语家喻户晓。它出自北宋著名理学家杨时求学的故事。</h3><h3> 杨时,将乐县人,四岁入村学习,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著名理学家、教育家程颐为师。 时值冬季的一天,杨时因与学友游酢在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求正解而一起到老师家请教。他们顶着凛冽寒风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和游酢,只见他们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h3> <h3> 【岳飞念念不忘师恩】</h3><h3> 宋代民族英雄岳飞,幼年丧父,家境贫寒,无钱上学。但他非常好学,常在私塾窗外听课,无钱买纸笔,就以树枝为笔,大地为纸。 私塾老师周侗很喜欢这个勤学的孩子,就免费收岳飞为学生,教育他如何做人,帮助他树立保国安民、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每逢单日习文,双日习武。</h3><h3> 还教会他射箭绝技,能左右开弓,百发百中。岳飞不负师教,勤学苦练,文武双全。后来他率军收复失地,屡建奇功,成为令金兵闻风丧胆的一代英豪。 周侗去世后,岳飞披麻衣,驾灵车,执孝子之礼,以父礼安葬他。且在朔望(初一、十五)之日,无论在外行军打仗,还是驻扎营中他都要祭拜自己的恩师,每次痛哭之后,必定会拿起老师所送的三百斤重的“神臂弓”,射出三枝箭。 </h3><h3> 岳飞说:“老师教我立身处世精忠报国的道理,还把他一生摸索的箭法和武艺都传授给我,师恩是我一生都不能忘怀的。”</h3> <h3> 【陆佃千里求师】</h3><h3> 古时学校很少,求师困难,求名师更为不易。陆佃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决定到外地拜师求学。当他得知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文学家王安石正在江南讲学,便决心去拜师。为了拜师,他穿着草鞋,背着铺盖,长途跋涉,跑了千里路程。一天下午,来到一条河边,当时没有渡船,只得把行李顶在头上涉水过河。</h3><h3> 当他走到河心,突遇山洪暴发,巨大的洪流将他卷走,幸好被一位好心的艄公救了上来。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历尽艰辛,终于找到了王安石,当他跨进王安石的家门时,已精疲力竭了。王安石看到这位不远千里前来求学的有志青年后,十分喜爱,决心把全部知识传授给他。在王安石的精心教导下,陆佃学习非常刻苦,博览群书,知识面很是广泛。</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探望老师传为美谈】</span><br></h3><h3> 鲁迅,中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评论家、革命家,伟人毛泽东称之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h3><h3> 鲁迅十二岁时到三味书屋师从寿镜吾先生读书。鲁迅对寿镜吾老师一直很尊敬。他18岁到南京读书,每当放假回绍兴时,总要抽空去看望寿老先生,1902年至1909年,鲁迅出国留学。这8年间,鲁迅经常写信向寿老师汇报自己在异国的学习情况。 1906年6月,鲁迅从日本回绍兴与朱安女士结婚,在绍兴只停留了短短的4天,但他仍专程探望了年逾花甲的寿老先生。</h3> <h3> 【尊师重教光辉榜样】</h3><h3> 人民领袖毛泽东, 深受全国各族人民的尊敬和爱戴,而他在尊师方面,也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h3><h3> 毛禹居,毛泽东小时的私塾老师。1959年,已是党和国家主席的毛泽东重回故乡韶山,毛泽东亲自向毛禹居老师敬酒,毛禹居老人说:“主席敬酒, 岂敢岂敢!”毛泽东却说:“尊老敬贤,应该应该! ” 杨昌济, 杨开慧的父亲,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就学时的老师,毛泽东认为:杨先生是一位“有高尚道德性格的人”。他常在星期天和节假日到杨先生的住处登门求教, 讨论问题,改正笔记,杨先生也特别器重他。 而徐特立老人是毛泽东一直非常敬重的另一位老师,1937年徐老60寿辰时, 毛泽东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贺信,信中说:“您是我20年前的老师,您现在仍然是我的老师,将来必定还是我的老师。” 1947年徐老70寿辰时,毛泽东又题词“坚强的老战士”送给他,表示尊敬和祝贺。</h3><h3> </h3> <h3> 【毛主席向老师敬酒】</h3><h3> 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主席回到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他特意邀请自己在私塾读书时的老师毛宇居一起用饭。 席间,毛主席热情向老师敬酒。毛宇居不胜荣幸,感动地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主席却笑盈盈地回答:“敬老尊贤,应该应该!”</h3> <h3> 【周恩来不忘师恩】</h3><h3> 1919年春,周恩来得知南开学校设大学部,便离开日本返回天津,入南开大学文科。在五四运动中,他是天津学生运动的主要领导之一,曾被捕入狱,在各界压力下不久被释放。周恩来出狱后,与李大钊建立了联系,继续组织革命思想启蒙活动。当时天津官方要求南开大学开除周恩来等“闹事”学生,校长张伯苓却视周恩来为最有前途的弟子,同校董严修一起帮助他赴欧洲留学。</h3><h3> 一向讲究人情、重恩义的周恩来,对自己的恩师张伯苓始终不忘。抗日战争期间,南开校长张伯苓住在重庆,观点上倾向于蒋介石。周恩来去看他时,总念及当年恩义,并不忘师母当年在天津经常请他到家中吃小黄鱼。不过谈到政治时,张伯苓摆出师长的教训口气,并批评共产党,二人发生了激烈争吵。张伯苓的家人担心,周恩来可能会因此生气而不来了,然而过不了多久,他又面带笑容地来访。 1951年张伯苓在天津逝世,此刻周恩来因抗美援朝忙碌万分,累得总流鼻血,得知消息仍专程赶到张家吊唁。 三年困难时期,张伯苓夫人缺少副食,周恩来得知后马上每月从自己的工资中扣出50元(相当于月薪的八分之一,而且周恩来没有稿费)交天津市委统战部,为师母购买肉蛋,直至她去世为止,被张家人称为“这等于雪中送炭”。</h3> <h3> 【朱德给老师让座】</h3><h3> 朱德与教官叶成林的一段感人往事,朱德同志在云南政治学校礼堂看戏时,巧遇自己的教官叶成林先生,为老人让座的故事,成为传诵至今的一段佳话,虽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但彰显的尊师重道的精神,值得后人敬仰与学习。</h3><h3> 1959年初春的一天,朱德同志在云南政治学校礼堂和大家一起看戏。 <span style="line-height: 1.8;">开演前,朱德同志正和观众谈笑,突然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由服务员引了进来。</span></h3><h3> 朱德一眼便认出那位老人原是在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时的教官叶成林,急忙起身向前,立正敬礼,礼毕又紧紧握住老人的双手,亲地呼唤:“叶老师”。</h3><h3> 然后,请老人入座,待老人坐定后,他自己才坐下。</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彭总穿便服见教师】</span></h3><h3> 1957年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30周年纪念日,这一天,彭德怀元帅身穿便服,准备接见北京市部分中小学教师代表。工作人员提醒他说:“彭总,您是国防部长,应该着军服才好。”彭总说:“今天是去见老师,学生见教师应该穿便服。”接见的时候,彭总穿着便服,频频向老师问好。</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修炼成名不忘师恩】</span></h3><h3> 华罗庚,世界著名的数学家,中国现代数学之父。在他成名之后,不止一次说过:“我能取得一些成就,全靠我的教师栽培”。 1949年,华罗庚从国外回来,马上赶回故乡江苏金坛县,看望发现他数学才能的第一位“伯乐”:王维克老师。他在金坛作数学报告时,特地把王老师请上主席台就座,进会场时让老师走在前面,就座时只肯坐在老师的下首。</h3><h3></h3><h3> 由于青年时代受到过“伯乐”知遇之恩,华罗庚对于人才的培养格外重视,他发现和培养陈景润的故事更是数学界的一段佳话。</h3> <h3> 【江泽民回母校看望老师】</h3><h3> 1990年9月13日上午,江主席乘车来到母校。在行政楼的走廊里,江主席快步走上前,握住严峻教授的手说:“严老师,您好!”在洋溢着欢声笑语的会议室里,江主席询问了老师们的身体状况、工作情况。钟光林教授住院期间,江主席还多次到医院看望。</h3> <h3> 【<span style="line-height: 1.8;">如何成为好老师,习近平殷切寄语】</span></h3><h3> 9月10日,庆祝2019年教师节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在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亲切会见受表彰代表,向受到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祝贺,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的问候。</h3><h3>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教师这个群体,习近平始终惦念于心。近年来,他多次走进校园,倾听教师期盼,深刻阐释教育改革见解,话语间传递立德树人的期盼,尺素间表达尊师重教的深情。央视网《联播+》特进行梳理,和您一起感悟总书记对教师殷殷期望和希冀。</h3><h3> 陶行知先生说,教师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老师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要责任。正确理想信念是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的指路明灯。</h3><h3> 我们的教育是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党和人民需要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好老师的理想信念应该以这一要求为基准。</h3><h3> 教师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理应受到尊敬,要在全社会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h3><h3> 好老师要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自觉坚守精神家园、坚守人格底线,带头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和中华传统美德,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h3><h3> 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h3><h3> 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h3><h3><br></h3><h3> 教师要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 。 <span style="line-height: 1.8;">扎</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的基本素质,其中知识是根本基础。学生往往可以原谅老师严厉刻板,但不能原谅老师学识浅薄。</span></h3><h3>国外有教育家说过:“为了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光,教师应吸进整个光的海洋。”在信息时代做好老师,自己所知道的必须大大超过要教给学生的范围,不仅要有胜任教学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通用知识和宽阔的胸怀视野。</h3><h3> 爱心是学生打开知识之门、启迪心智的开始,爱心能够滋润浇开学生美丽的心灵之花。老师的爱,既包括爱岗位、爱学生,也包括爱一切美好的事物。</h3><h3> 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通过真情、真心、真诚拉近同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使自己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和贴心人。</h3><h3> 推进教育精准脱贫,重点帮助贫困人口子女接受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让每一个孩子都对自己有信心、对未来有希望。</h3> <h3> 2018年9月10日是我们的第34个教师节。在中国,教师节曾多次设置。</h3><h3> 其实早在1932年,民国政府曾规定6月6日为教师节。解放后废除了6月6日的教师节改用“五一国际劳动节”为教师节,但教师节没有单独的活动而不受重视。1985年9月10日是中国恢复建立第一个教师节,从此以后老师便有了自己的节日,用来庆祝教师节和感恩教师。</h3> <h3> 1985年,在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上,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建立教师节的议案,会议决定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1986年9月10日原邮电部发行了《教师节》纪念邮票一套一枚。</h3><h3> 邮票图案由黑板、讲台和一束鲜花组成,简洁的构图却搭建了无限遐想的平台,把欣赏者的思绪一下子拉回当年的课堂,追忆起学生时代,仿佛就是在昨天,粉笔的粉尘染白了老师的双鬓,讲台上老师的谆谆教导依然在耳畔回响,老师您辛苦了的话语急切的从心底迸出。</h3><h3> 简洁而又寓意深刻的构图展示了教师特殊的工作环境,又表达了全国人民对教师的尊敬和爱戴之情。</h3> <h3> 我的家乡临海历来重视礼仪,有“小邹鲁”和“文化之邦”的美誉。尊师是一种美德,也是我们学生的光荣传统。</h3><h3> 尊师,从本质上说就是尊重知识,尊重老师的劳动。人类的文明是靠老师的劳动一代一代传递下去的,几千年来,人类创造的科学文化之所以能得到继承和发展,就是有一代一代的教师把知识的接力棒不间断的传下去。我很热爱广大的工人、农民,很钦佩工程师、医师、农艺师,很崇敬科学家、文学家、军事家、政治家、艺术家……但他们又都离不开老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