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我们这群人能成为同学和朋友,真要归功于那个特殊年代的特殊政策。</h3><h3> 1966年夏天,初三毕业之际,文革爆发了。历经两年的混乱动荡,到了1968年秋冬,许多同龄人上山下乡,有的参军入伍,我们则幸运地被“留城读书”。但学校不在城里,而在离市区约73公里的从化上罗沙的山沟里,一个三线工厂旧址。这是一所急急忙忙成立的新学校,叫广州市第85中学,我们老初三直接入读高三。高三两个排(相当于现在的班级)的同学分别来自东片的几所学校:16中、21中、40中、48中、华实、八一、侨光、黄花岗和沙河中学。学校由革委会领导,全校六百多学生,刚开始只有七八个从各校抽调过来的老师,负责各行政部门的工作,具体管理学生排的是辅导员(文革前老高中生)和工宣。</h3><h3> 虽说“读书”,从1968年10月到翌年7月离校,我们在上罗沙并没有上过一堂正式的文化课,军训、农忙、上山砍柴、到工厂劳动就是主修课程了。不过,一群十七八岁的年青人聚在一起,未知前途却也快快活活地过了十个月。除了那些“主修课”以及每天的“早请示晚汇报”、“忠字舞”外,还有不少空闲时间。于是大家学着《长征组歌》的样,自编自演一个大型歌舞,全级同学积极参演,无一缺席,还一度下乡进城演出过呢。1969年7月,我们再次面临分配,走上不同的工作岗位,开始了各不相同的人生道路。</h3><h3> 现在回想,那时所谓“读书”其实是在待业,85中只是我们人生的一个驿站。成立于1968年10月的学校本身就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2006年85中关闭,结束了它的使命。历史已经远去,如今奔70的我们却仍难以忘怀1968-1969那短暂的上罗沙岁月,泛黄模糊的老照片折射的是我们十七八岁的芳华!退休了,难免怀旧,人之常情。在回忆中审视过往,温故知新,思考历史,总结人生,这不也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吗?</h3><h3><br></h3> <h3>座落在山沟里的几排平房就是我们的学校。</h3> <h3>学校没有大门,男同学们的合照应该是位于学校的出入口。照片前排左起:蔡添成 张植平 骆培正 ——常曙光 李捍东 谭振权 ,后排左起:赵东武 梁锦珠 李振胜(已故) 陶占营 李志强 邓斌 张耀明 林鹤鸣 姚子良 郑家培 黎国栋 胡海荣(已故)。</h3> <h3>出入口是一座小桥,底下是日夜奔流的小溪。图中几位女同学正是站在小桥边上。</h3> <h3>潺潺流水从双凤山走来,在上罗沙欢腾而过。当年,劳动归来大家常在这里洗去一身的疲惫,欢声笑语和哗哗水声融为一体。这条流淌着我们青春年华的小河,深深地镌刻在每个人记忆的深处。</h3> <h3>二排4班同学在课室前的合照。前排左起:马小江 廖亚群 谭美芬 陈松顺 叶小帆,后排左起:梁锦珠 李振胜 郑家培 常曙光 姚子良。这张照片有点特别,是当时的同学照片里唯一的男女生同框。</h3> <h3>姚子良坐在学校革委会门前。</h3> <h3>三位学生哥在捣鼓什么?(左起李捍东,邓斌,姚子良)</h3> <h3>上山砍柴,每个同学都经历过,有相片为证啊!</h3> <h3>1969年春我们在学校附近的广州拖拉机厂学工,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同学们在厂门口留影,前排左起:—— 陈桂珍 朱莱兰 黄国凌 郑萍 董建民 廖亚群 欧阳新民 邓锦华。后排左起:陈松顺 邓进军 叶小帆 黄抗美 叶佳林 张笑云 广拖工宣 叶红英 谭美芬 黎慧生 关尔琳(已故)。</h3> <h3>前排左起:刘国汉 蔡成添 黎国栋,后排左起:郑家培 陶占营 骆培正 李振胜 。</h3> <h3>前排左起:蔡添成 骆培正 李振胜 黎国栋,后排左起:谭振权 刘国汉 张耀明 张植平 陶占营。</h3> <h3>高三和高二的部分女同学。前排左起:张玉秋 廖亚群 郑萍 邹颖 董建民 ,后排左二起:张小燕 关尔琳 马庆芳 黎慧生 阳红军 黄抗美 邓进军 叶小帆。</h3> <h3>拖拉机上拍照让大家欣喜不已。</h3> <h3>爬上拖拉机摆拍算什么?有人还开过呢,红卫牌拖拉机!</h3> <h3>流溪河在广拖附近,大家几次结伴到河畔散步,沙滩、竹林、山坡都曾有过我们的足迹。</h3> <h3>由左至右,前排:黄抗美 郑萍 董建民 廖亚群 欧阳新民 黄国凌 邓锦华,中排:叶佳林 邓进军 陈桂珍 谭美芬生 黎慧生 关尔琳 朱莱兰,后排:—— 陈松顺 叶红英 叶小帆 张笑云 。</h3> <h3>“宝书”在手,像章闪亮。</h3> <h3>《毛主席语录》是那时最流行的拍照道具。</h3> <h3>“斯大林小组在战斗”是我们自编自演的“大型歌舞”里的一个小片段,内容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世界观”,很可笑。不过,这不是重点。在当时,这其实是贫乏生活里的娱乐,而今日,则成了我们青春记忆的符号。</h3> <h3>董建民和黄国凌是我们“大型歌舞”的领唱演员。</h3> <h3>站在山坡上,豪迈“指点江山”。</h3> <h3>傍晚,仍在河畔流连忘返。</h3> <h3>又一款“斯大林小组在战斗”。抗美右手拽住衣摆的姿势特别英姿飒爽。</h3> <h3>董建民再高歌一曲。</h3> <h3>再读“小红书”。</h3> <h3>邓进军不仅手拿“红宝书”,还摘了一枝野花。</h3> <h3>高三和高二部分同学漫步流溪河畔。</h3> <h3>传说是邹颖拍的这张相片,当时大家都说好,简直可以上《广东画报》封面啦。</h3> <h3>董建民和邹颖。</h3> <h3>前排左起:邓进军 张小燕 马庆芳 黎慧生 黄抗美,后排左起:阳红军 郑萍 董建民 邹颖 张玉秋 廖亚群。</h3> <h3>真没想到姚子良居然还钓过鱼,地点是上罗河大石头水潭。</h3> <h3><h3>我们先后有过几位“工宣”,林,刘(广拖)和曾。曾工宣是船员,离校之际,部分同学到曾工宣的船上参观游览。</h3></h3> <h3>左二何世清是其他三位的初中同班同学。</h3> <h3>船上的望远镜成了拍照道具。</h3> <h3>十八岁的笑容是那样的灿烂纯真!</h3> <h3>尔琳远去,音容犹在。</h3> <h3>相约烈士陵园。</h3> <h3>前排左起:郑萍 廖亚群 马小江 黄国凌 董建民。后排左起:何世清(八一) 贺柳衡(八一)张笑云 陈松顺 黎慧生 关尔琳 叶小帆。</h3> <h3>1969年春夏,同学们先后离校走上工作岗位,参军,当工人,留校当辅导员,进广州一师学习,还有一批远去海南岛农场。</h3> <h3>广州市第八十五中学的毕业证书。</h3> <h3>黄抗美1969年4月参军,在广西宜山第32野战医院工作,1979年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荣立三等功。</h3> <h3>黄抗美(戴口罩的站立者)在抢救伤员。</h3> <h3>黄抗美的军功章。</h3> <h3>郑萍在广州第二棉纺织厂。</h3> <h3>姚子良留校,后来成为85中物理教师。</h3> <h3>董建民在海南岛农场宣传队。</h3> <h3>1974年,一排和二排部分同学在德政北路叶佳林家聚会。</h3> <h3>从左至右,女生:黎慧生 张笑云 谭美芬 叶佳林 郑萍 叶小帆 黄抗美,男生:姚子良 何维昌 张成英 周泽文 邓斌。</h3> <h3>背景是广州图书馆(当时是农讲所新馆)的火炬。</h3> <h3>前排左起:张植平 张耀明 林鹤鸣 骆培正,后排左起:李振胜 谭振权 蔡添成 陶占营 刘国汉 黎国栋。</h3> <h3>光阴荏苒,日月如梭,85中已不复存在,但山河依旧在。人的外貌早已沧海桑田,不变的是同学的身份和青春的记忆。</h3> <h3>1997年,回归上罗沙,在毛主席像前再摆“斯大林小组在战斗”。最近才得知,85中校舍墙壁上以及广拖大门墙上的毛主席像全是郑家培同学所画,跟着他打小工的还有陶占营等同学。</h3> <h3>2005年聚会。前排左起:潘江南(已故)邓斌 张成英 郑萍 黄国凌,后排左起:黎慧生 叶佳林 董建民 黄抗美 叶小帆 张笑云 邓锦华。曾记否?张成英是我们大型歌舞的朗诵者。</h3> <h3>2012年6月16日姚子良与一位上罗沙籍的同学相逢。</h3> <h3>2016年,再访旧校址。左起:黄国凌 郑萍 叶小帆 董建民 黄抗美 张成英 邓斌。</h3> <h3>2016年聚会。左起:黎慧生 张笑云 邓锦华 叶佳林 黄国凌 朱莱兰 董建民 郑萍。</h3> <h3>左起:张笑云 黎慧生 邓锦华 黄抗美 黄国凌 朱莱兰 董建民 郑萍。</h3> <h3>2017年11月广州聚会。前排左起:林鹤鸣 骆培正 陶占营,后排左起:李志强 蔡添成 黄国钦 李振胜。</h3> <h3>当年85中学部分领导和老师的相片。</h3> <h3>尹承法,学校革委会的军代表,大家习惯叫他老尹。</h3> <h3>陈希莲,校革委会副主任。</h3> <h3>曾淑琼和黄全忠伉俪,负责后勤的老师。</h3> <h3>黄奕兴,教导处主任,已故。</h3> <h3>刘统球,教务,已故。</h3> <h3>林梅,校医,呢称“小护士”。</h3> <h3>区燕玲,文体老师。</h3> <h3>石友,文体老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