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阴山作家网《阴山作家》(半月刊•第05期)——纪念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大型文史专栏:话说内蒙古长城

筱米(庄筱濛)

<h3>阴山夜谭:大型文史专栏</h3><h3><br></h3><h3>《话说内蒙古长城》系列</h3> <h3>导 语</h3><h3>——富国强兵之魏国长城</h3><h3> </h3><h3>&nbsp; &nbsp; &nbsp; 长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七至六世纪的春秋时期。筑城用以防御大型野兽和敌人的威胁,则要比这个时间早的多。当原始人类从只知道弄几片树叶当裙子,发展到走出洞穴进入氏族社会以后,很多氏族便在部落的居住之地周围挖壕筑墙,这一点早已为很多考古发现所证明。中国最早的长城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期间诸侯国互相兼并的战争,大国之间争夺霸主的战争,一个接着一个,而且规模也是越打越大。位于中部的魏国通过不断吞并周围弱小的邻国,发展成为有影响力的大国。</h3><h3>成语典故“围魏救赵”,就是发生在魏国的故事。</h3><h3> 战国时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向盟国齐求救。齐威王派田忌率兵救赵。田忌用军师孙膑计,乘魏国精锐部队在赵,国内空虚,引兵攻袭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在魏军从邯郸撤退回救时,乘其疲惫,大败魏军于桂陵(今山东菏泽东北),赵国之围遂解。这次战役又称桂陵之战。后以“围魏救赵”指袭击敌人的后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h3> <h3>一、周南仲城</h3><h3> 周朝,为周武王灭商后所建。周之祖先名后稷,至古公亶父时,因定居于周原(今陕西岐山县北),遂以周为其部族名。商纣王时,古公之孙姬昌继其父季历为周族领袖,是为西伯,称文王。据史籍记载,文王敬老慈少,礼贤下士,深受诸侯的拥护,曾因崇侯虎之谮被纣王囚于羑里,后获释。在姬昌统治期间,周国势日盛,先是虞、芮两国归附,遂后又陆续攻灭密、黎、邗国和崇侯虎等,并由周原迁都于丰邑(今陕西西安西南沣水西岸)。<br></h3><h3> 公元前十一世纪,文王之子武王(姬发)立,他联合庸、蜀、羌、微、彭、濮等族,率军伐纣。于牧野(今河南汲县北)一战,大获全胜,纣王自焚而死。姬发遂灭商,建立西周王朝。都于镐(今陕西西安西南沣水东岸)。</h3><h3>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姬诵)年幼,由弟周公旦摄中政。诸弟不服,作乱。周公东征平定反叛。在其摄政之时,大规模分封诸侯,确立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宗法制度,创立典章制度,并主张“明德慎罚”,缓和阶级矛盾,从而巩固了西周王朝的统治。周公当国七年,归政于成王。成王及其子康王(姬钊)在位期间,继续推行了周公的政策。《史记·周本纪》称:“成康之际,天下安宁,以刑错四十余年不用”,可见当时农业与手工业均较商代有所发展和推进。</h3><h3> 康王四传至懿王(姬囏),西周开始衰落。至宣王(姬静,公元前827年——前782年在位)时,旧史虽称中兴,但因不断南征荆蛮、淮夷、徐戎和北御玁狁,人力、物力均遭受巨大损失。宣王死后,子幽王(姬宫涅)于公元前781年继位,前771年被申侯联合犬戎等攻杀。次年,平王(姬宜臼,幽王之子)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历史上称平王东迁以前为西周,以后为东周。东周又可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东周于公元前256年,即周赧王(姬延)五十九年,为中原七雄之一的秦国所灭。</h3><h3> 周朝共历三十四王,八百余年。西周宣王时,玁狁活跃于中国北方,常侵犯周之疆土。当时宣王曾多次出兵防御并命大将南仲在朔方(今内蒙古河套一带)构筑城堡,以御玁狁。这种小城堡是一座一座的单体结构,史家称“周南仲城”。</h3><h3> 南仲筑城以御玁狁之事,《诗经·小雅·出车》有记载:“王命南仲,往城于方。出城彭彭,旗旐央央。”意思是周王命令南仲,去朔方筑城,车马浩浩荡荡,旌旗一片辉煌。又说:“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玁狁于襄。”意思是周天子命我南仲,筑城于朔方。战功显赫的南仲,终于把玁狁扫荡。《后汉书·马融传》中也有关于南仲北伐玁狁的记载“玁狁侵周,周宜王立中兴之功,是以赫赫南仲载在周师焉。”</h3><h3> </h3><h3> 周代修筑的这种小城堡,还配有烽火台。关于烽火台《绪论》中已讲过是用来报警的。遇警,白天则用狼粪或干柴烧烟,夜间则是举火,一台燃起烽烟,临台相应行动。这样连续传递军情,整个防线就可很快做好准备。据《史记·周本纪》载,周代曾有这样一个与烽火台有联系的历史故事:</h3><h3> 周宣王死后,其子幽王继位,周幽王三年(公元前779年),褒国进献美女褒姒给周。幽王见而爱之,遂以得宠。后幽王废申后及太子宜臼,立褒姒为后,立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h3><h3> 褒姒不爱笑,幽王用很多办法引逗她都未成功。为博得褒姒一笑,后来幽王竟命令点燃烽火。当时诸侯对周朝有服兵役的义务,望见烽火,纷纷领兵而至,待至都城并无寇警。这样才引得褒姒大笑。如是者,又搞了数次。后来诸侯不再相信,望见烽火也就不来了。</h3><h3> 幽王既嬖宠褒姒,又重用佞臣號石父,重征暴敛,国人皆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申后之父申侯,遂联合曾国与犬戎共攻幽王。幽王举烽火征兵,诸侯皆不至。后来幽王被杀于骊山下,褒姒也做了俘虏。诸侯与申侯共立宜臼继位,是为平王。</h3><h3> 这就是常说的“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从这则历史故事中可以知道当时已有了烽火台的配置,同时还可以从中窥见烽火台在传递军情上的重要作用。周代兴筑的这种有联系的小城堡和烽火台的军事防御设施,《历代长城考》把它称为“周之长城。”但周代南仲城的城堡和烽火台都是单体的,中间没有城墙联系,还没有完全具备长城的条件。因此,“周南仲城”只是长城的萌芽或者说是长城的一种初级形态。</h3> <h3>二、战国魏长城</h3><h3><br></h3><h3> 魏国,战国七雄之一。魏国君主为毕公高的后代。毕公高与周同姓,武王伐纣时,高封于毕,因以毕为姓。其后裔毕万曾事晋献公。公元前661年,晋灭魏(春秋诸侯国),以魏地封给毕万,为大夫,遂从其国名为魏氏。</h3><h3> 公元前445年,魏斯立,是为文侯。文侯四十三年,与韩、赵皆列为诸侯,为周威烈王所承认,建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h3><h3> 魏文侯谦虚好学,敬贤任能,延揽一大批治国之士,辅其国政。他任用李悝为相,让李悝主持变法。李悝在政治上破除维护贵族特权的世卿世禄制度,奖励有功于国家之人,并制定《法经》,维护社会治安。他在经济上推行“尽地力”的政策,鼓励精耕细作,播种多种粮食作物,发展农业生产。他还任命西门豹为邺令,西门豹到任后,曾破除“河伯娶妇”的迷信,并主持开凿引漳灌邺水利工程,使盐碱之地变为沃土,遂使“河内称治”。又任命兵家吴起为西河守,使“秦兵不敢东向”。以乐羊为将军,三年攻克中山。文侯在位期间,政治、经济、军事皆有长足的进步,致使诸侯宾从,成为战国初期的一代雄主。</h3><h3> 公元前385年,文侯子武侯继位,尚存其父遗风。武侯十一年,与韩、赵三卿分晋,并灭其后。</h3><h3> 公元前369年,武侯子魏䓨立,是为惠王。惠王恃强骄傲,不注意延用人才,因此国势日衰,与秦战,多次失利。为避秦,最后国都也由安邑东迁大梁(今河南开封)。公元前341年(惠王二十九年),魏将庞涓攻韩,齐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师率军攻魏救韩。孙膑故意减灶退军,三日行至马陵,设伏以待。魏军素骄,追至马陵道遇伏,大败,庞涓战死,太子申被俘。从此魏国更是江河日下,元气再也没能恢复过来。</h3><h3> 公元前314年(魏襄王五年),秦败魏龙贾军四万五千于雕阴,魏河西之地尽为秦有。裏王七年,魏上郡又入于秦。魏之疆土不断被秦蚕食。公元前225年,终于为秦所灭。</h3><h3> 战国250余年历史中,魏国是最先强盛而称雄的国家,魏国地处富有的中部,是战国时期较早实行富国强兵政策的诸侯国,但是没有坚持下来。</h3><h3> 魏国所筑长城有两道,一道是西长城(河西长城),一道是南长城(河南长城),内蒙古境内的魏长城,属西长城。根据文献记载,魏筑西长城始于公元前361年(魏惠王九年、秦孝公元年)。前后十年间多次陆续修建而成,全长500多千米。《史记·秦本纪》云:“孝公元年……楚、魏与秦接界。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有上郡。”按:“郑”,故址在今陕西华县东,北临渭水;“洛”指北洛水,即今北洛河;“有上郡”,谓修至上郡境内。关于上郡的管辖范围,唐张守节《史记正义》称:《括地志》云:“上郡故城,在绥州上县东南五十里,秦魏之上郡地也。”按:丹、鄜、延、绥等州,北至固阳,并上郡地。这条长城由洛水堤防扩建,南起自华山,越渭水、洛水,经大荔、洛川等地,抵于黄河岸边。现在陕西省富县、黄陵、宜君、黄龙、韩城、合阳、澄城、大荔、华阴等地尚保存有部分魏河西长城的遗址。</h3><h3> 依此,按照魏国管辖范围,今陕西宜川及其以北的延安、绥德、米脂、榆林、神木、府谷以及内蒙古的鄂托克、准格尔、伊金霍洛、东胜、达拉特、固阳等旗县当时皆为上郡所辖。据《史记正义》记载,这道魏西长城的具体位置应是:南起于郑,西北过渭水,沿北洛水东岸北行,进入“上郡鄜州(延安一带)之地”。</h3><h3> 魏筑西长城的目的主要是用以御秦。因为惠王五年(公元前365年),魏在洛阳就曾受挫于秦,而惠王九年,又为秦所败,魏将公孙痤被俘。鉴于两次失利,魏遂在第二次战败的当年,决定修筑长城以防御之。</h3><h3> 又据《竹书纪年》记载,公元前359年即周显王十年、魏惠王十一年,“龙贾帅师筑长城于西边”,此亦指修筑西长城而言。因为从时间上看,惠王九年与十一年,相隔不过两年,当年决定的事情,未必当年就能组织施工,同时筑长城“自郑滨洛”直至上郡,工程非小,不是短时间可以完成的。因此“龙贾帅师筑长城于西边”,应视为魏筑西长城的继续或开始。</h3><h3> 《史记·魏世家》还有惠王十九年“筑长城,塞固阳”的记载,这与《秦本纪》“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的记载是互相关联的。司马迁写《史记》,为了文章结构的需要,往往把互有关联的事件,不集中写在一篇文章之内,而是把它们穿插开写,使读者可以参酌互见。因此这里的“筑长城,塞固阳”,应是在惠王九年以后所筑的西长城的基础上继续向北延伸,至固阳为塞。故《史记正义》说:“《括地志》云:稒阳县,汉旧县也,在银州银城县界。按:魏筑长城,自郑滨洛,北达银州,至胜州固阳县为塞也。固阳有连山,东至黄河,西南至夏、会等州。稒音固矣。”</h3><h3> 魏国之所以把西长城继续向北延伸,是与当时秦魏之间的激烈对抗分不开的,秦极力东进侵魏,如惠王十七年秦魏战于元里,魏失少梁(今陕西韩城南),十九年秦卫鞅将兵入河东,围魏安邑。在这种形势下,魏不得不为保卫其领土及山林资源,而进一步加强其自身的防御能力。同时,魏的西北还有一部分领土与西戎接壤,故继续向北修筑长城,还兼有防戎之意。</h3><h3> </h3><h3> 关于魏长城是否修到内蒙古境内,学术界有不同的认识,有的认为河西长城只修到陕西北境,并未进入内蒙古地区。但经过内蒙古文物考古工作者在鄂尔多斯黄河西岸和包头附近几个遗址点上的实地勘察,曾发现多处魏长城的遗址。例如1978年6月,伊克昭盟文物工作者普查文物,在包头市东南黄河对岸达拉特旗的白泥井乡,发现了一段疑似魏长城的遗迹,墙体呈东-西走向,已渐被沙漠吞没。这段长城位于库布其沙漠的北缘,呈白土色,时隐时现。它起于白泥井乡李三壕村,跨过哈什拉川,经新民堡、王爱召、树林召,至粉土圪旦,长约二百里。长城为夯土筑墙,杵窝圆形,直径10厘米,墙顶宽2.47米,基宽据当地人估计约20米,高1.5-2.5米。又如1979年内蒙古文物工作队调查内蒙古境内的战国长城时,也曾在准格尔旗黑岱沟乡等处发现了魏长城的遗迹,其墙基除土筑之外,还有用石块包砌内外壁面的。由此看来,魏长城很可能是修到了内蒙古境内,并且到达了包头附近。</h3><h3> 依据有关史料和实地调查资料显示,魏西长城的走向是:南起华山北麓,经韩城境,循河西北上,经陕西绥德、米脂、榆林、神木;从府谷进入内蒙古准格尔旗黄河西岸,经黑岱沟乡、十二连城;又由十二连城继续沿河西上行到达拉特旗的白泥井乡,再由白泥井乡新民堡、王爱召、树林召、粉土圪旦过黄河抵达包头境内,并于地势险要的固阳置塞,魏西长城全长约一千一百余里。</h3><h3> 魏国地处中原,在战国初期很强大,随着秦国、齐国的崛起,魏国逐渐走向衰落。魏基于与秦进行长期军事对抗的需要,所筑长城既宽又高,工程十分浩大。从现在还保存比较完好的魏长城的一些地段测量,有的墙最宽达24米,高18米,而明长城其宽度一般不过八九米。</h3><h3> 另《后汉书·郡国志》载:“卷有长城,经阳武到密”,这就是魏国修筑的魏南长城,又称“中原长城”。据《竹书纪年》记载,魏南长城始建于惠王十五年即公元前355年,是为了防御齐、楚的侵扰而修筑的,其走向是由今河南原阳县境的旧阳武县,折而向南,再从郑州东伸向西南,而达于密县县境,长约六百里。</h3> <h3>三、战国赵长城</h3><h3><br></h3><h3> 赵国,战国七雄之一。赵国君主为晋大夫赵衰之后,衰曾随晋公子重耳(即晋文公)出亡十九年。重耳能够返国并及霸主地位(史称“春秋五霸”之一),多得助于衰。衰子盾,盾子朔,皆掌晋之国政。晋景公时,赵氏为司寇屠岸贾所害,曾遭灭族之祸。朔妻乃成公姊,有遗腹,走匿成公宫中,得免于难,生子赵武。武为朔友程婴、门客公孙杵臼救出。赵武成人后,复故位,杀屠岸贾,晋国之政又归于赵氏。此后赵氏“名为晋卿,实专晋权”。</h3><h3>烈侯赵籍是赵开国君主,公元前403年(烈侯六年)与韩、魏相立为诸侯,得到周威烈王承认,建都于晋阳(今山西太原东南)。</h3><h3> 公元前386年(敬侯元年),迁都邯郸。公元前376年,与韩、魏瓜分晋国。当时据有今山西中部、陕西东北一小部和河北西南部。</h3><h3>公元前325年,武灵王赵雍即位。时秦、齐等国不断交相侵赵,林胡、楼烦、东胡又常相扰,使赵首尾受敌。为摆脱军事上的被动局面,赵雍决心整军经武,变服习骑射,因此国势大振,成为雄主。曾攻灭中山,打败林胡、楼烦,建立云中、雁门、代三郡,占有今河北西部、山西北部和前套(乌拉山以东)、后套(乌拉山以西)地区,与强秦处于相峙局面。</h3><h3>公元前260年(孝成王六年),赵中秦反间之计,撤换长期坚守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的老将廉颇,起用空谈兵法无实战经验的赵括为守将,以至被白起所率秦军包围,四十余万人被俘坑死,赵括也中箭身亡,从此赵国一蹶不振。公元前222年,为秦所灭。</h3><h3> 赵长城,为赵武灵王时所筑,故也称赵武灵王长城。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赵武灵王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下塞。”按:“代”为赵之属地,在今河北蔚县东北宣化境内,赵武灵王于这一带置郡。“阴山”由大马群山(东段,在河北西北部和内蒙古边境)、桦山(属南段,在集宁、丰镇以东,接大马群山)、辉腾梁山、大青山(中段)、乌拉山、狼山(西段)等山所组成。“高阙”在今巴彦淖尔北部两狼山口。《史记正义》引《地理志》云:“朔方临戎县北有连山,险于长城,其山中断,两峰俱峻,土俗名为高阙也。”这道长城大部在内蒙古境内,它东起于代,沿阴山西行,止于高阙。</h3><h3>赵长城的具体走向,是由河北省宣化境内,经尚义县,跨东洋河,进入内蒙古兴和县而后走辉腾梁山、大青山南麓,经乌拉山而直趋狼山。从在内蒙古境内的实地考察看也是这样,赵长城自兴和西行,经察右前旗、卓资县至呼和浩特北,沿大青山到达包头,再越昆都仑河绕乌拉山进入后套平原,然后趋于狼山之中。其遗迹断断续续,时而以山陵为屏障,时而又穿入深山峡谷之中,透迤曲折,雄浑古朴,甚为壮观。</h3><h3> 赵长城大约是武灵王二十年至二十六年(公元前306年——前300年)之间即赵雍倡导“胡服骑射”之后修筑的。“胡服骑射”就是废掉当时宽袍大袖的传统衣着,汰除笨拙落后的兵甲、战车,采游牧民族之长,穿短装,习骑射,用骑代车,组建机动灵活的轻骑队伍。赵雍是一个勇于革新的封建君主,他在说服群臣克服保守思想的基础上,于武灵王十九年(公元前307年)向全国下达“胡服令”,自己并身体力行,胡服临朝。于此同时,“招骑射”,建“骑邑”,组织起骑兵队伍。赵国在原阳(今呼和浩特东大黑河左岸)的军马场,就是在“胡服令”下达的次年(公元前306年)“林胡王献马”之后设置的。</h3><h3> “胡服骑射”这一军事改革使赵军战斗力迅速提高,促进了赵国的盛强,对外用兵接连取得胜利。赵武灵王二十年,破林胡、楼烦,并连年攻略中山之地。二十六年,“攘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史记·赵世家》)。赵长城就是在“驱胡攘地”这一时期修筑的。除了修筑长城,赵国还在呼和浩特南部地区建立了第一个城市——云中郡(城址在今托克托县)。</h3><h3> 赵武灵王“驱胡攘地”的重要目的之一是想从云中、九原南袭秦国,而修筑长城则是为了北御林胡、楼烦等游牧民族,同时也为了便于放手南下。武灵王二十七年,赵雍传位于其子赵何(惠文王),让何主治国政,自己则称为“主父”,集中精力对付强秦。据《史记·赵世家》记载,他为给袭秦作准备,曾乔装赵使入秦,以勘察地形,探听虚实,并了解秦王的为人。当时秦昭王会见“赵使”,并没有料到他就是赵雍,只是随后察觉“其状甚伟,非人臣之度”,才命人追赶,但为时已晚,“而主父驰已脱关矣”,没有追上。从这则故事中可以了解赵武灵王不仅很有见识,而且还是位颇具胆略的历史人物。但他袭秦的计划终未实现,于惠文王四年(公元前295年)在章(雍长子)何内讧中被李兑围困于沙丘宫,最终饿死,而赵国最后还是为秦所灭。</h3><h3> 赵武灵王在阴山南麓修筑的这道长城,据调查大都是夯土建筑。现将东自兴和县西至包头市所保存的赵长城遗迹的情况简述于下:</h3><h3> 赵长城自内蒙古兴和县的台基庙乡向西北伸进,经内蒙古乌兰察布察哈尔右翼前旗巴音塔拉乡、三成局乡、高凤英村北,继续向西北延伸,直至卓资县的东边墙村,这段长城全是夯土修筑。在位于集宁市西北的高风英村北一公里,也就是集(集宁)中(察右中旗)公路十二公里处,东西走向的赵长城与公路交叉呈“十”字形,这里的长城遗迹为黑沙土夯筑墙,高2-3米,宽4米。</h3><h3> 卓资县境内的长城,由哈达图乡东边墙村进入,经过边墙村和油葫芦湾村北,依傍辉腾梁南麓而行。这段长城遗迹绝大部分已被夷平,变成公路。公路骑在长城脊上,一直向西延伸到马盖图乡官家坝村。而未被公路占用的,其遗迹则清晰可见。在油葫芦湾村北的长城内侧,还建有一座城堡,俗名城卜子。古城为方形,长宽各142米,关城东墙残高1.3米。在长城附近地面还残留着许多陶制绳纹残片,此城应是守卫长城的驻军遗址。在古城北,有一座骑在长城上的墙台,方形,高1.4米,长宽各17米,土筑,是用辉腾梁洪水淤积下来的黄黑色土交叠而成,共夯筑十三层,每层厚10厘米,这座墙台是供守边戍卒瞭望和作战之用。</h3><h3> 长城从卓资县三道营乡土城村向西,经黑山子、平顶山、斗金山、旗下营、边墙壕村,到油坊营与呼和浩特最东端的赵长城相连。这段长城东西绵延一百二十里,沿线分布有烽火台和城障。旗下营一带的长城,是早期长城中保存较好的一段。另外,在山口内,还有土石混筑的用来切断山路的墙,称为“当路塞”。“塞”指于险要之处所构筑的工事,目的为阻塞敌人之进入,是防守的重点之一。“塞”也常泛指长城。</h3><h3> 在呼和浩特北郊攸攸镇乌素图村,赵长城从村北傍大青山由东而西。在乌素图西贴近山脚的赵长城遗迹,约高出地表1-2米,从被山洪刮开的断面看,系就地取土,夯筑成墙,黄土中含有多量砂粒,高二十三层,每层厚10厘米,异常坚固。 </h3><h3> 从包头市东河区北行五公里到大庙村,就可看到在包头境内的赵长城。保留下来最为清晰的一段是东起大庙以东,西至哈叶脑包的哈德门沟口,大约有九十里。这段土筑长城,犹如一条长龙,蜿蜓起伏,盘桓在群峰之间。长城遗迹最高四五米,最低一二米,夯土层厚10厘米。在大庙村东一公里处有一座烽燧遗址,建在很高的土山顶上,居高临下,极目远眺,数公里内的景物可尽收眼底。这段长城的位置如同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所描绘的:“南面长河(按指黄河),北背连山,连峰刺天。”由此可见,这段赵长城实扼山川之胜。</h3><h3> 此外,在包头以西,赵长城的遗迹仍断断续续地绵延于乌拉山、狼山之间。上述赵武灵王在代、雁门、云中三郡所筑的长城,因在赵北境,故也称赵北长城,这道长城后来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时曾经利用其中部分地段作为基础。</h3><h3> 另据《史记·赵世家》记载,赵武灵王之父肃侯赵语时,还曾在赵的南境漳水北岸即今河北临漳、磁县一带筑有长城,是用来防御魏秦的,为肃侯十七年(公元前333年)所筑,称赵南长城,因城傍依漳滏二水,故亦称漳滏长城。</h3> <h3>四、秦昭王长城</h3><h3><br></h3><h3> 秦国,战国七雄之一。秦原为部落,相传为伯益之后。伯益佐舜驯兽,舜赐姓赢。到非子为部落首领时,他受周孝王之召,主养马之事,封于秦(今甘肃张家川东),成为周之附庸,号秦赢。传至秦仲,周宣王任命为大夫。伐西戎时,秦仲被戎杀死。后仲的长子秦庄公破西戎,宣王封庄为西垂大夫,封地在今甘肃东南部。</h3><h3> 庄公之子襄公为秦开国之君,公元前771年(秦襄公七年),申侯联合西戎的犬戎伐周,幽王被杀。当时秦襄公曾率兵救周,后又护送平王东迁,因功被封为诸侯,賜给岐(今陕西岐山东北)以西之地,传到秦穆公(公元前395年——前621年在位),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为谋臣,曾击败晋国,灭梁、芮两国。后秦军在崤(今河南三门峡东南)遭晋袭击,大败。遂转而向西发展,攻灭十二国,异地千里,称霸西戎。他与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宋襄公并称春秋五霸。</h3><h3> 战国初期秦因内乱国势衰落。秦孝公(公元前381年——前338年)即位后,任用商鞅(即公孙鞅,卫国人,亦称卫鞅,在秦因战功封于商,故称商鞅)实行变法。商鞅认为,“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主张重视农业和战争,并使二者结合:“入使民属于农,出使民壹于战”,故其变法的核心是兴农战。通过兴农战提高经济、军事实力,以与战国诸雄角逐。变法的首批内容是:奖励耕织,对粮食和布匹生产超过定额的农民,可免徭役;废除“无有功可以显尊”的贵族世袭特权,建立《二十等爵》,按军功大小给予爵位;以李悝《法经》为法律,推行什伍连坐法。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秦国为了更有利于向东发展,国都由雍(今陕西凤翔南)迁至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紧接着又进一步实行变法,其主要内容是:化大家庭为个体小户,规定按丁男征赋,一户有两个丁男者必须分居,否则加倍征赋;废除井田制,准许土地买卖;合并乡邑为三十一县,置令丞加以管理。此外还统一度量衡。商鞅这两次变法,为秦国富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中原七雄之一。</h3><h3> 公元前 306年,秦昭王(公元前324——前251年)即位。昭王在位期间,西灭义渠戎国,并先后战胜韩、赵、魏、齐、楚诸国,特别是昭王四十七年的长平之战,大胜赵军,为此后秦取得统一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基础。</h3><h3>公元前230年——前221年,秦相继灭掉韩、赵、楚、燕、魏、齐六国,统一中国,建立秦朝。秦昭王长城是秦灭义渠戎国后修筑的,《史记·匈奴列传》对此事有记载:“秦昭王时,义渠戎王与宣太后乱,有二子。宣太后诈而杀义渠戎王于甘泉,遂起兵伐残义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h3><h3>昭王名则,一名稷,秦惠文王之子,武王的异母弟。武王无子,故立昭王。武王死时,昭王正在燕国为质,后由燕人送归,在魏冉(昭王母之异父弟)等的支持下,得以继位,时昭王年十九岁。昭王即位后,其母芈氏实掌政权,号宣太后。直到公元前266 年,昭王驱逐外戚魏冉等权贵改用范雎为相后,宣太后才失势。</h3><h3>义渠戎王为西戎义渠族所建义渠国的国君。义渠戎国在春秋时期势力强大,自立为王,筑有城郭以自守,地在岐、梁山、泾水、漆水之北即今甘肃省庆阳及泾川一带,接近秦国,与秦时战时和。</h3><h3> 从公元前309年(秦武王二年)有将近四十年的时间两国处于和平阶段,到了公元前270年(秦昭王三十七年),宣太后杀义渠戎王于甘泉宫(又称林光宫)后,昭王起兵灭了义渠,并在义渠领地建立北地郡(治所义渠,在今甘肃庆阳西南)。</h3><h3> 秦昭王灭义渠后,为防御匈奴奴隶主贵族南下侵扰,并便于放手东进,就在陇西(昭王二十七年置,治所在今甘肃临洮南)、北地、上郡(原为魏地,公元前328年尽入于秦,治所在今陕西榆林东南)外围修筑了长城,因大部是昭王时修筑完成的,故史称秦昭王长城。</h3><h3>昭王修筑的这条长城,从甘肃岷县城西十公里开始,沿洮河东岸,到临洮县境内,复绕县城东行,至宁夏固原县附近,再东经甘肃环县北,寻陕西志丹、安塞等县境的横山山脉东行,分两支:一支经绥德县西,再往北止于榆林县东南境;一支经陕西靖边县东,再北折东行,经榆林县东北、神木县北,进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东抵准格尔旗东北的十二连城,全长约二千三百里,十二连城隔黄河与呼和浩特西南部的托克托县相望。</h3><h3> 现在秦昭王长城的遗迹犹存,从伊金霍洛旗纳林塔乡束会川西岸,沿川北上,登上巴龙梁高处远眺,就可看到这条长城遗迹,它曲折蜿蜓,随地形高低起伏,愈伸愈远,仿佛直达天际,隐没于苍茫烟云之中,甚是奇伟壮观。</h3><h3> 鄂尔多斯高原上的秦昭王长城,多是夯土筑墙,但也有石筑的。在纳林塔乡白家梁村长城梁的一段长城,长约百余米,就是自然石垒砌的。墙缝既无引泥,又无白灰,全为片石垒砌,当地人称“干砌墙”,故呈现不规则的百眼千孔。遗址高2米,宽3米,如同一条小龙,从沟坡爬上沟畔。</h3><h3> 另一段长城是从白家梁村西延伸到蔓菁沟村南,这段遗迹全是夯土筑墙,高3米,宽6米,夯层历历可见,各层薄厚均匀,整齐划一。各夯层之间未盖浮土,夯土后留下的杵臼痕迹,皆紧密连接,未发现有未经夯过的空隙。</h3><h3> 蔓菁沟内有一条常年流水的涧溪,当年修筑长城要跨涧溪,为使溪水继续畅通,就在修筑长城时开一“水门”,至今“水门”遗迹犹可辨晰。修筑的情况是:长城从南山坡延伸下沟,待快到沟底时,因沟宽,就像围堰一样,把沟圈围起来,然后长城爬向北沟坡,并在过沟的长城中心地带开一如同“门”一样的缺口,此即“水门”。这样不仅可使涧溪之水长流,而且还可在沟宽地带防御敌人侵入。从这里也可看出古代劳动人民在长城防御工程的修建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聪明才智。现在这里虽然已属残垣断壁,但大部分墙体仍高达2-3米。</h3><h3> 秦昭王长城沿准格尔旗的巴龙梁北上。经神树沟、德胜梁,北至坝梁后复折而向东至点素脑包,最后到达十二连城之北黄河西岸。这段长城曲折蜿蜒,有三处明显的转折点,这就是敖包梁、坝梁和公益盖梁上的点素脑包。秦长城就是为了控制这几处地势比较高的地区而把它们联系起来的。这一地带地处鄂尔多斯高原东部,丘陵多,土圪梁多。在这里修筑长城居高临下,既可以凭以扼守鄂尔多斯东部战略高地,又可卫护湳水(今正川河下游黄浦川)这一军事通道,同时还可控制黄河天堑。十二连城之东即赵武灵王时所建的云中郡城,由此沿大黑河北上即可到达阴山脚下。后来到了秦始皇时,蒙恬又于十二连城一带“垒石为城,树榆为塞”,名为“榆溪塞”,也称“榆林塞”。此塞到了汉代还继续使用,称“榆溪旧塞”、“秦旧塞”或“汉南塞”。</h3><h3> 另据史籍记载,这一地区曾属赵地。《史记·赵世家》中载有:“(赵武灵王)二十年(公元前306年,秦昭王元年)……西略胡地,至榆中。”《史记正义》云,榆中在“胜州北河北岸”。“胜州”,隋开皇年间置,其治所就是榆林,即今十二连城。“北河”,指位于中原地区以北西东走向的黄河。“北岸”,当时的黄河北岸,因河道变迁,现今为西岸。至于赵武灵王占有榆中后,是否修筑过长城,则有待考证。</h3> <h3>五、战国燕长城</h3><h3> 燕国,战国七雄之一,又称北燕,为公元前十一世纪武王灭纣后分封的诸侯国之一。开国君主召公襫与周同为姬姓,辖境在今河北北部和辽宁西端,建都于蓟(今北京琉璃河黄家村古城),后又以武阳(今河北易县南)为下都。</h3><h3> 燕于战国中期易王十年(公元前332年)称王,在中原七雄中力量较弱。公元前320年易王子燕哙继位为燕王后,欲求贤振兴燕国。时子之为相,办事果断,长于监督考核臣属。齐国使者苏代与子之善,游说燕王,要燕王信任子之。前318年,燕哙让君位于子之。子之掌国三年,一味培植私人势力,造成燕国统治集团内部分崩离析,攘成内乱。太子平与将军市被起兵攻子之,兵败市被被杀。齐宣王乘机伐燕,获大胜,燕哙与子之均被害,燕国几乎濒于灭亡。</h3><h3> 公元前311年,燕人共立太子平为国君,是为燕昭王。昭王为报齐仇,决心奋发图强,立志改革,首先招徕各式人才。他曾问计于燕人郭隗,郭隗说:“王必欲致士,先从隗始。”于是昭王为其改筑宫室且以师事之。又于北易水之南(今河北易县东南)筑黄金台,台上置千金,以厚币延请贤者。一时天下众多贤士皆云集于蓟都。中山之乐毅,齐之邹衍,赵之剧辛等相继而至,昭王皆礼遇之,并委以重任。对知齐情者,有志破齐者,有用兵之才者,皆养之。因此,燕国人才济济,为富国强兵奠定了基础。接着,又采纳众议,革新内政,加强法制,“察能而授官”,“不以禄私其亲”,并为赢得民心,“吊死问孤,与姓同甘苦”。经过多年努力,终使燕国殷富,由弱变强。</h3><h3> 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84年),燕以乐毅为上将军,联合秦、楚、三晋共同伐齐。齐兵败,乐毅又独率燕军乘胜追击,半年之内,下齐七十余城,齐国除莒和即墨外,皆为燕所占领。约在同时,燕又灭中山,却东胡,在军事上连续取得重大胜利。</h3><h3> 昭王在位三十三年,使燕国处于鼎盛时期。昭王子惠王继位后,因中齐反间之计,使骑劫代乐毅为将。毅被逼出亡赵国。齐将田单趁机破燕,燕所得齐地全部失去。加以昭王新政渐被废弃,人才流散,燕又回复到昔日弱国的地位。</h3><h3> 燕王喜时,太子燕丹曾为质于秦,后逃归。燕丹知秦日益强大,将用兵于燕,遂于燕王喜二十八年(公元前227年)派荆轲并以秦舞阳为副入秦谋刺秦王政(即秦始皇)。荆轲等携带秦逃将樊于期的头颅和夹有匕首的燕督亢地图以献秦王。轲献图时,图穷而匕首见,用以刺秦王,不中,当场被杀。秦遂使将军王翦击燕。二十九年秦攻占蓟都,燕王喜斩燕丹以献秦,徙辽东。三十三年(公元前222年),秦拨辽东,燕王喜被虏,燕国灭亡。 </h3><h3> 战国中期,车战逐步为徒骑所代,于是筑长城已成为诸侯国的主要防御手段。据《史记·匈奴列传》载:“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按:“造阳”位于上谷郡,在今河北独石口附近。“襄平”为辽东郡治所,即今之辽阳。这条位于上谷(治所在今河北怀来县)、渔阳(治所在今北京密云县)、右北平(治所在今河北平泉县)、辽西(治所在今河北卢龙县)、辽东五郡境内的长城,乃燕国北界的屏障,是战国时代最后修筑的一道长城。</h3><h3> 这堵战国古长城横跨内蒙古东北部分地区,西起河北省北部约今张家口之北,经燕山北麓沿围场进入内蒙古赤峰市北和敖汉旗,由敖汉旗东行,进入辽宁阜新境,又由阜新东北行,穿过辽水到开原,复由开原转而南下,经宽甸抵达辽东郡之东境,全长二千四百余里。</h3><h3>关于燕北界长城的修筑,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曾有这样一段历史:燕国有位很有声望的将军叫秦开,燕王喜时随荆轲刺秦王的秦舞阳就是秦开之孙。当时燕国的北邻东胡奴隶主贵族,对燕时有侵扰,为保持北部安定,秦开作为人质去东胡。东胡对秦开很信任。秦开熟悉东胡的情况。后回燕,率军打败东胡,向东北扩地干余里,并设置了上谷等五郡。为防备东胡的再度扰燕,就修筑了自造阳至襄平的这道长城,此事约在燕昭王时。</h3><h3> 东胡是居住在我国东北部的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这个民族在西拉木伦河流域有过长期的活动,从战国至秦汉一直是我国北方境内强大的民族之一。近年文物考古工作者曾在燕长城沿线发现东胡遗迹,还在其长期活动过的地区今赤峰一带发现了东胡的青铜器等文物。这说明东胡族人民对开发我国北部疆土,发展牧业经济和草原文化,曾做出过重要贡献。属于阿尔泰语系的东胡语言,还为后来活跃于大漠南北的许多民族所袭用。现在的蒙古语,其语源就是出自东胡语。</h3><h3> 燕国修筑的长城在内蒙古境内的共有三条:</h3><h3> 第一条即秦开却胡后所筑的燕北界长城。燕北界长城在内蒙古赤峰的这段,因行经赤峰市北,亦称“赤北长城”。</h3><h3> 第二条,修筑时间晚于赤北长城,因它行经赤峰市南,故名“赤南长城”,赤南长城东西横亘,与赤北长城大体成平行方向。赤南长城西起河北围场县中部的来皮川乡边墙村,由此东行,入喀喇沁旗南境,经娄子店乡,又东北行,过山前方,再东北行,沿山岭曲折进入赤峰县的美丽河乡,东过老哈河,而后进入辽宁省建平县境。从建平县又进入内蒙古敖汉旗。出敖汉旗复进入辽宁省,山北票县北部山区逶迤前行,然后进入阜新县,全长六百余里。</h3><h3> 燕国在内蒙古修筑的第三条长城,是老虎山长城。老虎山长城是1975年考察发现的,位于赤南长城之南,敖汉旗南部边缘的四家子乡老虎山一带。长城顺羊山北坡而下,穿过大凌河支流老虎山河,从老虎山上往东南行,越过一片缓坡丘陵地带,进入辽宁建平县境内。现存长度十余里,大部分在敖汉旗,保存较好,其走向是西南-东北。</h3><h3> 老虎山长城襟山带水,南面又以大凌河主流为依托,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在这道长城线上曾发现两处遗址:一处在羊山东端山头,地面上留有燕国陶器残片。另一处是城址,位于敖汉旗四家子乡小八盖子村,即老虎山河上游北岸,长城北侧约一里处。城址内地表层上存有大量陶片、筒瓦、板瓦和红陶锅片,还出土了很多钱币,有燕因“明”刀钱和秦的“半两”钱,并出土一件重量达六十余斤的秦代大铁权(秤砣)。由此可知,这堵长城不仅燕国所筑,就是在秦代也沿用过。</h3><h3> 内蒙古赤峰境内的燕长城,大部分地段的墙基迄今仍很完整,地面遗迹明显可见,按实际走向断断续续约有六百来里。从敖汉旗、赤峰和喀喇沁旗的长城遗址看,多因地制宜,以石为基,上用黄沙土夯筑:也有采用石砌或土筑的。还可以看到在长城沿线有烽火台及城郭的设置。</h3><h3> 燕长城在筑造技术和地形选择上有其自身的特点。石筑长城,均用自然大石块。垒砌方法一般是内外两侧用较规整的大块自然石,中间以乱石碎块或砂砾等充塞。因此较坚固,至今城墙仍未完全倒塌。土筑长城,一般多选在土质较厚、地势平坦而又缺石的地区。虽然土筑长城的遗迹,现在很难找寻,但在土筑长城的地段上一般都可以见到隐隐约约有一道黑土带,远远望去如同一条巨蟒匍匐于大地之上。到了夏季还可以发现在这些地段上草木长得郁郁葱葱,异常茂密。</h3><h3> 长城因就地取材,修筑方法也随之而异。当地人很形象的称石筑长城为“石龙”,土筑长城为“土龙”或“沙龙”。</h3><h3> 燕长城还在极陡峭的群山中,于两个山头之间用自然石块稍加垒砌成为石墙加以连接,构成屏障。有的长城地段还经过一些自然“石门”,当地人则称之为“南天门”、“北天门”“石门山”或“哈巴乞”(蒙古语,即隘口、要道的意思)等。</h3><h3> 燕长城经过的地区在历史上是我国古燕、东胡、匈奴、乌桓、鲜卑、柔然、契丹、蒙古、女真等北方少数民族长期活动的区域,由于各族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开拓了祖国这块辽阔的宝地。尽管因为战争和统治权力的更替,各民族有时聚散无常,但民族间的互相交往与融合始终是存在的。他们对我国北方民族历史的发展,对秦汉以后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的形成,都曾做出过自己的贡献。</h3><h3> 燕国除了修筑北界长城外,为了防御秦、赵,保卫燕下都——武阳,还在南界修筑了长城,称燕南长城或易水长城。这道长城起于今河北易县西南,向东南行,经定兴、徐水、任丘等地,止于文安附近,长约五百余里。</h3><h3> 总体上来看,中部的战国燕北长城,在分布上,都是蜿蜒曲折,随地形上下高低起伏。在修筑方法上,均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于平地用黄土夯筑而成,到山上则以石块垒砌,个别地段以山险、河险构筑成天然屏障。在防御设施的构成上,包括了墙体、烽燧和障城三个部分,也是战国秦汉长城防御体系普遍具备的三要素。</h3><h3> 在赤峰市境内,燕北长城墙体总长132264.5米。长城墙体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采用不同的修筑方式,有土墙、石墙、山险墙、山险和河险等类型。</h3><h3> 土墙主要修筑于平原地带和山脚下,大体作直线分布。墙体为就地挖沟取土夯筑而成。这类墙体均保存较差,消失段较多,加上推测原应为土墙的消失段,在长79887.3米的土墙中,有墙体存在部分11060米、消失68827.3米。保存的土墙大部分呈略高于地表的土垄状,保存较好段落,如位于喀喇沁旗的姜家湾长城4段,现存墙体底宽8、顶宽2、残高1.5米。消失段并非完全无迹可寻,许多分布于耕地中的长城段,在翻耕后的土壤中可见一条黑土带蜿蜒延伸。这条黑土带是当时修筑长城时在墙体外侧挖土所形成的壕沟,被杂草和淤土填平后变成腐殖质土。这类腐殖质土色较沟外的土色黑,从而成为始初长城墙体延伸的重要标示。这种黑土带现象,在敖汉旗十二连山以东一带表现得犹为明显。黑土带普遍宽4-4.5米,这个宽度应该接近于当时长城墙体外侧壕沟的口宽。</h3><h3> 石墙多修筑于山岭之上,沿山脊分布,随山势蜿蜒起伏。墙体一般为两侧用较大的石块砌筑,中间用碎石和砂土填实。石墙大部分倒塌严重,仅存基础部分,塌落的石块散落在墙体两侧。墙体砌筑整齐,基础部分的形制和结构清晰可辨,底宽顶窄,剖面呈梯形。本次调查中发现的保存较好段,如位于敖汉旗的苟家沟长城1段,现存墙体底宽3-5、顶宽1-4.5、残高0.2-1米;位于敖汉旗的瓦盆窑长城,现存墙体底宽1.5-3、顶宽1-2、残高0.2-1米;位于元宝山区的朝阳沟长城3段,现存墙体底宽3.5、顶宽2.5、残高0.5-1.6米。石墙所处地段的地理环境受人类的影响较小,墙体坍塌是因年代久远、风吹雨蚀所致,完全消失的段落较少,在长35236.3米的石墙(包括推测原为石墙的消失段)中,消失部分仅1601.7米。</h3><h3> 险墙是在陡峭的崖壁处,利用崖壁稍加修筑而成。人工修筑墙体于两山夹峙的山口,用较大的石块相互叠压砌筑。这类墙体不多,只在敖汉旗十二连山、兰家窝铺村和元宝山区小五家镇等地区有少量发现。</h3><h3> 山险是利用陡峭的山势和悬崖绝壁形成屏障,使之与整个防线连为一体。 这类长城墙体在敖汉旗西部、元宝山区、喀喇沁旗都有存在。河险是利用河流作为天然屏障,将河流与长城墙体结合在一起,马家湾长城就是利用老哈河进行河险防御。</h3><h3> 烽燧有的修筑于长城墙体上,有的修筑于长城墙体附近,大部分位于视野开阔的山丘顶部,少部分位于面对山谷的山体鞍部,燕北长城沿线共调查烽燧40座,均位于石墙、山险墙和山险沿线,土墙沿线没有发现。烽燧均为石块垒砌而成,从残存的结构来看,为以石墙围砌而成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石圈,最初当是一个空心的封闭石砌结构。战国秦汉长城墙体沿线的防御设施,相关史料记载主要有“烽燧亭障”,燕北长城沿线的这种石砌空心烽燧,应当是“亭”一类的建筑。有学者根据《墨子·杂守篇》的相关记载,认为“此种亭的作用是嘹望远方,伺候敌情,一有警情即用鼓声和烽火来传递情报”。既然亭具有上述主要功能,那么它必须修筑于长城墙体沿线的制高点上,并且能够两两相望。燕北长城土墙沿线的亭类烽燧破坏无存,其他墙体沿线保存较少,它们之间更为具体的分布规律很难予以总结。</h3><h3> 燕北长城沿线共发现障城13座,大部分位于墙体内侧,有的障城将北墙依托于长城墙体上,有的障城距长城墙0.5-1.1千米。障城墙体有土筑,也有石块垒砌。这些障城的规模大小不等,最大的边长达170余米。最小的边长仅19米×9米。许多障城一大一小并列分布,从总体上来看,由于障城保留较少,难以找出其中大概的分布规律。</h3> <h3>六、秦始皇万里长城</h3><h3><br></h3><h3> 秦朝,为秦王赢政统一中原后所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行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王朝。赢政,秦庄襄王之子。庄襄王为孝文王之子,昭王家之孙。赢政生于公元前259年(秦昭王四十八年),十三岁时,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初即位,丞相吕不韦和太后宠信的宦官嫪毐擅权。前238年(秦王政九年),赢政亲政,攻杀长信侯嫪毐,迁太后于雍(后迎归咸阳),次年,废吕不韦。旋由李斯用事,并派王翦、桓齮等大将继续进行统一战争。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最后灭掉齐国,至此六国皆为秦攻灭,从而基本结束了华夏五百余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起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封建国家——秦朝。并把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改称皇帝,赢政自为始皇帝,仍建都于咸阳。</h3><h3> 秦朝建立后,秦始皇为巩固统一,发展经济、文化,采取了许多措施,如废除分封贵族子弟及功臣为诸侯的制度;把全国划分为三十六郡,郡下置县;国家所有重大事务必须由皇帝决定,一切重要官吏直接由皇帝任免;又统一法度,车同轨,书同文字;筑长城,治驰道,以增强防御力量和便利交通运输等。当时秦之疆域,西为甘肃,西南至四川、云南、广西,东南至海,北到阴山,东北至辽东。</h3><h3> 秦始皇为了加强其统治,又收天下兵器,聚之咸阳,销毁后改铸钟、鐻和铜人十二。每个铜人重三十四万斤,置诸宫廷。复用丞相李斯议,焚书坑儒,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诛,吏见知而不举者与同罪。又焚烧了民间所藏的诗书,犯禁的诸生四百六十余人,皆被坑死于咸阳。另信方士之说,求神仙;数巡幸,侈修宫室,以供其游乐。由于秦始皇推行专制主义,赋役繁重,政暴刑苛,加以连年用兵,人民不堪其苦,从而激化了阶级矛盾。</h3><h3>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巡幸途中病死于沙丘平台(今河北广崇西北大平台),在位共三十七年,从称始皇帝算起在位为十二年。秦始皇死时,秘而未宣,随侍的宦官赵高、丞相李斯,伪造诏书,命公子扶苏、将军蒙恬自杀,拥立胡亥(始皇少子)为太子。胡亥袭位,称秦二世。在秦二世统治期间,继续大修阿房宫、驰道等大型工程,横征暴敛更甚于秦始皇,不久就爆发了以陈胜、吴广为首的农民大起义。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赵高又与其婿咸阳令阎乐等逼二世自杀于望夷宫,立胡亥兄子子婴为秦王。子婴八月即位,十月即投降于攻克咸阳的刘邦领导的起义军,在位四十六天,秦亡,时公元前206年(秦以十月为岁首)。</h3><h3> 秦始皇修造万里长城是秦统一中原后所采取的一种政治军事措施。《史记·蒙恬列传》云:“秦以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指匈奴),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险制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h3><h3>秦始皇派蒙恬率军“北逐戎狄”修长城曾有这样一段故事:始皇迷信神仙方术,欲求仙人长生不死之药,先后派方土徐福、卢生等人出海。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三十二年)卢生出海回来,向秦始皇奏录图书说:“亡秦者胡也。”“胡”本指胡亥,即秦始皇第十八子后来继位的秦二世。秦始皇不知此指人名,反以为指北胡(即匈奴),即派蒙恬率军攻打匈奴,收复了“河南地”(又称“新秦中”或“新秦”,在今内蒙古鄂尔多斯一带)。次年,又使蒙恬渡黄河夺取匈奴控制的高阙、阳山(即今临河西北的狼山)、北假(今河套以北、大青山以西地区),并筑亭障,以加强对匈奴的防备。</h3><h3> 上述因方士图录之言而北击匈奴,虽《史记·秦始皇本纪》有记载,但只可作为一种传说视之。当然这也可能是秦始皇假借方士之言以实现其政治军事上的意图,或者是方士为了迎合秦始皇而献的计策。但从当时客观形势分析,北击匈奴,修筑长城,是巩固和发展统一事业所需要的,这样做也是符合他所代表的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的。</h3><h3>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存的国家,不仅中原华夏有许多民族,就是在我国西部和北部也有许多民族或部落。旧时史籍以“戎”“狄”和“胡”泛指这些活动于我国西方和北部的民族。匈奴就是这些少数民族之一,殷商时称“鬼方”,西周时称“玁狁”,春秋时称“北戎”,也称“山戎”,战国时多以“胡”有时也以“戎”“狄”称之,秦时称“匈奴”,散居在漠南(蒙古高原沙漠以南,清时通称内蒙古为漠南)和漠北(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清时通称外蒙古为漠北)的广大地区,过着游牧生活,善骑射。</h3><h3> 匈奴族在战国后期,利用漠南河套地区和阴山一带草木茂盛,依山傍水的优越自然环境,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发展了牧业经济。在此基础上,匈奴由原始氏族社会迈入了奴隶制社会。匈奴奴隶主贵族又乘当时各诸候国相互兼并,战争频繁,无暇北顾的有利时机,积极组织骑兵武装,充实力量,向附近地区扩张。</h3><h3> 匈奴在进入奴隶制社会之后,奴隶主贵族不仅残酷压迫剥削奴隶,攻击邻近各族,而且经常南下掠夺财产、牲畜,掳掠人民,给中原地区的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极大威胁。在秦惠文王末年至秦武王时,匈奴骑兵跨过黄河,占据了“河南地”,其势力达到了秦赵燕三国的一些边境地区。</h3><h3> 这时,居于匈奴之东、燕国之北的东胡族,也进入了奴隶社会的初级阶段,对燕国时有侵扰。后秦开击破东胡,使其退至西辽河上游一带,并筑长城以拒之(详见上节《燕长城》)。</h3><h3> 秦始皇并灭六国统一中原后,为巩固其统治地位,即瞩目于北方。经过对匈奴的几次战争特别是公元前215年和214年两次战争的胜利,使匈奴头曼单于不得不放弃黄河南北的大片土地即“河南地”和河套地区及其政治中心头曼城(今五原县),向北退却七百余里。直到公元前209年,冒顿杀死其父头曼单于,自立为单于(单于庭设立在漠北),势力又强大起来,统一了各部,占有大漠南北的广大地区。</h3> <h3>  秦始皇在匈奴向北退却后,为防御匈奴以及东胡奴隶主贵族南下骚扰中原,就将战国时期秦赵燕三国北边的长城进行重新修缮和增筑,使其连接一起。同时,在匈奴退出的地方设置九原郡(治所在今包头市西南黄河北岸),并因河为塞,筑县城四十四座(在今河套和鄂尔多斯高原地区),由九原郡管辖。又采取移民实边的政策,把内地人口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和三十五年先后两次迁移到河套地区垦殖土地。第一次是小规模的“徙谪”(充军流放),《史记·秦始皇本纪》有“徙谪,实之初县”的记载,即指此:第二次是“迁北河、榆中三万家”。还使蒙恬将兵三十万长期驻守,坐镇上郡。这些措施,确实收到了防御效果,使十多年“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br></h3><h3> 依据史料,秦始皇万里长城是在秦、赵、燕三国长城的基础上加以修葺连接而成。这里所说的基础是指秦始皇长城与三国长城的走向基本上是一致的,其中有些地段利用了三国的古长城,而未利用部分多在新筑长城之南,对其又加以缮治,成了第二道防线,所以说秦始皇万里长城是以战国时期秦、赵、燕三国长城为基础而修筑的。但秦始皇时期修筑的万里长城其工程规模之巨大,动用劳力之多,又远非三国旧长城可比。据统计除去修缮三国长城,仅新建增筑部分就相当于原来三国长城总长度的一半以上,动用了约五十万的劳动力,这个数字相当于当时全国男劳力的十分之一。从公元前214年开始直至前210年秦二世赐蒙恬死,历时五年(一说从公元前217年始,用了九年时间)才完成这一西起陇西郡的临洮(今甘肃岷县),东到辽东,长达一万余里的古代的伟大建筑工程。因此,把这一伟大工程——万里长城归之于秦始皇时期修筑的是符合历史实际的。</h3><h3> 秦始皇万里长城从临洮至固原地区的一段沿用了原秦昭王长城,其新筑部分是从固原地区由北向西越过黄河,沿贺兰山北上,从宁夏境进入内蒙古的阿拉善左旗,复由阿拉善左旗东北行,到达乌拉特后旗,又从乌拉特后旗延伸到狼山。</h3><h3> 在《史记·蒙恬列传》中有这样的记载:“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河”指黄河(即今乌加河),“阳山”就是黄河北岸之山,河南岸为阴,北岸为阳,即现在横贯河套北部的狼山山脉。“北”指“北假”,《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北假,地名也,在河北”,“河北”指黄河以北,即乌加河之北,当时乌加河系黄河正流,位于狼山之南,这些记载大致指出了蒙恬在内蒙古黄河北岸建筑长城的位置。</h3><h3> 秦始皇万里长城由狼山东尽处插入大青山北麓,其中部分地段修缮利用了赵长城。经包头固阳西北部的西斗铺、九份子、银号、大庙等乡,在固阳建于大青山北麓的秦始皇长城与建在大青山南麓的赵长城,两者相距达一百余里。</h3><h3> 从固阳秦始皇长城继续沿大青山北麓东进,经武川县哈拉门沟乡、大青山乡的大白彦山向东南折入大青山里,又沿着红山口东侧出去,与大青山南麓的赵长城相会。这段秦长城与战国赵长城相比,最远处大约向北推进了一百余里。</h3><h3> 在呼和浩特北郊十六点五公里处与武川县交界的蜈蚣坝上,有一条白道岭长城。这条长城既不与大青山南麓的赵长城连接,也不与北麓的秦长城相合,而是一条单独的长城。根据长城遗迹推断,大约是秦汉时期修筑的,但也可能是赵武灵王时兴建的。它东经边墙梁村进入卓资县北部,接秦汉长城,西沿白道岭,止于武川县碌碡湾村溪谷。</h3><h3> 秦始皇长城从呼和浩特北郊至卓资县北部,又沿辉腾梁山南麓的米家湾村、察右中旗的金盆乡下营子村北和卓资县白音察汗乡十股地登上辉腾梁敖包山,又从卓资县的哈达图乡经察右中旗的得胜乡和察右后旗的胜利乡、贲红乡,兴和县的赛马素乡,商都县的高乌素乡进入化德县境内。</h3><h3> 上述从呼和浩特市东北大青山口至辉騰梁山的这段秦城;与一般延续不断的长城有区别,是用险制塞,大都建在阴山要口,于深入山口十余里处的陡立峡谷中切断山路,筑起一条如同封山水库大坝一样的土石混筑或石筑的“当路塞”。</h3><h3> 秦之“当路塞”,汉代也沿用了,如《史记·匈奴列传》载:武帝时,“匈奴绝和亲,攻当路塞,往往入盗于汉边,不可胜数。”《史记索隐》引苏林之说,谓“当路塞"是“直当道之塞”。当路塞常筑于溪水峡谷之中,故在塞里还筑有溪谷水门,因年代久远,其遗迹由于水刮现已见不到了。在卓资县北大青山大黑龙贵沟、喇嘛洞沟口、东石虎子等处,均筑有“当路塞”,其中喇嘛洞沟口的“当路塞”,是出石混筑的墙。其遗迹匍匐在河东岸,长约500米,宽5米,高2米。察右中旗金盆乡羊场沟的“当路塞",是石筑的,拦沟筑一道堤坝,除在沟底筑横坝外,又在沟的东西坡上筑有护坡墙,护坡墙建在横坝之上,两者连成一体,形成一条非常牢固的防御工事。</h3><h3> 秦始皇长城自化德县继续东进,经太仆寺旗、多伦县到达河北省围场东北,复由围场进入内蒙古赤峰市北部和敖汉旗。这段长城是建在燕赤北长城的旧筑上,以原来的墙址为基础加以修缮而成。</h3><h3> 秦始皇长城的东段由敖汉旗经奈曼旗、库伦旗进人辽宁省阜新,又由阜新东行,经过彰武、法库、开原与铁岭一带,越辽河继续向东,经清原、新宾、桓仁、宽甸,过鸭绿江而后到达碣石。关于碣石,《通鉴地理志今释》云:“秦筑长城起所自碣石,在今高丽界”。</h3><h3>在内蒙古与河北省的秦始皇长城,大多迤逦在山岭上或河谷旁,遇山用石垒,平地则土筑。石垣保存较好的高4至5米,基宽4米,土墙基宽5.6米。沿长城重要关口和高岗,设置有烽火台和城障。烽少台用土筑或石垒,一般呈圆形,直径约10米,间距1里。城障呈方形,边长150余米,往往只开一南门供出入。</h3><h3> 秦始皇为便于巡幸北部和及时调运兵力辎重以加强长城的防御能力,还于公元前212年至前210年九月,命蒙恬率众修筑了自甘泉至九原的一条直道。因这条道路南北遥遥相对,故名直道。《史记·蒙恬列传》云: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就是指此事。但直道完工后,秦始皇即病死于沙丘,因此“道未就”,但他的灵柩则是经这条直道运至咸阳的。</h3><h3> 秦时修筑道路主要是驰道。驰道就是以都城咸阳为中心,通向全国各个重要地区的交通道路,而直道则只有上述的这一条。这条直道南从云阳县(今陕西淳化县北)甘泉山林光宫开始,循子午岭主脉,到达陕北榆林,继续北行,经伊金霍洛旗西二十二里的红海子乡掌岗兔村和东胜市西南九十里的漫赖乡海子湾以东的二顷半村,越过黄河到达九原郡所即今包头市附近,全长一千四百余里(秦制一千八百里)。</h3><h3> 直道都是凹形的,路面残宽:东胜为22米,伊金霍洛旗为25米,从掌岗兔村发掘的直道断面看,为夯筑土砂石层,上下共八层,一至七层,每层厚25-80厘米,最上一层厚1.2米。</h3><h3> 秦始皇万里长城的修筑,对保障和发展中原地区的统一事业曾经起过积极作用,使祖国北部在一段时间里出现了政治上相对稳定,经济上有所发展的局面。因此,从当时的历史条件看,修长城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防御措施。</h3><h3> 因秦暴戾,残酷压榨和剥削,强制农民服各种劳役,使阶级矛盾异常尖锐。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刘邦、项羽等在各地相继起事,遂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的农民大起义,促使了秦王朝的覆灭。秦亡后,楚汉相争复达五年之久,中原疲于兵革,天下大乱。在北部,自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三十七年)蒙恬死后,“徙谪”戍边者陆续离去,长城也就失掉了防守能力。这时,匈奴冒顿单于趁中原多事,北方空虚之际,征服四邻各族,并南下越过长城,重新占据了河套地区和阴山一带,还以漠北为中心,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的游牧民族国家,与汉王朝形成对峙的局面。</h3> <h3>作者简介:高晓梅,女,汉族,1968年1月生,内蒙古清水河县人,内蒙古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先后在中国《桥》杂志社内蒙古记者站、《中国经济新闻报》驻内蒙古记者站任记者,曾任中国《万里长城》杂志社社长,主编《中国县级新闻界人物》、《长城烽火》、《星星从这里升起》、《在历史的舞台上》、《内蒙古自治区中小学教师优秀教学论文集》、《内蒙古长城研讨会文集》(第一辑)、你《情系长城——内蒙古徒步考察长城第一人高旺》等书籍。现为中国长城学会会员、内蒙古长城研究会秘书长。</h3><h3>长城系列文史作者推荐:</h3><h3>赵东升</h3><h3>赵东升,男,汉族,1981年10月生,内蒙古东胜人,大学本科。2001年9月参加工作,2010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东胜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副大队长、东胜区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兼东胜博物馆馆长,现主要从事文物保护管理与研究工作,先后发表学术论文、考古报告10多篇(部)。</h3><h3>高晓梅</h3><h3>高晓梅,女,汉族,1968年1月生,内蒙古清水河县人,内蒙古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先后在中国《桥》杂志社内蒙古记者站、《中国经济新闻报》驻内蒙古记者站任记者,曾任中国《万里长城》杂志社社长,主编《中国县级新闻界人物》、《长城烽火》、《星星从这里升起》、《在历史的舞台上》、《内蒙古自治区中小学教师优秀教学论文集》、《内蒙古长城研讨会文集》(第一辑)等书籍。现为中国长城学会会员、内蒙古长城研究会秘书长。</h3><h3>翟 禹</h3><h3>翟禹,男,满族,1984年10月生,内蒙古宁城县人,现任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蒙元史、民族与边疆问题、文化遗产保护等研究工作。曾主持、参与10余项国家级、省级课题。2007年以来,先后参与内蒙古长城资源调查、元上都申遗、居延遗址保护规划编制等工作。自2008年至今主编、参编与合著学术著作10余部,在各类报刊杂志发表学术论文、研究报告60余篇(部)。</h3> <h3>《中国阴山作家网》编委会成员:</h3><h3>总顾问: 田彬 耿瑞 赵如意 郭晓东 云露 刘建光 林青彪 张继龙 潘瑜 荣宏伟 韩国栋</h3><h3>总策划: 任瑞新</h3><h3>总编辑: 庄筱濛</h3><h3>主 编: 云 鹏</h3><h3>副主编: 陈贺文 李樱桃 经纶</h3><h3>编 辑: 经纶 沉默 漠耕 云远 常玉良 白新怀 白墨 席雍 李涛 子琴</h3><h3><br></h3><h3>中国阴山作家网投稿邮箱:</h3><h3>xgxk2019621@126.com</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