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迹文明——新中国河南考古七十年展(五)

流年

<p><br></p><p><br></p><p>(八)隋唐洛阳城的发掘——丝绸之路与大运河的连接枢纽</p><p>隋唐时期的洛阳作为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这一时期的中外交流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p><p>隋唐洛阳城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持续建都时间最长、建筑规模最大的都城之一,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文化和商业贸易中心,是隋唐时期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同时也是隋唐大运河交通四方的中心。</p><p><br></p><p><br></p><p>1、隋唐洛阳城:是隋唐两代的都城,是当时全世界最繁华的国际化大都市。始建于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隋、唐、五代、北宋沿用时间长达五百余年。经过几十年持续的考古探索,隋唐洛阳城的结构与布局呈现出全貌。城址面积约47平方千米,由外郭城、宫城、皇城、东城、含嘉仓城和上阳宫、西苑等部分组成。在隋唐洛阳城轴线上,南起定鼎门、北抵龙光门,南北长约7千米,依次建有定鼎门、天津三桥、天枢、瑞门、应天门、明堂、贞观殿、微猷(you-2)殿、玄武门、曜仪门、圆璧门和龙光门等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城内有103个里坊和3个市,三市皆依傍河渠,直通大运河,是国际商品的主要集散地。</p><p>隋唐洛阳城见证了中国封建社会最辉煌的一段历史,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是研究中国古代都城各方面的宝贵资料,在中国古都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隋唐洛阳城的平面布局、建筑形制不仅对中国后世影响深远,而且对东亚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p> <div><br></div>隋唐洛阳城平面示意图。 <div><br></div>左:胡人牵马壁画,唐,1994年洛阳关林皂角树村唐墓出土,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藏。右:执环首刀武士,唐,唐安国相王孺人崔氏墓,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藏。 <div><br></div>左上:三彩驯兽纹扁壶,唐,电话设备厂出土,洛阳博物馆藏;右上:彩绘胡商俑,唐,洛阳市文教局交,洛阳博物馆藏;左下:三彩马,唐,关林配件厂第一仓库出土,洛阳博物馆藏;彩绘胡人头像,唐,旧藏,洛阳博物馆藏。 <div><br></div><div>左上:莲花纹方砖,唐,1978年隋唐洛阳城宫城遗址出土,洛阳博物馆藏;</div><div>右上:莲花纹瓦当,唐,1978年隋唐洛阳城宫城遗址出土,洛阳博物馆藏;宝相莲花纹瓦当,唐,2004年应天门遗址出土,洛阳博物馆藏;</div>左下:双凤纹方砖,唐,1978年隋唐洛阳城宫城遗址出土,洛阳博物馆藏。 <div><br></div>2、隋代粮食仓储遗址——洛阳回洛仓、浚县黎阳仓<div>隋代是我国古代大型国家粮仓建设的顶峰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地下储粮技术发展的最完备时期。作为隋代不同类型大型国家粮仓的代表——具有重要历史影响的洛阳回洛仓遗址和浚县黎阳仓遗址的首次同时发掘,以超前丰富的考古新资料全面揭示了我国古代地下储粮技术完备时期的特大型官仓的概貌和储粮技术水平。</div><div>回洛仓遗址的发掘展示了隋代都城具有战略储备和最终消费功能的大型官仓的储粮规模和仓窖形制特征,仓窖大而深,容量大,数量更多等;黎阳仓则显示出依托黄河和大运河而具有中转性质的大型官仓的形制特点,仓窖口大而较浅,便于粮食的储备和转运等。两处粮食仓储遗址的考古发现对于研究隋代社会经济、政治、工程技术及俸禄制度等具有重要的实物资料价值,同时,也为中国大运河成功“申遗”提供了隋代大运河开凿和利用的珍贵实物证据。</div> <div><br></div>左上;浚县黎阳仓遗址发掘区域鸟瞰;左下:洛阳回洛仓C3仓窖发掘现场;右上:浚县黎阳仓仓窖剖视模拟图、浚县黎阳仓仓窖遗址挖掘出土的建筑瓦件;右下;洛阳回洛仓仓窖复原示意图、洛阳回洛仓“大业元年”刻铭砖拓片。 <div><br></div>上:隋唐大运河示意图;下:隋唐运河和大型粮仓分布示意图。 <div><br></div>隋唐大运河示意图。 <div><br></div>隋唐运河和大型粮仓分布示意图。 <div><br></div>3、唐代陶瓷窑口的调查与发掘——黄冶窑、鲁山窑<div>黄冶三彩窑址始烧于北朝,发展于隋,盛于唐,式微于宋、金。早期生产青瓷,隋代开始生产白瓷,唐代主要生产白瓷,另外还生产黑釉、黄釉瓷、三彩瓷。三彩瓷是巩义窑址的一大亮点。历史上关于唐三彩的产地,一般有西安、洛阳、扬州三地说,但目前发现窑址的,仅洛阳一地。巩义窑址还有可能青花瓷的发祥地。关于青花瓷产地的研究,历来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巩义窑址的考古发掘资料表明,在中晚唐时期地层和灰坑内清理出不少白釉点画蓝彩的钴蓝彩釉瓷器标本,为青花瓷的起源、创烧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重要的是在晚唐地层内出土的青花瓷与扬州唐城遗址和“黑石号”沉船上发现的三件青花瓷时代一致。从而,再次推动了我国青花瓷器的研究向更新更深领域发展。</div><div>鲁山窑在今河南鲁山段店村,唐代以生产花瓷著名,唐代南卓《羯鼓录》中有“不是青州石末,即是鲁山花瓷”语。该窑创烧于唐代而终于元代。其陶瓷烧制时间之长、遗物之丰富、品种之齐全、花色之多样,实属罕见。该窑也是一座综合性瓷窑场,其品种齐全,花色繁多。</div><div>左上:巩义黄冶唐三彩窑址位置图;左下:巩义黄冶唐三彩窑窑炉发掘现场;</div><div>右:上三彩塔式盖罐(黄冶窑)、三彩凤首壶(黄冶窑);中三彩轿车(黄冶窑)、三彩凤首壶(黄冶窑);下白釉珍珠地鹿纹枕(鲁山窑)、白釉红绿彩碗(鲁山窑)。</div> <div><br></div>上:青釉瓷俑,唐,2008年安阳龙安区政府墓地M8出土,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div>下左:青釉瓷俑,唐,2008年安阳龙安区政府墓地M8出土,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下右;青釉瓷持盾武士俑,唐,2000年安阳郭家湾汉河墓地M30出土,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div> 从左至右:带盖四系青釉瓷罐,隋,1993年安阳胜利小区墓地M43出土,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青釉四系带盖瓷罐,隋,1997年安阳范家庄墓地M358出土,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四系带盖瓷罐,隋,2004年安阳安钢120T转炉水泵房墓地M1出土,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div><br></div>左上:垫饼,唐,鲁山段店窑遗址IVH1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右上:宝相花印模,唐,巩义黄冶窑遗址IT1(8)层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左下:盘头垫饼,唐,鲁山段店窑遗址IVH1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杯形支烧,鲁山段店窑遗址IVH1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div><br></div>左上:绞胎枕,唐,巩义黄冶窑遗址IIT10H2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右上:三彩盂,唐,巩义黄冶窑遗址Y7工作面(2)层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左下:三彩炉,唐,巩义黄冶窑遗址IIIT1H37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右下:三彩提梁罐,唐,巩义黄冶窑遗址IIIT9G6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div><br></div>左上:三彩罐,唐,巩义黄冶窑遗址IIIT3(8)层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右上:三足炉,唐,巩义黄冶窑遗址IIT5H16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左下:白釉蓝彩钵,唐,巩义黄冶窑遗址IIIT7H47(1)层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右下:三彩洗,唐,巩义黄冶窑遗址IIT9G6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三彩载人骆驼,唐,1965年洛阳关林59号墓出土,洛阳博物馆藏。 骆驼背上的鸡首壶。 <div><br></div>上:素烧炉,唐,巩义黄冶窑遗址IIIT8H78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下:茶叶末釉水盂,唐,巩义黄冶窑遗址IIT5H16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div><br></div><div>4、新乡卫辉大司马墓</div><div>左上;陶马,唐,新乡市卫辉大司马墓地出土;右上:陶文俑,唐,新乡市卫辉大司马墓地出土;</div>下:陶镇墓兽,唐,新乡市卫辉大司马墓地出土。 <div><br></div>上:陶立俑,唐,新乡市卫辉大司马墓地出土;下:陶骑马俑,唐,新乡市卫辉大司马墓地出土。 <div><br></div>青龙,唐,新乡市卫辉大司马墓地出土。 <div><br></div>白虎,唐,新乡市卫辉大司马墓地出土。 <div><br></div>朱雀,唐,新乡市卫辉大司马墓地出土。 <div><br></div>玄武,唐,新乡市卫辉大司马墓地出土。 <div><br></div>石灯,唐,新乡市卫辉大司马墓地出土。 <div><br></div>(九)宋元明考古——封建经济的最后繁荣<div>北宋王朝继五代的梁、晋、汉、周政权之后,也建都于东京开封。因此,在今日河南境内,遗留许多宋元时期的遗迹遗物。自50年代考古学家宿白先生发掘的白沙宋墓开始,七十年来,河南的宋元明考古在前贤事业基础上更为引人注目。北宋东京城的钻探与发掘,初步揭示了北宋时期东京城的原貌。宋陵的保护和各地宋元墓的出土,洛阳北宋衙署庭院遗址、邓县福胜寺塔基地宫出土金棺银椁等等,使我们对当时社会有了全新的理解。</div><div>特别是河南多年来这一时期陶瓷考古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即是宝丰清凉寺汝官窑遗址、禹州神垕镇钧窑遗址等河南众多瓷窑遗址的发现,为中国古代陶瓷史上两宋名瓷官窑民窑的繁荣提供了实物佐证。</div> <div><br></div>1、北宋东京城顺天门(新郑门)遗址——开封城摞城遗址<div>历经20年考古发掘,我国考古学家在古都开封地下3米至12米处,发现上下叠压着6座城池。立体地展现了开封自建城以来2000多年来的古代城市变迁史。对于研究中国古代都城的布局、特点、建筑规制有着重要意义。</div><div>北宋东京城由外城、内城和宫城组成。其中顺天门(新郑门)是外城上的4个“直门两重”的正门之一,五代后周时称“迎秋”,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改名“顺天”。又因向西可直通郑州且与内城郑门相对,故又俗称“新郑门”。新郑门外大道南北分别为北宋琼林苑和金明池,是目前北宋东京城遗址外城诸城门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城门。</div><div>2012至2017年对顺天门(新郑门)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是北宋东京城遗址考古史上发掘地层规模最大、最完整,且是首次对东京城城门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揭示了顺天门主城门的规模、形制、基础建筑方法,五代至北宋时期该门址由单门道到三门道、瓮城从无到有的变化过程等,是目前考古发现的中国古代都城中最早的方形瓮城遗址,填补了中国古代都城考古史的空白,为研究北宋东京城的布局、古代都城城门形制演变、开封城市发展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珍贵考古资料。</div><div>右:遗址内出土的太湖石、顺天门(新郑门)遗址出土宋金时期龙纹瓦当、兽面纹瓦当;下;顺天门(新郑门)遗址发掘全景(由西向东)。</div> <div><br></div>顺天门(新郑门)主城门发掘区全景区域分布图。 <div><br></div>伽陵嫔伽,北宋,2016年顺天门遗址出土,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div><br></div>上:武士造型红陶陶模,北宋,2018年顺天门遗址出土,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左:力士造像红陶陶模,北宋,2013年顺天门遗址出土,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右:兔子造型红陶陶模,北宋,2018年顺天门遗址出土,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左下:鱼造型红陶陶范,北宋,2016年顺天门遗址出土,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右下:青蛙造型红陶陶范,北宋,2017年顺天门遗址出土,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div><br></div>2、白沙宋墓——开启宋金元考古研究的先河<div>白沙宋墓是北宋末期流行于中原和北方地区的仿木建筑雕砖壁画墓中保存最好、结构最为复杂,内容最为丰富的一处。同时出版的《白沙宋墓》一书也是我国田野考古纪实的奠基之作。它的发现,为研究北宋仿木建筑的雕砖壁画提供了重要资料。</div><div>左上:宿白先生;左下、右上、右下:白沙宋墓壁画三组。</div> <div><br></div>左上:黑釉瓷碗,北宋,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市白沙出土,开封市博物馆藏;右上:钧瓷盘,北宋,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市白沙出土,开封市博物馆藏;下:绿釉刻花瓷盘,北宋,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市白沙出土,开封市博物馆藏。 <div><br></div>白釉黑花瓷盘,北宋,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市白沙出土,开封市博物馆藏。 <div><br></div>脊兽,宋,洛阳龙门石窟东山擂鼓台建筑遗址出土,龙门石窟研究院藏。 <div><br></div>三彩花鸟纹枕,金,平顶山文集遗址H487出土。 <div><br></div>3、洛阳北宋衙署庭院遗址:北宋定都开封,称为东京,称洛阳为西京。1992年在洛阳发掘出北宋衙署庭院遗址,是目前我国古城中首次发现宋代园林,其保存情况之好、面积之大,前所未见,为研究宋代大型官府衙署的建筑布局的整体风貌,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实例。衙署门址由地袱石、门扉结构、车道和踏道组成。门址建于夯土之上,两侧设地袱石,中部有严谨的门扉结构,应属于宋《营造法式》中所述的在地袱石之上立有排叉柱的“过梁式”木构门洞。该遗址的发现为研究宋代建筑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div>下:洛阳北宋衙署庭院遗址。</div> <div><br></div>4、宝丰清凉寺汝官窑遗址:汝官窑名列宋代的五大名窑之冠,因其历史烧造年代最短,传世和出土数量最少,审美造诣(yi-4)极高的陶瓷品类,历来世所珍稀。<div>从1950年代开始,为寻访汝窑遗址,数代文博工作者付出了巨大努力。1987-2016年,河南文物考古研究院先后对宝丰县清凉寺汝官窑遗址进行了14次考古发掘,发现了20多座烧制御用汝瓷的窑炉及作坊遗址,获得了大量瓷器标本,出土了不少传世品种未见的新器形,扩大了人们对汝窑瓷器的认识。该窑址总面积超过一百万平方米,分布范围之广,为河南瓷窑址所罕见,烧造的瓷器以天青色釉为主。汝官窑在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史特别是对于两宋官窑瓷系的发展,起承前启后的作用。</div><div>左上:宝丰清凉寺汝窑遗址考古发掘现场;左下:汝窑陶瓮遗迹、汝窑窑炉遗迹、汝窑瓷片堆积;右:汝窑水仙盆、汝窑熏炉、汝窑敞口圈足洗。</div> <div><br></div>5、神垕钧瓷窑:钧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2001年对禹州神垕镇钧窑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现有窑炉、制瓷作坊及堆积废品的灰坑等,反映出钧瓷烧造一整套比较合理的工艺流程。发掘表明,钧窑的发展历史分为三个时期,即北宋晚期到金代前期,金代后期到元代初年和元代时期,大体覆盖了钧窑发生、发展、繁荣的历史发展过程,为研究钧窑本身的生产历史和工艺发展历史提供了翔实的资料。<div>河南禹州神垕镇西南部钧窑遗址分布图。</div> <div><br></div><div>左上:禹州神垕镇钧窑遗址河北地1号窑炉;左下:禹州神垕镇钧窑遗址刘家门4号窑炉;右上:禹州神垕镇钧窑遗址河北地1号窑炉平剖面图;右下:禹州神垕镇钧窑遗址刘家门4号窑炉平剖面图。</div> <div><br></div><div>右上:从左到右,盘口折肩瓶,北宋,宝丰清凉寺汝窑遗址T2出土,河南文物考古研究院;龙纹瓶,北宋,宝丰清凉寺汝窑遗址F2出土,河南文物考古研究院;细颈鼓腹瓶,北宋,宝丰清凉寺汝窑遗址H1出土,河南文物考古研究院。</div>右下:瓷盘,宋,2013年禹州神垕镇钧窑遗址H38出土,河南文物考古研究院。 <div><br></div>6、开封明代周藩永宁王府<div>明代实行分封制,亲王位下有众多郡王。2017-2018年发掘的开封明代周藩永宁王府包括东、中、西三处院落,院落地面距现在地表深约5米。中轴线建筑自南向北共四重三进院落,依次有大门、隔墙、仪门、前厅房、后厅房、花园等。该遗址中轴线院落建筑群布局明晰,建筑规模大、等级高,是目前国内已发掘的保存状况最好、遗物最丰富的明代郡王府遗址,也是国内发现的唯一一座按照规制修建的明代早期郡王府,其发掘对研究明代早期郡王府规制具有重要意义。其次,该遗址也是对明代末年洪水灾难在地层学上的真实反映。</div> <div><br></div>右上:“昭代贤宗”匾额;下:永宁王府遗址远景、永宁王府遗址正视图(自南向北)。 <div><br></div>右上:龙纹砖雕;右下:永宁王府遗址前厅房及月台、甬路。 <div><br></div>左上:绿釉琉璃垂兽,明,2017年开封市明代周藩永宁王府遗址F6出土,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右上:绿釉龙纹琉璃瓦当,明,2017年开封市明代周藩永宁王府遗址F1出土,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左下:绿釉龙纹琉璃滴水,明,2017年开封市明代周藩永宁王府遗址F1出土,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div><br></div>上:青花高足瓷杯,明,2017年开封市明代周藩永宁王府遗址T4(3)层出土,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梅花青花瓷盏,明,2018年开封市明代周藩永宁王府遗址F12出土,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下:五彩瓷盘,明,2018年开封市明代周藩永宁王府遗址T15(3)层出土,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白釉瓷炉,明,2018年开封市明代周藩永宁王府遗址T14(3)层出土,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div><br></div>上:金质首饰,清,鹤壁关庄墓地M9出土;中:铜印章,清,鹤壁关庄墓地M10出土;下:金质耳坠(一对),清,鹤壁关庄墓地M9出土。 <div><br></div>7、明代周懿王壁画墓:明代藩王墓在河南分布较多,但绝大多数均未经过正式考古发掘,并且明代藩王墓葬的发掘多数仅限于主墓的清理工作,目前还没有完全搞清楚附葬墓的排列问题。2016年发掘的荥阳周懿王墓由主墓、附葬墓和寝园建筑等多部分组成。墓室内壁满绘彩色壁画,是目前国内首次通过正式考古发掘的明代亲王级壁画墓,意义重大。主墓与其附葬墓的排列方法系国内首见,为研究明代王墓制度提供了全新的材料。 <div><br></div>五、惠及民生的河南考古<div><br><div>第三部分:考古工作的目的就是保护地下文物,传承文明,保存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的财富和记忆,使民众共享文物保护成果。从过去、现在甚至未来一段时间里,配合城市基本建设开展田野考古勘探和发掘仍然是我国考古工作的主要任务。考古人在经济建设、城市建设、古城保护利用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div><div>七十年以来,配合许多国家大型基本建设工程,如三门峡、淅川丹江口和黄河小浪底水库、焦枝铁路、宁西铁路、西气东输、南水北调和河南境内高速公路工程等,以及境内各城市的经济建设工作,并围绕一些重要学术研究课题,进行了大量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取到了许多重要考古发现及重大学术突破。</div><div>特别是近年来河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以及配合国家重大工程、助力中原经济发展的考古勘察发掘工作,保存了城市文化根脉,丰富了区域文化内涵,提升了文化品质和形象。</div></div> <div><br></div>(一)配合国家基本建设的考古工作——河南考古工作的重点五十年代<div><br><div>1、三门峡水库工程:三门峡水库是黄河上的第一个大型水利枢纽工程,1957年正式投入使用。为配合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中国科学院和文化部联合组成了“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对三门峡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由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夏鼐和安志敏先生带队,对三门峡库区上村岭北部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调查和发掘,拉开了虢国墓地发掘和研究的序幕。期间,考古学家俞伟超先生对黄河三门峡古栈道进行勘查。《庙底沟与三里桥》则是在陕县南关和其对面涧河北岸的三里桥村进行考古发掘后出版的一本考古报告。由于这两处遗址在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上的重要地位,这部报告的第一版出版后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div><div>上:三门峡水利枢纽;下:虢国上阳城遗址。</div></div> <div><br></div>2、洛阳中州路:1953年,我国第一个五年经济建设计划开始,国家有7项重点骨干项目建在洛阳。为了配合洛阳的基本建设,专门就此成立了洛阳地区文物保护委员会,由洛阳专署专员吴道乙任主任委员,中央文化部文物事业管理局、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南区文化部、河南省文化局、洛阳专区文教局联合组成洛阳地区考古发掘队。1954年9-12月,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工作站,北京大学实习生和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共同在配合贯穿新旧城区的中州路修建工程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仰韶和殷周文化遗存、汉河南县城故址,东周建筑遗存及大批两周至东汉墓葬。<div>上:洛阳东周王城“天子驾六”车马坑;下:《洛阳中州路(西工段)》书籍封面。《洛阳中州路(西工段)》作为一部考古学经典报告,它如实地反映了1950年代在洛阳市中州路所进行的考古发掘的成果,为我们了解洛阳地区考古学文化方面提供了翔实的材料。</div> <div><br></div>3、黄河小浪底水库:黄河小浪底水库水利枢纽工程是黄河干流上的一座集减淤、防洪、防凌、供水灌溉、发电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水利工程。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与济源市之间,位于历史上东西交流的重要通道上。<div>中、下:小浪底工程。</div> <div><br></div>4、淅川丹江口水库:丹江口水库是亚洲第一大人工水库,亚洲第一大人工湖,是千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供水的源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输水干渠的陶岔渠首就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古老的南北通道“豫西走廊”,古迹名胜苔革,既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又是楚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融地。<div>上:丹江口水库风景图;中:丹江楚墓群;下:丹江口水库——淅川下寺楚墓。</div> <div><br></div>南阳焦枝铁路、宁西铁路、高速公路考古现场。 <div><br></div>(二)穿越时空的文物保护大行动——南水北调工程中的河南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div><br><div>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首起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陶岔,向北纵穿南阳市,途径平顶山市、许昌市、郑州市、焦作市、新乡市、鹤壁市、安阳市共八个市32个县区。全长1267千米,其中河南境内长731千米,约占总长度的百分之六十。在河南境内将长江水系、淮河水系、黄河水系和海河水系连成一体。这里自古就是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各类历史文化遗存极为丰富,境内所涉及的文物点之多也是前所未有的。其中丹江口库区考古发掘面积328380平方米,总干渠河南段总发掘面积达522500平方米。遗产数量之多、时代跨度大、级别之高、工作量之大,举世罕见。</div><div>上:陶岔渠首全景;中:湍河飞红、建设中的湍河渡槽;下:陶岔新渠首基础建设、垭口施工现场。</div></div> <div><br></div>(三)河南文化遗产的保护:作为全国重要的文物资源大省,河南境内的古代聚落、都城遗址、帝王陵寝等大遗址分布密度令世人瞩目,因此,在全国的大遗址保护工作中,河南省承担了重要任务,目前大遗址总数达到22处,数量居全国首位。<div><br></div><div>1、河南省大遗址保护名录:</div><div>(1)大遗址片区:郑州片区、洛阳片区。</div><div>(2)大遗址十八处:偃师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遗址、汉魏洛阳故城、隋唐洛阳城遗址、安阳殷墟、新郑郑韩故城、灵宝北阳平遗址、郑州商代遗址、巩义宋陵、宝丰清凉寺汝官窑遗址、永城邙山陵墓群、信阳城阳城址、渑池仰韶村遗址、开封北宋东京城遗址、舞阳贾湖遗址、三门峡庙底沟遗址、淮阳平粮台古城遗址、安阳高陵。</div><div>(3)线性大遗址四条:古长城、丝绸之路.河南段、大运河.河南段、万里茶道。</div><div>(4)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9处:郑州商城遗址、内黄三杨庄遗址、偃师商城遗址、信阳城阳城遗址、郑州大河村遗址、舞阳贾湖遗址、三门峡庙底沟遗址、渑池仰韶村遗址、偃师二里头遗址。</div> <div><br></div>上排:二里头遗址宫殿基址群发掘现场、汉魏洛阳故城城墙遗迹、巩义宋陵、殷墟王陵遗址鸟瞰、大河村遗址连间套房房基。<div>中1:郑韩故城考古遗址公园、郑州商代城墙遗址、隋唐洛阳城定鼎门、宝丰清凉寺、郑韩故城考古遗址公园全景鸟瞰图;</div><div>中2:邙山东汉陵区分布图、汉开发商周藩永宁王府遗址远景、庙底沟遗址鸟瞰、信阳城阳城址;</div><div>下;偃师白草坡东汉帝陵陵园遗址。</div> <div><br></div>(四)河南的世界文化遗产——从筚路蓝缕到“五星照耀”<div>中国从1987年开始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千禧之交的2000年11月30日,我省龙门石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21届大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实现了我省作为文化遗产资源大省零的突破。此后,我省安阳殷墟(2006年)、登封“天地之中”古建筑群(2010年)、中国大运河河南段(2014年)、丝绸之路河南段(2014年)相继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至今总数已达5处。</div> <div><br></div>1、龙门石窟作为公元5-10世纪期间中国佛教石窟造像的巅峰,现有2345个窟龛中,存有佛像10万余尊,题记碑刻2800余品,佛塔70余座。其中尤其宾阳三洞、奉先寺卢舍那大佛、龙门十二品体现北魏至唐代皇家风范的窟龛和题记成为造像和书法艺术中的佼佼者。龙门石窟代表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反映了中古中国在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诸多领域的交流、融合、创新与发展。<div>上:龙门石窟奉先寺全景正壁;左下:奉先寺卢舍那大佛;右下:龙门伊阙。</div> <div><br></div>2、殷墟是中国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经甲骨文及考古发掘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包括殷墟王陵遗址、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洹北商城遗址等,遗产区面积达20多平方公里。以宫殿、王陵和祭祀遗迹、甲骨文、金文与青铜器为代表的殷墟文化集中体现了中国早期国家文明的发展进程和青铜文明的灿烂辉煌,在东亚乃至世界文明史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div>上:殷墟宫殿宗庙遗址保护区鸟瞰;左下:殷墟王陵遗址鸟瞰;右下:殷墟妇好墓出土“妇好”铜方尊、殷墟出土司母戊大铜鼎、殷墟出土刻辞卜骨。</div> <div><br></div>3、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包括观星台、嵩岳寺塔、嵩阳书院、太室阙和中岳庙、少室阙、启母阙、少林寺建筑群(常住院、初祖庵、塔林)、会善寺等8处11项历史建筑,上迄汉代,历北魏、隋唐、宋五代、金元,下至明清,绵延不绝,构成了一部中国中原地区上下2000年的建筑史,是中国时代跨度最长、建筑种类最多、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代建筑群之一,是中国古代河南长期处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不同文化与信仰、权力与财富、礼制与制度、科技与教育在此汇聚、共生、融合的独特宇宙观和审美观的物质体现。<div>上: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观星台;左下: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少林寺常住院;中下: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中岳庙;右下: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中岳庙天中阁。</div> <div><br></div>4、“丝绸之路”是世界上路线最长、影响最大的文化线路。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古都长安和洛阳,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陆上商业贸易路线,因贸易品中有丝绸织品而后得名。作为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6世纪期间古代亚欧大陆间开展长距离贸易与文化交流的交通大动脉,“丝绸之路”也是东西方文明与文化的融合、交流和对话之路。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文化遗产项目,由“丝绸之路”东段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独特性的遗址点串联而成,是具备突出普遍价值的一处跨国系列文化遗产。东段河南境内分布的4处遗产区,分别是汉魏洛阳城遗址、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新安汉函谷关遗址、崤(xiao-2)函古道石壕段遗址。<div>上: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左下:汉函谷关;中下:汉魏洛阳城宫城中轴线建筑遗址;右下:崤函古道石壕段道路及车辙。</div> <div><br></div><div>5、中国大运河河南段主要指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永济渠(卫河)和京杭大运河会通河台前段,流经现在的洛阳、郑州、开封、商丘、焦作、新乡、鹤壁、安阳、濮阳9个地区。隋统一全国后,开凿通济渠、永济渠,形成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北京通州),南抵余杭(杭州),首次贯通中国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元代在隋唐大运河的基础上裁弯取直形成京杭大运河,通济渠河南段逐步变迁为地方运河贾鲁河;永济渠(卫河)河南段则主河道基本沿用至今。作为超大型线性遗产,我省大运河沿线共有洛阳含嘉仓160号仓窖遗址、回洛仓遗址、黎阳仓遗址、通济渠郑州段、通济渠商丘南关段、通济渠商丘夏邑段、卫河(永济渠)滑县浚县段7处遗产区。<br></div><div><br></div>左:大运河河南段遗产分布示意图;右:大运河分段示意图。 <div><br></div>左上:卫河浚县段云溪桥;左下:卫河(永济渠);右上:卫河(永济渠)河道、古码头;右中:回洛仓46号仓窖遗址;右下:通济渠商丘南关段河床与驳岸。 <div><br></div>(五)走进百姓视野的河南考古 <div><br></div>1、考古大发现的评选:自1990年开始国家层面开始评选的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自2008年开始,从河南境内每年的考古发掘项目当中评选出5项,作为年度“河南省五大考古新发现”,并通过举办公共考古讲座、河南考古新发现论坛等活动,开展考古研究成果的普及等手段,将考古新发现置于全社会的视野中,让考古走向公众。 <div><br></div>2、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考古结构官方自媒体和网络考古平台的搭建。 <p><br></p><p>3、各类文化遗产保护宣传专题活动的开展。</p> <p><br></p><p>4、大众考古理念的树立和影响。</p> <div><br></div>(六)河南文物保护与修复 <div><br></div>1、河南省文物建筑保护研究院简介 <div><br></div>2、洛阳龙门石窟调查与研究 <div><br></div>3、巩县石窟寺。 <div><br></div>4、河南中小型石窟。 <div><br></div>5、文物建筑重大项目。 <div><br></div>6、河南传统村落。 <div><br></div>六、走向未来的河南考古(第四部分)<div>中原大地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丰富的养料。河南考古事业自身也得到飞速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河南考古的人才队伍快速增长。出版几百部考古报告专著和学术性专著,发表考古发掘报告、简报、研究论文和其他文章不同胜数。新的考古学理论和方法、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地被引入考古实践中。</div><div>河南考古学者曾多次获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质量奖和国家发明专利。承担并圆满完成多项“申遗”项目,并承担夏商周断代工程和文明探源工程等国家重大课题项目。</div><div>随着中国考古界与国外的学术交流迅速增加,河南考古的跨界别和国际间合作空前繁荣,通过与不同国家,不同学科同行的交流和合作,河南文化遗产的科学研究、考古发掘、保护传承等工作正在日新月异的进步。</div><div>新一代考古学家正以崭新的面貌,对中国和河南考古学做出更大贡献。</div><div>(一)现代科学中的河南考古</div> <div><br></div>(二)河南考古学者所承担的部分科研项目<div>1、国家文物局文物科研项目</div> <div><br></div>2、全国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div><br></div>3、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 <div><br></div>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 <div><br></div>(三)走向世界的河南考古——“一带一路”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div><br></div>河南考古界主要对外合作项目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