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br></div>3、东周王城<div>东周王城遗址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王城公园一带,南临洛河,西跨涧水,呈不规则矩形。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建都于东周王城。由平王至景王、悼王加上后来的赧(nan-3)王,先后有14位王在此执政达310年之久。</div><div>二十世纪5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今洛阳市王城公园一带、涧河两岸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摸清了东周王城的具体位置、布局和范围。之后在此区域多次取得了重要发现,特别是在王城东部发现了包括天子驾六在内的大型车马坑,以及亚字型、甲字型等多处王陵和附葬中小型墓,揭开了东周王城陵区之谜,为了解东周王城的全貌提供了新的珍贵资料。</div><div><br></div><div>(1)洛阳中州路东周墓:为东周时代周人墓葬,位于河南省洛阳新旧市区的中州路一带。1954年发现,随后由苏秉琦主持,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进行发掘。</div><div>这批墓葬的年代约当自平王东迁(前770)至秦统一(前221)的整个东周时期。墓中的陶器组合基本是鬲、盆、罐,鼎、豆、罐,鼎、豆、壶和鼎、盒、壶四类。根据上述组合的形制变化可将这里的墓葬分为7期,每期的年代不足百年。在各期墓葬中,可看出一些很有意义的变化。如第一期中只有少数大型墓才有的铜鼎,在第二期的中型墓中也出现了,第三期以后,小型墓也普遍地用鼎陪葬。第二期中型墓才有的陶鼎,到第四期时也出现于大型墓中。所有这些,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及意识形态方面发生的变化。由总体上看,这种变化以第三、四期之间,即春秋战国之际的变化最大。这一发现,对进一步揭示春秋、战国之际的社会及其变革,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根据这批墓葬的随葬品提出的7期划分,成为中原地区东周墓分期断代的标尺。</div><div><br></div><div>(2)洛阳战国粮仓:是战国中晚期的粮仓遗址,位于今河南洛阳市共青路东段、胜利路西侧、洛河与涧河汇合处以北不远处。1970年发掘,已探明粮窖74座,大致东西成行,南北成列,分布于南北长约400米,东西宽约300米的范围内。粮窖均为圆窖,口大底小,纵剖面呈倒置的等边梯形,壁坡度大,一般口径与深度均在10米左右,窖口外连一缓坡状进出口。窖底铺设有青膏泥、木板、谷糠等防潮设备。据窖内填土中出土的砖、瓦、圆木等遗物,推测窖顶可能是一种高出地面、顶上覆瓦的圆锥形土木建筑。系研究战国时期中原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状况与储粮手段之重要实物资料。</div> 洛阳东周王城实测图。 <div><br></div>洛阳东周王城“天子驾六”车马坑。 <div><br></div>左上:上为玛瑙环,东周,洛阳解放路地铁2号线C7M18520出土,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水晶环,东周,洛阳解放路地铁2号线C7M18518出土,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下为玉饰,东周,洛阳唐宫路小学C1M5560出土,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玛瑙环,东周,1996年洛阳针织厂C1M5269出土,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div>右上:铜钺行戟、鐏,春秋,叶县旧县许公宁墓出土,叶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br><div>下:人面铜带扣,春秋,叶县旧县许公宁墓出土,叶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div></div> <div><br></div>上:龙形玉佩,东周,洛阳汉德置业丹尼斯解放路店一期C1M14020出土,洛阳文物考古研究院(左、右)<div>下:左龙形玉佩,东周,洛阳汉德置业丹尼斯解放路店一期C1M14020出土,洛阳文物考古研究院;右龙形玉佩,东周,1987年洛阳第二房屋开发公司西小屯C1M2197出土,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div> <div><br></div>宽带蟠螭纹铜提梁壶,东周,1973年洛阳740招待所M7出土,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div><br></div>左:玉璜,东周,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玉月牙形器,东周,1996年洛阳针织厂C1M5269出土,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div>右:玉龙,东周,2004年洛阳天主教堂C3M623出土,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龙形玉佩,东周,1988年洛阳市第一百货公司宿舍楼C1M2857出土,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div> <div><br></div>左右:铜镜,东周,洛阳恒顺贵府出土,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div><br></div>窃曲纹铜簠,东周,1965年洛阳中州大渠M15出土,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div><br></div>蟠虺纹铜盖鼎,东周,1992年洛阳东周墓出土,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div><br></div>卷云纹陶瓦当,东周,1984年洛阳612所JT17(2)出土,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铜剑,东周,洛阳汉德置业丹尼斯解放路出土,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div><br></div><div>4、郑韩故城</div><div>郑韩故城,本为郑国的都城,公元前375年,韩国兼并郑国,迁都于此,因此通称为郑韩故城。城址略呈不规则的长方形,东西长约5000米,南北长约4500米,中部有一道南北向的隔墙,把故城分为西城和东城两大部分。</div><div>西城的北中部夯土建筑基址分布密集,中部发现宫城遗址,和战国晚期韩国王室专用的地下冷藏建筑设施,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史及食品的冷藏技术具有重要价值。东城是手工业作坊的集中分布区,发现有铸铜、制陶作坊、制骨、铸铁作坊遗址,并且还有战国晚期的储粮窖穴。另外,郑韩故城北城门遗址,全面揭露了春秋战国时期城门的构造、16条春秋至明清时期道路的走向,还印证了史书中对郑国“渠门”的记载。同时还发现了战国时期带有防御体系的瓮城城墙,这在中原地区东周时期王城遗址中也是首次发现。</div> <div><br></div>蟠龙纹铜方鼎,春秋,1997年新郑郑韩故城中行新郑支行工地出土,郑州博物馆藏。 <div><br></div>(1)郑王陵:2002年,为配合新郑市群众建房,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郑工作站在1号车马坑西部发掘,发现一座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的郑国“中”字形大墓。墓室发现有九鼎八簋、方壶圆壶、玉器、金器等陪葬品,南北墓道发现了密密麻麻的拆葬马车。2016年发掘的3号车马坑,发现了饰有青铜和骨器构件的彩席顶棚、舆长约2.2米的大型安车。郑韩故城春秋贵族墓葬群与大型车马坑群的发掘,填补了郑国公族墓地的空白。<div>右上:郑王陵3号车马坑全景;左下:郑王陵3号车马坑1号安车顶上的彩绘绘席痕;右下:郑王陵3号车马坑1号安车顶棚灰痕(右)</div> <div><br></div>左:郑国祭祀遗址K2坑出土九鼎八簋;<div>右:周代礼书中所见不同等级贵族可用的鼎实一览表。上为天子(太牢九鼎八簋)、元士(牲三鼎二簋);下为诸侯(太牢七鼎六簋)、大夫(少牢五鼎四簋)。</div> <div><br></div>出土的九鼎八簋展示。 <p><br></p><p>(2)新郑郑国祭祀遗址:位于郑韩故城东城西南面,发现了以348件郑国公室青铜礼乐器大都保持完好,精美富丽,件套完整,编钟、编镈138件,多经调音,为实用乐器。此次发掘大大丰富了对春秋时期礼乐制度、郑国铜器等方面的认识。对我国春秋时期的礼乐制度、古乐器学、考古音乐学、乐律史、音乐史和科学技术史等方面的研究,均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p> <div><br></div>(3)新郑胡庄墓地:2006年11月至2009年10月,为配合南水北调工程,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抢救发掘了该墓地12000平方米,共清理1组2座战国韩王陵及其陵园、春秋中小型墓44座,战国中小型墓284座和道路1段,及少量宋、明和时代不明墓葬,共出土各种青铜器740件,银器46件,玉器137件,铁器5件,陶器300余件,骨器46件,还有大量的铜镞、铜珠、骨贝、骨珠、玉贝等,在韩国王陵的陵园规划、陵墓建筑、墓上建筑、工程防水、墓葬规制及郑韩两国家族墓地考古等方面均获重要发现,其中韩王陵的发掘填补了多项东周陵墓发现空白。<div>新郑胡庄墓地战国M342全景。</div> <div><br></div>上左:新郑胡庄墓地西南区环沟墓葬发掘航拍;右:新郑胡庄墓地M96-31玉柄玉鞘铜匕首;<div>下左:新郑胡庄M2椁底东北角石磬;中:新郑胡庄墓地战国M36砖椁盖;右:新郑胡庄墓地M222出土铜礼器。</div> <div><br></div>上:铜铺首衔环,战国,新郑胡庄M2出土;下:镶金玉铜带钩,战国,新郑胡庄M342出土。 <div><br></div>上:玉鞘、玉柄铜匕首,战国,新郑胡庄M96出土;下:玉笛、玉排箫,春秋,新郑市后端湾墓地M3出土,新郑市博物馆藏。 <div><br></div>上左:四音孔陶埙,春秋,新郑市中行遗址T594K7出土,新郑市博物馆藏;上右:三音孔陶埙,春秋,新郑市中行遗址T615K16出土,新郑市博物馆藏;<div>下左:方形象牙车饰、象牙车踵,春秋,新郑市郑国贵族墓地M12出土,新郑市博物馆藏。</div> <div><br></div>上:陶鬲,东周,2014年新郑瑞景金座H234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陶鬲,东周,2014年新郑瑞景金座H36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div>下左:从左至右,错金车辖、鎏金龙首车毂(gu-1,gu-3)、错金车毂,战国,新郑市许岗K3出土,新郑市博物馆藏;</div><div>下右:绳纹五棱形灰陶排水管,战国,新郑郑韩故城遗址出土,新郑市博物馆藏。</div> <div><br></div><div>5、简帛文字集锦:</div>(1)温县盟书:河南温县武德镇西张计村出土的春秋晚期晋国卿大夫之间举行盟誓时记载誓辞的文书。多在圭形石片上用毛笔黑墨写成。1980年起,河南省博物馆等对盟址遗址进行了发掘,出土石圭、石简、石璋1万余件。其中1号坎(坑)出土盟书4588片。<div>温县盟书的内容与侯马盟书相似,而数量是侯马盟书的一倍以上,全部资料整理发表后将进一步推动对古代盟誓制度及晋国历史的研究。</div><div>中:温县盟誓遗址盟书发掘现场;右:温县盟誓遗址盟书内容。</div> <div><br></div>(2)新蔡葛陵楚简:葛陵楚墓中发现的竹简,总计1571枚。文字数量近8000个。内容分为两类。第一类为卜巫祭祷记录,主要为墓主人平夜君成生前的占卜祭祷记录。第二类为遣策。内容为对墓主馈赠物品的清单,此类文书,也被称为“赠书”。<br>葛陵简有九种以事纪年的材料,为研究战国早、中期之交的历史提供了新的线索。同时,葛陵简的内容丰富了对楚国量制系统、生理医疗、楚地居民组织、行政区域等等方面的认识。<br><br><div>(3)长台关楚简:1957年信阳长台关1号楚墓出土。竹简共两组,分别出自前室和左后室,共计148根。其中一组均为断简,共119根,二组简多完整,计29根。<br>一组出土于前室东部。残存470字。三道编,以黄色丝线编联。文字用墨书写在竹黄的一面,属典籍。<br>二组出土于左后室,共29根,竹简较完整。文字较模糊。两道编,以黑色丝质单带捆编。先编联,后书写,每简均为单行墨书,顶格书写,不留空白。残存957字,属遣策。</div> <div><br></div><div>左:新蔡葛陵楚墓竹简;右;长台关楚简。</div> <div><br></div>上:列国文字;下:楚系文字。 <div><br></div>竹简一组,战国,1994年新蔡葛陵楚墓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div><br></div>6、重要楚文化考古:历史上的楚国文化与中原文化有着血脉相通的关联,被学者称为华夏文明的南支。楚人南下与江南苗蛮文化合流,又满带生命活力北上,席卷中原诸国。中原楚文化,是楚人在中原一带文化创造的遗存,从丹淅流域,到信阳城阳城和淮阳陈楚故城,它的足迹与楚国国运的兴衰同步。淅川下寺楚墓、城阳城楚墓、上蔡楚墓、淮阳平粮台楚墓,见证了楚文化从萌生走向繁盛和衰微的不同历史阶段。<div>楚灭国示意图。</div> <div><br></div>上:铜戈,战国,1991年新蔡葛陵楚墓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下:铜戈,战国,1994年新蔡葛陵楚墓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div><br></div>上左:吴王诸樊铜短剑,春秋,2018年安阳汤阴羑(you-3)河墓地M1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上右:卅(sa-4)三年郑令铍,战国,1971年新郑市白庙范出土,河南博物院藏。<div>下:十七年郑令戈,战国,1971年新郑市白庙范出土,河南博物院藏。</div> <div><br></div>(1)淅川春秋楚墓——下寺、和尚岭与徐家岭<div>文献记载,楚国早期都城丹阳的地望在淅川一带。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此发现许多身份较高的贵族墓葬,已发掘的有下寺楚墓、和尚岭楚墓、徐家岭楚墓等。</div><div>淅川下寺春秋楚墓群是一个春秋中晚期的楚国贵族墓群,位于河南省淅川县丹江口水库西岸的仓房镇下寺东沟村。该墓群出土随葬品6098件,其中王子午升鼎、云纹铜禁和王孙诰编钟等均为国家一级文物。</div><div>淅川和尚岭与徐家岭楚墓群位于河南省淅川县丹江口水库西岸的仓房镇,其中和尚岭楚墓群位于陈庄村东南1公里的长岭上,徐家岭楚墓群位于沿江村。出土有克黄升鼎、卷云纹填漆鼎、青铜神兽等精美文物。</div><div>整个楚墓群对研究楚都丹阳、楚国历史文化的发展、楚国与周边诸侯国的关系、当时的礼乐制度以及古文字书法等方面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div> <div><br></div>上:淅川徐家岭十号墓出土玉珩;下;淅川徐家岭墓地位置示意图。 <div><br></div>上:淅川楚墓徐家岭M11墓底全景;左下:徐家岭M9车马坑局部;右下:徐家岭M9椁室中东部随葬器物出土情况。 <div><br></div>青铜神兽,春秋,淅川徐家岭楚墓M9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div><br></div>蟠虺纹镂孔俎,春秋晚期,1978年河南淅川下寺M2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div><br></div>左上:淅川楚墓和尚岭一号墓墓底全景;左下:淅川楚墓和尚岭二号墓墓底全景;<div>右上:卷云纹填漆铜鼎;右下:仲姬铜敦。</div> <div><br></div>上;青玉虎形佩,春秋晚期,1978年河南淅川下寺M1出土,河南博物院藏;下:亻朋浴缶(附盖),春秋晚期,1978年河南淅川下寺M3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div><br></div>(2)豫南诸小国墓地:两周时期的豫南地区小国林立,后逐渐被楚国吞并,消逝于历史长河之中,仅在文献中可见其踪影。建国以后,随着河南地区考古工作的不断发展,在豫南地区发掘了一批封国墓葬,发现了诸多带有铭文的器物,从而证实了这些小国的存在,如南阳八一路楚彭氏家族墓、黄君孟夫妇墓、固始侯古堆一号墓、月河墓地、叶县旧县四号墓等。<div>左上:固始侯古堆一号墓出土的铜鼎;右上:固始侯古堆一号墓发掘现场;</div><div>左下:固始侯古堆一号墓出土的陶器;中下:固始侯古堆一号墓出土的铜编钟;右下:固始侯古堆一号墓墓坑全景。</div> <div><br></div>对龙纹兽钮附耳蹄足铜盖鼎,春秋晚期,固始侯古堆一号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div><br></div>上:带流直提钭,春秋晚期,固始侯古堆一号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div>下:从上到下,从左至右。</div><div>上:玉璧、玉扳指、玉环,战国,1994年新蔡葛陵楚墓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陶响盒,战国,淮阳平粮台楚墓M216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女性白石人、男性白石人,战国,1994年新蔡葛陵楚墓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下:铜矛、铜节约、铜带钩,战国,1994年新蔡葛陵楚墓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div> <div><br></div>光山黄君孟夫妇墓:1983年发现于光山县宝相寺,其上原有高7-8米的封冢,这是我国迄今所见地下掘墓、地上起坟的最早例证。椁室内两棺并列,出土铜器上有“黄君孟自乍行器”和“黄自乍黄夫人孟姬器”之铭,知是黄君孟及其夫人孟姬合葬墓。其墓葬形制,丧葬习俗自成一格,为后来楚国贵族所承袭。随葬品反映出楚国经济文化达到相当高的发展水平,并对发展中的楚文化及其周边诸侯国文化产生一定影响。随葬器物成为我国春秋早中之际考古的标准器。<div>左上:黄君孟夫妇墓出土玉虎;左下;光山黄夫人孟姬墓彩绘棺出土情况;右下:黄君孟夫妇墓地理位置图。</div> <div><br></div>黄夫人霝(ling-2)(附盖),春秋早期,1983年光山县宝相寺发掘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div><br></div>黄君孟壶,春秋早期,1983年光山县宝相寺发掘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div><br></div>上蔡郭庄楚墓:位于河南省上蔡县大路李乡郭庄村,共有两座墓葬,其中位于南侧的主墓是大型的积石积沙墓。<div>郭庄楚墓发现的青铜器上的铭文,有“楚王孙”、“陈公”、“曾侯”等人名。推测墓主人当是其中的“楚王孙”。郭庄墓葬规模宏大、结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密集的祭祀坑群在楚国墓葬中较为罕见,对研究楚墓祭祀制度颇有价值,铭文内容丰富,具有重要的历史信息。</div><div>上;上蔡郭庄楚墓编磬出土现场;下:上蔡郭庄楚墓出土青铜器。</div> <div><br></div>上左:射之用铜戈,春秋,2008年名门华府住宅小区M38出土(M38:73-1),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上右:龙纹玉柄,春秋,1994年桐柏县月河镇左庄村M1出土(M1:123),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div>下左:龙纹玉珩,春秋,1994年桐柏县月河镇左庄村M1出土(M1:111),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下右,龙纹玉饰,春秋,1994年桐柏县月河镇左庄村M1出土(M1:163),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div> <div><br></div>上左:龙纹玉觽,春秋,1994年桐柏县月河镇左庄村M1北坑出土(M1北:311),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上右:龙凤纹玉龙,春秋,1994年桐柏县月河镇左庄村M1北坑出土(M1北:259),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div>下左:龙纹玉饰,春秋,1994年桐柏县月河镇左庄村M1出土(M1:318),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下右;龙纹玉牌饰,春秋,1994年桐柏县月河镇左庄村M1出土(M1:31),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div> <div><br></div>上左:云龙纹玉虎,春秋,1994年桐柏县月河镇左庄村M1出土(M1:303),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上右:龙纹玉虎,春秋,1994年桐柏县月河镇左庄村M1出土(M1:350),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div>下左:龙纹玉珩,春秋,1994年桐柏县月河镇左庄村M1出土(M1:298),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下右:龙纹玉环,春秋,1994年桐柏县月河镇左庄村M1出土(M1:235),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div> <div><br></div>上:龙纹玉虎,春秋,1994年桐柏县月河镇左庄村M1出土(M1:346),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div>下左:龙纹玉虎,春秋,1994年桐柏县月河镇左庄村M1出土(M1:71),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下右:云龙纹玉虎,春秋,1994年桐柏县月河镇左庄村M1出土(M1:239),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div> <div><br></div>(3)城阳城址楚墓:城阳城址(长台关)一、二号战国楚墓是新中国成立后发掘的较早的大型楚墓,它的发掘,在学术界掀起了研究楚文化的热潮,著名学者郭沫若、黄盛璋、顾铁符、日本学者林已奈夫都发表文章,就楚墓的地望、年代、墓主人身份、国别、竹简的内容以及楚墓群楚王城、太子城进行考证和研究,阐述了各自的观点。1957年,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就在《文物参考资料》发表了题为《我国考古史上的空前发现——信阳县长台关发现一座战国大墓》的简报,河南省文物研究所1986年出版的《信阳楚墓》一书,对长台关楚墓的发现情况、发掘经过、重要收获、墓主人身份及价值等方面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直到今日,城阳城址(长台关)一、二号楚墓在学术界仍有很大影响。 <div><br></div>信阳长台关楚墓位置图。 <div><br></div>上:长台关二号楚墓发掘现场;中;彩绘凤虎鼓座、镇墓兽;下:铜编钟。 <div><br></div>铜圆盒及组合酒器,战国,2002年城阳城墓地7号墓出土,城阳城遗址博物馆藏。 <div><br></div>(4)南阳春秋楚彭射墓:2008年6月,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市区内春秋晚期楚墓M38进行发掘。该墓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口南北长7米、东西宽5米。葬具一椁二棺,两棺并列于墓室北部。随葬器物有铜器、玉石器、皮甲等。其中铜器制作精美,种类有鼎、簠、盏、盘、匜、斗、浴缶等礼器,戈、戟、殳(shu-1)、镞等兵器以及车马器、工具等。墓中出土5鼎,均为盖鼎。从铜礼器和兵器铭文看,墓主彭射为楚国高级贵族。该墓附近已发现多座彭氏墓葬,当为彭氏家族墓地。<div>下:彭射墓位置图;中:彭射墓M38椁底;右上:彭射墓椁底随葬器物出土位置图;右下:彭射墓铜器铭文拓片。</div> <div><br></div>带盖蟠虺纹铜盏,春秋,2008年名门华府住宅小区M38出土(M38:49),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div><br></div>铜方敦,春秋,2008年名门华府住宅小区M1出土(M1:28),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div><br></div>铜浴缶,春秋,2008年名门华府住宅小区M1出土(M1:23),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div><br></div>彭射带盖铜尊缶,春秋,2008年名门华府住宅小区M38出土(M38:51),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div><br></div>彭子射带盖蟠螭纹铜汤鼎,春秋,2008年名门华府住宅小区M38出土(M38:58),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div><br></div>彭子射带盖蟠螭纹铜繁鼎,春秋,2008年名门华府住宅小区M38出土(M38:43),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7、中原地区周代主要城址分布图。 <div><br></div>(七)秦汉魏晋南北朝考古——大统一国家的巩固与民族融合<div>河南是这一时期政治文化的核心区域。三门峡和泌阳等地的秦墓为我们揭开了国家走向大统一初期的进程。两汉时期的重要考古发现与研究集中在汉代域址、东汉帝陵与陵园、内黄三杨庄汉代聚落遗址及大量的中小型画像砖墓、壁画墓、画像石墓等考古发现与研究方面。同时,河南汉代冶铁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取得巨大的成就。</div><div>三国曹魏政权活动的基本范围在河南及周边地区,安阳曹操高陵和洛阳曹魏西朱村大墓、曹休墓的发现,在历代严重盗掘之余,墓中出土文物实证了这一时期历史事实和当时的薄葬习俗。</div><div>中国史上“五胡十六国”的南北朝时期,匈奴、鲜卑、羯、氏、羌等游牧民族先后入主中原。西晋、北魏时期的洛阳城、南下北上的门户邺地,遗存了无数乱世遗圹。特别如北魏王陵、安阳固岸北朝的北朝墓等发现,揭示出那个时代的汉人胡人,高官显贵或平民百姓,其墓葬等级分明、内涵丰富、器物组合完整、家族性质明显。体现出空前的各民族文化的大融合。</div><div><br></div><div><br></div><div>1、洛阳汉魏洛阳城遗址:汉魏洛阳故城是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四个重要王朝的都城,是中国所有都城遗址中,定都总时间最长、规模较大且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城遗址,对后来都城的建筑形制、设计规划影响达千年之久。1950年代开始发掘,基本搞清了汉魏洛阳城的布局问题。汉代洛阳城仍然沿用西汉的两宫制,到了北魏时期,改为单宫制,并明确突出中轴线的重要性。</div><div>近年来,北魏洛阳城的发掘得到了关注,尤其是宫城、阊阖门以及太极殿的发掘,更为瞩目。太极殿的发掘证实了文献记载曹魏新建的洛阳宫是一座居北居中的单一宫城,由此也确认了中国古代由汉代多宫制到以后各代居北居中单一宫城形制的转变时间,由以前认为的南北朝时期提早到三国曹魏时期,这是都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崭新认识。始建于曹魏时期的太极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建中立极”的宫城正殿,其创建的宫室制度及都城格局,开创了中国及东亚各代都城布局的一个新时代,不仅为隋唐大一统强盛王朝都城格局的诞生和沿承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影响到更广泛的整个东亚地区。</div><div>左:东汉洛阳城复原示意图;右:北魏洛阳城内城复原示意图。</div> <div><br></div>2、永城芒砀山梁国王陵:西汉梁孝王及其以后各代梁王及王室的陵墓位于河南省永城市东北芒砀山,亦称“芒砀山汉墓”。共发现西汉大型陵墓14座,包括大型崖洞墓和竖穴石坑墓,还有一些陪葬墓。根据分布情况,可分为保安山、僖山、夫子山3个陵区。其中保安山1号和2号墓分别是梁孝王和其王后之墓。王后墓全长210米,室内平面面积1600平方米,容积约达6500立方米。由东西两个墓道、前庭、三个甬道、三十个侧室和两个主室组成。规模之宏伟,形制之复杂,是迄今国内发现的最大石室陵墓。<div>梁孝王寝园位于梁孝王墓和后墓之间的台地上,平面呈长方形,四周有墙,寝园内面积3916平方米。分前、后及附属建筑三部分。前部以寝殿为中心,四周有回廊环绕,是整个寝园的主体建筑。寝园后部是以“堂”为主的建筑群,辅以排房、庖厨、院落等建筑。</div><div>西汉梁国王陵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比较完整、比较集中的汉代诸侯王陵墓区群。梁孝王寝园是河南境内一处保存完整的汉代寝园建筑基址,规模大、等级高,为研究汉代建筑和陵寝制度提供了重要资料。</div><div>左上:梁孝王寝殿;中:寝园瓦片堆积;下:梁孝王寝园。</div><div>中:永城梁王后墓塞石刻字拓。</div><div>右:从上至下,牛首形铜泡;错金铜车饰;鎏金铜节约;鎏金铜辕头饰;铜车軎(wei-4);铜环形钉;鎏金铜当卢;错金铜环;铜承弓器。</div> <p><br></p><p>3、洛阳东汉帝陵:东汉王朝建造了12座帝陵,其中11座分布在洛阳附近,并分为南北两个陵区。北陵区即邙山陵区,位于洛阳城之西北的邙山,今洛阳市孟津县境内,分别为光武帝原陵、安帝恭陵、顺帝宪陵、冲帝怀陵、灵帝文陵等5陵;南陵区洛南陵区,位于洛阳城之东南,万安山北麓,今洛阳市伊滨区与偃师市境内,分别为明帝显节陵、章帝敬陵、和帝顺陵、殇帝康陵、质帝静陵、桓帝宣陵等6陵。</p><p>东汉时期是我国古代陵寝制度的确立时期,较西汉有了较大的变革。从明帝显节陵开始,不置陵邑,不建庙;陵园四周不筑垣墙,改用“行马”;覆斗形封土改为圆形,四条墓道改为南向单一墓道,竖穴木椁改为砖室;寝殿和管理陵园的官府吏舍都建在陵园的东侧;东汉帝陵也有很多陪葬墓。陵冢前建石殿,这种布局对后世影响很大。</p><p>上:东汉陪葬墓群局部;左下:朱仓M722陵园遗址1号台基东部及内陵园东门址;右下:朱仓M722陵园遗址1号台基西阶道。</p> <div><br></div>左上:韘形玉佩,西汉,永城黄土山二号汉墓出土,永城市博物馆藏;右上:飞马纹鎏金铜当卢,1991年1月永城保安山二号墓一号陪葬坑出土,永城市博物馆藏;下:云纹玉觽,西汉,永城黄土山二号汉墓出土,永城市博物馆藏。 <div><br></div>左上:鎏金团兽形节约,西汉,1991年河南省永城市保安山汉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右上:筒瓦,汉,2009年孟津县朱仓东汉陵园遗址出土,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下;“关”字瓦当,汉,汉函谷关建筑遗址出土,洛阳博物馆藏。 <div><br></div>陶仓,汉,2009年孟津县朱仓东汉陵园遗址出土,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div><br></div><div>上:陶瓮,东汉,2006年11月洛阳偃师白草坡村东汉帝陵陵园遗址出土,洛阳博物馆藏。</div>下:几何纹砖,汉,2009年黄河小浪底仓储遗址出土,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div><br></div>4、淅川李沟汉墓,位于河南省淅川县仓房镇侯家坡村,2010年5月,为配合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考古工作者对淅川丹江口水库库区西南部仓房镇侯家坡村李沟汉墓进行抢救性发掘。该墓地地处低山丘陵地带,东、南临丹江口水库,共发现各类墓葬61座,其中汉墓57座。经过发掘清理共出土青铜器、陶器、玉器、铁器、漆器、金饰等各类器物1205件。李沟汉墓出土的这批青铜器时代主要为西汉中期,个别器物的时代为西汉晚期。这批出土器物真实地再现了汉代贵族奢华的生活场景,对于研究汉代的历史文化、社会生活、工艺美术等方面提供了重要资料。<div>左:李沟墓地位置图;右上:李沟汉墓M48墓底全景;右下:铜提梁壶、铜博山炉、铜鼎。</div> <div><br></div>李沟墓地位置图。 <div><br></div>左:带盖铜博山炉,汉,南阳李沟遗址M27出土;右:带盖铜博山炉,汉,南阳李沟遗址M28出土。 <div><br></div>左:铜染炉,汉,南阳李沟遗址M28出土;右:铜染炉,汉,南阳李沟遗址M28出土。 <div><br></div>左:带盖铜鼎,汉,南阳李沟遗址M35出土;右:带盖铜提梁壶,汉,南阳李沟遗址M27出土。 <div><br></div>5、内黄三杨庄:在全国范围内,汉代城址以外的聚落遗址发现极少。2003年发现的内黄三杨庄汉代聚落遗址是汉代聚落考古的重大发现,首次再现了汉代农业乡里的真实景象,为研究汉代的基层社会组织机构提供了绝好的实物资料。所揭示的汉代中下层民众生产、生活状况的庭院与生活环境,填补了考古学研究的空白。首次发现的大面积汉代耕作农田遗迹,也为研究汉代农耕文明、耕作制度及土地分配制度等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这些保存较为完好的汉代民居建筑实物遗存,对研究汉代一般民居建筑及其工艺技术等也提供了新颖的实物资料。同时,也为黄河河道变迁等黄河水文史方面的研究提供重要的考古资料。<div>上:第三处庭院与周围农田(由西南向东北);</div><div>中左:第二处庭院西侧的水塘(由北向南);中第三处庭院西侧田垄(由西北向东南);右:第二处庭院南下层农田(向东);</div><div>下左:第二处庭院前道路(向西);中:第二处庭院主房瓦顶东侧出土的瓦当;右:三杨庄遗址瓦垄遗迹。</div> <div><br></div>6、山外青山楼外楼——聩(kui-4)城寨墓地与汉代陶楼:聩城寨墓地位于焦作市马村区九里山乡聩城寨村西,清理战国(公元前453-前221年)、汉代(公元前202-220年)墓葬61座。该墓地引人关注之处,是两座汉墓中出土陶楼模型。一件是“五层彩绘陶楼”,楼内的顶层还有陶人俑并立,似在相互私语,传递出“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的意象。另一件是“陶仓楼”,形制略有不同。两件陶楼虽为明器,却再现了汉代建筑的外观风貌。楼中陶人、精美彩绘都给我们带来了浓郁的生活气息。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牗(you-3 )。这是一首汉代乐府诗中的两句诗。住进楼房,享受惬意的生活,似乎是古人与今人的共同愿望。<div><div>陶仓楼,汉,焦作市马村区山后墓地出土。</div></div> <div><br></div>陶楼,汉,焦作市聩城寨墓群出土。 <div><br></div>聩城寨墓地发掘现场。 <div><br></div>7、永宁寺塔:北魏是佛教在中国繁盛发展的重要时期,《洛阳伽蓝记》记载北魏洛阳有佛寺1367所。永宁寺塔是北魏洛阳城的皇家寺院永宁寺中的佛塔,塔为木结构,高九层一百丈,百里外都可以看见。始建于孝明帝熙平元年(公元516年),由笃信佛法的灵太后胡氏主持修建,规模之宏大为洛阳千寺之冠。永宁寺是一座以佛塔为中心的佛寺,是专供皇帝、太后礼佛的场所,永熙三年(公元534年)该塔被雷电击中引发大火焚毁。遗址于1979-1981年发掘,塔基中出土一批菩萨、比丘及供养人像。其工艺精湛、形象生动典雅,是佛教艺术流传中原后产生的作品。<div>左:永宁寺塔复原示意图;右上:永宁寺塔塔基;右下;永宁寺塔基保护展示工程。</div> <div><br></div>佛头像,唐,洛阳龙门石窟唐代奉先寺遗址出土,龙门石窟研究院藏。<div><br></div> <div><br></div>上、中、下:陶跪坐俑,北魏,2012年洛阳北魏元祉墓出土,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div><br></div>左:兽面纹瓦当,宋,洛阳龙门石窟东山擂鼓台建筑遗址出土,龙门石窟研究院藏。<div>右:卷云纹瓦当,汉魏,洛阳龙门石窟东山擂鼓台建筑遗址出土,龙门石窟研究院藏。</div> <div><br></div>彩绘陶多枝灯,东汉,1991年河南省济源市桐花沟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div><br></div>8、安阳西高穴曹操高陵:位于安阳市西北约15千米的西高穴村,2008年开始对其进行抢救性发掘,其中2号墓被确认为曹操墓,虽然经过多次盗掘,但是仍出土了一批文物,特别是那些带有“魏武王”铭文的石碑,为确定墓主人为魏武帝曹操提供了重要证据。<div>陵园主要由内外周夯土基槽、神道、东部建筑和南部建筑5部分组成。根据陵园内的遗迹遗物特征判断,表明文献记载的曹丕毁陵活动确实存在。</div><div>曹操高陵是目前第一例经过发掘并被确认的东汉时期诸侯王陵园,其结构和布局所反映出来的丧葬礼制特征,为研究东汉时期帝王陵寝制度以及其在汉魏时期的演变提供了新的线索。在中国丧葬制度演化的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我们全面了解中国丧葬制度的演化过程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div><div>中:曹操高陵二号墓航拍;右上:曹操高陵二号墓墓室内部;右下;曹操高陵二号墓墓道。</div> <div><br></div>上:曹操高陵二号墓墓室内部;下;曹操高陵二号墓墓道。 <div><br></div>9、洛阳西朱村曹魏大墓:位于汉魏洛阳城南约18.3千米,地处万安山北麓的缓坡上,西侧距曹魏时期圆丘遗址约2.5千米。2015年发现,共有三座,对M1进行了考古发掘,该墓由墓道、甬道、前室、后室组成。大量的刻名石牌和曹操高陵出土的同类器极其相似,由此断定该墓为曹魏时期高等级贵族墓。目前发现的三座墓葬,均未发现封土痕迹,其周边也未发现建筑遗址,与文献中曹魏时期“不封不树”、不设陵寝的记载相符。关于该墓的墓主,学者意见不一,有曹魏明帝的高平陵、魏明帝曹叡的爱女——平原懿公主曹淑和甄璜的合葬墓、曹彰墓等诸多观点。<div>曹魏政权存在时间短,这一时期的墓葬在全国范围内发现较少。此次考古发现为曹魏时期墓葬的认定、墓葬的分期断代、墓葬形制和器物类型的演变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并为曹魏帝陵制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div><div>上:西朱村曹魏墓葬全景;左下:玉臂鞲(gou-1);中;石牌;右:琥珀串饰。</div> <div><br></div>左上;铜权,曹魏,2010年连霍高速洛阳服务区曹休墓出土,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右上:琥珀兽雕件,曹魏,2016年洛阳市西朱村曹魏墓葬出土,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左下:玉臂鞲,曹魏,2016年洛阳市西朱村曹魏墓葬出土,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鎏金铜铺首,曹魏,2010年连霍高速洛阳服务区曹休墓出土,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div><br></div>左上:“半合淳金杯,槃(pan-2)谷一柙(xia-2)自副”石牌,曹魏,曹魏,2016年洛阳市西朱村曹魏墓葬出土,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右:石牌(香囊卅双),曹魏,安阳曹操高陵遗址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左下:琥珀骑羊儿雕件、白画骑羊儿石牌,曹魏,2016年洛阳市西朱村曹魏墓葬出土,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div><br></div>10、北魏帝陵——北邙龙脉安息处:北魏迁洛以后,葬于或死于洛阳的皇帝有六位,其中孝文帝长陵、宣武帝景陵、孝明帝定陵、孝庄帝静陵等四座帝陵已经明确,均位于洛阳北郊邙山一带。长广王元晔、节闵帝元恭葬处不明。<div>2012年,为配合洛阳市基本建设,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衡山路北延线进行考古勘探,发现一座规模较大的墓葬(编号M926)。由于多次被盗,此墓出土器物较少,有陶器、瓷器、铜器、铁器、金器、银器及铅器等,特别是出土有较为重要的陶册和金币。书卷样式的陶册尚未见于其他公开发表材料,应与墓葬性质有关。东罗马帝国阿纳斯塔修斯一世金币在国内发现很少,经过考古发掘发现的不过数枚,金币铸造时间和墓葬年代间隔时间较短,充分说明了当时丝绸之路上中西交流的频繁程度。根据对墓葬规制特点和出土遗物等因素综合分析,考古工作者推断此墓为北魏节闵帝元恭的墓葬。</div><div>右:出土金币正面(上)与反面(下)</div> <div><br></div>左上:北魏元恭墓墓道;右上:北魏元恭墓入口;下:北魏元恭墓墓室。 <div><br></div>上:归义胡王金印,西晋,孟津县常袋卫生院杨金五捐,洛阳博物馆藏;中:东罗马金币,公元491-518年,2012年洛阳衡山路北魏墓出土,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下:灰陶男胡俑,洛阳孟津县出土,洛阳博物馆藏。 <div><br></div>11、安阳固岸东魏、北齐墓地:安阳固岸墓地位于安阳市北,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建设,2005年至2008年对其进行考古发掘。墓地时代跨度长,涉及朝代多,墓葬形制丰富,出土文物种类繁多,其中东魏、北齐墓葬大批量集中发现尚属首次,大量纪年明确的墓志砖出土,则为研究北朝晚期的墓葬提供了分期断代标准。尤其是这一墓地的东魏、北齐墓葬等级分明,内涵丰富,随葬器物组合完整,家族性质明显,排列有序,为全面揭示该时期社会埋葬制度、墓葬分布规律、墓地布局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 <div><br></div>左上:安阳固岸墓地出土的围屏石榻;右上:安阳固岸墓地M24的石墓门;左下:安阳固岸墓地M51文物出土时状况;右下:安阳固岸墓地北齐刀形墓。 <div><br></div>左上:安阳固岸墓地出土的北齐墓墓顶;左下:安阳固岸墓地2区M24门楣壁画;右:安阳固岸墓地M2出土的武士俑、安阳固岸墓地M23出土的青瓷莲花高足盘、安阳固岸墓地M51出土的牛车。 <div><br></div>上:陶车、陶牛,北朝,安阳固岸墓地M23出土;下左:陶子母狗,北齐,安阳刘通墓出土;下右:陶子母猪,北齐,安阳刘通墓出土。 <div><br></div>执盾陶俑,北朝,安阳固岸墓地M23出土。 <div><br></div>左:陶镇墓兽,北朝,安阳固岸墓地M23出土。右:陶马,北朝,安阳固岸墓地M23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