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迹文明——新中国河南考古七十年展(三)

流年

<div><br></div>(四)3600年城市坐标——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的发现与发掘<div>河南是商王朝建都立国之地,近百年的河南商代考古发现和研究工作硕果累累,构成了中国考古学中最为活跃的学术领域之一,见证了中国考古学从萌生发展走向黄金时代的整个历程。</div><div>20世纪50年代初,郑州二里岗等地发现早于殷墟的商文化,为推定研究更早的商文明提供了现实资料。郑州商城的发现是20世纪中国考古学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它与偃师商城一起共同揭示了早商文明和早商都城的真实存在,为研究夏商文化以及两者之间的差异性、继承性确立了历史标尺。郑州小双桥遗址、洹北商城等商代都城遗址承前启后,还有新郑望京楼、焦作府城商城等商代城邑的考古发现引人注目。数量众多的商代青铜重器,内涵丰富的商代都邑考古发掘成果,建立并完善起商文化的发展序列。考古学家用手铲向世人展示了一个真实而鲜活的商代社会。</div> <div><br></div>饕餮乳钉纹铜方鼎,商代早期,1982年郑州向阳回族食品厂出土,郑州博物馆藏。 <div><br></div>1、郑州商城遗址——3600年前商代前期王都<div>1950年秋,韩维周先生首先发现了二里岗和南关外一带的商文化遗存。是年冬,河南文物保管委员会闻讯后派赵全嘏、安金槐、裴明相等人到郑州复查。50年代初期,郑州进行大规模建设。为配合基建工作,考古工作者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和发掘,从而找到了早于殷墟的商代前期文化遗存,尤以南郊二里岗一带遗存最为丰实和具有代表性。1952年秋,全国第一届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在二里岗实习一个月。1953-1954年大规模发掘二里岗遗址,并于1959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郑州二里岗》专著。1955年,在白家庄西北部基建工地发掘中,郑州商城城墙被发现。1974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设立郑州商城工作站,其主要任务是配合基本建设,对郑州商城遗址进行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div><div>1970年代郑州商城遗址。</div> <div><br></div>左:1982年向阳回族食品厂青铜器窖藏坑发掘现场。<div>右上:1988年宫殿基址发掘现场;右下:1996年郑州南顺城街商代青铜器窖藏坑发掘现场。</div> <div><br></div>郑州商城以其雄伟的宫殿建筑、宏大的建筑规模、日益完善的社会功能,被公认为目前我国发现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商代前期都城遗址。外城墙始筑于商代早期的二里岗期下层一期,使用到二里岗期上层二期,总面积达25平方千米,城墙周长6960米。城内东北部有宫殿区,发现宫殿基址多处,其中心有用石板砌筑的人工蓄水设施。多处房址和水井遗址。在商城周围发现有与商城同时的铸铜、制陶、制骨等作坊遗址4处、铜器窖藏3处及100多座中、小型墓葬。出土的遗物以陶器最多,青铜器、石器、骨器次之,并有蚌器、玉器、原始瓷器、印纹硬陶、白陶器、象牙器等。<div>左:郑州商城遗址示意图;右上:宫殿区遗址内的二里岗上层一期填有人头骨的壕沟;右下:二里岗上层一期输水管道和蓄水池。</div> <div><br></div>出土文物展示。 <div><br></div>兽面纹铜觚,商代早期,1965年郑州市铭功路十四中出土,郑州博物馆藏。 <div><br></div>兽面涡纹铜斝,商代早期,郑州博物馆藏。 <div><br></div>兽面纹铜斝,商代早期,1969年郑州烟厂采集,郑州博物馆藏。 <div><br></div>弦纹铜盉,商代早期,1958年郑州南关熊耳河采集,郑州博物馆藏。 <div><br></div>羊首铜罍,商代早期,1982年郑州市向阳回族食品厂出土,郑州博物馆藏。 <div><br></div>牛首铜尊,商代早期,1982年郑州市向阳回族食品厂出土,郑州博物馆藏。 <div><br></div>兽面乳钉纹铜方鼎,商代早期,1996年郑州市南顺城街窖藏坑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出土文物展示。 <div><br></div>左上:陶甑,商代早期,郑州商城遗址C19T6出土,河南文物考古研究院藏;右上:捏口罐,商代早期,郑州商城遗址C20T63出土,河南文物考古研究院藏;下:陶中柱盂,商代早期,郑州商城遗址C11T106出土,河南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div><br></div>左:陶鬲,商代早期,郑州商城遗址北二七路H1出土,河南文物考古研究院藏;右:陶甗,商代早期,郑州商城遗址北二七路H2出土,河南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div><br></div>从左至右:陶斝,商代早期,郑州商城遗址C5H59出土,河南文物考古研究院藏;陶爵,商代早期,郑州商城遗址C5.1H37出土,河南文物考古研究院藏;陶杯,商代早期,郑州商城遗址C11M115出土,河南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div><br></div>原始瓷尊,商代早期,郑州商城遗址C5T4出土,河南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div><br></div>2、偃师商城——夏商王朝的交替<div>偃师商城位于洛阳盆地东部偃师县,1983年,为配合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首阳山电厂选定厂址,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汉魏故城工作队在偃师市城西南的尸乡沟一带进行踏查和发掘,从而发现了此城址。由于埋藏较浅,保存相对较好,一经公布,当即引起学术界的极大关注。其后,河南省考古所派出河南第二队对其进行长时期的发掘,此后数十年,尤其是“夏商周断代工程”开展以来,重大发现接连不断,使得偃师商城逐渐成为夏商周考古的“圣地”之一。偃师商城遗址是一处商代早期的都邑级遗址,是夏商分界的界标。城址总面积约2平方公里,平面略呈长方形,南北长1700余米,东西宽740-1215米,包括大城、小城、宫城三重城垣。城址内发现有城门、道路、宫殿、居址等遗迹,并出土大量石器、陶器、铜器、玉器等遗物。从已发现的遗迹来看,偃师商城内既有大型宫殿建筑,又有军事防御设施,具备了早期都城的规模和特点。</div><div>左偃师商城遗址卫星影像图;中八号宫殿建筑基址;右偃师商城宫城遗址平面示意图。</div> <div><br></div>左:骨板,商代早期,1984年偃师出土,偃师商城博物馆藏;蚌镰,商代早期,1992年偃师出土,偃师商城博物馆藏。 <div><br></div>左:骨莭(jie-2),商代早期,1992年偃师出土,偃师商城博物馆藏;右:骨针,商代早期,1992年偃师出土,偃师商城博物馆藏。 <div><br></div>出土文物展示。 <div><br></div>从左至右:石刀,商代早期,1992年偃师出土,偃师商城博物馆藏;石锛,商代早期,1990年偃师出土,偃师商城博物馆藏;镞,商代早期,1984年偃师出土,偃师商城博物馆藏。 <div><br></div>3、郑州小双桥遗址——疑为仲丁之隞<div>小双桥遗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西北20公里处的石佛乡小双桥村,于1989年发现。1990、1995、1996、2000年先后进行了大规模发掘。此后,2009和2010年对其进行勘探,2014、2016年又进行勘探和发掘工作。发现有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宫墙、大型祭祀坑、灰坑、墓葬等遗迹,出土有较多的陶器、石器、骨器以及一些青铜器,还出有朱书陶文。但未发现城墙或能够证明与都城有关的确凿材料。遗址时代为白家庄期,性质与商王室生活有关。有人认为属于中丁之器都。或认为属宗庙、祭祀场、离宫别馆等。</div> <div><br></div>左上2000年小双桥遗址5区发掘全景;右上小双桥遗址5区发掘的人头丛葬坑、小双桥遗址4区牛头祭祀坑;左下小双桥遗址5区HJ5北部柱础坑与柱洞;右下小双桥遗址8区发现的燎祭祭祀坑。 <div><br></div>左上:大口尊,商,1995年郑州小双桥遗址VH43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右上:斝,商,2000年郑州小双桥遗址VT13H79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下:石器,商,1990年郑州小双桥遗址V区T189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div><br></div>方孔石铲,商,郑州小双桥遗址IVH29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朱书陶文,商,1997年郑州小双桥遗址IVT92(3)层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div><br></div>4、夏商考古研究——安金槐、邹衡、李伯谦 <div><br></div>(五)承前启后——安阳殷墟考古的新发现<div>1950年,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年,中国科学院成立了考古研究所,开始着手殷墟的大规模发掘。1950年,发掘了安阳西北的武官村大墓和排葬坑(即祭祀坑)。1957年,中国科学院考古所安阳工作站成立,专门从事殷墟发掘与研究。时至今日,六十多年的时间里,考古工作者对殷墟范围内的多个地点进行了多次发掘。在这些发掘工作中,清理了许多殷商时期的建筑墓址、灰坑(窖穴)、作坊址、各种形式的墓葬、祭祀坑、车马坑等遗迹,出土了包括珍贵的青铜器、玉器和甲骨文在内的大批遗物,为研究商代历史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其中以武官大墓、小屯南地甲骨、妇好墓、花东甲骨、郭家庄大墓、花东54号墓等发掘最为引人注目。</div><div>殷墟考古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中国考古学以殷墟为支点建立起的中国上古史体系。七十年来,经过数代考古专家的不懈探索,昔日繁华的“大邑商”形象逐渐清晰。</div><div>2006年,殷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是国际社会对殷墟价值的普遍认同,也是对包括考古者在内的所有殷墟文化遗产研究者、守护者的肯定。从大邑商到世界文化遗产,七十年来,众多殷墟考古新成果使我们对商文明的了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div><div><br></div><div><br></div><div>1、殷墟王陵</div><div>殷墟王陵遗址位于安阳市洹河北岸的武官村北地,与小屯村的殷墟宫殿宗庙遗址隔河相望,与东面的洹北商城遥相呼应。殷墟王陵遗址东西长约450米、南北宽约250米,总面积近200亩。从1933年起至今,在这里相继发现了13座大墓、2000多座陪葬墓和祭祀坑,出土了数量众多、制作精美的青铜器、玉器、石器和陶器,举世闻名的司母戊方鼎就发现于这里。殷墟王陵遗址是殷商王朝的陵地与祭祀场所,开创了中国帝王陵寝制度的先河,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最完整的王陵墓葬群。它的发现,确证了殷墟商代都城的历史地位,推动了商代文明的学术研究。</div><div>上殷墟遗址鸟瞰图;下殷墟“亚”字型大墓。</div><div>(1)武官村大墓:是安阳殷墟王陵发掘的墓葬中规模最大的一座,面积340平方米,容积1615立方米,此墓早年几经盗掘。1950年进行了科学发掘,这是一座“中”字形墓,南北各有一条墓道,南墓道长15.6、宽5.7-6.3米,中间作“品”字形排列3个马坑。共杀埋了16匹马,在靠近西南侧马坑旁,还有1坑,埋了2个人。墓室为平面长方形,上口南北长14米,东西宽12米,自口至底深7.2米。墓室正中是椁室,棺椁和墓主人尸骨早已不存,椁室四周二层台上排列有大批殉葬人,东侧为17人,多为男性,西侧为24人,多为女性。他们都是全躯,有的还有木棺和随葬品,可能是墓主人的亲信、侍从和姬妾等人。椁室底部中央有一个长1米、宽0.8米的腰坑,坑内埋一名持铜戈的人,以上共计45人殉葬。在墓室上的填土中发现34个人头,总起来武官村大墓中殉葬人有79名之多。</div><div>安阳武官村北地出土商代青铜人面。</div> <div><br></div>(2)妇好墓:位于河南省安阳市,于1976年被考古工作者发掘,是殷墟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墓葬。该墓5米多长,约4米宽,7米多深,无墓道,墓上建有被甲骨卜辞称为“母辛宗”的享堂。妇好墓虽然墓室不大,但保存完好,随葬品极为丰富,共出土青铜器、玉器、宝石器、象牙器等不同质地的文物1928件。根据该墓的地层关系及大部分青铜器上的“妇好”铭文,考古学者认定墓主人为商王武丁的配偶——妇好。妇好墓是目前唯一能与甲骨文联系并断定年代、墓主人及其身份的商王室成员墓葬。<div>妇好铜鸮尊线稿;妇好夔足铜方鼎铭文拓片。</div> <div><br></div>2、洹北商城<div>洹北商城是商王朝中期的都城遗址,与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殷墟王陵遗址等共同组成了规模宏大、气势恢宏的殷墟遗址,其位于殷墟保护区东北部,其西南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殷墟遗址,二者略有重叠。城址略呈方形,南北长2.2公里,东西宽2.15公里,总面积约4.7平方公里。四周已确认有夯土夯筑的城墙基槽。洹北商城的宫殿区位于城址南北中轴线南段,显示出我国城市布局的早期特征,是城内核心部分。其南北长500以上,东西宽远不止200米。宫殿区内现已发现大型夯土基址30余处。其中规模最大的一处基址总面积达1.6万平方米,即著名的一号宫殿基址,是迄今发现的面积最大的商代单体建筑基址。城址北部(宫殿区以北)近200万平方米的范围内,分布有密集的居民点,房址、墓葬、灰坑、水井密布期间。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洹北商城遗址的年代略晚于洛阳偃师商城及郑州商城的早商文化,早于传统意义上殷墟的晚商文化,因而这处商城很可能是商代中后期的一处都邑遗址。</div><div>花园庄东地甲骨坑:是1991年秋,为配合安阳的筑路工程,社科院考古所安阳工作队在花园庄一带进行考古工作时发现。此坑共发现甲骨1583片,其中卜甲1558片,上有刻辞的574片(刻辞腹甲557片,刻辞背甲17片);卜骨25片,上有刻辞的5片,共计刻辞甲骨579片。特别珍贵的是,此坑甲骨,以大版的卜甲为主,其中完整的卜甲755版,其上有刻辞的整甲近300版,占有字甲骨总数的50%以上。除了整甲外,半甲、大半甲的数量亦多,据粗略统计,半版以上的大块甲骨,占此坑甲骨总数的80%。这是继1936年小屯村东北地H127坑及1973年小屯南地甲骨以后又一次重要的发现。坑中的刻辞甲骨,每版的字数多寡不等,少者一两字,多的达200多字,一般数十字。刻辞内容比较集中,主要涉及祭祀、田猎、天气、疾病等方面。据甲骨坑出土的地层和共存的陶器及刻辞内容判断,这批甲骨属武丁时代。</div><div>上:洹北商城F1空中鸟瞰;下:花园庄东地甲骨坑。</div> <div><br></div>玉戚,商代晚期,2001年安阳殷墟花园庄东地M54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藏。青玉戈,商代晚期,1976年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div><br></div>从左至右:铜鼎,商代晚期,1986年安阳大司空南地M29出土,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藏。铜鼎,商代晚期,1970年安阳安钢M118出土,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藏。铜卣,商代晚期,2005年安阳水利局引岳工程M4出土,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藏。 <div><br></div>从左至右:铜爵,商代晚期,2000年安阳殷墟花园庄东地M54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藏。铜觚,商代晚期,2000年安阳殷墟花园庄东地M54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藏。铜方觚,商代晚期,1990年安阳郭家庄北地M160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藏。 <div><br></div>上:玉夔龙,商代晚期,2001年安阳殷墟花园庄东地M54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藏。下:龙形玦,商代晚期,2001年安阳殷墟花园庄东地M54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藏。 <div><br></div>铜斝,商代晚期,1990年安阳郭家庄北地M160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藏。 <div><br></div>铜觯,商代晚期,1990年安阳郭家庄北地M160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藏。 <div><br></div>铜分裆鼎,商代晚期,1990年安阳郭家庄北地M160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藏。 <div><br></div>铜斝,商代晚期,1980年安阳纱厂M539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藏。 <div><br></div>铜方鼎,商代晚期,1982年安阳苗圃北地M40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藏。 <div><br></div>图二:卜甲,商代晚期,1991年安阳殷墟花园庄东地H3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藏。<div>图三:卜甲,商代晚期,1991年安阳殷墟花园庄东地H3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藏。</div><div>图四:卜骨,商代晚期,2002年安阳小屯南地H57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藏。</div> <div><br></div>3、中国科学院安阳工作站——殷墟遗址考古工作历任主持和参与者<div>殷墟发掘对考古学的影响有以下五个方面:</div><div>(1)殷墟的发掘,是中国传统金石学与西方田野考古学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近代考古学兴起的标志。</div><div>(2)殷墟宫殿区、王陵区的发掘,大批青铜器、玉器等珍贵文物的发现,引起了中外学术界的瞩目,确立了中国考古学的国际地位。</div><div>(3)1931年梁思永在安阳后冈遗址“三叠层”的发现,第一次从地层学上划分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与商文化的相对年代关系,为中国考古学的地层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div><div>(4)殷墟发掘工地成为培养中国考古人才的摇篮,从这里走出来李济、董作宾、石璋如、高去寻、梁思永、郭宝钧、尹达、夏鼐、胡厚宣等中国考古界的第一代精英。</div><div>(5)殷墟的发掘,随着商王朝的存在被考古学证实,中国学术界得以展开有关文献记载中的“夏王朝”的探索。</div><div>(6)殷墟发掘催生了中国第一部正式的“古物保护法”。</div> <div><br></div>安阳殷墟鸟瞰图。 <div><br></div>从左至右:“爰”字兽面纹铜鼎、兽面纹扁足铜鼎、“爰”字兽面纹铜方鼎、兽面纹铜鼎,商代晚期,1983年安阳戚家庄东墓地M269出土,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div><br></div>“爰”字兽面纹铜方鼎,商代晚期,1983年安阳戚家庄东墓地M269出土,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div><br></div>左:兽面纹铜钺、铜斧、銎内铜戈、铜锛、勾头铜刀,商代晚期,1983年安阳戚家庄东墓地M269出土,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div>右:铜弓形器、曲柄铜斗、玉戈、鱼形玉璜、虎形玉璜、柄形器、螳螂形玉器、玉勒,商代晚期,1983年安阳戚家庄东墓地M269出土,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div> <div><br></div>4、河南境内夏商主要城址分布图。1偃师二里头;2偃师商城;3安阳殷墟;4安阳洹北商城;5辉县孟庄;6焦作府城;7郑州大师姑;8郑州商城;9新郑望京楼;10新密新砦;11平顶山蒲城店;12郑州东赵。 <div><br></div>(1)荥阳小胡村遗址<div>铜鼎,商代晚期,2006年荥阳小胡村M28出土,河南文物考古研究院藏。</div> <div><br></div>铜卣,商代晚期,2006年荥阳小胡村M28出土,河南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div><br></div>(2)信阳罗山天湖商代息国墓地<div>1979年4月,罗山县蟒张乡天湖后李村发现商代墓地,后经两次大规模发掘,在南北长100米、东西宽40米的区域内,共发掘商代晚期墓葬22座,从武丁开始到商王朝灭亡延续200多年。共出土商代青铜器219件、玉器75件、以及陶器、石器、漆木器、丝织品等,造型精美,种类繁多,其中有铭文铜器40件,“息”字铭文共26件,经考证为这一墓地的同一族徽。出土器物风格与安阳殷墟相近,是迄今为止殷墟以外最完整、最重要的商代晚期墓葬资料,被国内考古界誉为“小殷墟”。</div><div>罗山天湖商代墓地位置示意图。</div> <div><br></div>信阳罗山县蟒张乡天湖村商代息族墓地出土器物、铭文、线图。 <div><br></div>文物展示。 <div><br></div>提梁卣,商代晚期,1991年信阳罗山天湖商代墓地M57出土,河南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div><br></div>铜铃,商代晚期,1991年信阳罗山天湖商代墓地M57出土,河南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div><br></div>(3)安阳戚家庄墓地<div>兽面纹铜尊,商代晚期,1984年安阳戚家庄东墓地M269出土,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div> <div><br></div>兽面纹铜尊,商代晚期,1983年安阳戚家庄东墓地M269出土,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div><br></div>“爰”字兽面纹铜觚,商代晚期,1983年安阳戚家庄东墓地M269出土,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div><br></div>“爰”字兽面纹铜铙,商代晚期,1983年安阳戚家庄东墓地M269出土,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div><br></div>(六)两周列国考古——礼制的形成与崩坏<div>河南是两周列国图强争雄的中心地带,数十年来,河南考古揭示出两周列国丰富多彩的文化,其城邑栉比、金玉生辉,从礼制森严到礼崩乐坏,从天下共主到百家争鸣,丰富的考古资料是对两周历史与文献的弥补、改写、印证和诠释。</div><div><br></div><div><br></div><div>1、西周洛邑与封国考古——天下共主</div><div>西周初年周公在洛阳营建洛邑,《尚书.洛诰》记载:“予惟乙卯,朝至于洛师。我卜河朔黎水,我乃卜涧水东,瀍(chan-2)水西,惟洛食;我又卜瀍水东,亦惟洛食。"《逸周书.作雒解》记载:成周城(即洛邑)”城方千七百二十丈,郛(fu-2)(外城郭)方七十里,南系于洛水,北因与郏山(北邙山),以为天下之大凑(大都会),制郊甸六百里,国田土为方千里,乃设丘兆于南郊,乃建大社于国中“。西周时期的东都成周(通称为洛邑)是西周王朝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div><div>建国以来,洛阳已发现的西周文化遗存,主要集中于老城区东部、瀍河两岸,如瀍河以西的邙山南麓发现有西周贵族墓地;瀍河以东发现有大量的殷遗民墓;贵族墓地南郊的瀍河西岸发现有大型的西周宗族铸铜遗址;2009年,在中州东路北发现大规模西周祭祀遗址,是目前发现规模最大、保存完好、规格较高的西周早期的祭祀场所,是西周考古的重大发现。本次发现为深入研究西周东都成周的历史地位、城市布局等问题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同时也为洛阳的都城发展史增添了新的内容。</div><div>西周洛邑周王城宫殿规划示意图</div> <div><br></div>2、封国<div>周武王灭商后,在洛邑建立东都,又分封管、蔡、卫、宋、陈、虢、应、郑、胙(zuo-4)、申等诸侯国一蕃屏周。在历年的考古发掘中,河南地区发现了大量西周时期的城址遗存及封国墓地,如荥阳娘娘寨遗址、荥阳官庄遗址、鹤壁辛村遗址、三门峡李家窑遗址及上村岭虢国墓地、鹿邑太清宫长子口墓、平顶山应国墓地、南阳夏响铺鄂国贵族墓地、郑州洼刘西周贵族墓等,这些考古发现与史料记载相互印证,为研究西周时期的文化面貌、社会构成提供了大量的实物资料。</div><div><br></div><div><br></div><div>(1)长子口墓:位于河南鹿邑太清宫镇,坐落在一座高5-6米的土山之上。1997年在清理太清宫遗址时发现并作清理。该墓随葬品丰富,出土有青铜器、玉器、骨器、蚌器、原始瓷器、陶器等数以万件。墓中出土有5组禽骨排箫,为迄今为止所首见。该墓出土的青铜器物既有商代晚期风格,又带有西周初期的特征。墓主为殷遗民,生活在商末周初,为高级贵族或方国国君。</div> <div><br></div>左上:长子口墓全景;右上:长子口墓北椁室随葬器物;中:长子口墓出土青玉虎形跽坐人;左下:长子口墓西椁室出土骨排箫;右下:长子口墓墓室南部殉人。 <div><br></div>(2)郑州洼刘西周早期贵族墓<div>周武王克商后封叔鲜于管,管叔之名因之。管城之名历春秋战国、汉、唐诸世犹存,至今郑州市内仍有管城区之名。商周管邑地望何在,学界曾进行过热烈讨论,学者多依据文献及相关资料判定在郑州市域范围内。</div><div>1999年在郑州西郊洼刘遗址发现了该地区规格最高的西周文化遗存,有西周早期贵族墓葬12座,平民墓70多座,出土一大批青铜礼器、兵器、车马器以及玉器等珍贵文物。其中尤以ZGW99M1级别最高,仅青铜礼器就出土12件,其中青铜鼎3件,扁体卣2件,圆体卣、簋、甗、罍、觯、盉、尊各1件,纹饰繁缛,大部分器物还铸有铭文,说明此墓应是一座高等级贵族墓,学者研究认为其墓主与周初分封管地监殷的管叔鲜有关。洼刘西周贵族墓以及近年来郑州西郊一系列西周遗址的考古发现为探寻西周管城提供了重要线索。</div> <div><br></div>左:郑州洼刘西周贵族墓地远景;<br>右上:洼刘墓出土小卣盖内铭文;洼刘村西周墓ZGW99M1遗物分布图;<br>右下:洼刘墓出土尊、卣组合及铭文拓片。 <div><br></div>史父辛鼎,商末周初,1999年郑州市洼刘西周贵族墓M1出土,郑州博物馆藏。 <div><br></div>举父丁鼎,商末周初,1999年郑州市洼刘西周贵族墓M1出土,郑州博物馆藏。 <div><br></div>兽面纹铜甗,西周早期,1999年郑州市洼刘西周贵族墓M1出土,郑州博物馆藏。 <div><br></div>车罍,西周早期,1999年郑州市洼刘西周贵族墓M1出土,郑州博物馆藏。 <div><br></div>(阝舌)尊,西周早期,1999年郑州市洼刘西周贵族墓M1出土,郑州博物馆藏。 <div><br></div>(阝舌)卣,西周早期,1999年郑州市洼刘西周贵族墓M1出土,郑州博物馆藏。 <div><br></div>(3)洛阳地区出土文物<div>铜簋,西周,1964年洛阳机瓦厂一车间出土,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div> <div><br></div>铜尊,西周,1964年洛阳机瓦厂出土,洛阳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div><br></div>上:虎头纹铜戈,西周,1964年洛阳机瓦厂M118出土,洛阳文物考古研究院藏。<div>下:牛头纹铜戟,西周,1964年洛阳机瓦厂M172出土,洛阳文物考古研究院藏。</div> <div><br></div>白懋父簋,西周,1965年洛阳北窑庞家沟出土,洛阳博物馆藏。 <div><br></div>卦象纹陶簋,西周,2002年洛阳中房唐城花园C3M434出土,洛阳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div><br></div>铜牺尊,西周,2002年洛阳中房唐城花园C3M511出土,洛阳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div><br></div>原始青瓷罍,西周,1985年洛阳铁道十五局营办锅炉房C5M146出土,洛阳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div><br></div>(4)平顶山应国墓地<div>平顶山应国墓地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新华地区薛庄乡北滍(zhi-4)村滍阳岭上。1986年至2003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平顶山市文管所对应国墓地进行发掘,共发掘墓葬500余座,出土各类文物1万多件。</div><div>应国墓地主要是周代应国贵族的埋葬地,其中也包括应国灭亡后部分楚国贵族墓葬与两汉时期的一些平民墓。其中应国墓葬42座,排列有序,具有“族墓葬”特征,所出铜器铭文涉及大射礼、俯聘礼、帝王庙号、丧服制度等内容,对古代礼仪制度与诸侯方国史研究有重要价值。排列有序的国君墓葬,为同时期墓葬断代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div> <div><br></div>左:应国国君周武王之子应叔墓发掘现场;<br>中:应国国君夫人墓M7棺内器物出土状况;应国国君墓M6器物出土状况;应国国君夫人墓M6棺内器物出土状况。<br>右:应国国君墓M1出土玉鹰形佩;应侯墓M84出土铜礼器组合;平顶山应国墓地发掘场景。 <div><br></div>跽坐铜人,春秋,平顶山博物馆藏。 <div><br></div>四璜联珠组合玉佩,春秋,平顶山应国墓地出土,平顶山博物馆藏。 <div><br></div>上:料珠联珠组合玛瑙项饰(67颗),西周中期,1992年平顶山应国墓地M202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div>下:牛首形玉佩,西周中期,1993年平顶山应国墓地M231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div> <div><br></div>应国伯鼎,西周,平顶山应国墓地出土,平顶山博物馆藏。 <div><br></div><div>(5)虢国墓地</div><div>虢国墓地是一处规模宏大、等级齐全、排列有序、保存完好的两周时期大型邦国公墓地,出土珍贵文物多达1万多件。其中两座国君墓出土了许多国宝级文物,如有“中华第一剑”之称的玉柄铁剑、中国首次发现的“瞑目”造型的缀玉瞑目、西周黄金制品中的珍品的金腰带饰、精美华丽的七璜组玉佩、体现高超制玉水平的人龙合纹玉璋等。虢国墓地发掘所得的大量实物资料,尤其是青铜礼器和组合玉佩饰的出土,对认识西周末期与春秋早期虢国文化面貌提供了重要资料,青铜器上的长篇铭文也为研究方国历史提供了第一手的文献资料。增进了对诸侯国贵族埋葬制度及丧葬礼俗的认识,为进一步研究古代礼乐制度提供了依据。</div><div><br></div>青玉琮,西周,1990年虢国墓地2009号墓出土,三门峡虢国博物馆藏;青玉柄形器,西周晚期,1990年虢国墓地2001号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玉戈,西周,1990年虢国墓地2009号墓出土,三门峡虢国博物馆藏;玉璧,西周,1990年虢国墓地2009号墓出土,三门峡虢国博物馆藏;青玉踏玉,西周晚期,1990年虢国墓地2001号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玉璧,西周,1991年虢国墓地2012号墓出土,三门峡虢国博物馆藏;凹弦纹玉箍,西周,1990年虢国墓地2009号墓出土,三门峡虢国博物馆藏。 <div><br></div>鹦鹉形玉佩,西周,1990年虢国墓地2009号墓出土,三门峡虢国博物馆藏;龙纹玉玦,西周,1991年虢国墓地2012号墓出土,三门峡虢国博物馆藏;C形玉龙,西周,1990年虢国墓地2009号墓出土,三门峡虢国博物馆藏;玉鹿,西周,1990年虢国墓地2009号墓出土,三门峡虢国博物馆藏;青玉牛首形佩,西周晚期,1990年虢国墓地2001号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玉鱼,西周,1990年虢国墓地2009号墓出土,三门峡虢国博物馆藏。 <div><br></div>青玉牛首形佩,西周晚期,1990年虢国墓地2001号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C形玉龙,西周,1990年虢国墓地2009号墓出土,三门峡虢国博物馆藏;玉鱼,西周,1990年虢国墓地2009号墓出土,三门峡虢国博物馆藏;玉鹿,西周,1990年虢国墓地2009号墓出土,三门峡虢国博物馆藏 <div><br></div>鹦鹉形玉佩,西周,1990年虢国墓地2009号墓出土,三门峡虢国博物馆藏;圆雕青玉牛,商代,1990年虢国墓地2009号墓出土,三门峡虢国博物馆藏;玉蚕,西周,1990年虢国墓地2009号墓出土,三门峡虢国博物馆藏;龙纹玉玦,西周,1991年虢国墓地2012号墓出土,三门峡虢国博物馆藏。 <div><br></div><div>左;玉虎,西周,1990年虢国墓地2009号墓出土,三门峡虢国博物馆藏;</div>右:圆雕青玉鸮,商代,1990年虢国墓地2009号墓出土,三门峡虢国博物馆藏。 <div><br></div>玉佩及玛瑙珠组合项饰,西周,1990年虢国墓地2006号墓出土,三门峡虢国博物馆藏。 <div><br></div>五璜连珠组玉佩,西周,1991年虢国墓地2012号墓出土,三门峡虢国博物馆藏。 <div><br></div>上村岭虢国墓地出土龙纹白玉璧M2009;上村岭虢国墓地出土玉象M2009;上村岭虢国墓地M2001出土玉柄铁剑。 <div><br></div>左:上村岭虢国墓地M2001棺内玉器出土情况;上村岭虢国墓地M2001墓底西北隅铜甬编钟、石编磬出土情况;<div>中:上村岭虢国墓地M2001出土七璜组玉佩;</div><div>右:上村岭虢国墓地M2009墓底外棺上随葬品出土情况;上村岭虢国墓地M2009棺内南端青铜器出土情况。</div> <div><br></div>凤鸟纹铜方盉,西周,1991年虢国墓地2012号墓出土,三门峡虢国博物馆藏。 <div><br></div>虢季甫(fu-3),西周晚期,1990年三门峡虢国墓地M2001号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div><br></div>波曲纹铜方甗,西周,1991年虢国墓地2012号墓出土,三门峡虢国博物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