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迹文明——新中国河南考古七十年展(二)

流年

<div><br></div>4、龙山时代城址<div>龙山时代文化时期,河南地区出现了大量的城址,目前数量已达十余座,有的城址内发现有大型礼仪性建筑,局部地区还出现了原始文字和刻划符号,加之部分地区已出现铜器,凡此足以证明,其晚期阶段的社会性质已发生了根本变化,氏族制度逐步瓦解,开始向文明社会迈进。目前,大多数研究者都认为,龙山时代晚期已经是初级文明社会,即所谓的“酋邦”社会。</div> <div><br></div>(1)淮阳平粮台城址——从史前到文明的跨越<div>平粮台城址位于河南省淮阳县东南4公里的大朱村西南方,城址平面呈正方形,在南城墙和北城墙的中部,发现有城门缺口和路土,南城门东西两侧有门卫房,门道路土下铺设有陶水管道,北高南低以便向城外排水。类似的排水管道还有多处发现,组成了一定规模的排水系统。</div><div>平粮台城址规划整齐,建筑技术先进,防御设施严密,有先进的排水设施,这些在同时期已发现的城址中遥遥领先。城址中还发现较高级别的房屋建筑、手工业设施遗迹等,已经具备早期城市的基本要素,可能是龙山时期该地区的具有权力中心性质的高级聚落。</div><div>淮阳平粮台东南发掘区及龙山时期排房;淮阳平粮台龙山时期排水管道及发掘现场。</div> <p><br></p><p>左:陶盆,龙山文化,淮阳平粮台遗址H76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p>右:红陶排水管道,龙山文化,淮阳平粮台城址出土,河南博物院藏。</p> <div><br></div>陶罐,龙山文化,淮阳平粮台遗址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div><br></div>左:陶鼎,龙山文化,淮阳平粮台遗址H76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div>右:陶鼎,龙山文化,淮阳平粮台遗址H16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div> <div><br></div>陶甗,龙山文化,淮阳平粮台遗址H76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div><br></div>从左至右:石凿,龙山文化,淮阳平粮台遗址T29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骨镞,龙山文化,淮阳平粮台遗址T29(8)层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蚌刀,龙山文化,淮阳平粮台遗址H45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上为石纺轮,龙山文化,淮阳平粮台遗址H35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下为陶纺轮,龙山文化,淮阳平粮台遗址H35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div><br></div>(2)郾城郝家台城址——提供中华早期文明研究新材料<div>郝家台城址位于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城东石槽赵村东北的台地上,上世纪八十年代,为配合京广铁路建设,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该遗址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发现龙山时期的夯土城墙。经钻探,龙山城址平面呈长方形,面积3.3万平方米。城内发掘有规模较大的排房建筑,并发现有铺设木地板的二里头文化一期高规格建筑。近些年,郝家台城址又进行了考古发掘工作,取到了重要考古发现成果。</div><div>上:郾城郝家台城址示意图;下:郾城郝家台城址发掘现场。</div> <div><br></div>陶罐,郾城郝家台遗址T10W12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鬶,龙山文化,郾城郝家台遗址T30(4)层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觚形器,龙山文化,郾城郝家台遗址T29(3)层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div><br></div>鼎,龙山文化,郾城郝家台遗址T43(4)层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绳纹鼎,龙山文化,郾城郝家台遗址T29H201层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div><br></div>磨光豆,龙山文化,郾城郝家台遗址T33(2)层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器盖,龙山文化,郾城郝家台遗址T43(5)层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div><br></div>从左至右:石铲,二里头文化,郾城郝家台遗址T44(2)层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石刀,龙山文化,郾城郝家台遗址T44(3)层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石斧,二里头文化,郾城郝家台遗址T27(2)层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上为石矛,二里头文化,郾城郝家台遗址T15(2)层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下为石镞,二里头文化,郾城郝家台遗址T27(1)层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div><br></div>圈足盘,二里头文化,郾城郝家台遗址T45G4层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圈足盘,龙山文化,2004年平顶山蒲城店遗址T47(4)层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div><br></div>觚形器,龙山文化,郾城郝家台遗址T43(4)层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陶壶,新砦期,郾城郝家台遗址T33(4)层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碗,二里头文化,2004年平顶山蒲城店遗址G8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div><br></div>(3)平顶山蒲城店——龙山时期和新砦期两座城<div>蒲城店龙山晚期城址,大致成东西向长方形,现存城墙有东、西、南三面,背面是湛(zhan-4)河故道(北墙可能被河水冲毁),现存城址由主城墙和两面护坡组成,墙外紧接宽而深的城壕。面积约4.1万平方米。该城城墙当采用了夯筑与堆筑相结合的建筑技术,城墙外护坡宽且深,修建城墙与营建壕沟同时进行,壕沟内挖掘的土方直接作为墙体用土进行夯筑。</div><div>蒲城店遗址地形平面图;蒲城店遗址发掘现场。</div> <div><br></div>圈足盘,龙山文化,2004年平顶山蒲城店遗址T47(4)层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豆,龙山文化晚期,2004年平顶山蒲城店遗址T411(2)层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器盖,二里头文化,平顶山蒲城店遗址H447层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div><br></div>刻槽盆,二里头文化,2004年平顶山蒲城店遗址G19(2)层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鼎,二里头文化,2004年平顶山蒲城店遗址H509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div><br></div>大口罐,二里头文化,2004年平顶山蒲城店遗址H656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div><br></div>陶簋,二里头文化,2005年平顶山蒲城店遗址H656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p><br></p><p>鼎,龙山文化,2004年平顶山蒲城店遗址W7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背壶,龙山文化,2004年平顶山蒲城店遗址H498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 <div><br></div>(4)辉县孟庄城址——龙山夏商三叠层<div>辉县孟庄城址坐落在河南省辉县市孟庄镇东部一椭圆形台地上城址平面呈正方形,面积约16万平方米。城址夯土为黄花土,土质坚硬,内含较多的料姜石和少量龙山文化陶片。城墙内侧有二里头文化层或龙山文化层叠压着夯土,城墙外侧有一周护城河,河底距地表深5.7米。东城门已发掘出来,宽2米多,有版筑痕迹,城内发现有夯土建筑基址。</div><div>辉县孟庄M5墓葬;辉县孟庄铜鬲。</div> <div><br></div><div>大口罐,二里头文化,2005年平顶山蒲城店遗址H656出土,河南文物考古研究院藏。</div>陶簋,二里头文化,1992年辉县孟庄遗址M6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p><br></p><p>陶盆,裴李岗文化,1992年辉县孟庄遗址H2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 <div><br></div>左:陶瓮,龙山文化,1992年辉县孟庄遗址J4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右:陶罐,1992年辉县孟庄遗址W4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div><br></div>左:陶鬶,龙山文化,1993年辉县孟庄遗址J1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右:陶斝,龙山文化,1992年辉县孟庄遗址H7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div><br></div>左:陶豆,龙山文化,1994年辉县孟庄遗址M26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右:陶豆,龙山文化,1992年辉县孟庄遗址M49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div><br></div>左:陶鬶,二里头文化,1992年辉县孟庄遗址M8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右:陶豆,二里头文化,1993年辉县孟庄遗址H413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div><br></div>(三)寻找夏朝——揭秘中华第一王朝<br>史前文明“满天星斗”状的分布态势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模式目前成为学界共识。<br>距今3800年前后,二里头文化的形成和崛起,在中原地区形成了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并向四方辐射而产生巨大的文化影响力,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br>河南这一时期重要遗址的考古学研究,对于探索华夏文明的诞生、早期国家的形成等诸多重大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div>1、二里头遗址——距今3800年的最早王朝都邑</div><div>二里头遗址位于洛阳盆地东部的偃师市境内,从1959年至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对遗址进行持续性的考古发掘。20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末,建立了一至四期文化框架序列,揭示了1号、2号宫殿基址,发现了青铜冶铸遗址,清理了不同等级的墓葬,确定了遗址的都邑性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发现了包括铸铜作坊遗址、多处建筑遗址和墓葬。2003年发现了宫城城墙;2004年偃师二里头遗址宫殿区发现了宫城城墙以及大型夯土基址、车辙、绿松石器及其制造作坊等重要遗存;2011年发现了目前年代最早的多院落大型宫室建筑遗址。二里头遗址宫城是迄今可确认的我国最早的宫城遗迹。纵横交错的中心区道路网、方正规矩的宫城和排列有序的建筑基址群,表明二里头遗址是一处经缜密规划、布局严整的大型都邑。二里头遗址的布局开中国古代都城营建制度的先河。在宫殿区大路发现的车辙痕,是迄今所知我国最早的车辙遗迹,它的发现将我国双轮车的出现时间上推至二里头文化早期。而属于二里头文化四期的大型夯土工程和绿松石器作坊的发现表明,二里头遗址在此期仍属高规格的大型聚落。二里头文化四期正值一般认为的夏商王朝更替的关键期,上述发现为夏商文化分界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div><div>二里头文化崛起于中原腹地,作为具有较强辐射力的王权国家,东亚大陆首次出现了以高度发达和强力辐射为特征的核心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讲,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到二里头文化时期,是华夏文明形成、国家初始发展的关键时期。</div><div>二里头遗址平面图。</div> <div><br></div>左:二里头遗址出土铜爵、网格纹鼎;右:二里头遗址一号宫殿复原图、二里头遗址宫殿基址群发掘现场、二里头遗址5号基址。 <div><br></div>陶水管,二里头文化,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 <div><br></div>陶豆,二里头文化,1982年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 <div><br></div>左:陶盉,二里头文化,2002年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右:白陶盉,二里头文化,1982年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 <div><br></div>左:陶圆腹罐,二里头文化,1984年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右:陶觚,二里头文化,1963年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偃师商城博物馆藏。 <div><br></div>左:原始瓷盉,二里头文化,2002年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右:石钺,二里头文化,2007年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 <div><br></div>玉璋,二里头文化,1975年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洛阳博物馆。 <div><br></div>铜牌饰,二里头文化,1975年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洛阳博物馆藏。 <div><br></div>陶盉,二里头文化,1981年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偃师商城博物馆藏。 <div><br></div>铜爵,二里头文化,1975年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洛阳博物馆藏。 <div><br></div>左:石戈,二里头文化,2003年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中:玉柄形饰,二里头文化,2001年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右:玉柄型器,二里头文化,1986年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偃师商城博物馆藏。 <div><br></div>左:铜爵,二里头文化,1975年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洛阳博物馆藏。中:陶豆,二里头文化,1960年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偃师商城博物馆藏。右:陶直颈壶,二里头文化,1986年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偃师商城博物馆藏。 <div><br></div>左:陶鼎,二里头文化,1986年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偃师商城博物馆藏。右:陶鬲,二里头文化,1982年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偃师商城博物馆藏。 <div><br></div>陶壶,二里头文化,1975年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偃师商城博物馆藏。 <div><br></div>陶觚,二里头文化,1989年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 <div><br></div>陶三足盘,二里头文化,1970年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偃师商城博物馆藏。 <div><br></div>2、禹州瓦店遗址——疑为夏启之阳翟<div>瓦店遗址位于河南省禹州市火龙乡瓦店村东北,面积约40万平方米。是1979年进行颍河两岸考古调查时发现的。20世纪80年代初,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该遗址先后进行了几次考古发掘。1997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担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夏代年代学研究“早期夏文化研究”专题组根据课题研究工作的需要,对瓦店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经已有的考古工作获知:该遗址以地面起建的大型建筑基址和奠基坑为代表的遗迹,以精美的陶酒器、玉鸟、玉璧、玉铲和大卜骨为代表的遗物,表明其在河南龙山文化中的王湾三期文化晚期的规格是很高的。而王湾三期文化晚期遗存,正是学术界探讨早期夏文化的重要对象之一。</div><div>禹州瓦店遗址发掘现场。</div> <div><br></div>上:卜骨,龙山文化晚期,禹州瓦店遗址T3出土,许昌市博物馆藏;石铲,龙山文化晚期,禹州瓦店遗址T6出土,许昌市博物馆藏;蚌刀,龙山文化晚期,禹州瓦店遗址H27出土,许昌市博物馆藏;<div>下:骨凿,龙山文化晚期,禹州瓦店遗址F4出土,许昌市博物馆藏;石镞,龙山文化晚期,禹州瓦店遗址H11出土,许昌市博物馆藏;骨镞,龙山文化晚期,禹州瓦店遗址T3出土,许昌市博物馆藏。</div> <div><br></div>3、登封王城岗——夏文化研究的热点<div>王城岗遗址面积约50万平方米,1976-1981年发掘8576平方米,其中龙山文化可分为五期,遗迹中有东西并列的两座小城,其中西城面积约1万平方米,城内发现有奠基坑和几块夯土残基址。发掘者联系根据出土陶文,并结合文献“阳城”的地望,认为王城岗龙山文化小城可能是夏代的“禹都阳城”;2002年和2004年又对遗址进行发掘,其中龙山文化遗迹发现一座面积34.8万平方米的大城,而小城位于大城的东北角,在大城内发现祭祀坑和若干夯土基址,发掘者根据新材料推测小城为鲧作之城,大城为禹都阳城。</div><div>1977年11月“河南登封告成遗址发掘现场会”是夏文化探索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学术会议。告成现场会是“文革”之后考古学界第一次大规模的学术会议,它不仅极大地推动了夏商文化研究,更以求实创新的精神迎来了中国考古学快速发展时期。</div><div>登封王城岗遗址远景;登封王城岗遗址发掘现场。</div> <div><br></div>陶壶,龙山文化晚期,2004年登封王城岗遗址M23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div><br></div>陶鼎,二里头文化,2013年郑州东赵遗址G2出土,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div><br></div>陶豆,二里岗文化,2013年郑州东赵遗址M7出土,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div><br></div>陶四系壶,二里岗文化,2012年郑州东赵遗址J1出土,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花边罐,二里岗文化,2014年郑州东赵遗址H326出土,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div><br></div>4、新密新砦遗址——探索早期夏文化<div>新砦遗址位于新密市东23公里刘寨镇新砦村西部,面积约100万平方米,1979年3月至4月、1999年、2000年对新密新砦遗址进行发掘,取到了新砦期文化确认的学术成果。2002年至2005年10月,继续发掘,已初步确定新砦遗址是一处面积约100万平方米的城址,设有外壕、城壕、内壕共三重防御设施,中心区建有大型建筑。城址内部不仅发现有宗庙性质的大型建筑,还发现有加工骨器的手工作坊区,出土的遗物不仅数量众多,做工精美,而且规格很高,反映出新砦城的都邑性质。其年代在龙山时代和夏文化之间,距今3800年左右。证明了龙山文化与二里头文化之间确实存在新砦期。新砦城址的发现,对于探索早期夏都、对于判定古城寨城址和二里头遗址的年代与性质、对于研究夏代都城和夏王朝的诞生以及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问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div><div>新密新砦城址发掘现场;新密新砦城址平面图。</div> <div><br></div>陶猪首形器盖,龙山文化,2000年新密新砦遗址T6(8)层出土,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div><br></div>陶甑,新砦期,2000年新密新砦遗址H92层出土,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div><br></div>朱砂彩绘翁,新砦期,2003年巩义花嘴地遗址H144、H145出土,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div><br></div>上:陶器盖,新砦期,新密新砦遗址出土,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陶觚形杯,新砦期,2004年新密新砦遗址T12(8)出土,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div>下:陶盘形甑,龙山文化晚期,禹州瓦店遗址H16出土,许昌市博物馆藏;陶子母口鼎,新砦期,2002年新密新砦遗址T6出土,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陶双耳桶形杯,新砦期,2002年新密新砦遗址T11(7)出土,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div> <div><br></div>5、新密古城寨——中原地区保存最好的史前城址<div>古城寨城址中原地区规模最大、也是全中国城墙保存最好的龙山时代晚期城址,城址内发现有目前所见龙山文化时期面积最大、结构最复杂的宫殿式建筑。专家认为该城的建造是事先经过统一规划和精心设计的,不仅反映出当时城建规划、夯筑技术和土木建筑技术的进步,也体现了使用者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尊严。龙山时期的晚期遗存是探讨夏文化的重要对象,河南古城寨城址的发现为探索夏文化提供了新的线索,也为研究中国文明起源与国家形成增添了重要资料。</div><div>新密古城寨龙山文化城址全景;新密古城寨遗址平面图。</div> <div><br></div>陶斝,龙山文化晚期,新密古城寨遗址出土,郑州博物馆藏。 <div><br></div>陶斝,龙山文化晚期,新密古城寨遗址出土,郑州博物馆藏。 <div><br></div>上:陶豆,龙山文化晚期,新密古城寨遗址出土,郑州博物馆藏;陶四系壶,二里头文化,2012年郑州东赵遗址J1出土,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陶鬲,二里头文化,2015年郑州东赵遗址出土,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div>下:玉琮,新砦期,2003年巩义花地嘴遗址H154出土,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陶斝,龙山文化晚期,新密古城寨遗址出土,郑州博物馆藏。</div> <div><br></div>陶鼎,龙山文化晚期,新密古城寨遗址出土,郑州博物馆藏;陶鼎,二里头文化,2014年郑州东赵遗址J7出土,郑州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div><br></div>6、郑州大师姑遗址——第一王朝的东方军事重镇<div>大师姑遗址,位于广武镇大师姑村周围,面积约51万平方米。2002年在这里考古发掘出一座规模较大的二里头文化时期的城址,发现城垣、城壕、灰坑、灰沟、房基、墓葬等遗迹,出土有大量陶器及少量的铜、石、骨、蚌器等遗物。大师姑城址是我国迄今发现的唯一一座四至和城垣分布清楚的二里头文化城址,可能是夏王朝设置在荥阳一带的军事重镇,也可能是某个方国的都城。被评为2003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06年5月23日,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div><div>大师姑城址平面图。</div> <div><br></div>左:陶罐,二里头文化,2002年荥阳大师姑遗址G5(1)B层出土,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右:陶罐,二里头文化,2002年荥阳大师姑遗址H57出土,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div><br></div>陶盆,二里头文化,2002年荥阳大师姑遗址H20出土,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div><br></div>刻槽陶盆,二里头文化,2002年荥阳大师姑遗址G5(1)B层出土,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div><br></div>自左至右:龟壳,二里头文化,2002年荥阳大师姑遗址H70出土,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卜骨,二里头文化,2002年荥阳大师姑遗址H53出土,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龙纹陶器,二里头文化,2002年荥阳大师姑遗址G5(1)B层出土,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陶碟,二里头文化,荥阳大师姑遗址出土,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div><br></div>左:小口高领翁,二里头文化,2002年荥阳大师姑遗址G5(1)B层出土,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右:刻槽陶盆,二里头文化,2002年荥阳大师姑遗址H76出土,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div><br></div>上:玉饰,二里头文化,2002年荥阳大师姑遗址T5(7)层出土,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孔雀石,二里头文化,2002年荥阳大师姑遗址H70出土,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div>下:石锛,二里头文化,2002年荥阳大师姑遗址H76出土,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石镰,二里头文化,2002年荥阳大师姑遗址G5(1)A层出土,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铜凿,二里头文化,2002年荥阳大师姑遗址T3(4)C层出土,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div> <div><br></div>左:小口高领翁,二里头文化,2002年荥阳大师姑遗址H76出土,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右:小口陶尊,二里头文化,2002年荥阳大师姑遗址M5出土,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div><br></div>上:石铲,二里头文化,2002年荥阳大师姑遗址H75出土,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div>下:玉方杯,二里头文化,2002年荥阳大师姑遗址H70出土,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石锛,二里头文化,2002年荥阳大师姑遗址H76出土,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div> <div><br></div>7、新郑市望京楼遗址<div>陶罍,二里岗文化,新郑市望京楼遗址H66出土,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div> <div><br></div>陶杯,二里岗文化,新郑市望京楼遗址M32出土,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div><br></div>原始瓷尊,二里岗文化,新郑市望京楼遗址H88出土,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div><br></div>铜刀,二里岗文化,新郑市望京楼遗址M65出土,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div><br></div>陶簋,二里岗文化,新郑市望京楼遗址M4出土,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div><br></div>蚌珠项链,二里岗文化,新郑市望京楼遗址M60出土,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div><br></div>陶鬲,二里岗文化,新郑市望京楼遗址H288出土,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div><br></div>上:玉柄形器,二里岗文化,新郑市望京楼遗址M29出土,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中:骨簪,二里岗文化,新郑市望京楼遗址H664出土,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下:泥塑陶足,二里岗文化,新郑市望京楼遗址G5出土,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div><br></div>8、夏文化研究<div>所谓夏文化,是指夏王朝时期的夏族文化。夏王朝统治下的其它民族文化不属于夏文化。夏文化只能是夏代的夏族文化,这基本上已是现今学术界的共识。目前关于夏文化研究尤其早期文化的探索,学术界尚有不同的观点和认识。</div><div>上图:二里头遗址十大考古发现;下图:历任二里头遗址考古队队长。</div> <p><br></p><p>徐旭生(二里头考古专家)生平;夏鼐(二里头考古专家)生平。</p>